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酒精在体内分解的过程
酒在体内的分解机理,进入消化道内的酒精,主要在胃中被吸收而进入血液,研究表明,饮酒后一小时血液中酒浓度达到顶峰,一个半小时约90%的酒精被机体吸收,其中20%的酒精在肺循环中,通过肺换气经呼吸排出体外。而80%的酒精,则通过肝脏转化逐步分解成CO2和H2O。这种分解转化都要在机体内各种酶的作用下进行。具体过程如下:NAD+ NADH+H+NAD+ NADH+H+三羧酸循环…→………→CO2+H2O+ATP 这样转化的时间大约2—4小时,其解酒的速度取决于各种酶的活性和数量,一般酶的活性和数量越大,其解酒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解酒速度就慢,导致酒精和分解产物乙醛大量积存在血液中而不能及时转化,尤其是乙醛会造成机体各系统功能的损害。
2,白酒最怕的解药居然不是茶水那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工作应酬还是亲戚朋友聚会,都免不了要和酒打交道。虽然人们都知道饮酒过度会极大的危害到身体健康,可是一旦喝到了兴头上,被酒精冲昏了头脑,那就什么都不在乎了,眼中只剩下清香诱人的杯中之物。 喝酒时豪气冲天、逸兴思飞,可醉酒之后只能是头痛欲裂、恶心难受。这时候很多人都会吃一些解酒的食物,比如茶水、番茄汁、嚼几片生姜等等。这样能够缓解一下醉酒的痛苦,使自己感到舒服一点。现在市面上的所谓解酒药只是一种保健品,并非是真正的药物,也仅仅能缓解醉酒的状态,其效果比茶水强不了多少。所以,真正的解酒办法也只能靠着身体的代谢功能,使得酒精慢慢的被消化吸收。酒作为社交的媒介,有时候还真是不得不喝。但是我们可以在喝酒前做一些保护措施,比如最好不要空腹饮酒,先吃一些食物垫垫底,这样就能有效保护胃粘膜免受酒精损害。还有一种名为桑葚干的中药,能够有效的防止酒精中毒。由于桑葚中含有活性酶,是分解酒的最佳物质,可以说是白酒最怕的东西。方法是在饮酒前15分钟,吃桑葚干3-4粒,能够使得酒量增加两三倍。只要不是过度贪杯,就不容易喝醉。当然,避免遭受酒精荼毒的最好办法就是适量饮酒。大醉一场就如同大病一场,对人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每一场醉酒绝不是应酬的必须,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永远要牢记一句话:小酌怡情,大饮伤身!
其实白酒怕的不是茶水,觉得他更怕的是一点糖水或者说甘蔗水。
白酒最怕的解药就是市面上所有的解酒药,但解酒药喝了后也不是完全有效果的。
白酒最怕的解药是催吐,喝了吐出来感觉就好很多。
正常情况下,喝醉之后人们会拿蜂蜜水来解酒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3,在酒中加入什么可以快速分解酒精
在三氧化二铝(脱水催化剂)及氧化锌(脱氢催化剂)的作用下,乙醇分解生成丁二烯-1,3: 2C2H5OH = [Al2O3(75%)~ZnO(25%),450度] CH2=CHCH=CH2 + 2H2O(39.1%) + H2(2.2%) 反应历程如下: 乙醇转变为丁二烯-1,3的反应历程,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乙醇先脱水后脱氢 C2H5OH = (Al2O3加热) CH2=CH2+H2O 2CH2=CH2 = (ZnO加热) CH2=CHCH=CH2+H2 2、乙醇先脱氢后脱水 CH3CH2OH = (ZnO加热) CH3CHO+H2 2CH3CHO =(缩合) CH3CHCH2CHO(第二个碳原子上挂个羟基) =(脱水,-H2O) CH3CH=CHCHO丁醛 CH3CH=CHCHO+H2 = CH3CH=CHCH2OH =(脱水,异构化) CH2=CHCH=CH2+H2O 另外,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140度生成乙醚,170度生成乙烯
在酒中加入少许酸奶可以快速分解酒精 ,可以有效防止喝醉,酸奶中的蛋白质和酒精中的乙醇反应,消耗了乙醇,降低了乙醇浓度。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易燃烧,不导电的液体。有酒的气味和刺激的辛辣滋味,微甘。学名是乙醇,分子式c2h6o。凝固点-117.3℃。沸点78.2℃。能与水、甲醇、乙醚和氯仿等以任何比例混溶。有吸湿性。与水能形成共沸混合物,共沸点78.15℃。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引起爆炸,爆炸极限浓度3.5-18.0%(w)。酒精在70%时,对于细菌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也可以作防腐剂,溶剂等。处于临界状态时的乙醇,有极强烈的溶解能力,可实现超临界淬取。由于它的溶液凝固点下降,因此,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可以作防冻剂和冷媒。酒精可以代替汽油作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我没那么专业,反正喝酒前喝瓶酸奶,可以有效的防止喝醉。
醋,简单方便,随手拿来啊,化学反应式自己找去吧还千杯不醉呢,那胃和消化系统能跟上趟吗?浪费生命啊
醋,可以解酒,不知道和酒加可不可以,还有一种解酒饮料,小瓶子的延边产的,叫醉好,卖韩国食品的地方有卖还可以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