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酒米里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米酒的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据分析,米酒营养成分与黄酒相近,乙醇含量低。但是可为人体提供的热量比啤酒、葡萄酒都高出很多倍。米酒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每升米酒中赖氨酸的含量比葡萄酒和啤酒要高出数倍,为世界上其它营养酒类中所罕见的,因此人们称其为“液体蛋糕”。
你好!主要是诱鱼液,至于诱鱼液的配方就无从得知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2,请问有谁知道米酒的做法
方法是肯定对的。在做酒过程中要掌握几点:1,做酒的容器、器具都要洗干净,并用开水烫透,目的是杀菌。否则,做的酒容易霉变,或发黑。2,温度要掌握好,温度太低,酒来得晚,容易米粒变糊,甜度降低。温度太高,容易脱缸,变酸,影响甜度。要捂好,做好保暖工作。3,开缸时间要适时,酒浆刚满潭,酒糟未脱缸前打开盖开缸。提早开缸,酒不熟,开缸晚了酒变老,有的米要发红。当然误差1~2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4,饭一定要熟而不糊,不能有米芯,否则,酒吃起来不爽口,容易变酸。另:酒药要买正宗的苏州甜酒药,酒药放得比其包装说明要略重点。 酒厂原来手工作坊做酒有二种方法:1,蒸饭、淋水,再蒸第二次,再淋水,然后伴酒药做酒。2,蒸熟饭后,散开在干净的席子上,冷到一定温度后,放入大缸内淋水,伴酒药。我们现在做是第二种做法,只不过没有大缸,先在大的塑料盆内淋水、伴酒药后再放入容器内。
方法是肯定对的。在做酒过程中要掌握几点:1,做酒的容器、器具都要洗干净,并用开水烫透,目的是杀菌。否则,做的酒容易霉变,或发黑。2,温度要掌握好,温度太低,酒来得晚,容易米粒变糊,甜度降低。温度太高,容易脱缸,变酸,影响甜度。要捂好,做好保暖工作。3,开缸时间要适时,酒浆刚满潭,酒糟未脱缸前打开盖开缸。提早开缸,酒不熟,开缸晚了酒变老,有的米要发红。当然误差1~2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4,饭一定要熟而不糊,不能有米芯,否则,酒吃起来不爽口,容易变酸。另:酒药要买正宗的苏州甜酒药,酒药放得比其包装说明要略重点。 酒厂原来手工作坊做酒有二种方法:1,蒸饭、淋水,再蒸第二次,再淋水,然后伴酒药做酒。2,蒸熟饭后,散开在干净的席子上,冷到一定温度后,放入大缸内淋水,伴酒药。我们现在做是第二种做法,只不过没有大缸,先在大的塑料盆内淋水、伴酒药后再放入容器内。
酒酿新做:用电饭煲烧饭,饭稍硬点,要烧透。做酒的器具要洗干净,用约几碗的开水烫一下,并保持器具温度不低于30度。 将饭取出散开,冷到约30度(可用温度计量)时将冷到约30度的开水淋饭,使饭米粒散开,让饭吸取一定的水份,然后将预先研成粉状的苏州酒药与饭伴和(搅三遍),放进器具内,盖好盖(要有透气,最好草做的盖),然后用棉絮捂好保暖,做得少可以捂在床上脚跟头。第二天下午,一般酒就会好。见到酒浆满潭就可以拿出来食用了。如果酒浆少说明还未好,要继续捂好。 伴好酒药温度在28度左右时最好,放入时器具应是热的,在底层先散点酒药,全部放好后在中央开一潭,然后再在表面散点酒药。这样做省去蒸笼,较方便。我已经这样做了好几年了。原来请别人做,每次要近20元加工费不算,有几次做的酒局部发黑,都仍掉了,又不好意思让人家赔。
我记得楼主和我一起讨过米酒的吧,你的倒有希望了,我的呢?
去买现成的呀,现在只有我们的妈妈们才会做,可就连她们也嫌烦呢,也是买点吃吃的。
上个月我外婆做了,但是天气不冷,没过几天就老了
3,有谁知道酒是由米和什么发酵才能酿酒呢
这种传统的酿酒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将大米蒸熟 后拌曲发酵,然后蒸馏得成品酒。具体操作起来就更复杂一些,其工艺如下:浸米—蒸煮—扬冷、拌曲—入缸固态培菌糖化—半固态发酵—蒸馏—成品酒。 其中仅是蒸煮工序就很麻烦,操作要求较为严格。例如:将浸好的大米倒入甑内,待园气后初蒸15~20分钟,然后泼入热水,还要上下翻倒几次,又上盖, 待园气后再蒸几十分钟,再进行第二次泼水、翻倒、再蒸。同时还要求所蒸煮的大米外硬内软、无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烂,均匀一致等等。如那一环节掌握不 好,达不到要求都可能影响到出酒率。v采用生大米酿酒就简单得多了。生大米不需要淘洗,不需要浸泡,当然更不需要蒸煮。将市售的大米买来后,每公斤大米加入6克生料曲种,加入三公斤冷水搅拌、密封发酵,经蒸馏就得成品酒。所以,有人戏称生料酿酒技术为“傻瓜酿酒技术”。v生料酿酒,可以说就谈不上什么“工艺流程”,如果硬要编个工艺流程的话,那么这个工艺流程就是:配料(大米+曲+水)—发酵—蒸馏—成品酒。v采用生料酒曲酿制大米白酒,每斤米得一斤酒,45~50度,口感与传统酿制的一样,甚至超过。 由此可见,采用生料酿酒,简化了工艺、节约了燃料和人工、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出酒率,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由于生料酿酒操作简单,管理粗放,完全可采用规模化、机械化大生产。 由于生料酿酒具有上述诸多优点,仅管这个新技术推广时间不长,宣传力度不大,但仍然受到许多酒厂的欢迎,尤其是受到那些文化不高、缺乏酿酒技术的小酒 厂和家庭酿酒作坊的普遍欢迎。例如:目前广西省内即有上千家小酒厂和家庭作坊在采用生料酿酒技术生产大米白酒。江西、湖南、浙江、上海等也有许多厂家在采 用生料酿酒技术生产。 然而,生料酿酒再简单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既是一门科学技术,就有一定的工艺规范和操作规则。遵循这些规则,出酒率就高;违背或不按这些规则操作,就达 不到出酒要求。原因是,由淀粉转变为酒是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假如改变了规定的作用条件,其代谢产物就不是酒,而是另一种代谢产物 ——如醋酸。 一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把科学看成魔术,把生料曲种当成是“仙丹妙药”,以为在生大米中加点水,丢进去一点生料曲种,它就自然而然地“变”出酒来。一但没有变出酒来或变出的酒不多,就否定了生料酿酒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现将笔者采访数十家成功地采用生料酿酒厂家的经验和个人的心得,总结几条出来供已采用的厂家和对生料酿酒有兴趣的厂家参考。 我们知道,酿酒的希望和目的无非是两个: 一是能得到较高的出酒率;二是酿出的酒能有一个较完美的口感。但是,是否能达到这两个目的的关键环节,是在发酵这道工序。尽管曲种如何好,糖化力和发 酵力如何高;尽管大米的质量好,含淀粉多;尽管蒸馏设备如何先进、接酒技术如何高明。如果在发酵这一环节掌握不好,成品酒的得酒率也就不高。如何发酵,如何管理,一般酒厂和酿酒作坊都有一定的经验。但生料酿酒与传统的燃料酿酒方法还有不同之处。生料酿酒在发酵期中要特别注意和掌握温度、厌氧和发酵期这三个环节。 一、 温度(指室温℃)。生料酿酒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上和40℃以下。高于40℃者易产酸,甚至酵母死亡;低于20℃者,生料难以发酵。最佳发酵温度是25℃~30℃。 温度与发酵期的关系是:温度高,发酵期短;温度低,发酵期长。具体说来,温度在20~25℃时,发酵期一般是15~20天,温度在25~30℃时,发酵期一般是10~12天左右。温度在30~40℃时,发酵期一般为8天左右。 生料曲种耐高温,在35~40℃时酵母仍能继续生长、繁殖,而且不会产酸。因此,采用生料酿酒。不存在“安全渡夏”问题。 但是,生料酿酒也存在如何安全过冬的问题。实践证明,在温度20℃以下时,生料很难发酵,如温度在10℃以下则停止发酵,这时的酵母处于冬眠状态,不繁育生长。因此,室温在20℃以下时,要采取保温和升温措施,使室温升到20℃以上,生料发酵才能正常进行。 室 温在20℃以下时,除了采取保温、升温措施以外,还可以采取熟料发酵。这里所说的熟料发酵与传统的蒸煮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所说的熟料发酵是指将大料随便蒸 煮而已。具体操作就是将生大米加入三倍冷水,然后用火煮,待煮到大米基本过心即离锅冷却到36℃以下时,加生料曲种搅拌、密封发酵。采用这种熟料发酵方 法,五天左右即全部发酵完毕,然后蒸馏即得成品酒。另外,也可将大米蒸煮成米饭,无夹心即可。 二、 厌氧。所谓厌氧,就是将生大米或煮熟的大米加曲加水装入发酵容器后要密封,使之在没有或缺乏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尤其是在发酵的中期和后期,更要特别注 意厌氧发酵。因为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不需要游离氧参加。
液态熟料酿酒的米夹生能出酒固态法白酒口感最佳,生成的香味物质多。蒸馏时候容易提取。液态法白酒香味物质不容易蒸馏。生料酿酒杂物大,省能源。熟料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发酵更彻底,出酒率也会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