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原始宋朝白酒多少度,古代的酒酒精度是多少

1,古代的酒酒精度是多少

最多二十度,一般应该是十几度的米酒,后来蒸溜后,度数上去的
百分之二三十

古代的酒酒精度是多少

2,宋朝白酒度数有多低

宋朝都是米酒度数不高大概 9-10度后劲很大 不过不可否认,他们酒量还是很大的,现代人比不了。

宋朝白酒度数有多低

3,古代时候酒有多少度

一般为10-35度左右 按你的意思的那种古代,一般也就是浊酒,十来度,二十度已经是御赐之类的好酒了
古代一般是没经蒸馏的发酵酒度数一般在15-30度
56度
古代的几乎是兑了好多水的

古代时候酒有多少度

4,宋朝的酒有多少度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中原流行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 在往前的就度数更低,一般也就十几度,而且酒都很浑浊,所以有把酒称为“琼浆”的说法。扩展资料:酒是一种发酵食品,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搪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种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位甚至垃圾堆附近,也能常常嗅到由于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醉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酒”的液体析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酒的历史

5,古代的白酒度数一般是多少呢

古代分水岭在元朝,元朝以前都是酿造酒,酒度不会太高,最多也就5-8度,元朝时候出现了蒸馏酒,酒度大幅度提高,应该与今天白酒差不多了。50度左右应该没有问题。
一般白酒的度数是:36度,38度,39度,42度,45度,52度,等等葡萄酒的种类非常多,而且有许多种不同的分法。 其中以颜色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

6,求解宋朝时期 呢酒有多少度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中原流行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 在往前的就度数更低,一般也就十几度,而且酒都很浑浊,所以有把酒称为“琼浆”的说法。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关于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不过,人们普遍认同的有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三种。扩展资料现代酒的发展当下,杯中之物的队伍更加发展壮大了。就现在的情况看来,酒主要分国酒和洋酒两大类,国酒中又有白酒、啤洒、黄酒、葡萄酒,等等。饮酒本是看个人喜好而定的事情,但是大家似乎有个共识,就是从区域上来分。东北、西北等北方人喜欢喝度数较高、猛烈辛辣的白酒,而江浙一带的南方人更偏向于度数较低、回味悠长的黄酒。黄酒性缓,度数不高,有甜味,故口感适合吃酸甜食的江浙人。易上口,度数低,多饮又有何妨呢?黄酒可以温、烫,可以在其中加生姜片,或是柠檬片,冬天还可以打个鸡蛋下去,夏天可以加冰或是冰镇,饮用方法比白酒花样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酒的历史

7,古人喝的酒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度

记得有人考证过,根据人体的耐受情况,不会超过20度。也就是10到20度之间,有人认为是18度
在元代以前,古人们喝的大多是低度洒,度数和现在米酒差不多.所以<>中武松能喝18大碗,现在有些人能喝啤酒的也能喝10多瓶的. 到了明代,出现了高度酒.但那时酒基本上是纯粮酿造,而现在很多酒是用食用酒精勾兑的,你想要什么味他们就给你兑什么味的.
古代的酒度数都很低,但大概多少不知道

8,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啥古人喝酒像喝水一样都不会醉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啥古人喝酒像喝水一样都不会醉? 在看一些古代影视剧或书籍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古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那酒都是一坛一坛的喝。一坛酒可是有不少,却一会就被喝完了,喝酒就像喝水一般,让现代人感到很诧异。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啥古人喝酒像喝水一样都不会醉?古代的酒有多少度?古代普通人喝酒没有那么多讲究,不会像一些豪门贵族一样注重喝酒的酒器,都是直接拿吃饭用的碗来喝酒。那一碗的量可不少,当年武松在景阳冈下喝了十多碗号称“三碗不过岗”的酒,当时店小二声称一般人喝三碗就不行了,可见这酒的度数应该还是比较高的,而武松喝了十多碗还上山宰了一只老虎。宋朝时期,民间的造酒技术参差不齐,大多数民间小酒馆的酒只能够达到10度左右,10度的酒与今天所喝的白酒差距较大,如果添加一些佐料,几乎就是可以当水喝。到了北宋末年,造酒技术得到了一些提升,度数能够达到近20多度,但也是非常少见的。像武松所喝的号称“三碗不过岗”的酒,大概也就是20多度,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的度数了,普通人喝上三碗20多度的酒当然也会醉醺醺的了,武松可能就是酒量比较大的那种人,喝了十多碗还能走路。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更是300杯的喝酒,在今天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喝上300杯直接就喝死了。唐代的造酒技术还没有宋朝那么发达,酒精浓度更低,考虑到李白在宫廷之中,喝的酒可能要好一些,但度数也不会超过10度。拿宫廷的酒器喝300杯与啤酒度数类似的酒,真的就是喝水一样了。

9,古代白酒的度数

白酒大概都在30-40%左右.... 那是最好的... 差點的10幾20%的最多
古代的酿造技术和现代有差距,现代酒都是将酒酿好后蒸馏提纯然后勾兑,度数分高度酒和低度酒,容易操控,古代酿酒酿好后过滤后直接饮用,因此度数不会太高,就像现在人自己家酿米酒、葡萄酒一样;古代的酒很讲究.一般最烈的酒不过30+度.一般的也就10几度.
古代白酒的度数是随着这酒储藏的时间而变的!酒越久越沉越香!还有一点就是,酒里也是有水参与加工而成!所以在储藏的时候,水分也是会流失一部分!随之酒的本身就会浓一些!
恩肯定是不应样的呵呵过去的酒当水喝现在的白酒喝点就醉这主要还是人类的进步
我想最少也是38度以下
古代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10,古代的酒究竟多少度为啥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中国酿酒史,有数千年了,不说唐明皇和杨贵妃泡在酒池的浪漫故事,但闻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奢华极的花天酒地,大臣(叔父)比干犯颜怒谏,竟遭剜心割目惨无人道般摧残的悲剧。 酒在古代很早已成为人们佐餐之具。酒肆林立,品牌众多。三国曹操,何以解忧,唯我杜康。民间可能家家都会酿酒,酒香不怕巷子深。 老家有个大伯,是个老酒迷,一日可以无三餐,但一定要喝三回酒。家里就是用很多大玻璃缸装满自酿的酒:多少米加多少水丶酒精等挥发。据说是祖传十八代的酒文化遗传。 老奶奶根据他的年龄增长,也与时俱进,在不断加水渗透,让他不知不觉地减少酒的浓度,还要让他感觉越来越好喝了。在他年高已犯糊之时,酒的浓度已大跌过半,他还是喃喃自语:"今早有酒今朝醉"。老奶奶听了都忍俊不禁:白开水还会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古代酒的酒精度数并不高,大概在9 10度左右,千杯不醉只是古人略显夸张的吹了一下牛逼而已,喝醉的永远都说我没事,还能喝。往往那些没喝醉的清醒的说我不能喝了喝醉了。当然相比之下古代人的酒量饭量都比现在人要大的多,现在人劳动量小了大部分都是机器,古代不一样,去哪干活都是靠体力,身体壮实,解酒能力也肯定高于现在人。古代人喝的酒大部分都是黄酒和米酒,像经久不衰的女儿红,状元红,都是属于黄酒,黄酒本身酒精度就不高,再加上古代都是纯粮酿造,不像现在大部分都是勾兑酒。所以喝多了也没多大事儿。像你说的喝好几坛都不会醉的这种人也大有人在,也不能一概而论。你了解的古代人喝好几坛酒应该也是从书上或者是影视剧里面看到的吧!里面有很多因素都是不真实的。古代人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喝的上琼浆玉液。普通人都在温饱线上挣扎呢!哪还有闲钱喝酒。 古法酿酒酒精度最高不超过20度,一般就是米黄酒10度左右吧,宋朝才发明蒸溜技术,能得到40度以上的白酒,三国时张飞喝一、二坛酒才醉,现代高度酒70度的金门高梁一瓶就醉。水浒中武松应是比三国时酒精度数高,三碗不不过岗,出门倒。估计有30 40度。比米黄酒力度大多了。现代医学证明,酒精是一级致癌物质,最好不饮。 古代的酒最多不会超20度。大多是十度以下。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酒的记载,最早应是原始 社会 祭祀所用,具体年代就不知道了。古代酿酒多为粮食酒,假酒很少,这种粮食酒确实对身体比较好,不会象现在掺杂了很多有毒物质,喝多了十分伤害身体。古代的人都能喝酒,酒壮英雄胆,酒后杀人越货,征战沙场!斗酒诗百篇等等!都是描写古人喝酒的事情!那问题是,古代的酒是不是和现在一样呢?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而且那么能喝酒呢? 其实,白酒的生产始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时期,而且,古代生产的白酒多为纯正的粮食酒,没有酒精勾兑一说!所以,古代的酒,度数一般都不会太高,喝个几坛酒,问题不大!举个例子: 李白做为诗仙,可以说是无酒不成诗!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说的是李白能喝酒,一斗酒喝完,能作一百篇诗!一斗是多少?如果用量粮食的斗,是50斤[抠鼻]不过,做为酒器,斗酒也就是现在常用的玻璃杯而已!一斗酒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瓶啤酒吧! 武松打虎是因为喝了十八碗酒,试想一下,如果是现在的白酒,别说打虎了,只怕武松只有打呼噜的份了!古代那个碗至少可以装三两吧?十八碗就是接近六斤白酒[捂脸]如果是十八碗啤酒,还是可以接受的! 综合来讲,古代人之所以能喝酒,就是因为酒的度数低,相当于现在的啤酒而已[呲牙][呲牙]

11,古代酒纯度多少

古代酒的度数比较高貌似都能烧着的 估计再72.5度以上和喝酒精差不多
不太知道现代人为什么说古代的酒度数低。。虽然古代的蒸馏技术不太发达,但古人知道“三蒸三酿”等手法,例如齐桓伐楚的借口就是“苞茅不供”,就是没有进贡用来过滤酒的东西。尤其是成书战国时代的周礼就已经把酒分成了很多种,最差的 醴 等说白了就是 酒糟一类的东西,度数比较低,但不代表所有的酒都是低度的。例如粮食酒一般都很烈,燕赵间较多。其它的倒了唐代的贞观期间,已经有非常多的烈酒了。应该说有明确记载的烈酒的时代是在东汉末年,例如著名的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尤其是在名士风流的魏晋,酒与药共撑起了玄学的优游。
元代以前的酒,都是属于米酒性质的,度数一般不会超过20度。高度酒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从酒具上也是可以看出来的。明,清的酒杯明显和现在的酒杯没有区别了,比较小。这种杯,比较适合喝高度的白酒。
正在让人醉的当时出了酒精之外,还有甲醛。在酿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甲醛,人饮用后有醉的感觉。当时酒的度数不高,单凭酒精很难醉到人,
按我们这里人的习惯,喝酒就要喝50度以上的酒!度数太低的酒没有感觉!
不同时代,不同的酿制工艺,不好说

12,古代酒的度数是多少啊

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酒,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