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香型酒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风味质量要求是“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净,口味怡畅”。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三花酒?三花酒怎么样?
一、三花酒
“桂林茅台”——三花酒
如今到桂林旅游又有了新看点,坐落在桂林象鼻山脚下的桂林三花酒文化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它向世人展示着桂林三花酒的不朽传奇。
桂林三宝之一
三花酒、辣椒酱、豆腐乳,是桂林传统土特产的代表,号称桂林三宝。桂林三宝中的头宝要数三花酒。三花酒是中国米香型酒类的代表,被誉为酒之王。
《中国酒典》中提到,在人类还未酿酒之前,漓江两岸的猿猴便采摘花果酿出了“猿酒”。看来,漓江算是酒的发源地之一了。据桂林市志记载,桂林古代就有瑞露、桂花酒等名酒。其中瑞露还是宋代皇上喝的贡酒。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诗中这样写到:“始安繁华旧习俗,帐饮倾城沸江曲。”桂林在汉代也称始安郡,诗中说的是三月三日人们踏青春游时,“帐饮倾城”的场面和习俗。宋代诗人吕源有诗句:“倚江景物似钱塘,况有万物新醅香”,描述了漓江两岸千家万户酿酒喝的盛况。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书中记载:“广右无酒禁,诸处道旁率沽白酒,在静江尤盛……行人以十四钱买一大白”。可见宋代白酒在桂林盛行。
三花酒酿造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原由“师司公厨”酿成,后传入民间,清末出现专业酿酒作坊,至民国年间,作坊遍及桂林。至于为何名为“三花”,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因酿造时蒸熬三次,摇动可泛起无数泡花,质佳者,酒花细,起数层,俗称“三熬堆花酒”,简称“三花酒”。另一种说法是在摇动酒瓶时,只有桂林三花酒会在酒液面上泛起晶莹如珠的酒花。这种酒入坛堆花,入瓶要堆花,入杯也要堆花,故名“三花酒”。
独特的血肉骨
桂林三花酒颇有历史,古时,被称作“瑞露”,宋代来桂林做官的范成大饮后称赞“乃尽酒之妙”,可见对它评价很高。
俗话说,“水是酒中之血,米是酒中之肉,酒曲是酒中之骨”。三花酒别具风味,广受人们喜爱。这要从它的“血、肉、骨”谈起。美酒佳酿首先必须有佳泉。漓江,特别是象鼻山的江底深潭涌出的地下泉水,质地纯甘,无杂物怪味,含微量矿物质,为三花酒提供了优良的“酒中之血”;其次,漓江流域的良种大米,粒大饱满,含淀粉率高达72%,是理想的“酒中之肉”;再者,市郊特产的曲香酒药草制成的酒曲,香气浓郁,是三花酒特有的“酒中之骨”。
三花酒之所以优质,除了与采用清澈澄碧,无怪味杂质的漓江水、优质大米、精选的酒曲有关外,还因为桂林冬暖夏凉的岩洞所构成的独特贮存条件,才使酒质愈加醇和芳香。
二、花酒生产工艺
三花酒得名是:三花酒得名是:沿用摇动酒液方法,观察起泡的多少及持泡时间长短来鉴定其质量。起泡多、香花(泡)细、堆花久称为三花,或视起泡有大、中、小三层为三花。三花酒采用漓江上游水为酿造水,使用陶缸培菌糖化后,再发酵5~7天,然后蒸酒。原酒储藏于象鼻山岩洞中。
(1)浸米、蒸米:大米浸泡20分钟(min)后,用清水淋洗干净并沥干。大米入甑,待浸米、蒸米:圆汽后再常压下初蒸15~20分钟。然后前列次泼入为大米量约60%的热水,并上下翻倒几次,上盖待圆汽后再蒸15~20分钟,再进行第二次泼水,水量为大米的40%左右,翻匀、加盖圆汽后再蒸20分钟。要求饭粒熟而不黏,粳质米要求摊凉后的出饭率为215%~240%,饭粒含水量为60%~63%。
(2)扬冷、拌曲:将米饭打散、扬冷后,即可拌曲。加曲条件如下:室温10度以下15~20度加曲温度38~40度34~36度原料用曲量1.5%1.2%室温20~25度25度以上加曲温度31~33度28~31度原料用曲量1.0%0.8%。
(3)入缸固态培菌糖化:入缸固态培菌糖化:每缸投入米饭量折合大米为30~40市斤,饭层厚度为10~13cm,夏薄冬厚。在饭层中央挖一个呈喇叭形的穴,以利于通气及平衡品温。待品温下降至32~42度时,用簸箕盖好,并根据气温做好保温或降温工作。通常在入缸后,夏天为5~8小时,冬天为10~12小时,品温开始上升。夏天经16~20小时,品温升至38~42度,冬天需要24~26小时才升至34~37度。这时可闻到香味,饭层高度下降,并有糖化液体流入穴内。糖化率达70%~80%,这时应立即加水。如果过早加水,则由于酶系形成不充分,会影响出酒率。如果延长培菌糖化时间,则出酒率也较低,且成品酒酸度过高而风味差。
(4)半固态发酵:培菌糖化后,根据室温、品温及水温,加入为原料量120%~125%的净半固态发酵:水,使品温为34~37度。正常情况下,加水拌匀后的酒醅,其糖分为9%~10%,总酸不超过0.7,酒精体积分数为2%~3%。然后,小缸转入大醅缸,用塑料薄膜封口,并做好保温或降温工作。发酵期为5~7天。成熟醅的酒精体积分数为11%~12%,总酸为0.8~1.2,残糖在0.5%以下。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