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百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给小羊灌白酒会怎么样,羊胀了灌白酒起了什么作用

1,羊胀了灌白酒起了什么作用

灌白酒不会起作用的,需要给喂一些醪糟低度酒或者给些酵母片才行的。

羊胀了灌白酒起了什么作用

2,小羊羔因为天气太冷而冻硬了好像死了一样不能动了怎么办 搜

给羊羔灌点酒,在放热乎的地方呆一会就可以了,酒要少灌饮料瓶盖一小盖白酒就可以了。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小羊羔因为天气太冷而冻硬了好像死了一样不能动了怎么办  搜

3,羊胀气会死吗

羊胀气很容易就胀死了。。至于如何排气,方法很多,一,口含臭椿树棍子后驱赶运动 二,前腿站高处,撬开嘴巴,挤压腹部 三,瘤胃穿刺 四,其它特殊手法,制止继续发酵,原理就是改变产生气体的那些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或者直接把一部分微生物杀灭。常见的措施有灌啤酒,白酒,酒精,白酒加捣碎的大蒜籽,香烟丝泡的水,石蜡油,二甲基硅油,氧化镁,浓盐水,抗生素。

羊胀气会死吗

4,羊胀气会不会导致瘫痪

按理说胀气一般不会导致后肢瘫痪。。胀气都是胃胀,气出来了就好了。如果是瘫痪了,那也是神经问题。如果是胀气造成的,应该慢慢会好。。也有可能是微量元素缺失,买瓶液体钙喝一下试试。。
撬开嘴巴,挤压腹部 三,方法很多, 一,口含臭椿树棍子后驱赶运动 二羊胀气很容易就胀死了。常见的措施有灌啤酒。。 至于如何排气,白酒,酒精,前腿站高处,制止继续发酵,原理就是改变产生气体的那些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或者直接把一部分微生物杀灭,瘤胃穿刺 四,其它特殊手法,白酒加捣碎的大蒜籽

5,羊胀气怎么办

你好,根据你所描述的情况初步考虑存在胃肠功能紊乱,造成大便干结,不易排出,腹胀腹痛等,多是由于正常的胃肠菌群失调引起的,可以初步应用调节胃肠益生菌的药物比如乳酸菌素片和调节肠蠕动的药物比如四磨汤进行调理。建议注意合理搭配饮食,荤素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既有利于润滑肠道,又可以防止上火的发生。
胀气从气体的状态来说有两种:泡沫性气体胀气和纯气体胀气。不同地方,不同饲料,胀气的种类不同。从发病原因来说也有两种,原发性胀气和继发性胀气。大部分属于原发性,所谓继发性胀气,是指某些羊,时不时的会胀气,每次程度都不严重,弄一下就好,过几天又有,反复。常常是因为食管,咽喉炎症,食道异物,前胃迟缓了,被其它羊顶撞腹部,管理员鞭打腹部等等引起。原发性的胀气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1,饲料原因,含有过多容易被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气体的物质,比如黄豆,黄豆秸(壳),蚕豆,蚕豆秸秆(壳),苜蓿,三叶草 2,饲草过于细碎,或者有霉变 3,吃了露水草,下雨天的草,或者冰冻的草,以及口服某些药物后,比如碳酸氢钠。说胀气,那么究竟气体的成分是什么呢,主要有三种:二氧化碳,甲烷,氨气,其中二氧化碳占大部分。胀气的处理措施有很多,原则是排出已经产生的气体,同时制止辅筏滇禾鄄鼓殿态东卡继续发酵,防止产生更多的气体。先说如何排气,这需要根据气体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泡沫性的胀气,一般来说先需要消泡,就是说让一个个的泡泡破掉,变成纯气体胀气,然后想办法排出,或者被瘤胃壁吸收入血,通过肺的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要让泡泡破掉,需要消泡剂,食用植物油是很好的消泡剂。如果本来就是纯气体的胀气,不需要消泡,直接想办法排气就是。至于如何排气,方法很多,一,口含臭椿树棍子后驱赶运动 二,前腿站高处,撬开嘴巴,挤压腹部 三,瘤胃穿刺 四,其它特殊手法,制止继续发酵,原理就是改变产生气体的那些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或者直接把一部分微生物杀灭。常见的措施有灌啤酒,白酒,酒精,白酒加捣碎的大蒜籽,香烟丝泡的水,石蜡油,二甲基硅油,氧化镁,浓盐水,抗生素。

6,山羊常见病有那些怎么预防

1、烂嘴:烂嘴开始在嘴角发生,逐渐蔓延到整个嘴唇,并有厚痂皮的泡疹,重者口腔肿胀、溃烂,不能采食。治疗山羊烂嘴的方法(先用竹片刮去痂皮消毒后治疗):①用草木灰适量加桐油调成糊状涂搽。②用野芋头捣碎浸泡人尿后连涂5天有奇效。③用香蕉或芭蕉果皮烧成灰,加煤油调成糊状涂搽。④三月泡桐叶晒干研粉敷山羊烂嘴处,每天2次,3天见效。   2、烂蹄:山羊烂蹄病,是粪便和泥泞中的坏死厌氧丝菌引起的山羊羊蹄冠腐烂。病羊跛行,蹄冠肿胀、溃烂、化脓、坏死脱落,如不及时治疗,山羊会消瘦而死。治疗时,先用清水洗净羊的烂蹄,再用10%的硫酸铜溶液消毒。治疗方法:①取生桐籽5颗去掉外壳后捣碎,敷于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5天换一次,2-3天见效。②先将桐油100克煎沸,冷却,再取人的头发10克用火焙枯研成细末,并取冰片、乳香、没药各10克研成细末,然后与冷却的桐油及头发末掺和一块,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并包扎好,每周换一次,2-3次可治愈山羊烂蹄病。   3、感冒:山羊感冒后,流鼻涕,磨牙,不安乱走,体温不正常,有时咳嗽。治疗方法:①取大蒜25克,茅草根100克,茶辣籽5粒,加水1公斤,煎煮后取汁灌服。②还可以灌服十滴水,成羊每次1支,小羊适量。   4、咳嗽:寒冷天气受寒或异物刺激引起,病羊流鼻涕,持续性咳嗽。治疗方法:用蜈蚣泡菜油冲温开水给病羊灌服,视羊大小,灌服适量,一般咳嗽一次见奇效。   5、肚胀:由于吃了过多的豆科青料,或是突然改变了饲料,胃内异常发酵所致。病羊反刍停止,腹部急剧鼓胀、疼痛不安。治疗方法:①用竹笋酸水1公斤,1次灌服,同时在羊嘴内横放一根木棒,使羊自然排出气体。②用鱼石脂10克加白酒50克,待鱼石脂溶解后加冷水500克,混合后1次灌服即见效。   6、眼痛:发病初期流眼泪,眼睑紧闭,结膜红肿,以后分泌物逐渐增多成黏胶状,角膜发炎,严重者失眠。治疗方法:①取蛇蜕的皮烤成灰,研细末加盐,吹入眼中,每天2次,连用此法1周有效。②取黄连、五倍子各50克,明矾20克,加500克水煎煮后,洗患处,每天3次,3天可痊愈。 来源:《农村百事通》

7,历史上杀头的讲究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话说“午时三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法文化  小时候看《水浒传》,觉得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就是“劫法场”: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里,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场,“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正在此时,梁山好汉一齐发作,“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又如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场石秀跳楼”,卢俊义要被处斩,也是在十字街头法场上,也是“午时三刻到了”一声喊,刽子手就要动手。等在酒楼上的石秀吼一声“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拔刀跳下去,拖起卢俊义就走。  其他的古典小说里也常常会有“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比如《古今小说》第三十九卷“任孝子烈性为神”,讲任被判凌迟处死,押赴刑场,“只等午时三刻”。结果任居然在刑场上端然坐化。  那么,是不是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的呢?并非如此。比如唐宋时的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执行死刑。而且还规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得执行死刑。有人计算后认为,按如此规定唐朝一年里能够执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时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只能在未时到申时这段时间内(大约合今下午一时到五时之间)行刑。并不是“午时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规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对于行刑的时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实际上在清朝的小说里,这种“午时三刻”行刑的描写就不太多。比如《醒名花》第七回里说:“当时秋尽冬初天气,凡各府州县监牢内,有那十恶不赦的重囚,例于此时处决。是日双流县知县高捷,接得圣旨到来,开读过了,即把处决有名的几个斩犯,到了五更时分,绑到十字街坊行刑。”这说的就是在大清早行刑。  相反也有黄昏行刑的。清人笔记《梦厂杂著》里记载了梅州的一桩奇案。当地一个****杀人犯蔡阿三被判死刑。钉封文书(死刑执行令)到达时,恰好知州公出,州里只有一个吏目(管治安和监狱的小官),无法监斩。吏目找来当地驻军的游击(军官)商量,那游击说:“文武一体,我为什么不能监斩?如果按制度请邻州的知州来监斩,至少要三天,会延误期限。”吏目就拆了封,下令提取死囚。两人商议停当已是下午,拖拖拉拉到行刑时已近黄昏,来到城外刑场,天下起雨来,天色更暗。那挑来临时充当刽子手的营兵从来没有杀过人,行刑前一杯连一杯地灌酒壮胆,持刀上场人已大醉,听到一声“斩”,挥刀一砍,见死囚倒地就报“斩讫”。吏目和游击都躲得远远的,不敢上前验看,派一个千总(军官)验看。那千总上前马马虎虎瞄了一眼,就说:“身首分离一丈多远,还活得成吗?”于是草草收场。可第二天收尸,却找不到尸首。游击和吏目惊惶失措,在刑场附近悬赏搜寻,总算在一个茅坑边上找到了蔡阿三。原来昨晚那一刀砍在了肩膀上,他半夜醒来挣扎逃走,无奈伤重走不远。吏目叫来刽子手再补几刀,才算完事。这事被上司发觉后,两广总督亲自审讯,定刽子手和千总是“得贿卖放”,判绞立决;吏目决囚漫不经心,处绞监候;知州和游击都为玩忽职守,判充军。  既然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明清小说里“午时三刻”行刑的说法就应该只是当时官府的惯例,或者是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这“午时三刻”究竟有什么奥妙?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3]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 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3]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
?午时三刻指的是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2 行刑相关 编辑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在旧小说和戏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在处决犯人时,朝廷的那些命官们的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在法场,如果时辰不到“午时三刻”,还得等,等时辰一到,才开刀问斩。为什么当时行刑总是选在“午时三刻”?其实这个还是有一定讲究的。这个得从中国古代的计时办法说起。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古时的时辰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方便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古代除了用圭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剑。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最早的漏壶很简单,就是一把带提梁的壶,在壶的下边留一小孔,箭秆上有刻度。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间。经过不断改进,漏刻的结构日臻完善。中国目前现存最完整的一件古代计时漏刻,是元代所造,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套漏刻由四个漏壶组成,安放在阶梯式的坐架上,高2.64米。由上而下,最上层的漏壶叫做日壶,第二层的叫做月壶,第三层的叫做星壶,最下层的叫做受水壶。日、月、星壶的下部都有一个滴水龙头,水依次沿龙头下滴。在受水壶铜盖中央,插着一把固定的铜尺,自上而下刻有子到亥时,共十二时辰。另外还有一个木质的浮箭,固定在浮舟上,紧靠铜尺,指向时辰刻度。漏刻在中国古代计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近代西方钟表传入并在中国推广,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应该是在十一点44分左右。午时三刻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正当空,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此时,正是大气、地表、云层等接收了太阳辐射,从而使周围环境温度大幅上升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旧小说和戏文中才多出现“午时三刻”问斩的画面和场景。“午时三刻”问斩犯人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在被砍头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如此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也有一些体谅犯人的考虑,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的一丝人道主义。3 古代时间表示方法 编辑在不同的时代,时刻搭配的习惯并不相同。从《元史历法志二》的日食月食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表述白天时间:三国到唐初期,使用的是“地支+刻数”格式,比如“未五刻”。其中,刻数表示时,“初”、“一”有别,比如“未初刻”并不等于“未一刻”唐中期到北宋,兼用的是“地支+刻数”和“地支+初/正+刻数”两种表示法,比如“辰正一刻”。南宋以后,使用的是“地支+初/正+刻数”格式,比如“午正三刻”、“申初三刻”。其中,刻数表示时,“初”、“一”有别,比如“巳初一刻”并不等于“巳初初刻”表述夜晚时间:宋代以前,使用的是更点制。比如“四更五点”宋代以后,使用的是时刻制,并采用“地支+刻数”格式,比如“酉七刻”。由此可见“午时三刻”,并不规范,要么是午三刻,要么是午初三刻,要么是午正三刻。这样的词,应该是后人写小说的时候,三字词演化成四字词的结果。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