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草原部落,蒙古草原部落的主人叫什么比如孝庄是科尔沁的格格那他的爷

本文目录一览

1,大明和哪个草原部落打架

蒙古科尔沁部落。从明嘉靖二十六年开始,蒙古科尔沁都在哈萨尔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的率领下,从呼伦贝尔地区陆续迁徙到嫩江流域,并不断南移东扩,征服了这一区域的豁罗剌思部。1624年2月,努尔哈赤派遣大臣巴克什,希福,库尔禅等至科尔沁,在伊克唐噶哩坡,今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土古拉苏木附近,与奥巴洪台吉为首的科尔沁诸台吉刑白马乌牛盟誓。齐赛领兵深入科尔沁地,斩杀了堵截的6名科尔沁台吉而返回。1625年11月,林丹汗亲自率兵前往科尔沁奥巴洪台吉居住的格勒珠尔根城,围城问罪。

大明和哪个草原部落打架

2,蒙古草原部落的主人叫什么比如孝庄是科尔沁的格格那他的爷

蒙古人的首领叫“大汗”!

蒙古草原部落的主人叫什么比如孝庄是科尔沁的格格那他的爷

3,草原部落政权是怎么形成的为何草原部落总是要占领中原领土

地形地貌决定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在历史上,中国以长城为界,北方是典型的草原部落生活状态,以游牧为主。无论是早期的匈奴、突厥,还是后来的回鹘、蒙古,都是如此。逐水草而居,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北朝民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指的就是这样的美好生活。但是,虽然有这样的生活场景,但是大自然也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例如,有的年份,气候状况非常差,放牧的生活,不一定能够获取资料,有时候还要搭上全部身家。当草原上遇到了暴风雪的天气,往往是牲畜全部都要冻死,这个时候没有生存资源,草原上的部落如何生活,只能南下占领中原的领土或劫掠生活物资。中原的农耕文明,从五六千年以前,就已经适应了采集、种植、收获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人来说,通过种植农作物,然后收获粮食,使他们的生活。中原人不需要像草原人那样,逐水草而居,从一个草场赶往另一个草场,寻找另一条河流。对他们而言,只要拥有土地,就可以定居下来。然后在定居的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中国北方,农耕以种植小麦、粟为主,在南方则以种植稻米为主。农耕文明相对固定,可以逐渐积累起财富,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化和文明。但是,当天气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草料或铁锅等生存物资,他们就会逐渐发生兼并战争,形成强大的游牧政权。这些游牧政权,能够轻松实现牧民到扣弦战士的转变,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会骑马南下,对定居的农耕城市、乡村,进行大肆劫掠,不仅掠夺财富和粮食,也掠夺人口,满足自己壮大的需求。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常常伴随着南北文明的对抗与冲突。这就是草原部落为什么要占领中原的原因。

草原部落政权是怎么形成的为何草原部落总是要占领中原领土

4,为什么唐以后草原民族两次征服农耕民族而唐以前几乎没有百度知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以写一本书,而且会很厚。真要解释的话,其实就是四个字,此消彼长。华夏的历史其实是南方的农耕民族和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争雄的历史。整个的过程中就充满了血腥,又彼此融合,最终成就了这个世界人口最大的民族。但为什么从秦汉开始,除了极少数的时期,比如汉初,由于战乱导致汉国力下降而不得不和亲之外,一直到隋唐,都是吊打草原游牧渔猎民族居多,唐以后,两者之间的局势就完全反转了呢?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其实原因也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在彼此较量的过程中,一方完善了自身,而对应的另一方则自废武功,自我设限。此消彼长之下,结果就实实在在的体现在最终的战争结果上了,而导致本来颇占优势的一方成了被吊打的一方。这方面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具体而言就是草原民族、渔猎民族在社会结构、税收、军队组织、军事技术等都全面向农耕民族学习,并吸收了其中的精华。这样草原民族既保留了自身军民合一、兵员素质一流的优点;而农耕民族则在连番的内乱之后,从宋开始,通过层层自我设限,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层的枷锁,自废武功。具体而言,实际上,从春秋开始,就有玁狁、荤粥、戎狄活动于东北、漠北和西北的记录,但在这个时期,实际上对中原是没有冲击力的。匈奴的活动在战国晚期开始频繁,在秦末蒙恬、赵国名将李牧就以北拒匈奴而名垂青史。匈奴的巅峰之作自然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白登之围”。匈奴冒顿单于围困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终得靠陈平的夫人路线,通过大单于阏氏才得以逃出生天。但事实上,此时的匈奴虽然能够困住刘邦,虽然史书记载是因为陈平鼓动阏氏,但真正的事实肯定不是这么简单。关键是他虽能困住刘邦,却吃不掉刘邦。当时的匈奴虽然在野战中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进入阵地战之后,不论是攻坚还是破防,其实都有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其缺少攻城器械,缺少攻坚装备,使得他一时是吃不掉刘邦的,而汉家的援军正在源源不断赶来。如此情势之下,才是冒顿单于最终退却的关键。这一点不止在匈奴身上存在,后来的柔然、突厥其实都一直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草原部落在早期在社会结构方面非常松散,单于实际上更是一个盟主而不是一个皇帝,各个部落更像是加盟商而不是其直接部下,兵、民、财物都归各个部落所有而不是单于公有,单于对这些的处置权力很弱。这样松散的结构下,整个草原和森林的游牧渔猎民族其实组织是很松散的。另外,在军事科技上,草原部落其实也是很落后的。就比如匈奴,虽然由于从西方得到了一些炼铁的技术,但在军队的形态组织、战术战法方面都无法与汉军相比。这一点你从早期匈奴的战法上就可以明确看出。早期匈奴对汉地通常是以骚扰抢掠为主,基本上你很少看到匈奴直接攻城。就比如著名的马邑之围,也是聂壹以里应外合赚开马邑城门为诱饵使得单于三十万大军倾巢而出。原因就是匈奴缺少攻城的器械、装备,对于攻城而言,完全是束手无策。另外,在马镫发明之前,草原部落的主要打法就是以轻骑骚扰为主。这种打法打的很轻,以速度敏捷著称。但随着霍去病等发明新的骑兵打法以后,即以骑兵集团化冲击对付骑兵的骑射骚扰,反过来对匈奴造成了重大打击。而马镫的发明,使得骑兵与马匹的结合威力更足,从而使得到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骑兵的冲击性打法成了主流。这样的打法在入主中原的鲜卑人手中威力达到了巅峰。其最典型的一战就是北魏击败后燕的参合陂一战。此战鲜卑人将骑兵的冲击性打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打的后燕元气大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草原民族已经完全吸收了由汉家军事天才卫青霍去病等人发明的骑兵打法,也更快地吸收了马镫等在器械等方面的革新。最主要的是,随着与农耕民族交流的居多,草原部落在组织方面也在快速进化,已经完全改变了部落联盟松散的组织结构。事实上,不管是辽金还是蒙古、女真,其组织结构都非常严密。成吉思汗拥有以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户统编,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之义务,上马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其组织已经非常严密了。后来女真的八旗制度则更上层楼,已经早就不是匈奴那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了。再加上,由于草原沟通东西方的优势,他们其实在吸收军事科技方面更有优势。比如元征西夏、金、南宋的时候,就使用了很多来自于西亚、中亚、东欧的军事科技,其中的回回炮,更是在攻打南宋的时候发挥除了巨大的威力。组织比汉得更加严密,军事科技比汉得更加先进,如此一来,本就开始具备某种优势。而农耕民族自宋开始,又自废武功。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国内大乱。赵匡胤上位以后,曾经就这个问题问宰相赵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赵普的解决方案是:“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我们来看看宋的兵制:首先,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拆得七零八落。宋以枢密院掌军权、军令而不统兵;以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却无调兵之权;遇有战事,由率臣临时领命出征。是不是眼熟?战区军区,其实意思差不多。也就是兵、将分离,军、财政分离;强干弱枝,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关于宋朝军制,还有一个很奇葩的设置,也就是说,为了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你可以看看,宋朝军制设置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防范军队造反使用,如何能够削弱战斗力他就如何来。可历朝历代战斗力强的军队,其实通常都是人财物一体,兵将一体的。而宋从不如此。而且这种军制一直延续下来。可以说,从此以后,军队造反的难度极大,唐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的局面确实再没发生过。但从此以后,汉族再也没有了开疆拓土的能力。强汉盛唐也就只存在梦里了。这么一比较,答案就很清楚了。一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是割了蛋蛋不算,还戴上枷锁,那输赢自然就很清楚了。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