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百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生产工艺如何提高白酒品质论文,论述提高浓香型大曲白酒质量采取的措施

本文目录一览

1,论述提高浓香型大曲白酒质量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窖池养护,保证窖泥质量二、选用优质原料,进行多粮共酵三、使用中高温大曲,保证充足生香动力
夏季温度高,一般酒厂都要停工放高温假一个多月左右。如果不停工生产,可建议晚上上班上午即可收工;另外可适当调整用曲量、投粮量等稳定出酒率与质量。

论述提高浓香型大曲白酒质量采取的措施

2,论白酒历史生产工艺

白酒历史:白酒又名烧酒,是中国的传统饮料酒。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白酒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  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 元代传入印度白酒。 明代白酒自成体系。 清代白酒发扬光大。 工艺原料:凡含有淀粉的物质都可以用来酿酒。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

论白酒历史生产工艺

3,怎样能提高白酒的产量

多加水,烧的时候长一点,水蒸气越多产量也就越高,不过度数会减低
原料配方 凡含有淀粉和糖类的原料均可酿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酿制出的白酒风味各不相同。粮食类的高粱、玉米、大麦;薯类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废糖蜜等均可制酒。此外,高粱糠、米糠、麸皮、淘米水、淀粉渣、甘薯拐子、甜菜头尾等,均可作为代用原料。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樱子等,也可作为代用原料。 我国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为固态发酵法,在发酵时需添加一些辅料,以调整淀粉浓度,保持酒醅的松软度,保持浆水。常用的辅料有稻壳、谷糠、玉米芯、高粱壳、花生皮等。 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辅料之外,还需要有酒曲。以淀粉原料生产白酒时,淀粉需要经过多种淀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进行发酵的糖,这样才能为酵母所利用,这一过程称之为糖化,所用的糖化剂称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淀粉为主的原料做培养基,培养多种霉菌,积累大量淀粉酶,是一种粗制的酶制剂。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曲(生产名酒、优质酒用),小曲(生产小曲酒用)和麸曲(生产麸曲白酒用)。生产中使用最广的是麸曲。 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转化为酒精等物质,即称之为酒精发酵,这一过程所用的发酵剂称为酒母。酒母是以含糖物质为培养基,将酵母菌经过相当纯粹的扩大培养,所得的酵母菌增殖培养液。生产上多用大缸酒母。
传统的粮食酿酒是利用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再 经过发酵转化为乙醇。新的酿酒工艺,用白糖取代粮食 ,直接转为乙醇,从而达到了节约粮食、降低成本,提 高白酒产量的目的,为酿酒工艺闯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看你要酿制什么档次的白酒,有的是原料问题,有的是曲药问题,有的是酿造问题,有的是勾兑、贮存的问题,题目太大,是否可缩小一下范围?

怎样能提高白酒的产量

4,我国酿制名优白酒采取哪些提高质量的措施

名优白酒都是老牌企业,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积淀,技术成熟稳定,周围的环境以形成酿酒环境,微生物菌系达到了优胜劣汰。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实现的,当然通过一些措施可以弥补,加速其快速成熟稳定。具体措施还要考虑酿酒的工艺,与酿酒工艺相符的、有益的措施都可以尝试。
(一) 高温制曲人们常说;“曲是酒的骨头”。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曲香和酒香的关系。我国各浓香型、酱香型名优白酒,为提高酒香,多采用高温制曲,即提高热曲的顶点温度。一般清香型白酒的制曲升温顶点不超过50℃;浓香型白酒的制曲升温顶点不超过60℃;酱香型白酒的制曲升温顶点不超过65℃,个别者可达70℃。高温制曲是提高酒香的一条重要措施,但是很不经济。因为制曲温度越高,大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都相应的降低,用曲量必然增加。另外,曲大也可能发生酒苦。例如,用曲量过大时,酒醅将发生蛋白质过剩,在酒醅中产生多肽、曲酸、异戊醇、干酪醇等苦味物质;霉菌的孢子也可能产生霉苦物质。因此,高温制曲不等于制曲温度越高越好,更不是用曲量越大,酒的质量越高。(二) 清蒸原辅料清蒸原辅料,是排除由原辅料带入白酒中邪杂味的主要手段。除采取混茬配科工艺的白酒以外,清蒸原料,对提高清香型白酒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薯干白酒、代用原料酿酒、液态白酒,采用清蒸原料的措施,都普遍行之有效。通常清蒸原料的方法,固态法白酒主要采取加水清蒸和配醅清蒸的方法,薯干白酒采取纯粮干蒸的方法。加水清蒸,将粮食粉碎至工艺要求后,蒸粮前预先使粮食吃足水份,粮食蒸煮糊化比较彻底,粮食中的邪杂味、生粮味,通过水蒸汽的拖带作用,除杂效果比较彻。配醅清蒸,粮食粉碎越细越好,将粮食与清蒸流酒后的酒醅搅拌一起,可使粮食起到闷茬吸水作用。出于酒醅中有一定的酸度,蒸煮糊化和排除杂味的效果也较好。纯粮干蒸。生产大路货薯干白酒常采用此法,操作简便,材料疏散,但除杂效果很差。辅料味糠腥味,是固态发酵法白酒中的主要邪杂味之一。因此,不论何种香型和风格的名优白酒和普通白酒,都应采取清蒸辅料的措施。辅料发热霉变,带土,夹杂物过多,更应注意清蒸排杂。(三) 高温润糁(堆积发酵)高温润糁,是一个复杂的生粮堆积微生物发酵过程。可根据产品的香型和风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工艺措施。例如,汾酒生产,将高粱粉碎四六八瓣.润糁加水时,使原料吸足水份而不淋浆为止,起堆发酵,堆心温度55℃以上。为防止糁堆生酸,每隔6—8小时搅堆一次,堆积时间18—20小时,润糁水温越高,酒质越甜。如润糁水温很低,容易落浆,再不注意搅堆,糁堆产酸,则酒质有酸臭味,达都表明了润糁堆积过程中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茅台酒生产,将高梁粉碎二八瓣,加30℃热水拌料,加曲,加尾酒,起堆发酵3—4天,其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变化就更为复杂,这个工艺操作称为晾堂堆积。茅台酒厂认为,茅台酒的醇甜特点,主要来自晾堂堆积工艺。(四) 低温发酵多数名优白酒采取低温缓慢发酵的措施,以赋予酒质醇和、绵软和回甜的感觉。因为,大曲的糖化发酵速度缓慢,酒醅发酵周期较长,只有控制低温缓慢发酵,才能使发酵温度达到前缓、中挺、后缓落。如酒醅的发酵温度前火猛,中火急,则后期生酸迅猛,不仅影响出酒率。

5,白酒酿造论文

白酒又名烧酒或火酒,是世界七大蒸馏酒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工艺、风格和优异的色、香、味,在食品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酒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饮料,必然要进入世界市场流通。国外白酒酒种的最大特点是酒度低,我国白酒要更大规模的走向世界,必须要向低度化发展,以适应国外的饮酒习惯。同时,对于具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讲,发展低度白酒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粮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白酒香味成分与风格  白酒的风格,就是白酒的香气和口味协调平衡的综合感觉,与其所含主要香味成分有直接关系。白酒中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约占总重量的98%,而呈香呈味成分仅约占2%,却决定着酒的香气、香型与风格。构成了白酒的不同典型性。  酸:是形成白酒香味的主要物质,也是形成酯的必要条件,没有酸就没有酯。白酒中主要的有机酸有乙酸、己酸、乳酸和丁酸等,其和为总酸的90%~98%。  酯:是具有芳香性气味的挥发性化合物,是白酒中的主要香味成分,对形成各种酒的典型性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  醇类:在白酒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白酒中醇甜和助香剂的主要物质,也是形成香味物质的前驱物质,醇和酸作用生成各种酯,从而构成白酒的特殊芳香。  羰基化合物:对形成白酒的主体香极为重要,其中酒香与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及种类有密切关系。  芳香族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呋喃化合物在白酒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含硫化合物、醚类以及其它化合物的香味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2.香味成分在白酒中的地位和作用  构成食品风味的物质基础是它的组分特征,白酒的风味形成也离不开它的香味组分。白酒中除水和乙醇外,还含有上百种有机和无机成分,这些香味组分各自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它们共同混合在一个体系中,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白酒的风味。王忠彦等根据香味成分含量的高低,把白酒中除去乙醇和水的其他成分分为色谱骨架成分和微量成分。  色谱骨架成分是质含量大于1mg/100ml~2 mg/100ml的成分,属于白酒的色谱常规定量分析指标,是中国白酒的主干成分,其存在决定着中国白酒的香型及酒质。  微量成分,即非色谱骨架成分,其挥发性极差,在白酒中含量极低。它们的数量之多,来源之复杂,为白酒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微量成分的研究对白酒品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白酒低度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饮酒习惯正悄然发生变化,对白酒口味的追求也由烈变淡。入世后白酒关税的下调使价格低得多的威士忌等洋酒大量涌入,而国际上流行的白酒大多在40%vol左右,可加冰和碳酸水饮用,且质量较高,对我国白酒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白酒业带来的冲击,应从两方面看待我国白酒近50年的变化和发展,一方面,这50年中国白酒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另一方面,中国白酒业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  从人们的酒类消费习惯来看,最近几年,38%vol~45%vol的中度白酒已经成了市场的明星。由于世界各国普遍将40%vol以上的酒精饮料定为烈性酒,并征收高关税,因此加入WTO后,为了开拓世界市场,国内白酒业应把重心转移到开发40%vol以下的低度白酒。
可以到专业的白酒网站上了解一些资料 对论文的编写还是有帮助的 此消息来自中国纳库交易网

6,白酒制造的现代白酒酿造技术进展

我国的白酒发酵技术虽源于黄酒,相对于黄酒历史而言,白酒的生产技术还很不完善,故现代对白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改革是全面总结了“烟台操作法”,这个操作方法借鉴了酒精工业的麸皮曲及酒母制作两个关健技术,并结合传统的白酒工艺,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操作法。当时总结了其特点是:“麸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温入窖、定温蒸烧”十六个字。由于浓香型酒在名优酒中的产量最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许多工厂和研究机构对浓香型大曲酒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研究控制低温发酵,对发酵温度曲线进行部结,提出了前期缓升,中期挺坚,后期缓落的策略。此外还采用回醅发酵,即长期反复发酵的酒醅,配加在新酒醅中,以老醅带新醅,进行发酵的措施。或采用回糟发酵。有的也采用回酒发酵,成品酒依次分为头级酒,二级酒,三级酒。二级酒倒回酒新酒醅中,再次入窖发酵,再次蒸馏,可将二级酒变为头级酒。 陈酿法:贮存老熟,一般用陶瓷坛陈酿效果好.勾兑:这是决定酒质的重要环节,以往都是由富有经验的老师傅担任这项工作。现在利用计算机的勾兑技术也正在研究发展之中。配加混合香酯(新工艺白酒)的研究:现在能够生产混合香酯。这是以硫酸为催化剂,将酒精和醋酸人工合成为乙酸乙酯,用酒精和高级脂肪酸合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酯.然后蒸馏分馏,净化处理后,进行毒性实验,证明无毒,可供食用,于是进一步制成混合各酯分的混合香酯,作为调香剂加入到一般质量的白酒中。可提高白酒的质量。酒香气成分的研究: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极为复杂,除了酒精(乙醇)之外,还含有数百种化学成分。白酒中的主要成份分为四大类:醇类物质、酯类物质、酸类物质和醛酮类物质。不同香型的白酒,其主体香气成分是不同的。如汾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乳酸乙酯的含量约为乙酸乙酯含量的30%,而己酸乙酯的含量较低。泸香型白酒中,主体香成分是己酸乙酯及适量的丁酸乙酯。而米香型白酒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比乙酸乙酯的含量较高。 从古代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白酒的生产都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非常大,如踏曲、翻曲、粉碎、酒醅的入窖和出窖都是靠人力。新中国成立后,在白酒生产的机械化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在许多方面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如用粉碎机代替了牲畜拉磨,将蒸馏器的“天锅”改为冷凝器,免去了人工经常换水。大曲的踏制改为曲坯成型机,人工推车送料改为皮带输送或桁车抓斗。陶坛贮酒也改为大容器贮酒,减少了酒的损耗,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白酒的包装设备也普遍实现了洗瓶、灌装、压盖、贴标流水线。
摘要基本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微信文章新闻动态《白酒酿造技术》内容主要包括白酒工业的发展、白酒生产原辅材料、白酒生产微生物、制曲技术、大曲白酒生产技术、小曲酒生产技术等,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同时还着重介绍了白酒生产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快速导航微信文章图册集锦基本信息书名 :白酒酿造技术作者 :罗惠波类型 :烹饪美食与酒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2年9月1日页数 :154页语种 :简体中文开本 :16isbn :7564319445, 9787564319441品牌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白酒酿造技术》可供高等职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发酵工程专业、酿酒工程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作为酿酒企业职工培训教材,还可供从事白酒生产、管理、营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营销人员参考。图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白酒的起源第二节白酒工业发展史第三节白酒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第四节白酒工业发展趋势第二章白酒分类第一节世界蒸馏酒第二节白酒的分类第三章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第一节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物质分解第二节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物质生成第四章制曲第一节白酒酿造微生物及其特性第二节制曲原料第三节大曲生产技术第四节小曲生产技术第五节麸曲生产技术第五章白酒生产工艺第一节酿酒的原辅料第二节大曲酒酿造工艺及特点第三节大曲酒生产工艺第四节小曲酒生产工艺附录附录a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蒸馏酒及其配制酒(gb2757—2012)附录b浓香型白酒国家标准(gb/t10781.1—2006)附录c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gb/t26760—2011)附录d清香型白酒国家标准(gb/t10781.2—2006)附录e米香型白酒国家标准(gb/t10781.3—2006)附录f凤香型白酒国家标准(gb/t14867—2007)附录g食用酒精国家标准(gb10343—2008)附录h无水酒精质量标准(gb/t678—2002)

7,求酒与酒文化论文2000至3000字要引入三篇文献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访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 近年来,随着白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逐步推进,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代表白酒如何直面挑战,参与竟争。文化行销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酒文化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各种酒类促销活动常冠以“文化酒”的名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也对酒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酒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似有被发扬光大之势。但究竟什么是酒文化,酒文化又有哪些特征,尤其是在新世纪的今天,如何把酒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各方面的看法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以出产文化名酒“百年孤独”和“百年喜庆"酒闻名的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先生。 得知记者来意后,潘先生开门见山,侃侃而谈:“目前,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其中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动不在少数,这本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由于对酒文化狭义的理解或指鹿为马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牵强附会者更有之,使酒文化失去了本来的含意,陷入商业炒作的误区,也使公众对酒文化的认知出现很大偏差。今年年初爆发的传统白酒与新型白酒之争,表面上看是酒的生产工艺之争,背后反映的却是对酒文化理解的不同。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心。” 潘先生强调,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乃至每个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但酒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基本含义应该是特定和统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酒是酒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产生土壤,没有酒谈不上酒文化,仅有酒也不成其为酒文化,既有酒又具文化属性才能称之为酒文化。但酒文化并不是酒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酒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在生产、销售、消费酒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酒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造,酒文化才得以丰富和发展。没有人,酒文化既没有产生的可能,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和人的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酒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存在的,体现着对人的文化关怀。据此,并考虑到人们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阶段对于酒的文化需要之不同(生产阶段强调品质,销售阶段强调品牌,消费阶段强调品位),我们不妨用“品质、品牌、品位”作为酒文化的内在“指标”。其中品质是核心,品牌是灵魂,品位是层次。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才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酒文化(即品质+品牌+品位=酒文化)。 一、“品质”误区 首先是“品质”误区。酒的“品质”是指酒的色、香、味、质地等,所有这些虽与酒产地和酒的生产历史有关,但主要与技术和工艺的先进程度有关,与生产过程中蕴涵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有关。但有的人过分强调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酒”,把酒产地的某些物质条件如水质、空气等因素绝对化。也有人把酒厂或酒窖的历史拿来作为酒质的证据,甚至为此不惜从故纸堆里、从民间故事里“寻根求源”,或请一些“文物专家”和“权威部门”来“考古”、“挖掘”和“鉴定”,以与死去百年、千年的古人攀上亲戚,拉上关系,并名之曰酒文化源源流长。酒的发展早已经过“作坊酒”和“工业酒”阶段,进入“科技酒”阶段,一些物质条件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创造出来,大可不必一切靠天。神化“好山好水出好酒”,与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一样不理智和缺少现实依据,除表明其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外,还可能对酒行业的发展产生方向性误导。如果说“地理决定论”还有一定道理,“历史决定论"显然没有依据。美国的历史短,但现在很发达,中国的历史长,目前却明显落后,就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里丝毫没有否定历史之于酒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抱着历史不放,甚至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有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才能真正提高酒的内在品质。新型酒是如此,传统酒也是如此。不把精力用到提高酒的科技含量上,而是埋头于寻找所谓“风水宝地”和“吃历史”,最终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二、“品牌”误区 其次是“品牌”误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利润。但如何经营品牌文化,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格说来,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过去,企业多以提高质量为主要发展手段,信守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忽视了广告宣传的功效。现在许多企业不惜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而对酒的内在品质注意不够。还有人将名字、包装等当作品牌本身,刻意求新、求奇甚至求感官刺激,什么披金戴银、妖怪出洞、神仙下凡之类的品牌满天飞,包装和外观也越来越花哨和离谱。所有这些都是对品牌的片面理解。就实质而言,品牌是个产品市场定位问题。只有找准市场,正确定位,才能确定品牌的文化取向,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品牌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加强市场调研,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准确细分市场,正确定价的基础上。否则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一些企业不是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一夜成名,做一些表面文章,结果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值得认真汲取。无可否认,品牌也有个外在形式问题,比如名字、包装等。但形式要有内容来决定,必须以对产品准确定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名字、包装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总之,经营品牌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顾此失彼,更不能投放失当。 三、“品位”误区 最后是“品位”误区。“品位”不同于“品味”,前者是指某事达到的人文高度和水准,主要侧重其社会价值,如“某节目的艺术品位很高”,而后者是指“尝试滋味”,主要强调个体感受,如“经专家品味,认为酒质优良”。酒作为情感交流、精神表达和文化张扬的介质,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饮酒时,每个人的品味可以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品位却有高有低。“借酒消愁”和“借酒撒疯”不在一个档次上,“把酒抒怀”与“划拳行令”也不在一个水平上,“以酒会友”与“以酒行贿”更不可同日而语!可见,生活中许多人错把“品位”当“品味”了,结果造成酒文化整体品位不高。应当指出是,企业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企业则在引导消费方面存在明显的市场化色彩。如过分宣扬酒的社会功利性,所谓送礼佳品云云,或强调高档、至尊,把一种帝王之气、等级观念强加给消费者,好像喝XO就高贵,喝二锅头就贫贱,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误导。我们认为,在当前人们对酒文化还知之不多、不深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承担起宣传酒文化,进一步提升公众酒文化品位的责任,为发展和繁荣酒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潘先生最后指出,上述误区之所以出现,一方面与人们对酒文化的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中国的酒文化要获得发展,必须正视并努力克服这些误区,把增加酒的科技含量,明确酒的市场定位,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中国酒才有希望,才能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洋酒冲击和挑战。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