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值得饮酒者细心品鉴的,开怀之前静静的欣赏白酒的香醇,也不失为一种自我陶醉的好方法。白酒产品价值的构成,大概来说,主要体现在其物质属性和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几个方面。这也决定了构成白酒价值体系的三大基础元素:品质、品牌和历史文化内涵,那在喝白酒的时候如何鉴别品质呢?具体介绍如下!
如何选购好白酒
1、认准品牌
酒类饮用者要想不上假酒和毒酒的当,首先要认准品牌。应购买自己知道底细的酒厂的酒,而且应熟记该厂家品牌酒的商标和酒标的特点。如果不假思索图便宜,那就会吃大亏。这里指的品牌,绝不都是名牌酒、高档酒。例如茅台镇有很多小酒厂他们生产出来的酒,价格便宜,但其卫生质量却不比每百元以上的酒差。虽然假酒、毒酒的受害者大多是文化层次或是低收人的群体,但任何人都应从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2、注意酒液的外观
中国白酒除茅台镇酱香型白酒茅台酒、赖茅、郎酒等少数白酒允许带有微黄的色泽外,白酒应呈无色、透明状态;若用工业酒精调制而成的毒酒,则带有一定的色泽。白酒中由于高级脂肪酸乙醋和某些无机离子含量较高,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会呈现混浊和微粒沉淀现象,这是一般的质量问题,可经适当处理予以解决。
3、从瓶型、瓶底、瓶盖、封口、商标等方面识别
一般诚信度高的品牌酒,使用的瓶型都是特定的,如茅台、赖世家赖茅酒、五粮液、人头马等,一看便知。与其他品牌的酒瓶有明显差别,酒标上必须按规定注明该酒的重要信息,是识别优劣酒的重要依据。
4、品尝
这须平时积累一些经验,并且态度比较认真,同时尽可能地多学些相关的酒类知识。例如主要以酒精等调制而成的假酒,因其所含的可溶性固形物的种类少、含量低,以及酒精与水结合程度较差等原因,故往往在色、香、味等方面难以体现真品固有的风格,口味寡淡,诸味不协调,甚至呈现明显的酒精味或水味。
蒸馏酒的香味较复杂一些,例如中国白酒有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等之分,但稍有饮用经验的人也不难加以区别,一般假的白酒,其香味状况与真品差别很大。
5、分析化验
品尝是利用人的感官来判断酒的质量及真假;分析化验则以各种成分的含量数据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来验证品尝的结果。这两者缺一不可,也不能相互代替。这些途径都是识别假酒、劣质酒、病酒和毒酒。
劣质白酒怎么来的
所谓病酒,是指按原来的原料及技术生产的酒,由于主观及客观原因,在实际操作和工艺条件的掌握、乃至产品包装后的管理上出现了偏差甚至较严重的问题,在质量上存在某些缺陷而不合格的酒。
所谓假酒,应该说是用“三精一水”(三精是指酒精、香精、色素)配制酒等。不按产品的基本原料或工艺制成的酒,这类酒质量低劣,严格地说不能称其为一定意义上的酒,是冒牌货、假货,与原产品的基本定义不符,但通常饮后不会马上致残或致死。另外一种所谓的假酒,就是无德之辈为了自己的利益,用低价酒冒充高档名酒,比如现在最严重的贵州茅台酒、贵州赖茅酒等知名酒。所谓毒酒。则是指使用毒性较大的“工业酒精”甚至用“甲醇”来加水对成的白酒,或使用有毒的辅料制成有毒的葡萄酒等毒酒,消费者一且饮用了这种酒,则会很快地致病、致残,甚至致死。
至于诸如含汁率在50%以下甚至更低的葡萄酒,因其基本上还是按一般工艺生产的,故应称其为很低档的酒或劣质酒,是介于一般低档酒和假酒之间的酒。这类酒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但市场上还不时能碰到,消费者仍需注意识别。另外,有些酒是完全按正规的原料和工艺生产的,而且在质量上接近甚至更优于某种名优酒,但为了利于梢售而借用了名优酒的牌名或商标,这也不乏其例。但这种酒既不能称其为病酒或劣质酒,也不能称其为假酒,而应称其为冒名酒、冒牌酒或侵权酒。
白酒浑浊沉淀的原因
白酒浑浊沉淀主要是因为温度、酒度的变化,溶解物质出现过饱和状态,而出现析出物。颜色有乳白色、灰白色、淡黄色、棕色、蓝黑色、绿色等;形状有针状、片状、粉状、絮状等;有光泽、无光泽等。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以及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发展与人们对饮食健康的日益重视;白酒低度化、口感净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白酒生产过程中,随着低度酒的发展,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特别是白酒出现的各种浑浊、沉淀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
白酒保存注意事项
1、盖严;在付货暂停时,要将酒容器的盖盖好,封严,以防挥发,减少酒的风耗。
2、勿太满;容器不要装得太满,以免气温升高造成酒的外溢。还要经常检查酒的容器,发现渗漏,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3、减少损耗;售取酒时不要距离容器太远,并要用酒盘接酒。售取酒的工具用完后要及时放回缸内,以保持工具的潮湿,减少酒的皮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贮售酒工具将日趋增多,要很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使用方法。
4、适当搅拌;白酒是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两者是无限溶解的。但由于比重不同,酒在贮存过程中,上层的酒度偏高,下层的酒度偏低;如果久存,封盖又不严密,上层的酒口味又会偏淡。为了酒度和口味的一致,故在零取前要用一木耙,适当搅拌,上下勾匀。
温馨提示:
凡是“毒酒事件”均不宜报道为“假酒事件”或“假酒案”,以免混淆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