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桂林灵川漓江酒厂,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本文目录一览

1,桂林漓江在哪里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漓江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437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这百里漓江,依据景色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景区:第一景区:桂林市区至黄牛峡;第二景区:黄牛峡至水落村;第三景区:水落村至阳朔;正如宋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所言:“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三个景区的这一段水路被誉为百里画廊。游漓江,你可以徒步,可以坐竹筏,也可以乘游船。漓江受季风气候影响,每年3至8月是汛期,降雨频繁,9月到第二年的2月为枯水期。据说冬季的游船无法到达阳朔,行至“九马画山”景点时便不能再向前,要打回转,数十条船在这里排队调头,江面上会出现了罕见的“大塞船”现象。所以去这玩要选择好季节。

{0}

2,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漓江风景名胜区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具体范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  在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漓江干流,是指市区虞山桥至阳朔县留公村漓江段。第三条 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和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漓江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领导,将漓江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做好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保护管理工作考评问责机制。  市人民政府设置的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以及监督、协调和指导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漓江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  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依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各项具体制度。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县级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民族宗教、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广电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林业和园林等有关部门以及海事、船检、航道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做好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和配合做好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和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联动协同执法机制和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指导、协调、督办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相关工作。  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发现不属于本机构管理职能范围内的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违法行为,应当移送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对投诉举报人的信息应当保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实名投诉举报人。第二章 规划和保护第九条 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水体、峰林峰丛地貌、岩溶洞穴、湿地、江河沿岸洲岛、林木植被、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历史遗址、园林建筑、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应当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第十条 漓江风景名胜区规划经批准后,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查阅。  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应当符合漓江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第十一条 漓江风景名胜区按照资源特色、空间布局和规划要求,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和控制协调区,实行分级保护:  (一)特级保护区应当保持自然原生状态,禁止各类人工设施建设,除必要的通过性道路外,不开放游客进入游览;  (二)一级保护区应当保持景观自然状态,禁止建设宾馆、招待所、度假村、培训中心、疗养院、游乐园、索道以及其他与风景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逐步迁出;  (三)二级保护区应当保护典型景观格局的完整和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控制区内人口规模,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控制游客容量,禁止建设与游览和风景保护无关的设施;  (四)三级保护区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设置游览内容和游览设施;  (五)控制协调区应当保护基本农田和田园风光,加强封山育林,提高绿化覆盖率。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漓江风景名胜区规划勘定界线,设立标识,明确保护范围。

{1}

3,传说中的桂林三宝是什么

  熟悉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有三宝:即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酱。桂林三宝之头宝要数三花酒。桂林三花酒是中国米香型酒类的代表。 下面是桂林三宝的一些历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酒典》中提到,在人类还未酿酒之前,漓江两岸的猿猴便采摘花果酿出了“猿酒”。看来,漓江算是酒的发源地之一了。据桂林市志记载,桂林古代就有瑞露、桂花酒等名酒。其中瑞露还是宋代皇上喝的贡酒。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诗中这样写到:“始安繁华旧习俗,帐饮倾城沸江曲。”桂林在汉代也称始安郡,诗中说的是三月三日人们踏青春游时,“帐饮倾城”的场面和习俗。宋代诗人吕源有诗句:“倚江景物似钱塘,况有万物新醅香”,描述了漓江两岸千家万户酿酒喝的盛况。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书中记载:“广右无酒禁,诸处道旁率沽白酒,在静江尤盛……行人以十四钱买一大白”。可见宋代白酒在桂林盛行。  桂林三花酒是经过三次蒸馏而成的白酒,民间叫三熬酒。这种酒在宋代很盛行。在历代中原统治者的心目中,桂林属于蛮荒之地,一些失宠或者获罪的官员和文人被流放或贬谪到这里,这些人把中原文化带到了桂林。无论是贬谪的官员还是文人,他们都离不开酒,借酒浇愁也好,把酒临风也好,酒助灵感也好,都需要酒来相助,于是酒文化也就得以发扬。如宋代范成大曾在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知府,写下了珍贵文献《桂海虞衡志》一书,其中就有专门的“志酒”篇章。范成大在桂林与酒结缘,写下赞美桂林美酒的诗句:“把酒临风瑞露倾,琼浆何须谒云英。”  那时,桂林酿酒的作坊就在漓江边的象鼻山脚下。象鼻山的山洞就是天然酒窖。现在,这个山洞依然是山花酒的酒窖,走到洞边,你就能闻到酒香。  到了清末民初,桂林的酿酒作坊把三熬酒称作三花酒。当时没有测量计,酒师用酒花来测酒的度数。酒花是倒酒时的泡沫。酒花有大花、中花、细花之分,以细花为上乘。桂林三花酒是细花。又有人说,这种叫三花的酒,是因为它入坛、入瓶、入杯都堆花,所以叫三花酒。民国年间,桂林有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80多家,酿造出来的酒从漓江水路销往梧州、广州、港澳和东南亚各地。抗战时期,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就设在酿酒的作坊“万祥糟坊”里。  1952年,桂林市人民政府集中了桂林的老字号作坊成立了桂林酿酒厂。酿酒工艺保持了传统,以优质大米为原料,以桂林特有的香草制成酒曲,以漓江水酿造,蒸出的酒用陶缸密封,放到象鼻山的洞里窖藏。绝了!天下就这么一个漓江,漓江就这么一个象鼻山,而“大象”偏偏有两个大“肚子”,漓江的水偏偏就这么一段酿酒的效果最佳。真是天赐良缘啊。  先说这水。水是酒的“血液”,好水才能出好酒。宋代诗人章岘的《夜游漓江》诗中便有:“桄榔夜暗临江浦,茉莉香来酿酒家”的诗句,反映了漓江两岸人家酿酒的盛况。  在民国期间,桂林最大的酿酒作坊“安泰源”便建在漓江东岸边的九娘庙(又叫九龙庙,在今天解放桥的东端)。九娘庙下有一深潭,名为兰花池,传说兰花池通龙宫,每当月圆之时,就会有兰花从池中升起,整条漓江就回飘着兰花的幽香。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其实是兰花池与桂林地下泉水相通,因此水质特别优良。安泰源正是用这里优良的水酿造了优质的三花酒。因此,当时“安泰源”老字号的桂林三花酒不仅远销港澳及东南亚,而且价格上也比其他作坊的酒高出一截。  1952年,桂林酿酒厂曾在广西省技术部门的指导下沿漓江取样,经反复化验、检测和比较,发现除了九娘庙之外,还有象鼻山这一段的漓江水质含有大量的有益矿物质,而且所含的微量成分非常适合酿酒,于是在此打了一口深井,抽取地下的清泉用来酿酒,难怪桂林的三花酒那么清冽甘醇,它有漓江的韵味。  诗人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诗中写道“三花酒兑一滴漓江水,祖国啊我对你的爱情百年醉!”人们可以从诗人的浪漫情怀中感受到三花酒的魅力。  再说这洞。象鼻山半枕陆地半临漓江,岩洞内冬暖夏凉,湿度温度恰到好处,是窖藏美酒的理想处所。酒的窖藏,实际上是制酒的再生产过程,象鼻山优越的天然条件,使三花酒中的高级酯类转化,味更醇香。加上这里有上百年的酿酒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空气中蕴含着酿酒的微生物群落,所以,从这洞中出来的酒自然是酒中的珍品和上品。  象鼻山独特的自然环境是酿酒得天独厚的条件,明代应天府通判张鸣凤称此处为“醉乡”,他在象鼻山脚下结庐而居,自称“漓山人”。宋代诗人张孝祥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时,曾在象鼻山饮酒,并当场作诗:“饥肠得酒做雷鸣,醉酒狂歌不自程。”趁着酒兴,他将象山水月洞改名为朝阳洞,并将此事铭刻在水月洞里。范成大也在象鼻山饮酒,他觉得水月洞很有意境,张孝祥改名为朝阳洞不妥,还是恢复水月洞名字为好,于是又题写了《复水月洞铭》并刻于水月洞石壁上。  自古以来,桂林的酒坊就将酒酵藏于岩洞中,象鼻山的岩洞酒酵分为大小二洞,面积达3000平方米。目前象鼻山的岩洞酵藏储存了从1952年建厂至今每个年代的桂林三花酒珍品数千吨。象鼻山不仅是桂林的城徽,也是桂林三花酒的酒徽。  这山这水这洞,造就了美妙绝伦的桂林三花酒。难怪它“香气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在1957年的全国小曲酒评比会上,获总分第一。在1990年的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参加布鲁塞尔博览会荣获金奖。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多次获国家银质奖。关于三花酒以及桂林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桂林有一位三花姑娘,她从小是吃桂花长大的,无论她走到哪里,身上总飘散着桂花的馨香。三花姑娘爱上了一位勤劳的酿酒小伙子,小伙子决心为人类酿造出最醇最香的美酒。为了这个愿望,他走遍了桂林的大山,踏遍了漓江的两岸,去寻找一种奇特的香草来做上乘的酒曲。  漓江的浪花飞起来,撒落满江的飞雪。三花姑娘静静地伫立漓江边,苦苦等待着。  后来,她化作了美女峰。就在姑娘化作山峰的时候,漓江两岸的桂花怒放,红的丹桂,黄的金桂,白的银桂。银桂象征纯洁,金桂象征幸福,丹桂象征烈火般的爱情……  终于有一天,小伙子找回了香草,做成了上乘的酒曲,可是他伤心地看到心爱的三花姑娘已化作了漓江边上永恒的雕像。伤心的小伙子把酒曲扔进了漓江。漓江顿时醉了,江水变成了香气四溢的美酒,喷涌着珍珠般的酒花。  从此,漓江两岸的寻常百姓家,都喝到了醇香美味的桂林三花酒。  漓水荡漾着故事,桂山诉说着期待,山和水永不分离。年复一年,每当金风送爽时节,百里漓江便处处飘拂着桂花香。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漓江边美丽的城市叫做——桂林。  桂林三花酒还广泛应用于烹调、泡药酒、腌制肉菜等。桂林的另外两宝豆腐乳、辣椒酱的制作都少不了三花酒,所以它被尊为桂林三宝之首。  桂林豆腐乳是佐餐的佳品。一块小小的豆腐乳中,既有三花酒味,又有辣椒酱味,吃了它,桂林三宝的味道尽在其中,桂林人的饮食中,离不开豆腐乳:在过去困难的日子里,一块豆腐乳就可以送一餐饭,在如今富裕的日子里,豆腐乳又用来开胃佐餐。  它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磨成豆腐,经过霉制等三道工序,然后加入三花酒、辣椒酱、桂酊、八角等香料,最后放入坛中蜜封,过段时间,就可以启封上市了。它皮薄肉嫩,色泽淡黄,晶莹透亮,吃起来,辣中带甜,甜中带香,而且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很高。  桂林豆腐乳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南行桂林,吃了豆腐乳之后,难以忘怀,在他的《随园食单》中写下 “广西白腐乳最佳”之句。  桂林豆腐乳,如今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工艺,加上现代科学技术,质量更上一层楼。桂林腐乳厂生产的花桥牌豆腐乳,三次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章。它不仅满足市民的需求,还畅销国内外,尤其在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倍受青睐。  桂林辣椒酱,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桂林出产的朝天辣椒和牛角辣椒为原料,以蒜茸、豆豉等剁碎,淋上桂林三花酒,密封入坛中十天半月,然后就问世了。其味香辣醇厚,开胃健脾,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上佳的佐餐和调味品。用它来配肴,还可以抵消食品中的异味和油腻。  桂林的花桥牌辣椒酱曾多次荣获广西名牌产品和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桂林三宝,三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她们是桂林山水的结晶。

{2}

4,漓江的资料十分紧急啊求你啦快点啦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传统意义上的漓江起点为桂江源头越城岭猫儿山,现代水文定义为兴安县溶江镇灵渠口,终点为平乐三江口。漓江上游河段为大溶江,下游河段为传统名称的桂江。灵渠河口为桂江大溶江段和漓江段的分界点,荔浦河、恭城河口为漓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点。漓江段全长164公里。沿江河床多为水质卵石,泥沙量小,水质清澈,两岸多为岩溶地貌。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漓江,珠江水系西江(珠江上游干流)的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漓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华江乡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米(黄海基面)的老山界南侧。漓江主源乌龟江在南流中西接龙塘江,东纳黑洞江,三江汇合后称六峒河,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川江汇合称大溶江,至溶江镇附近与灵河汇合,始称漓江。漓江经灵川县过桂林市在平乐县平乐镇北与恭城河汇合,漓江段全长164公里。平乐镇以下称桂江。河流继续南流至梧州汇入西江。[1]在兴安县境,自溶江镇河口,接古运河灵渠,为漓江起点(古代水文认为:灵渠为漓江的上源[3]),接小溶江后出境。在灵川县境,在小溶江村进入境。漓江境内流域面积2173.29平方公里。 全长45公里,分两段:上段长33.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160米。自小溶江村起,流经峡背、岩头、三街、富丘渡、渡头、双潭、崔家圩、三岔尾;先后纳白云江、潞江、淦江、瀑布水、三百源、甘棠江诸水,沿下秦至大面圩流入桂林市。下段11.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220米,均卵石夹沙泥河底。自大圩镇上力脚村再人县境, 经敢兴、大圩镇至南村,纳黄沙河、涧沙河、潮田河3水,南流至清水潭受古东水,出桂林市郊、下阳朔县。[4]在桂林市区,漓江在灵川县秦家进入桂林市区,由北向南穿过城区,汇桃花江后至斗鸡山折向南流,过灵川大圩镇又蜿蜒向南,在草坪乡冠岩处入阳朔境,流经市区49.3公里。在桂林水文站(穿山乡樟木村尾)处流域面积为2762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39.2公里,干流长105公里。流域形状为上、下游两头较窄,中间宽的长形多支流河系。大溶江至桂林为岩溶峰林平原,河床比降为0.94‰,市区段河床平均比降为0.44‰。[1]在阳朔县境,自杨堤乡官岩村流入县境。入本县境流经杨堤、兴坪、福利、阳朔镇、城关、普益、接纳山背河、土岭河、大源河、樟桂河、双月河、田家河、双桥河等支流,至普益乡马草坪入平乐县境,共长69公里,占漓江干流(通常称兴安至平乐河段为漓江,全长164公里) 的42%,为流经各县境最长的一段。[5]在平乐县境,荔江(荔浦河、漓江、茶江(恭城河)三江在平乐镇相汇称桂江,往南流入昭平县。床特征漓江桂林市区段两岸地面标高在154~132米之间,属一级阶地的堆积物,上部为粉砂质粘土,一般厚度2~4米,下部为砂卵层,最厚达20~30米。河槽宽在125~585米之间,河岸高3~5米。河床由砂、卵石组成,并常年长有水草。河床滩潭相间,滩长潭深。河滩主要分布在董家巷、新码头、解放桥、象山、漓江桥、白果树村、吴家里、王家里、柘木镇及小龙门村附近河段。枯水期河滩水深一般不足1米,滩长一般在500~1000米,其中以吴家里滩为最长,达1970米。河床上的深潭主要分布在白石潭、泗洲湾、木龙渡、伏波山、九娘码头、象山、南溪山、净瓶山、胡子岩、龙门村、马家坊等附近。河段深潭处枯水时水深在6米以上, 最深处是净瓶山潭,水深达14米以上,其次是南溪山和马家坊,水深在12米以上。[1]漓江阳朔段两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也是广西最美丽的河段。从近阳朔县境的潜经村开始,漓江进入峡谷地段,蜿蜒予丛山之中,河谷深切400米。漓江不但河谷深,且河床比降大,平均为千分之四,形成许多滩、洲、峡、矶。县境内漓江有滩38个。两岸有29个宽度不一的泛滥小平原和河漫滩,面积为2397亩,土层厚且质地松软,有机质丰富,酸碱度适中,自然肥力很高。[5]3水文特征漓江上游的华江、川江、砚田、上洞、高寨一带是我国高值暴雨区之一,中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2600毫米, 3小时最大降水量达271.9毫米, 24小时最大降水量可达425毫米, 是漓江洪水的主要发源地。灵川三街、桂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00毫米,流域降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漓江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雨洪时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低水和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槽,形成漓江的径流过程。漓江在桂林水文站断面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0.3亿立方米(1941~1990年),实测最大值为56.3亿立方米(1968年),实测最小值为23.3亿立方米(1963年)。年内各月径流分配与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相似。其中3~8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7.5%,5~6月占37.7%,为全年高值期,12月至翌年1月占4.5%,为径流量低值期。高值期与低值期相差8.4倍。据实测,漓江桂林水文站瞬时最高水位为147.43米(1952年),最大流量为5200立方米每秒(1952年) ,最低水位为140.18米(1989年),最小流量为3.8立方米每秒,1936~1990年平均水位为141.36米。1941~1990年桂林市区平均径流深为1120毫米, 年径流量为6.33亿立方米, 入境水为38.8亿立方米,共计地表水资源为45.1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1.0万立方米。漓江的泥沙主要来自上游兴安、灵川及桃花江沿岸,由暴雨、洪水冲刷地面和河岸而形成,以悬沙为主。含沙量的变化随暴雨、洪水而定,洪水期含沙量较大,桂林水文站断面实测最大值达10.3公斤每立方米(1977年),低水时含沙量较小。每年1、2月和11、12月常接近零, 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084公斤每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34.3万吨。漓江上游河道流经山区,植被繁茂,覆盖率高,表土流失少,司门前以下河床主要由卵石、砂组成,泥质甚少,同时在它的河床上有一个又一个的深潭起着沉降泥沙、澄清水色的作用,造就了晶莹的江水,成为广西含沙量最小的河流,获“江作青罗带”的美誉。[1]具体到阳朔县段,又有如下特征:(一) 相对流量丰富。据阳朔水文站资料,年最大径流模数为55.8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 平均为38.8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仅次于柳江,高于红水河,郁江。但1984、1985年比多年平均值偏小10%。这与流域内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有关。(二)夏涨冬枯,暴涨暴落。据1967年至1985年的资料,漓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和洪水期的最大流量相差514.6倍,为广西河流之冠,而居广西第二位的南流江仅相差240倍。1974年最大流量为6330立方米/秒,而同年最小流量仅为13.1立方米/秒,且出现日期为11月30日,比各年都早。1972年的最小流量只有12.3立方米/秒。暴涨暴落极不利于旅游船只一年四季通航。阳朔水文站的实测资料表明:1974年最高水位 (指珠江基面以上) 为111.75米,最低水位为102.64米,一般相差8—9米。以致通航水位(103.20米)保证率低、天数少,最高年份(1982年)为304天,最低年分(1974年)仅有180天。  这是由予漓江流域河流深切,河道狭窄,河床比降大,每遇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水位急升;暴雨过后,河水消退,水位急降。特别是桂林地区秋旱多,冬季雨水稀少,致使水位降到最低点,造成较大的水位差。另外,流域内植被遭破坏关系也很大,如地处漓江流域的白沙镇古板村五十年代共有森林面积1万亩,四处有清流。如今全村132个山头中,剃光头26个, 砍成癞子头的83个, 保留稍好的23个。森林复盖率由原来的59.8%下降到30%,近5000亩森林遭破坏。因此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小溪经常断流,到秋冬,有些地方的群众要到1里多远的地方去挑水吃。(三)汛期较长。由于夏季东南季风来得早,秋季又受台风影响,漓江雨季较长,区水文总站确定的汛期为3月1日至9月1日,长达半年。(四)含沙量少。1967年至1984年平均含沙量为0.131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为172万吨。最低的1969年平均含沙量仅为0.053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为52.2万吨。是广西比较清的河流。 但进入七十年代后含沙量均比1969年高一倍以上, 最严重的1971年竟高达每立方米0.241公斤, 1984年也达每立方米0.15公斤。主要是因流域内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另外过往游船形成的波浪冲击沿岸也带下泥沙。 1980年被冲刷的绿化地段为980米,到1987年却长达37206米, 计有164处,其中最小的宽2米,最大的宽20米,一般的都有4—6米。被冲刷移位的竹木有1856株(丛),被冲走的有2234株(丛),其中最大的竹丛有土方达50立方米的。另外,还冲掉淹死新造幼林49120株。水质:阳朔流断1980年除溶解氧、大肠杆菌数为二级标准外,其余指标均达到一级标准。1981年镉浓度上升为二级,其余指标与1980年相同。1982年溶解氧和镉浓度及其他指标均达一级,大肠杆菌为二级,水质有较大好转。1983年与1982年的情况相同。1984年大肠杆菌群数上升为三级,其余保持一级水平。而1985年溶解氧上升到二级,大肠杆菌群数严重超过了三级标准,其余各项为一级。可见,自1981年至1983年漓江水质有所好转,1984年和1985年水质又变差:大肠杆菌群数猛增,溶解氧降低。这是由于受上游桂林市流断影响较大,小东江、良丰河、宁远河、南溪河等支流,1983年后污染程度加重。加之杨堤—兴坪—阳朔沿江城镇的垃圾、粪便等没有进行妥善处理,下雨时冲刷入江。旅游船的迅速增多,船只粪便、垃圾等排入江中,以及游船冲击江岸带入的悬浮物。根据1985年的监测,杨堤至兴坪断面,溶解氧为二级,大肠杆菌为三级。而阳朔大桥断面,大肠菌杆群数为三级标准的3至6倍。为保护漓江水质,阳朔镇治理桂花沟工程已于1986年投入使用,县城污水经氧化塘净化后排入漓江。另外在旅游船上设置垃圾、粪便收集设备,集中上岸定点处理。1986年12月在阳朔漓江大桥断面采样化验的监测数据说明,漓江水质好转:大肠杆菌群数年平均基本上达三级标准, 溶解氧年平均达一级,其余指标达到或优于一级。据1988年4月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县城污水氧化塘监测的数据表明:1986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化学耗氧量去除率85%,生化耗氧量去除率91%,菌落总数去除率58%,大肠杆菌去除率60%以上。出水(即进入漓江)溶解氧达到4.70—7.66毫克/升,悬浮物去除率为67.2%。[5]4水利概况漓江曾是岭南与中原交往的水上重要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秦监史禄在今兴安县境凿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两水系。 元代至元二十四年 (1287) 镇南王托欢率师征交趾, 设银江站于县东。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 ,于县境漓江分置千秋峡、白石潭、芦田市3巡检司。20世纪30年代后,漓江航运地位与作用逐步为公路、铁路所取代。据统计, 解放前,漓江灵川境内河段共筑有堰坝17条,安装竹简水车176架,灌溉农田4078亩。今为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所代替。漓江河沙蓄量丰富,为优质建材,尤以三街河沙为著。[4]阳朔县境,沿途主要渡口有5处(双全、兴坪、阳朔、福利、普益) ,4个主要码头(杨堤、兴坪、阳朔、富安)。[5]5旅游开发漓江风光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胜”之誉。从桂林至阳朔的83公里漓江河段,是漓江精华,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是岩溶地形发育典型、丰富和集中地带,集中了桂林山水的精华,令人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1982年11月“桂林漓江风景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要求重点保护。1991年12月漓江风景区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名单中名列第二。1996年11月漓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江河之一。1997年4月,桂林—阳朔航线被广西交通厅评为“广西水路运输文明航线”。1998年5月,桂林--阳朔旅游航线获自治区“广西水路运输文明航线”。1998年7月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区旅游区示范点”。1998年12月,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桂林至阳朔航线为“广西文明航线”。2000年12月交通部授予桂林—阳朔航线为部级“文明航线”;授予磨盘山码头部级“一级文明客运站”,授予竹江码头部级“三级文明客运站”。漓江游览景区由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2001年1月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漓江航线,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水路客运旅游管理委员会评定为“部级文明航线”。2002年4月以桂林市交通局为管理主体的漓江旅游管理一举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保护管理体系、OHSASI8001职业健康安全三项国际管理体系认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