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到目前为止,也一直是浓香型白酒一家独大,浓香型白酒的产量占全国白酒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可见喜欢浓香型白酒的人还是最多的。你说喝惯了酱香型白酒,再喝其它白酒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少著名白酒涨价了,连一些中档白酒也跟着来了一波,按疫情流行,商务应酬和聚集性活动基本消失,影响了白酒销售量,白酒价格应该调低才合理。
1、怎么看待白酒涨价?
不少著名白酒涨价了,连一些中档白酒也跟着来了一波。按说,疫情流行,商务应酬和聚集性活动基本消失,影响了白酒销售量,白酒价格应该调低才合理,其实,这种想法可能是想当然的。仔细分析,白酒涨价有其合理一面,原料和助剂等酿酒材料涨价,物流成本的大幅增加,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疫情期间防控费用的增加与销售量减少等,增加了每瓶白酒的均摊费用,这些成本迫切需要通过涨价来消化,
另外,名贵白酒比较稀缺,已经具备了金融属性,也是其中涨价的原因之一。据某机构对1263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疫情期间有79.85%的人在家自饮,其中84.41%的人饮用的是白酒,在饮用的白酒价位段酒品中,200-500元价位段酒品的消费者占比34%,500元以上酒品的消费者占比22%,这意味着被调查者中有超过5成的饮酒者依然保持着对白酒品位的追求,
另外,高端白酒主要用于商务消费或有实力人士的喜宴用酒,最主要的是看重品牌、面子和口感,对价格并不敏感。然而,对在200元甚至在100元以下的饮酒者来说,本身没有高消费能力,就不怎么关注中高端白酒的涨价现象,综上所述,每瓶白酒涨价十几元、几十元,超一线品牌涨个一二百元,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不会打击消费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更不会导致行业崩溃。
2、你们怎么看待酱香型白酒?
个人认为,酱香型白酒经过茅台镇各位同行多年共同的吹捧,终于在国人眼中有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不得不承认,正儿八经做酱香酒的,酒体品质确实不错。但是,只要正经八百的按照工艺要求做,你能说清香的汾酒,凤香型的西凤以及浓香型的五粮液、古井贡、国窖1573等等这些酒都不好吗?因为浓香型市场份额非常大,当然肯定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
而其他香型要抢占市场,针对浓香型无疑就是最容易出成效的。酱香有酱香的风格,其他几种香型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这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水质和温度以及湿度还有生产工艺等因素所造成的多元化。就跟八大菜系各有千秋,你不能说这个好那个就不好,这完全是各人喜好不同有口感差异罢了,但是很多酱香型的同行却过分借题发挥,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只有酱香才能出好酒,而其他香型的都不如酱香,甚至说只有酱香没办法造假,其他香型假货泛滥。
3、你怎么看待“喝惯了酱香型白酒,再喝其它白酒都会觉得索然无味”的说法?
你说喝惯了酱香型白酒,再喝其它白酒都会觉得索然无味,我认为这纯粹是你的个人观点,我不赞同你的这种说法。风水轮流转,不知到哪家?以前是清香型白酒最流行,后来发展到浓香型白酒,只是最近几年随着“茅台热”的兴起,带动“酱香热”的持续升温,即使到目前为止,也一直是浓香型白酒一家独大,浓香型白酒的产量占全国白酒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可见喜欢浓香型白酒的人还是最多的。
中国一共有十二种香型,遍及全国各地,每一种香型的白酒都拥有大量的爱好者,你在北方,不管你这香那香,当地人就喜欢喝清香,在我们安徽宿州,就爱喝浓香型白酒,别的香型的白酒也有,但都是偶尔喝一点,重大事情几乎都是本省的浓香型白酒,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就爱说的是中国话,最爱吃的是家乡味,我有时候到各个超市闲逛,大都是酱香型白酒存放的时间最长,为什么?卖不掉,能卖掉能存住吗?有时候我发现也会买一些存着,这说明当地人喝酱香型白酒的人很少。
笔者收藏了十几年的白酒,可以说中国十二香型的白酒都有,每一种香型的白酒都品尝过,在平时的朋友聚会上也拿过各种香型的白酒,但是最后最喜欢的还是本地的浓香型白酒,长时间形成的饮酒习惯绝对不是几瓶酒十几瓶酒就能改变的,为什么酱香型白酒这几年比较热,主要是会讲故事,营销做得好,什么五年一个周期了(其实茅台酒也不想储存三年,不存三年不行,刚出的白酒没法喝呀,不符合出厂标准),酱香酒对身体健康最有益了,酱香酒最适合长期储存了,什么53度最科学的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营销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