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北宋时期,人们便琢磨怎样制作刷牙用品,文豪苏轼用松脂和茯苓作原料,晒干捣碎成粉状,制成了刷牙粉。用禾,草,芒芯编织草鞋,削竹为签成牙签,用竹青削滑了刮舌胎,用麻皮,棕骨刷牙,用粗糠壳刷牙也有,用青盐,用竹沥水治口疮,牙龈肿痛,那时还没有刷牙工具,只能以盐水、浓茶、酒漱口。
1、古代人是怎么刷牙的?
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回答人类口腔卫生的历史演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古人的智慧,可以鉴古以知今。中国自秦汉时期,已认识到牙齿之美,就有关于口腔保健的文字记录和护齿器物《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hu)犀”(牙齿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西汉《礼记》中就有“鸡初鸣,咸盥(guan)漱”的记载,意为:清晨鸡打鸣的时候,人们都开始洗漱了。
那时还没有刷牙工具,只能以盐水、浓茶、酒漱口,还有用酒漱口,这个有点奢侈,普通百姓哪漱得起?宋《医说》记载:“刘几年70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未端尖,
研究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是今天牙签的雏形。再看看大约同时期的古罗马人(相当于中国西周~北魏),他们比较重口味,居然用尿刷牙,认为尿可以杀菌消毒,并且偏执地认为西班牙人撒的尿效果更好,于是贵族老爷们不惜重金,专门买来西班牙桶装尿刷牙,早在西晋就有了“牙签”记载。
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云:“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从牙签、杨柳枝可看出牙刷的雏形。隋唐五代时,揩齿渐渐流行,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人们将杨柳枝泡在清水里,要用时,咬开树枝末端,露出里面的纤维就成了细小的毛刷,这就是最早最原生态的牙刷。杨枝又叫“木齿”,据说是僧人必备日常用品之一,
有“晨嚼齿木”之说。晨起及饭后,僧人们就将齿木嚼成细条状,以剔除齿间残物,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洁牙后,才能去诵经礼拜。佛经《华严经》说嚼杨枝有十大好处:(1)消宿食(2)除痰疾(3)解众毒(4)去齿垢(5)发口香(6)能明目(7)润喉咙(8)唇无皱裂(9)增益声气(10)食不爽味,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用右手中指揩前齿。
到了南宋,城里已有专门的作坊铺制作牙刷,材质大多是用骨、角、竹、木等,刷毛用马尾,已开始作为日用品进入市场流通。在宋太宗下令编纂的《太平圣惠方》中,也有了药物牙膏的记载:将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用来擦牙,后在药膏中加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霍香、佩兰等,这样既能除异味,又能治口腔疾患。
不敢想象,今天我们使用的牙刷、牙膏,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了,怪不得史书上记载了那么多明眸皓齿的美人儿,这让我感到羞愧,鄙人刷牙,那还是上了高中以后的事。好了,说了这么多,用六个字概括:小牙刷,大文明,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我们的牙齿保健意识,达到甚至超过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是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到了那时候,我们都牙好,胃口也好,吃嘛嘛香!。
2、古人是怎么刷牙和洗头的?
回答您的问题:古人是怎么样刷牙,洗头的?远古人的年代没有人亲见去见识过,从这字面上的说法来构想:古人用漱口,挖牙,剔牙,吐口水,捧水,瓢舀,溪边照影,溪边浣衣,溪边梳妆,七仙女溪中沐浴,这是开始的捧水,漱口,剔牙,方法,用手指勾,用草杆,枝刺来剔牙缝食物,也没有分早晨漱口,晚间漱口的习惯,没有发明用瓜瓢的时候就用双手捧水喝,没有牙刷也没有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