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瓶里装的是什么酒?一定要粮食酒,最好是坤沙酒。2多少酒就用多大的坛,酒坛千万不要过大,太大了容易挥发,即便是绝对的密封。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是比较高得。
酒是个什么东西?
酒是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是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爽是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泰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是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情怀是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离别是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悲伤酒,即是人生百态。
瓶装酒能换坛装保存吗?换大坛有何优缺点?
感谢邀请,简单的看这个问题回答是可以的,但是得注意几个事项。1瓶里装的是什么酒?一定要粮食酒,最好是坤沙酒。2多少酒就用多大的坛,酒坛千万不要过大,太大了容易挥发,即便是绝对的密封。3数量少选择好点的陶瓷坛,数量多就选择一般陶坛,陶坛要‘吃酒’,也会降度。4保证密封性,不要随时都在打开,在通风干燥地方不要过于潮湿或者暴晒。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
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
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
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
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