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求详解六肃三跪三拜礼的具体动作是什么
- 2,三牲五鼎之祭什么意思
- 3,城隍庙是什么意思
- 4,月半节又称什么节
- 5,古代一年祭孔几次祭孔大典的程序如何
- 6,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其中祭祀活动被称为什么
- 7,祠堂用什么词语
1,求详解六肃三跪三拜礼的具体动作是什么
三跪九叩是古代祭祀先人和神明的行礼,对于活人只有对皇帝行此礼,意为没跪一次叩头三次,然后起身再跪,叩头三次。如此三跪,即为三跪九叩。至于三跪三拜意思应该和三跪九叩差不多吧。这个真不是很了解。希望对你有用。??
你好!跪下磕三个头(三跪)双手呈拳状拜三拜(三拜)我只知道这些谢谢!如有疑问,请追问。
2,三牲五鼎之祭什么意思
⒈对死者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清明节祭烈士。 ⒉迷信者供奉鬼神的活动:祭财神,祭天祭地等等,都是哄己骗人
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请点击“采纳为答案”
3,城隍庙是什么意思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城隍是中国汉族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中国汉族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嘻嘻??不告诉你们!
是道家的警语 意思是 今天你有没有念经修行 修身养性
4,月半节又称什么节
月半节,也称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鬼节”。月半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节日,佛教中称为“盂兰节”。节日期间,民间家家迎请祖先亡魂,顿顿摆酒食供品奉献,如宴活人,还用白纸封钱成包,封面上定亡人和奉祀者的称谓、名字于十四夜烧化,以表供死者“冥中使用”之情。十五日晚,到屋外烧化纸钱,泼水饭,叫做“施孤”。俗传此日“冥府开禁,鬼魂过年”,鬼魂均回各家与家人相聚,故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土家族(恩施自治州)、苗族(恩施自治州)、瑶族人民的重要节日(相当于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锣鼓声和欢笑声。从初十开始,各家各户都摆上鱼、肉、酒等,欢度节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节日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晚上,这个晚上,家家户户都做出最好、最丰盛的饭菜,主宾欢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谷丰登。晚饭后,姑娘、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对歌跳舞,直到鸡鸣晨晓,人们才进入梦乡。
月半节,也称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鬼节”。月半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节日,佛教中称为“盂兰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尊称年老位尊的人用的 就是一种尊敬用语 就好像说起别人的父亲 用令尊 这个词
5,古代一年祭孔几次祭孔大典的程序如何
世界上有许多孔庙,我们一般所说的祭孔指的是曲阜孔庙的祭祀。春秋时期至清代,祭孔的次数是逐渐增多的。最初的祭孔仅仅是每年秋天一次,之后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于祭孔的重视,祭孔的次数逐渐增加,到清代,祭孔非常频繁。从性质上来说,可分为“家祭”和“国祭”两种。“家祭”由孔子后裔进行, “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从时间来说,每年每月都一些固定的日子需要祭祀,具体可分为丁祭、行香、祭告、时享等。其中最大的祭叫丁祭,又叫释奠,一年有四次;每年旧历二、五、八、十一月上旬的第一个丁日要祭祀孔子;每个季节的第一个月的第一个孟日要进行祭祀;还有每月初一的释菜,每月十五的行香等小祭。再就是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也要进行祭祀。另外,除了一些固定的日子之外,也时有临时性的祭孔,大致算下来,一年有50多次,分布于各月之中。随着祭孔的次数越来越多,祭孔的规格越来越高,仪式越来越复杂。尤其是规格最高的释奠,有时是皇帝亲自到曲阜祭孔,行三跪九叩之礼。据说这天私塾里的学生也要放假一到三天,以示敬重。每次主持祭祀的都由朝廷封赐的孔子嫡系长孙“衍圣公”主持。有学者专门研究之后,总结出祭孔的33个具体步骤:1.释奠典礼开始。2.鼓初严。3.鼓再严。4.鼓三严。5.执事者各司其事。6.纠仪官就位。7.陪祭官就位。8.分献官就位。9.正献官就位。10.启扉。11.瘗毛血。12.迎神。13.行三鞠躬礼。14.进馔。I5.上香。16.行初献礼。17.行分献礼。18恭读祝文。19.行三鞠躬礼。20行亚献礼。21.行亚分献礼。22.行终献礼。23.行终分献礼。24.饮福受胙。25.撤馔。26.送神。27.行三鞠躬礼。28.捧祝帛诣燎所。29.望燎。30.复位。31.阖扉。32.撤班。33.礼成。整个仪式下来,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6,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其中祭祀活动被称为什么
丧葬之事(祭祀)为凶礼。1、吉礼: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吉礼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2、凶礼: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等。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3、军礼: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等。4、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等。5、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等。扩展资料五礼的起源和发展:1、西汉初期,儒士叔孙通以五礼为参考所设计的礼仪被汉高祖刘邦采纳为宫廷礼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倡导的周礼也就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礼仪。2、自此,五礼成为了后世历代帝王乃至民间礼仪的基本骨架,为后世国家的政治的稳定和社会风气的有序规范提供了主要的框架。3、五礼在后世各代都有所继承发展,其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逐渐增多。比如到宋代,各类的吉礼已经达43种,嘉礼27种,宾礼24种,军礼6种,凶礼12种,加起来就共有112种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礼
祭祀活动被称为吉礼。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A、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B、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C、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D、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E、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吉礼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
吉礼
7,祠堂用什么词语
硬山顶:人字形屋顶(或称双坡项)的一种,特征是房屋的山墙与屋面取平取齐。悬山顶:人字形屋顶(或称双坡顶)的一种,特征是房屋两面山墙上的屋面向墙外挑出。歇山顶:由四面有斜坡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饯脊和左右两侧斜坡屋面,上部转折成三角形山花墙组成的屋顶。因为共有九条脊,故又称九脊顶。梁架:上下数层重叠的梁,称为梁架。额枋:祠堂檐柱之间横放的构件,称作额枋。它的作用是既联系两根柱子,又承载上面的斗拱。有的设一根枋,有的设两根大小不一的枋于上下两处。额枋大都施以彩绘。叠涩:砌砖或砌石时进逐层向外伸出或往里收的砌筑做法,常常用来砌筑檐口、须弥座、门窗沿口或穹窿等。鸱吻:鸱吻,也称作鸱尾、吻兽,是安装在屋脊两端的雕晶。它的形状有的像凤凰,有的似龙头或鸱尾。传说在屋脊上装饰此物可以避免火灾。燕尾脊:形如燕尾的墙脊或屋脊。谯楼:古代建在城门上用以瞭望的楼,称作谯楼。祠堂中,下是门,上是楼的,也称作谯门或谯楼。神主龛:祠堂正厅的正面,供奉先祖神像或牌位的木室。神主牌:古时为已死的君主或诸侯的牌位,用木或石制成。后世民间也为本姓氏先祖立神主牌以祭祀死者,用木制成,当中写先祖以及所配妻室的名讳,旁题主祀者的姓名,排放于祠堂或家中的神主龛上。横案桌:神龛前狭长的桌子称作横案桌。祠联:厅堂前部的柱子称为楹。悬挂、粘贴、镌刻在柱子上的“对子”、“联语”称为楹联。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祠堂里的楹联,称为祠联。祠匾:祠堂里悬挂在墙上、梁架上或门额上的匾牌,称作祠匾。诰封盒:诰封是明清时期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制度。五品以上用皇帝的诰命授予,称为诰封。珍藏皇帝诰封诏令(圣旨)的木盒,称作诰封盒,一般悬挂在祠堂或府第正厅最前头的梁架上,上书“圣旨”二字。进:成组建筑物的计算单位。纵向一组建筑物称为一进,房屋、祠堂等分成前后几个庭院的,每个庭院称为“一进”。扇:“扇”是指门扇或窗扇,因而以“扇”为单位统计门窗及隔扇的数目,类似于现代俗称的“开间”,如“四扇三”意思就是四个隔扇三个开间。祠埕:祠堂大门前的空坪,周边多有围墙。照壁:对着祠堂大门作屏障用的墙壁,也称照墙。照壁上都有彩绘或雕塑。以前多以砖石砌建,现在不少是石建筑。旗杆碣:封建时代有功名的族人在祠堂或府第前树立的牌石。两片相同的牌石上凿有菱形或圆形的孔洞,牌石间用以树旗杆,但现在已少见立杆挂旗了。功名石:科举时代称科第为功名。镌刻记载科第的石碑称作功名石。屏门:中隔祠堂中门即大门与祠厅中间的两扇门。一般在重要庆典活动时(如祭祖或节庆等)打开。执事牌:旧时庆典活动时所用的牌伞等物,牌伞上多写有官家的职衍、郡望、堂号等。现在出有古代高官的祠堂,才设有执事牌。堂号:有别于郡望的宗祠的称号。例如,“六桂堂”、“立雪掌”、“同德堂”等。入孝出悌: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辈则悌。”意思是入则事亲孝,出则敬长辈;悌是顺从的意思,古代悌与弟可通用,因此,“入孝、出悌”也可写作“入孝、出弟”,常题作祠堂左右仪门的门额。宗祠:同族子孙供奉并祭祀祖先的处所,也称祠堂或家庙。也是族人聚会的场所。总祠、支祠:在较大地理范围内,同一始祖的姓氏祠堂称为总祠,后辈族裔分支祠堂称为支祠。世系:一个姓氏世代血脉相传的系统。家声:家族的名望声誉。世泽:先辈给子孙的影响,也指祖宗留给子孙的余荫。始祖:最先得姓的祖先。以后称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为始祖。开基某地的最早的一辈,称为某姓在某地的开基始祖。宗裔:同一祖宗的后代,也叫后裔。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里的次序,始祖居中,以下为父子(或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此种规定排列行礼。所以,昭穆就是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次序,也泛称宗族的辈分。行第:一姓世代相传的先后次序,即辈分、排行。俗称行第。每个宗祠或总祠、每隔若干代就续编一次世序、排行,以文字形式规定先后排行的称谓,并记入族谱中。这种文字形式就称作世序(行第)表.有的行第还有“名”与“字”之分。宗功祖德:祖宗的功德.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俎豆的引申义就是祭祀、崇奉。簪缨:‘“簪”和“缨”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因此,以簪缨代称做官的人。族谱:记载本姓渊源、流派、世系、辈分、家族族贤、族规等内容的书籍。称为族谱,也称谱谍,作为敬宗收族、报本崇功的重要依据。寻根问祖:寻找、访问先辈的渊源。祭祠:在神庙中的祭祀是祭神,在祠堂中的祭祀是祭祖.祭祠一般分作春秋两祭,以供品、文辞等形式,祭拜先祖,是民间缅怀先辈的一种传统形式。晋主:请进先辈的牌位,安置于神主龛中,并接受后辈的祭拜等一系列仪式。
硬山顶:人字形屋顶(或称双坡项)的一种,特征是房屋的山墙与屋面取平取齐。悬山顶:人字形屋顶(或称双坡顶)的一种,特征是房屋两面山墙上的屋面向墙外挑出。歇山顶:由四面有斜坡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饯脊和左右两侧斜坡屋面,上部转折成三角形山花墙组成的屋顶。因为共有九条脊,故又称九脊顶。梁架:上下数层重叠的梁,称为梁架。额枋:祠堂檐柱之间横放的构件,称作额枋。它的作用是既联系两根柱子,又承载上面的斗拱。有的设一根枋,有的设两根大小不一的枋于上下两处。额枋大都施以彩绘。叠涩:砌砖或砌石时进逐层向外伸出或往里收的砌筑做法,常常用来砌筑檐口、须弥座、门窗沿口或穹窿等。鸱吻:鸱吻,也称作鸱尾、吻兽,是安装在屋脊两端的雕晶。它的形状有的像凤凰,有的似龙头或鸱尾。传说在屋脊上装饰此物可以避免火灾。燕尾脊:形如燕尾的墙脊或屋脊。谯楼:古代建在城门上用以瞭望的楼,称作谯楼。祠堂中,下是门,上是楼的,也称作谯门或谯楼。神主龛:祠堂正厅的正面,供奉先祖神像或牌位的木室。神主牌:古时为已死的君主或诸侯的牌位,用木或石制成。后世民间也为本姓氏先祖立神主牌以祭祀死者,用木制成,当中写先祖以及所配妻室的名讳,旁题主祀者的姓名,排放于祠堂或家中的神主龛上。横案桌:神龛前狭长的桌子称作横案桌。祠联:厅堂前部的柱子称为楹。悬挂、粘贴、镌刻在柱子上的“对子”、“联语”称为楹联。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祠堂里的楹联,称为祠联。祠匾:祠堂里悬挂在墙上、梁架上或门额上的匾牌,称作祠匾。诰封盒:诰封是明清时期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制度。五品以上用皇帝的诰命授予,称为诰封。珍藏皇帝诰封诏令(圣旨)的木盒,称作诰封盒,一般悬挂在祠堂或府第正厅最前头的梁架上,上书“圣旨”二字。进:成组建筑物的计算单位。纵向一组建筑物称为一进,房屋、祠堂等分成前后几个庭院的,每个庭院称为“一进”。扇:“扇”是指门扇或窗扇,因而以“扇”为单位统计门窗及隔扇的数目,类似于现代俗称的“开间”,如“四扇三”意思就是四个隔扇三个开间。祠埕:祠堂大门前的空坪,周边多有围墙。照壁:对着祠堂大门作屏障用的墙壁,也称照墙。照壁上都有彩绘或雕塑。以前多以砖石砌建,现在不少是石建筑。旗杆碣:封建时代有功名的族人在祠堂或府第前树立的牌石。两片相同的牌石上凿有菱形或圆形的孔洞,牌石间用以树旗杆,但现在已少见立杆挂旗了。功名石:科举时代称科第为功名。镌刻记载科第的石碑称作功名石。屏门:中隔祠堂中门即大门与祠厅中间的两扇门。一般在重要庆典活动时(如祭祖或节庆等)打开。执事牌:旧时庆典活动时所用的牌伞等物,牌伞上多写有官家的职衍、郡望、堂号等。现在出有古代高官的祠堂,才设有执事牌。堂号:有别于郡望的宗祠的称号。例如,“六桂堂”、“立雪掌”、“同德堂”等。入孝出悌: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辈则悌。”意思是入则事亲孝,出则敬长辈;悌是顺从的意思,古代悌与弟可通用,因此,“入孝、出悌”也可写作“入孝、出弟”,常题作祠堂左右仪门的门额。宗祠:同族子孙供奉并祭祀祖先的处所,也称祠堂或家庙。也是族人聚会的场所。总祠、支祠:在较大地理范围内,同一始祖的姓氏祠堂称为总祠,后辈族裔分支祠堂称为支祠。世系:一个姓氏世代血脉相传的系统。家声:家族的名望声誉。世泽:先辈给子孙的影响,也指祖宗留给子孙的余荫。始祖:最先得姓的祖先。以后称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为始祖。开基某地的最早的一辈,称为某姓在某地的开基始祖。宗裔:同一祖宗的后代,也叫后裔。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里的次序,始祖居中,以下为父子(或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此种规定排列行礼。所以,昭穆就是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次序,也泛称宗族的辈分。行第:一姓世代相传的先后次序,即辈分、排行。俗称行第。每个宗祠或总祠、每隔若干代就续编一次世序、排行,以文字形式规定先后排行的称谓,并记入族谱中。这种文字形式就称作世序(行第)表.有的行第还有“名”与“字”之分。宗功祖德:祖宗的功德.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俎豆的引申义就是祭祀、崇奉。簪缨:‘“簪”和“缨”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因此,以簪缨代称做官的人。族谱:记载本姓渊源、流派、世系、辈分、家族族贤、族规等内容的书籍。称为族谱,也称谱谍,作为敬宗收族、报本崇功的重要依据。寻根问祖:寻找、访问先辈的渊源。祭祠:在神庙中的祭祀是祭神,在祠堂中的祭祀是祭祖.祭祠一般分作春秋两祭,以供品、文辞等形式,祭拜先祖,是民间缅怀先辈的一种传统形式。晋主:请进先辈的牌位,安置于神主龛中,并接受后辈的祭拜等一系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