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素酒是什么酒?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必须注意,在《水浒传》里,酒也是有荤素之分的。强调指道德是第一位的,才干是第二位的。不信?请看杜甫《饮中八仙歌》,诗里写汝阳王李琎要喝足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左丞相李适之豪饮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布衣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唐代的大斗为6000毫升、小斗为2000毫升,但酒具毕竟不是量具,这里以小斗论,即焦遂的酒量已达到了10公斤,请问,这能是蒸馏酒吗?而这“饮中八仙”,既有王公、高官,也有诗人、平民,喝的都是同样的酒,可知,蒸馏酒并非社会主流。
请问这是什么字?
放大了看,从右到左,这是“德勝”(德胜)二字。(“德”字很容易被误读为“淡”字)“德胜”二字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原句:"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白话文就是说:德才兼备的是圣人,无才无德的是愚人。道德胜过才干,就是君子;才干 胜过道德,就是小人。强调指道德是第一位的,才干是第二位的。
为辨认准确,我们再来确认一下这二字行草书的写法:1、德字写法先看一下书法家敬世江草书“德”字,如下图:再看一下“朱德”的题字落款“德”字,如下图,跟题中“德”字几乎一模一样,确认无误2、勝(胜)字写法先看东晋王献之写法:基本一致,确认无误再看宋代大书法家苏轼写法:基本一致,确认无误经对比核实,题中图片为“德勝”(德胜)二字无疑。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想知道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是什么意思,有书君想先带大家给这两个字排排辈分。01 醍醐中祖宗辈——醍按最保守的估计,“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意为“第二等级清酒”,引申为好酒,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礼·天官·酒正》篇记载了古时酿酒业,对酒澄清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的细节:“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
”唐代白居易 《将归一绝》中“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的醍醐二字,就代指美酒。02 醍醐中的祖父辈——醍醐一词的诞生大概过了800年,在公元540年,醍醐一词出现。其代表的含义是发酵乳脂,最早出现在《魏书》的记载中,很可能是一个音译的外来词语。有书君认为其含义的本质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的顶级奶酪。
03 醍醐中的父叔辈——醍醐佛性含义的确立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去取经17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奉旨译经19年,于公元664年圆寂。译文中醍醐含有本质、精髓之意,是梵文mandad的译名,正式出现时间约为公元650年。《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
醍醐最上。”“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04 醍醐中的孙子辈——醍醐灌顶的逐渐被人熟知自唐以后,醍醐灌顶,即用酥酪上凝聚的油浇到人头上。佛教中意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到了现在,可以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有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清凉舒适。如《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还有,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现在,有书君来总结一下,醍醐本身的含义有美酒、乳酪、精髓之意,而在醍醐灌顶中,更侧重于其佛教中引申开悟的含义。
历史上“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的始末是怎样的?
这件事跟历史上很多大事件一样,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底下波谲云诡,比如禅让,看起来君臣和谐,相安无事,实际上呢?君臣斗争了十几年,最终皇帝臣服了,但是看起来那是尧舜禅让一样。杯酒释兵权也是一样,看起来君臣和谐,一起吃了一餐饭,将领们就乖乖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去了,没有闹到刘邦、朱元璋那样兵戎相见。很多人一看,看到没,这才是君臣楷模,赵匡胤多聪明,多仁慈啊,这么简单就解决了难题,手下将领不愧是跟他是兄弟,忠心耿耿,让他们回家养老马上就都回去了。
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赵匡胤运气太好了,他手下将领都是忠臣,问题是,可能吗?安史之乱后的武将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下克上,手下将领灭了自己老大,然后取代他,这样的事件一直没有消停过,五代十国,五十四年,八姓十四帝,几乎每一个都是武将造反推翻他,然后建立的,比如郭威,后汉将领,黄袍加身,灭了后汉建立的后周,能在那种乱世活下来的武将,哪一个是安善良民?像周勃这样的“忠诚”,尚且敢血洗皇宫杀皇帝,何况赵匡胤的那些兄弟?赵匡胤是什么人?自己学习郭威,搞黄袍加身篡位的,他就相信他的兄弟不会学着他,一样黄袍加身取代他?他为什么能做到“杯酒释兵权”?很简单,在这场政治表演之前,将领们的兵权就已经稀释得差不多了,任何一个人拥有的权力不足以威胁皇权了,而赵匡胤突然袭击,一场酒宴,不给他们串联的机会,谁也不敢保证,他当出头鸟,别人会站在他这边,所以都沉默了,接着表忠心,第二天,就都交出兵权回家去了。
而从安史之乱开始,到赵匡胤建立大宋,每一代皇帝都在不停的削蕃,虽然都失败了,但一次次的削蕃,武将的权力就会削减一层,五代十国的皇帝也都在不断的削蕃,结果都是失败,所以她们也成了猜忌功臣的人,就变成了因为他们的猜忌,功臣们才不得已造反的,实际上呢?就是武将权力太大,威胁皇权了,到了赵匡胤,武将的权力已经被分割得很小了,他是殿前都点检上位的,所以将这个职业取消,兵权三分,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
你认为“大德不逾闲”是一句托词借口吗?为什么?
谢邀!我个人认为,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就会明白是不是一句托词或者借口。此话出自《论语》。孔子指导弟子们的核心思想,还是不拘小节。管仲起初看好公子纠,并辅佐他。后来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却又成了齐桓公的宰相,这看起来就好像不合"大德"。但孔子的解释却很明白,管仲能治理天下,惠及民众,这应该才是大德。如果纠缠于过去的事情,不着眼大局,那样才是超越了法度。
请问: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表达了什么意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就是大道至简,无为而治。也就是道法自然,以人的修养,高尚的德行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一切都如同自发的本能行为,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人品素质底下的所谓"下德"的人是在政令,刑法约束下,守住"德",是不得以的被动行为。
尽管没有违背礼法规则,从而失德。但是,他的本性和内在的人品素质是不具备德行的。司马迁在《酷吏列传序》指出: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西游记》中唐僧喝了好几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么酒?佛教戒律是不饮酒,为何可以喝素酒?
答:素酒是什么酒?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注意到,很多答主都答,素酒是粗酿的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粗酿,酒度数低,浑浊不好看,大会引起人的欲望,所以称之为“素酒”。即经过“蒸馏”工艺的是荤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的就是素酒。这种解释,很滑稽,属于拍脑袋想出来的。虽说上海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铜蒸馏器,可以说明我国早就拥有了酿酒蒸馏技术,但在元明以前,世上常见的都是非蒸馏酒。
不信?请看杜甫《饮中八仙歌》,诗里写汝阳王李琎要喝足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左丞相李适之豪饮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布衣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唐代的大斗为6000毫升、小斗为2000毫升,但酒具毕竟不是量具,这里以小斗论,即焦遂的酒量已达到了10公斤,请问,这能是蒸馏酒吗?而这“饮中八仙”,既有王公、高官,也有诗人、平民,喝的都是同样的酒,可知,蒸馏酒并非社会主流。
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读《水浒传》,看众好汉喝酒如喝水的情节,也就不难理解了。鲁智深在五台山寺半山亭上,嘴里淡得出鸟,看见有卖酒的山民挑着一担水酒上山,不由分说,劈手就抢了一桶,喝了个底朝天。“智取生辰纲”过程中,白胜也挑了一担水酒,押解生辰纲的军丁并非好汉,却也一个个要买酒解渴。以酒解渴,要说这是蒸馏酒,打死也不信。
可以说,《水浒传》里出现的所有酒,都不是蒸馏酒,包括武松在景阳冈喝的“透瓶香”。但是,必须注意,在《水浒传》里,酒也是有荤素之分的。在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里,鲁智深就朝刘太公大呼小叫道:“洒家不忌荤酒,遮莫甚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而在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里又写:“众僧都坐了斋。
先饮了几杯素酒,搬出斋来,都下了衬钱。”可见,酒分荤素,并非以是否经过蒸馏来区分。又有人说,《宋史‧食货志下七》里有提到:“自春至秋,酝成即鬻,谓之小酒……腊酿蒸鬻,候夏而出,谓之大酒”,这两种酒都不经过蒸馏,但发酵和熟化时间长短不同,是否小酒就是“素酒”;大酒就是“荤酒”呢?这种解释就更加可笑了。唐僧喝了春秋酿的酒就不破戒,喝了冬夏酿成的酒就算破戒,这是什么逻辑?!真要照这么分,那么和尚娶春秋两季出生的女人为妻,是娶了素妻,不算破戒;娶冬夏两季出生的女人为妻,是娶了荤妻,就是破戒——这说得通吗?!于是,又有人翻经引据,说清食谱《调鼎集》茶酒卷里酒单中提到有素酒:“冰糖、桔饼冲开水,供素客。
”这只能说是《调鼎集》太牵强附会了。冰糖、桔饼冲开水,不就是茶水、饮料吗?要骗人也不带这么骗的。再有,《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唐僧有谆谆教诲悟空、八戒师兄弟,说:“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看,素酒也是会“醉饮误事”的!喝冰糖加桔饼茶水会醉的吗?可见,《调鼎集》里的冰糖加桔饼茶水绝不是《西游记》里说的“素酒”!那么,“素酒”和“荤酒”的区别在哪儿呢?其实,《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是有答案透露的。
且看里面这样写: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像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看到了吧?——“葡萄做的素酒”!葡萄属于水果类,即水果酿造的酒便为“素酒”。原来,佛教认为,粮食是用来养人的,用粮食酿酒,是一种糟蹋行为,糟蹋粮食,就是夺人口粮,属于间接杀生,即用粮食酿造的酒就是荤酒。
水果,特别是野果生于树,以之作酿,是物尽其用,可称“素酒”。但是,“素酒”和“荤酒”之分,属于中国佛教教徒的“创造”——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论荤酒、素酒,酒后都会乱性,按照佛教戒律,都是不能饮用的,但机智的中国佛教徒,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竟然创造性的发明了荤素之分,让人哑然失笑。据说,有和尚喜吃鸡蛋,称自己吃的是“素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