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青岛西极云璈酒业有限公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指浪迹天涯的旅人,断肠,极写思乡思亲之甚。○前面的写景,都是为此句作铺垫。以上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意,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译文】 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 前面几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有着伤心事的人,或者流离他乡的人
这个是马致远的名句,意思是:在夕阳西下的时间里,我的心肠好脆弱,在天涯里无法找到我自己.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学佛之人得到一瓶酒如何处理

凡事随缘,才是一个真正学佛人的行持。酒,对于酒鬼来说,就如同毒药,对于虚弱的老人来说,就是补药,对于喜庆的日子,就是联络感情的枢纽,能够把一切所掌管的事、物在合理的环境,正确的时间,恰当的机会中善巧使用,才不愧为一个学佛之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特性。阿弥陀佛
傅抱石纪念馆陈列室东墙上,悬挂着一副楹联,是傅抱石生前珍爱的清代“西泠八家”之一黄易的手书,上面写着: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  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这无疑是抱石先生极其心赏且相契的,也简要点出了傅抱石之所以是傅抱石的原因。左手绘图,右手治史,真性真情,往往醉后,一吐块垒——所有这些元素,加上抱石先生的天纵其才与怆然悲情,综合在一起酝酿,发酵,才最终“酿”出了傅抱石磅礴纵横、独来独往、极富六朝风韵的艺术。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出自清人张索懿对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是说自己主业是儒家;无酒学佛有酒学仙,是说自己有闲暇时不妨兼顾佛道。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是出自传统书房对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东牖养蕙西牖养兰。可见,此联是一副集句联。 “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的来历,最早是宋代辛弃疾《稼轩长短句》有首卜算子: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八十余年入涅盘,且进杯中物。  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其卷十一曰:“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气,仙家饮之。余于无酒时学佛,有酒时学仙。”   “无酒学佛有酒...  傅抱石纪念馆陈列室东墙上,悬挂着一副楹联,是傅抱石生前珍爱的清代“西泠八家”之一黄易的手书,上面写着: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  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这无疑是抱石先生极其心赏且相契的,也简要点出了傅抱石之所以是傅抱石的原因。左手绘图,右手治史,真性真情,往往醉后,一吐块垒——所有这些元素,加上抱石先生的天纵其才与怆然悲情,综合在一起酝酿,发酵,才最终“酿”出了傅抱石磅礴纵横、独来独往、极富六朝风韵的艺术。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出自清人张索懿对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是说自己主业是儒家;无酒学佛有酒学仙,是说自己有闲暇时不妨兼顾佛道。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是出自传统书房对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东牖养蕙西牖养兰。可见,此联是一副集句联。 “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的来历,最早是宋代辛弃疾《稼轩长短句》有首卜算子: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八十余年入涅盘,且进杯中物。  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其卷十一曰:“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气,仙家饮之。余于无酒时学佛,有酒时学仙。”   “无酒学佛有酒学仙”的大意是:作为世间人要学着收放自如,既要拿得起也能放得下。不喝酒的时候要以佛为榜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六根清净,修身养性;须喝酒的时候应当放开羁绊,如仙人般潇洒地生活。

学佛之人得到一瓶酒如何处理

3,梦游天姥吟留别

1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2写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和梦游的路线。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再一次描写了天姥山的迷人境界。 飞和送,更体现出梦境的奇妙虚幻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wū huì)、庸俗(yōng sú)、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4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在这首诗中,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丽,亦真亦幻,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充满了热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气魄,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
1 恒山 2 衡山 3 嵩山 4 泰山 5 华山 选择题答案C.④⑤②①③
顺序是45312 第一句 化自《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朝诗人李白所作。 第二句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白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 往往飞花落洞庭。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江上送行无白璧, 临歧惆怅若为分。 第三句 中岳嵩山绝顶亭联 翠色千重包楚塞; 黄河一线下秦川。 ——佚名撰 中岳嵩山绝顶亭联 第四句 夏月登岱 方孝孺(明) 振衣千仞思悠悠,泰岱于今惬胜游。秦汉旧封悬碧落,乾坤胜概点浮沤。海明日观三更晓,风动天门九夏秋。更上云端频极目,紫微光电闪吴钩。 第五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内容: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 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 骑二茅龙上天飞。
顺序是45312 第一句 化自《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朝诗人李白所作。 第二句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白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 往往飞花落洞庭。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江上送行无白璧, 临歧惆怅若为分。 第三句 中岳嵩山绝顶亭联 翠色千重包楚塞; 黄河一线下秦川。 ——佚名撰 中岳嵩山绝顶亭联 第四句 夏月登岱 方孝孺(明) 振衣千仞思悠悠,泰岱于今惬胜游。秦汉旧封悬碧落,乾坤胜概点浮沤。海明日观三更晓,风动天门九夏秋。更上云端频极目,紫微光电闪吴钩。 第五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内容: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 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 骑二茅龙上天飞。

梦游天姥吟留别

4,海枯石烂出自哪首诗词

鹧鸪天·薄命妾辞 (元朝)元好问 颜色如花画不成。 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 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出 处:金·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原文:游丝落絮春漫漫,西楼晓晴花作团。楼中少妇弄瑶瑟,一曲未终坐长叹。去年与郎西入关,春风浩荡随金鞍。今年区马妾东还,零落芙蓉秋水寒。并刀不剪东流水,湘竹年年泪痕紫。
出 处:金·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原文:游丝落絮春漫漫,西楼晓晴花作团。楼中少妇弄瑶瑟,一曲未终坐长叹。去年与郎西入关,春风浩荡随金鞍。今年区马妾东还,零落芙蓉秋水寒。并刀不剪东流水,湘竹年年泪痕紫。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重城车马红尘起,乾鹊无端为谁喜?镜中独语人不知,欲插花枝泪如洗。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你若执迷不悟,凭你石烂海枯,此中不可复出了。”当代-康笑胤《苍茫江山泪》:“我相信你天长地久的承诺是真的,我也相信你海枯石烂的誓言也是真的,我相信你生生世世在一起、天荒地老永相守的告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石吟》(张锋)中有此词。
①《鹧鸪天·薄命妾辞》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②薄命妾”即“妾薄命”,乐府杂曲歌辞名,见《乐府诗集》卷六十二。曲名本于《汉书·外戚传》孝成许皇后疏“妾薄命,端遇竟宁前”(竟宁,汉元帝年号)。李白等曾用这个乐府旧题写过乐府诗,咏叹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元遗山取乐府旧题之意,谱入《鹧鸪天》词,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词中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颜色”美,而以“画不成”加以强调和补充描绘“美”的程度。作者在略一交代“颜色”之后,即以逆笔用比喻的手法,一连三句描述这女性的“薄命”。三句三个层次。“命如叶薄可怜生,”总写薄命,用“如叶”形容其薄,扣题。因其命薄,所以可怜,“生”,语助词。三四两句,分别从两个方面写其“薄命”,第三句,再取“浮萍”作比,写身如飘萍。“无根蒂”,即生活无定,且毫无社会地位,“自合”,是说命运注定,语似平常,而作者对这种命运愤懑之情,却暗含其中。第四句又取“杨柳”作比,写其送往迎来的身世。杨柳是离别的象征,故人折柳赠别。杨柳还有“迎来”的一面,这一句,意在显示这女性的身世,从以杨柳喻其送往迎来的特质看,她可能是个妓女,这与上句的“无根蒂”正好相合。词人把这位女性推到如此地步,正是为了极写其“薄命”。“谁教”一词,用得很好,它既表现了这女性对自己“薄命”身世的哀怨,同时也表现了她的觉醒,这自然也是作者的觉醒。其思想感情较上句的“自合”显然浓烈而明朗得多了。下片后三句转入抒情。言这女性命虽薄,而情却深。“海枯石烂”,即言其情深而执着。但是,由于命运不好,不得与心目中的情人团聚,如同鸳鸯不能成对,孤身只影,凄然于“江南岸”。这里也是再次写她的薄命。是极痛苦悲惨的,故结句乃有“肠断枯荷夜雨声”之说。这一句是就前句意思加以渲染烘托。夜雨淅沥,敲打着枯荷,形成了一种极为凄凉的境界,身在其境的“鸳鸯只影”,怎么能不“肠断”呢“这一句,绘形绘声,再次为薄命人的悲惨遭遇传神写照。 ③这首词,几乎句句运用比喻,把“薄命”这样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写得有形有色,化抽象的意识为具体的形象,这是此词用笔的高招。另外,这首词似有其寄托意义,寓有作者的自我身世之感。从“鸳鸯只影江南岸”看,此词似作于词人南渡之后,时值金朝垂危,国运和词人命运皆如飘萍。作者思国念家,情缘不断,正是词中所说的“海枯石烂古今情”。从这种观点出发,读者对元遗山的这首词,似应当透过其表面形象,深入认识其寄托意义。④元好(音hào)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从《续夷坚志》和元好问的其他诗文中,我们发现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列子》的影响相当大。
海枯石烂出自《西楼曲》 游丝落絮春漫漫,西楼晓晴花作团。  楼中少妇弄瑶瑟,一曲未终坐长叹。  去年与郎西入关,春风浩荡随金鞍。  今年区马妾东还,零落芙蓉秋水寒。  并刀不剪东流水,湘竹年年泪痕紫。  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重城车马红尘起,乾鹊无端为谁喜?镜中独语人不知,欲插花枝泪如洗。
海枯石烂出处: 金·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5,清朝康熙时期的钱币多少钱

铜钱正面铭文「康熙通宝」四个汉字,背面一律铸有当时全国各地不同铸币局的地名简称,分别用汉满两种文字对照,汉文在右,满文于左。康熙初期和中后期,由于中央政权的重视和经济迅速发展,制币业持续发展,从开始十四个地方制币局发展到廿一个局。这廿一个局所铸造的廿一种「康熙通宝」便是完整的康熙套子钱。为了便于记全廿一个铸币局的所在地,人们还将其中的二十个局地名押韵编成顺口歌诀: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它分别简代了山西大同局、福建省局、山东临清局、山东省局、江苏江宁局等,此外,还有一个「巩」字,它代表甘肃陇西巩昌局,「巩」字钱最为稀罕,在当时条件下,有如此多的铸币局,因而造成了铜钱大小、轻重、铜质、字体等诸多方面的差别:就大小而言,「蓟河南」三局所铸钱直径为二十八毫米;「福桂广」三局所铸钱直径为二十六毫米;「台」字币直径为二十四毫米;其余局所铸钱直径约在二十七点五毫米;显而易见直径大小决定了钱币分量;按材质分,铜就有黄铜和紫铜之别,「广台桂云漳」五局所铸钱色呈紫,俗称紫铜钱,其余均为黄铜钱;按文体论,仅管铜钱正面铭文同为「康熙通宝」,但有楷体和宋体之分,且宋体铸币稀于楷体铸币。另外,其中康熙的「熙」字左边有多一撇和少撇之分,其一撇又有长短之别,「通宝」中「通」的左上角有一点和二点区别,「东江宣昌河」等局铸的「通」,只有一点,俗称「一点通」。康熙中期初铸「台」字币为节省原料,故径小量轻,被折价使用。加之铸行时间短,后人往往不易注意。存世量反而少于大规格币,如今要收全一套小规格铜币极非易事。康熙执政六十一年,全国有二十多个铸币局,目前发现的就有样钱、开炉钱、生辰纪念铸币及合背、含面、复式、字等五百多种制钱,许多珍稀、未为人知的版别还有待人们去发现。 回答者:云过秋裳 - 秀才 三级 9-10 18:59 康熙通宝,具体没说他是哪一种很难确定你手中的多少钱,下面我跟你说说所有的康熙通宝的价格吧!确定了你手中的钱后最重要的 还要看你钱币的品相,品相好价格高,品相不好价格就底,下面我介绍的价格都是品相好的,你的要是品相很不好的话,从下面的价格中减去三分之二就差不多. 康熙通宝是清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满文钱仿顺治四式,背宝泉、宝源二局,满汉文钱仿顺治五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尚有巩西二字,径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数背星、月纹及合背钱,记地支钱。当十大钱径4.7厘米,传世以背巩,西,当十大钱罕见,背大字广,南,面文双点通背东者亦少见。记地支钱更罕。具体价格如下: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罗汉钱 1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十四种监局 3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小“台” 4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大“台” 15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西” 300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巩” 200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漳” 1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桂” 2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南” 3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广” 100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大清” 80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南”星月 40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子” 250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丑” 250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寅” 250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巳” 2500元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干支“福” 2500元 不知道您的这一枚是哪一种,如果背后是满文,您可以参考华光谱的《中国古钱目录》上面有各种钱币的图例,可以看得很清楚。 康熙通宝铜钱正面铭文「康熙通宝」四个汉字,背面一律铸有当时全国各地不同铸币局的地名简称,分别用汉满两种文字对照,汉文在右,满文于左。康熙初期和中后期,由于中央政权的重视和经济迅速发展,制币业持续发展,从开始十四个地方制币局发展到廿一个局。这廿一个局所铸造的廿一种「康熙通宝」便是完整的康熙套子钱。为了便于记全廿一个铸币局的所在地,人们还将其中的二十个局地名押韵编成顺口歌诀: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它分别简代了山西大同局、福建省局、山东临清局、山东省局、江苏江宁局等,此外,还有一个「巩」字,它代表甘肃陇西巩昌局,「巩」字钱最为稀罕,在当时条件下,有如此多的铸币局,因而造成了铜钱大小、轻重、铜质、字体等诸多方面的差别:就大小而言,「蓟河南」三局所铸钱直径为二十八毫米;「福桂广」三局所铸钱直径为二十六毫米;「台」字币直径为二十四毫米;其余局所铸钱直径约在二十七点五毫米;显而易见直径大小决定了钱币分量;按材质分,铜就有黄铜和紫铜之别,「广台桂云漳」五局所铸钱色呈紫,俗称紫铜钱,其余均为黄铜钱;按文体论,仅管铜钱正面铭文同为「康熙通宝」,但有楷体和宋体之分,且宋体铸币稀于楷体铸币。另外,其中康熙的「熙」字左边有多一撇和少撇之分,其一撇又有长短之别,「通宝」中「通」的左上角有一点和二点区别,「东江宣昌河」等局铸的「通」,只有一点,俗称「一点通」。康熙中期初铸「台」字币为节省原料,故径小量轻,被折价使用。加之铸行时间短,后人往往不易注意。存世量反而少于大规格币,如今要收全一套小规格铜币极非易事。康熙执政六十一年,全国有二十多个铸币局,目前发现的就有样钱、开炉钱、生辰纪念铸币及合背、含面、复式、字等五百多种制钱,许多珍稀、未为人知的版别还有待人们去发现 ; 祝你成功

6,这野生慧兰开品怎么样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证。积雪晨飞。途闻失地。鹜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沙门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不错!

7,中古河东薛氏与文学概述一下

内容提要 河东薛氏是中古时期重要的世家大族,随着家族性质由武力强宗向士族的转变,其家族成员大都具备了较深的文化修养,显现出鲜明的士族特征。特别是隋唐时期,河东薛氏还涌现出不少重要的文学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世家”,其中某些成员对于仕途偃蹇的咏叹带有鲜明的“家族烙印”。关键词 中古 河东薛氏 文学 河东薛氏与裴氏、柳氏并称“河东三姓”,但是,薛氏并非世居河东的土著,而是魏晋之际由蜀地迁徙到此的。根据《新唐书》所载,河东薛氏分为南祖、西祖两支。起初,作为具有浓厚豪强色彩的豪族,河东薛氏凭借强大的地方势力、相当规模的武装力量和家族成员出色的军事才能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并逐渐确立了家族的政治地位。之后,这两支的发展道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南祖依然具有浓厚的豪强性质并继续沿着典型的武力豪族的道路发展,其作用多集中在军事方面;西祖则逐渐由武力强宗向文化士族转变,并沿着高级士族的道路发展,其成员大都具备了相当深厚的文化修养,其影响多集中在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特别是隋唐之际,薛氏西祖不仅迎来了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迎来了家族文学创作辉煌的时期。本文通过对河东薛氏文学创作的描述,以期更全面地展现河东薛氏家族的面貌。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东薛氏与文学 前文已指出,河东薛氏南祖、西祖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南祖最重要的人物薛安都就是凭借军功出仕的典型代表,而其子孙也大都以军功入仕。由于南祖成员长期担任军职,并主要活动于危险的军事斗争环境,长久的戎马生涯根本无法给其带来多少文化熏陶,因此,仍然保持着浓厚的武勇豪侠之风。 不过,南祖中有一人例外,那就是薛憕。史书载其“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1]1344,由于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可以依凭的条件,再加上江表取人多以世族,所以薛憕一直未被擢用,为此他常发出感叹,表示不愿低头倾首,俯仰向人,而是要有所作为。当回归河东后,他“不交人物,终日读书,手自抄略,将二百卷”[1]1345,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他的这一举动还引来族人的冷嘲热讽,对此他毫不介意,依然整日苦读。而他所做的一切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此后,他的仕途变得通达了:普泰中,拜给事中,加伏波将军;武帝西迁,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封夏阳县男;文帝即位,拜中书侍郎,加安东将军,晋爵为伯。不仅如此,他还曾为朝廷参定仪制,也曾在大统四年,为宣光、清徽殿的建成以及置于清徽殿前的两件奇器做颂。虽然颂文的内容我们无法看到,但是能够为此做颂,其文才一定不凡,正如史书所说“学称赅博,文擅雕龙”[1]1346。 西祖则不然。最初,西祖的发展依然要凭借军功,但是,当其获得一定政治地位后,对于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便成为家族成员的主动选择。而这一选择与其所处的环境也大有关系。据张华《博物志》所载,河东地区在两汉时期还很落后,但是,从曹魏开始,河东的文化得到显著发展。建安十年(205),杜畿出任河东太守之时,开始大力推行教化,“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2]496。此外,河东大儒乐详对于河东地区浓厚文化氛围的形成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国志·魏书·杜恕传》裴注引《魏略》曰:“少好学……归乡里,时杜畿为太守……署详文学祭酒,使教后进,于是河东学业大兴”[2]507。正是在杜畿、乐详的引导、教育与影响下,河东地区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身处河东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再加上以诗礼传家的衣冠大族裴氏、柳氏潜移默化的影响,河东薛氏西祖深受文化的熏陶,而家族性质就在这一进程中缓慢地发生变化。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河东薛氏西祖的部分成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薛辩,字允白,河东汾阴人也。曾祖兴,晋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安邑公,谥曰庄。祖涛袭爵,位梁州刺史,谥曰忠惠。京都倾覆,皆以义烈著闻。父强,字威明,幼有大志,怀军国筹略。……辩幼而俊爽,俶傥多大略,由是豪杰多归慕之。……子谨,字法顺。容貌魁伟,高才博学。……谨自郡迁州,威恩兼被,风化大行。时兵荒之后,儒雅道息,谨命立庠序,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躬巡邑里,亲加考试,河汾之地,儒道更兴。”[1]1324-1325由此可知,从薛兴、薛涛、薛强、薛辩到薛谨,性质已由“以义烈著闻”的豪强特征向“高才博学”的士族特征转变,而这一转变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子孙的发展轨迹。 首先,谨长子初古拔一支。初古拔,本名洪祚,“沈毅有器识”[1]1325;拔弟洪隆长子驎驹,“好读书,举秀才,除中书博士”[1]1326;驎驹长子庆之,“颇有学业,闲解几案”[1]1326;庆之弟英集子端,“有志操”、“与弟裕励精笃学,不交人事”[1]1327;端子胄,“少聪明,每览异书,便晓其义。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辄以意辩之,诸儒莫不称善”[1]1329;胄从祖弟濬,“幼好学,有志行”[1]1330。 其次,洪隆弟湖支。湖,“少有节操,笃志于学;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1]1332;湖子聪,“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1]1332;聪子孝通,“博学有俊才”[1]1334,且有文集六卷;聪弟和子慎,“好学,能属文,善草书”、“有文集,颇为世所传”[1]1342-1343。 另外,薛寘,“幼览篇籍,好属文……所著文笔二十余卷,行于世。又撰《西京记》三卷,引据该洽,世称其博闻焉”[1]1343-1344。 这些充分说明河东薛氏西祖成员大都博学多识,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甚至某些成员能够从事文学创作,且有文集传世,惜已散佚。同时,这些材料充分证明,西祖的大多数成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创作才能,而且这种才能在个别成员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又与家族的士族化互为因果。可见,河东薛氏西祖性质的转变已势不可挡,从而为以后其成员在文学方面出众的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隋唐时期的河东薛氏与文学 隋唐之际,河东薛氏在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无论是文学家的数量与文学作品的数量,还是文学作品的质量与成就,都远远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充分说明,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积累,河东薛氏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世家”。其中,最具示范意义与影响力的当属薛道衡。 薛道衡,“专精好学。年十岁,讲《左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颇有词致,见者奇之。其后才名益著”[1]1337,而且其诗作因接近南朝诗歌的风格,深得南朝士人的喜爱:“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1]1338。虽然他留存的作品数量非常少,但足以确立他在隋代诗坛的地位。《昔昔盐》历来被认为是薛道衡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带有浓郁的南朝色彩,将闺怨表现得既细腻又缠绵。“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就把女子自丈夫别后的生活状态描绘出来,而“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则传达出女子独居的孤寂与凄凉,其悲苦情怀被衬托出来。整首诗歌深切地表达了妇人对征人的思念,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而“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向来为人称道。 薛道衡不仅创作出具有南朝诗歌特征的作品,同时还创作出带有浓郁北方色彩的作品,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出塞二首》,真实地刻画出边塞独特气候特征以及风貌,展现出边塞激烈的军事斗争场景。诗人赞美了那些身处恶劣自然环境中的将士们,特别是展现了将士们斗志昂扬、信心百倍的精神状态。总之,“他的主要成就是能在融合南北诗风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寻找新巧的构思方式和新颖的艺术形象。尤其乐府,对于当时沿袭旧题旧意的格套有较大的突破。”[3]323 由此可见,薛道衡在诗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相当突出的,不仅成为隋代诗坛成就最大的一位文学家,也成为河东薛氏家族中文学成就卓著的成员之一,从而奠定了其在家族极为重要的文学地位。他以自身的文学才华以及创作实践为子孙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薛收,道衡子,才思敏捷、才华横溢,为文一蹴而就,不假思索。当太宗陪高祖游后园获一条白鱼时,命其作献表,他“援笔立就,不复停思”,时人推其“赡而速”[4]2588。《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薛收集十卷”,惜其诗歌已佚,只有《全唐文》收录文三篇。薛收所作《白牛溪赋》曾得到王绩的高度评价:“韵趣高奇,词义旷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壮哉邈乎,扬班之俦也。高人姚义尝语吾曰:‘薛生此文,不可多得,登太行,俯沧海,高深极矣。’”(《答冯子华处士书》)[5]卷131,1323这足以表明薛收的文学才能非同一般。 薛元超,收子,好学,善属文,文思非常敏捷,即刻成章。《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三十卷,惜已散佚。对于薛元超的文学成就,崔融撰《墓志》(上世纪70年代陕西乾陵出土)云:“唯公神韵潇洒,天才磊落。陈琳许其大巫,阮籍称其王佐。立辞比事,润色太平之业;述礼正乐,歌颂先王之道。擅一时之羽仪,光百代之宗匠。” 薛曜,元超子,亦以文学知名,《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薛曜集二十卷”。《全唐诗》收录八首诗。 薛稷,薛收孙。《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薛稷集三十卷”。《全唐诗》收录十三首。其中,《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尤为出色,被视为初唐五古名篇,深得杜甫称赞。张说曾高度评价其文学才能:“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6]130 薛奇童,元超孙。《全唐诗》收录诗七首。其中,《拟古》、《塞下曲》、《云中行》三首,颇具北方文学的特质,而《吴声子夜歌》则具有南方文学的气质。 薛据,早孤,为伯母林氏抚养。由于林氏博涉文史,薛据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以文学闻名:“雄辞变文名,高价喧时议。下笔盈万言,皆合古人意”(刘长卿《送薛据宰涉县》)[7]卷150,1552。高适也评价其“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7]卷211,2197。 薛逢,进士及第。《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十卷、别纸十三卷、赋集十四卷,只是大部分已散佚,极少数作品存世。 薛廷珪,逢子。中和年间,登进士第,亦以文学知名,尤长于辞赋制诰,著有《凤阁书词》十卷。 薛涛,精通声律,工于书法,更以工诗著称于世。她不仅与历任西川的节度使有酬唱,如韦皋、高崇文、武元衡、王播、段文昌、李德裕等,还与当时著名的诗人元稹、白居易、王建等彼此唱和。与这些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文学“精英”的交往、唱和,使跻身其中的薛涛耳濡目染,不仅得以洞悉西川政局,了解时政得失,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创作。《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著录《锦江集》五卷;《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录《薛涛集》一卷。薛涛的文学创作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成就突出,深得诗评家的赞赏。胡震亨称其“工绝句,无雌声”[8]83;钟惺则云“缥缈幽秀,绝句一派,为今所难”[9];章学诚称赞其诗“雅而有则,真而不秽”[10]172。其代表作《春望词》四首写得含蓄委婉,将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以及爱而不能的无奈抒写得深沉、细腻,诗中融入了对自身命运多舛、身世飘零的无限感慨,真实地表达出在那个时代作为“乐妓”的孤独与凄凉。既是“望春”,诗人应当被春天的勃勃生机所感染,而恰恰相反,诗人在望春时流露出了无限的悲愁:当花开花落时无人与其同悲喜;当容颜渐衰时佳期却依然渺渺;揽草欲遗知音以结同心,结果却是独自神伤。“愁”、“哀”两字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薛涛的诗歌不仅真切地展现了风尘女子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还表达了她对社会政治的关心、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与评判。如《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7]卷803,9142,就表达了她对时局的关注,规劝诸将一切应以国事为重,切勿贪图一己之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诗给予高度评价:“其托意深远,有鲁嫠不恤纬,漆室女坐啸之思,非寻常裙裾所及,宜其名重一时。”正因为如此,薛涛不仅在唐代女性文学创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确立了她在薛氏家族中举足轻重的文学地位。 三 河东薛氏文学创作的主要特色 隋唐时期,河东薛氏取得了较高的文学创作成就,这与唐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武后时期开科举尤重诗赋的风气,对于其家族成员文学创作才能的培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河东薛氏家族的兴衰深刻地影响着其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家族特色”。 前文曾指出,隋唐是河东薛氏发展最鼎盛的时期,而这种上升的发展态势在开元元年(713)发生了转折。这一年,李隆基剿灭太平公主一党,参与其中的薛稷、薛崇简两支遭受重创。薛稷被赐死,其子因尚公主之故,免死流放,却在途中自杀。薛崇简虽免一死,官爵如故,但从此销声匿迹。至此,河东薛氏走向衰落。 对于河东薛氏来说,这次打击异常沉重且影响深远。从此,河东薛氏成员的仕进之路不再通达如故,更重要的是给子孙内心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创伤。由于昔日家族的辉煌历史,因而给后世子孙带来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曾经的辉煌不仅成为后世子孙拥有强烈自豪感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成为其巨大精神压力的直接根源。作为河东薛氏后辈,他们依旧想通过努力再次实现家族的兴旺与鼎盛,再次铸就家族的辉煌,并不想因为自身的缘故有损于家族曾经的声誉。但是,现实中仕途的偃蹇使得这种愿望难以实现,而这又成为薛氏子孙精神苦闷的直接来源。相应的,他们在诗歌中尽情抒发薛氏子弟特有的情怀,即对于仕途偃蹇的咏叹。这种咏叹充分说明河东薛氏家族曾经拥有的显赫的政治地位、政治威望给后世子孙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 而这种“家族特色”在薛据、薛逢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就薛据来说,虽然他具有“天资青云器”,且才华横溢,声名大噪,但是“数载犹卑位”(刘长卿《送薛据宰涉县》)[7]卷150,1552。因此,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失落。如《怀哉行》: 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 良工不我顾,有用宁自媒。 怀策望君门,岁晏空迟回。 秦城多车马,日夕飞尘埃。 伐鼓千门启,鸣珂双阙来。 我闻雷雨施,天泽罔不该。 何意斯人徒,弃之如死灰。 主好臣必效,时禁权不开。 俗流实骄矜,得志轻草莱。 文王赖多士,汉帝资群才。 一言并拜相,片善咸居台。 夫君何不遇,为泣黄金台。[7]卷253,2852 首先,诗人指明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清明的时代,士人都能够为上用、尽其才,而自己只能独自谋求出路。之后,诗人运用文王、汉武帝广延人才为我所用的典故,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孤立无援、为人主所弃。通过这首诗歌,我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薛据内心巨大的失落,这种失落最主要来源于自身政治前途的渺茫与河东薛氏曾经显赫的政治地位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再如《初去郡斋书怀》: 肃徒辞汝颍,怀古独凄然。 尚想文王化,犹思巢父贤。 时移多谗巧,大道竟谁传。 况是疾风起,悠悠旌旆悬。 征鸟无返翼,归流不停川。 已经霜雪下,乃验松柏坚。 回首望城邑,迢迢间云烟。 志士不伤物,小人皆自妍。 感时惟责己,在道非怨天。 从此适乐土,东归知几年。[7]卷253,2853 诗人告别汝颖这块古老而又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当回想起这里曾经有过的文明,曾经有过的贤君忠臣——“文王”、“巢父”,再与自己所处时代相比较,诗人内心感到无比凄凉,古时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自己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因为世道浇漓,王道沦丧。“时移多谗巧,大道竟谁传”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不满,对世风的失望。此刻,诗人将自我不遇归于己身。最后,诗人试图摆脱失意带来的痛苦,不得不自我安慰,决心重新回归乐土,重新寻找自己的快乐。但是,所有这些也不足以真正消解其失意的痛苦、苦闷的情怀,诗人注定要为仕途的偃蹇而哭泣:“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道在君不举,功成叹何及”(《古兴》)[7]卷253,2854。 可见,薛据的诗歌用来吟唱自我的坎坷遭际,用来抒写内心巨大的伤感,因为他毕竟是河东薛氏家族的子孙,家族曾经的辉煌永远笼罩心头,而且变成巨大压力,成为其永远无法甩掉的精神包袱。 如上所说,河东薛氏由往日显赫到今日衰落造成的巨大落差,成为薛氏子孙内心无法挥去的阴影,并造成其内心巨大的失落感。同时,这种失落感也成为他们沉重精神压力的直接根源,特别是在遭遇仕途坎坷时,这种失落感会比一般文人士子更强烈,更刺痛人心,更难以接受。有时,甚至为了寻求精神安慰,薛氏子孙将这种失落感转化为一种狂妄自负,以此掩盖现实中的坎坷遭遇,来填平内心的创伤。晚唐诗人薛逢就是如此。 薛逢生性耿介,恃才倨傲,自称“于家必孝,于国必忠,于事必勤,于身必正”(《上中书李舍人启》)[5]卷766,7970-7971,而且颇有豪气,曾作《画像自赞》云:“壮哉薛逢,长七尺五寸,手把金锥,凿开混沌”,强烈的自信溢于言表,甚至给人以狂放之感。所有这些助长了他的自负:“持论鲠切,以谋略高自标显”[11]5793“论议激切,自负经画之略”[4]卷190,5079。 薛逢深知“某家望陵迟,眇然孤藐。漂流勤苦,垂三十年。分分自登,粒粒自啄。取第不因于故旧,蒙知皆自于隽贤”(《上中书李舍人启》)[5]卷766,7970,家族曾经的影响已荡然无存,只能凭借自身的隽贤去获得仕途的通达。不过,他的功名欲望没有因家族的衰落而有所消歇,反而愈加强烈。这种强烈的功名欲望促使他频繁上书,乞求他人汲引。在《全唐文》中,薛逢仅存文15篇,其中《上白相公启》、《上崔相公启》、《上翰林韦学士启》、《上宰相启》、《上虢州崔相公启》、《上崔相公罢相启》、《上中书李舍人启》等7篇都是希求援引的。但是,这丝毫未给他的仕途带来多大的改变,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担任一些诸如万年尉、县令等官职,与对自我的期望相距甚远,仕途的艰辛坎坷使他不由地发出“昔日凌云之志,自觉泥蟠;今兹失路之人,谁为乡导”(《与崔况秀才书》)[5]卷766,7967的感慨。 由于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结果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愈发增加了薛逢内心的孤独感、凄凉感:“平生坎土禀,难自梯媒。进退嗫嚅,终莫上达。亦犹魇者梦逐,声愈哀而言愈不宣,足愈勤而身愈不进。孤影无援,危灯在旁。幽忧旅魂,逼迫中夜”(《上白相公启》)[5]卷766,7968,仕途的失败犹如噩梦,萦绕心头,挥散不去。在此,河东薛氏家族曾经的显赫成为其沉重的精神负担:一方面,他以出身颇具影响力的“关中士族”之一的薛氏家族感到自豪,并使之成为其强烈功名欲望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先人曾经的地位、名望又成为其难以摆脱的阴影,特别是自身宦途的坎坷无形中加重了自我的心理压力,带给他更大的精神苦闷。 这种精神苦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积聚,由积极追求功名逐渐消磨自我意志再到最后的彻底绝望,情感也由积极乐观逐渐消沉再到最后的愤怒。薛逢选择了形式更为自由的歌行体,如《镊白曲》、《君不见》、《老去也》、《追昔行》、《醉春风》等,抒发“人生如梦”、“时不我待”的主题。通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薛逢内心的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对时间无情流逝与人生有限的无奈,特别是对自己功名未就的沉重慨叹。他不仅对时光流逝感到异常敏感: 朝光如飞犹尚可,暮更如箭不容卧。 犍为穿城更漏频,一一皆从枕边过。 一夕凡几更,一更凡几声。 (《追昔行》)[7]卷548,6320 光阴自旦还将暮,草木从春又到秋。 (《悼古》)[7]卷548,6327 而且深刻地感受到容颜的衰老: 去年镊白鬓,镜里犹堪认年少。 今年镊白发,两眼昏昏手战跳。 (《镊白曲》)[7]卷548,6319 面对时光无情的流逝,面对无法抗拒的容颜衰老,面对现实坎坷的仕途,薛逢不得不为自己重新寻求精神的支点,寻求精神解脱的良方,而结果只能是否定功名本身,因为它是导致诗人内心痛苦的根源所在: 一朝冥漠归下泉,功业声名两憔悴。 …… 人生倏忽一梦中,何必深深固权位。 (《君不见》)[7]卷548,6319-6320 河上关门日日开,古今名利旋堪哀。 (《潼关驿亭》)[7]卷548,6325 不愁故国归无日,却恨浮名苦有涯。 (《九日嘉州发军亭即事》)[7]卷548,6328 尺组挂身何用处,古来名利尽丘墟。 (《重送徐州李从事商隐》)[7]卷548,6329 诗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名利的虚幻性、暂时性。同时,诗人也洞察了历史的真相: 马侍中,韦太尉,盛去衰来片时事。 (《君不见》)[7]卷548,6320 细推今古事堪愁,贵贱同归土一丘。 汉武玉堂人岂在,石家金古水空流。 (《悼古》)[7]卷548,6327 满壁存亡俱是梦,百年荣辱尽堪愁。 (《题白马驿》)[7]卷548,6330 无论人们曾经的身份、地位是高贵还是卑贱,死亡是没有差别的,是不分贵贱的,死亡是人们共同的命运,也是最后的归宿;无论是汉武时造就的辉煌,还是盛极一时的石崇“金谷雅集”,最终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亡,所有曾经的记忆也都将被时间冲刷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时间的残酷,历史的无情。 既然历史本身充满了太多的无情与无奈,而功名又是虚妄的、短暂的,因此,唯有现实的快乐才是可以真正把握的。于是,诗人向醉乡、向庄子、向田园寻求人生快乐的真谛: 闲事与时俱不了,且将身暂醉乡游。 (《悼古》)[7]卷548,6327 未学苏秦荣佩印,却思平子赋归田。 (《座中走笔送前萧使君》)[7]卷548,6329 也知留滞年华晚,争那樽前乐未央。 (《春晚东园晓思》)[7]卷548,6332 不过,所有这些都是短暂的,诗人依然并未获得真正的解脱。他愈是表现得旷达,愈是见出其内心巨大的痛苦。无论是独处之时,还是送别友人之时,诗人总是不忘抒发自己失落、怅惘、无奈的情怀: 自笑无成今老大,送君垂泪郭门前。 (《座中走笔送前萧使君》)[7]卷548,6329 胸中愤气文难遣,强指丰碑哭武侯。 (《题白马驿》)[7]卷548,6330 薄宦未甘霜发改,夹衣犹耐水风寒。 (《芙蓉溪送前资州裴使君归京宁拜户部裴侍郎》)[7]卷548,6332 可见,在薛逢内心深处,强烈的功名之心、仕进之心是始终如一的,是根深蒂固的,是从未改变的。虽然他曾勘破历史的真相,参透盛衰的短暂,也曾看破功名的虚幻,并且找到了精神解脱的途径,但是,所有这一切也未能真正改变其强烈的功名之心。毕竟,他生于政治地位显赫的士族之家,家族成员曾经的辉煌成为他永远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同时,这也将注定薛逢一生无法摆脱仕途失意的梦魇。 综上所述,河东薛氏成员的人生目标因家族的荣耀而起,悲苦情怀也因家族的衰败而生,他们的一生始终被家族的光环与阴影所笼罩,他们也始终难以抗拒这股强大的精神压力,注定要为家族的荣誉付出惨重的精神代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