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上的古人,不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个没事儿人一样。有时候也是一种欢喜,拿酒当水喝,深刻体会在某一点点的成功都不易,时不时的夫妻之间还要吵吵闹闹,这当然正常了,其实全都是在正常不过了,当男人拿起酒当水喝时~~~有时候是他累了,但是依然要表现得精神抖擞,不能说累,唯有将呐喊声藏於烈酒中。
1、汉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还是其它什么酒?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酒文化,从夏商周的上古时期开始就有“杜康造酒”的传说,不过,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的话,古人的酒量似乎一直是个谜。印象里,很多古人喝酒就跟喝水一样,那酒量真的是高得离谱,话说回来,古人喝的酒跟咱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发酵酒,并非高纯度的蒸馏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实际上根本经不住现代的酒水。
史料记载当中,汉朝名将韩延寿,可以“饮酒石余”,而于定国则是“食酒至数石不乱”,古代一石的量是非常吓人的,别说这么多酒,就是喝这么多水都很难受,然而史料上的古人,不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个没事儿人一样。事实上,这些海量的古人所饮的,全都不是如今流行的蒸馏酒,从上古先秦到元朝之前,国人主要流行饮用的,几乎都是低度的发酵酒,酒精度数通常在十度之内,
最初的酿酒传说,就是说因为发现堆积在一起的果实还有被水泡了的粮食,就逐渐产生出酒精等物质,这个过程也就是发酵,人们偶然之间,发现了酒。对于发酵来说,酒精度数不能高,一旦超过十度,就会停止发酵,通常来说,用同等的粮食酿酒,出酒量越低,说明其度数越高,在古代超过十度的酒都被称作是上品,价格是相当不菲的,因为上好的酒,需要消耗很多的粮食。
《汉书》当中记载,西汉时期的酿酒情况是“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而后来的东汉就发展成“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樽”,度数明显有了上升,古人形容度数高的酒是“美酒为毒”,并且价格也很贵。汉朝时期,北方人主要用高粱、粟米酿酒,而南方则使用稻谷,当时的粮食产量仍旧是比较低的,因此需要消耗众多粮食才能酿的酒,即便度数低,还是很贵,
因为酿酒技术的差异,古代的发酵酒,其实更像是如今的酒酿之类,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是非常低的,这跟后来出现的蒸馏酒,完全是两码事。宋元时代,蒸馏酒出现,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将酒精分离,提高酒精度数,汉朝距离蒸馏酒出现的时代,有千年岁月,当时根本就没什么高度的酒,再怎么高也不会超过二十度,喝多了喝得肚子胀,倒是比醉酒的可能性更大。
2、小时候看到老人们喝酒都会把白酒加热再饮用,为什么现在的人喝白酒不再加热了呢?
个人觉得中国的传统酒文化有糟粕,但也有礼仪和文化,但是文化和礼仪部分应该是比较繁复,在这样的生活节奏下几乎都被忽略了,比如最基本的茶半酒满,很多年轻人是不太知道的,比如重要节日,要敬天地,也是被遗忘的。白酒加热是有好处的:加热后的白酒很容易上头,也就是醉意,这样可以减少喝酒的量,对身体肯定是好的,但是比较麻烦,
3、酒量厉害的人,真的可以拿白酒当水喝吗?你怎么看?
即使酒量厉害,过度饮酒也会对身体有危害。消化系统过量饮酒对胃的影响酒精在进入消化道之后,首先就经过胃部的消化继而在消化系统进行吸收入血,所以酒精对胃的影响显然不容忽视,不同的饮酒类型与胃癌的联系程度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饮烈性酒的危险性高于饮啤酒。在食管癌患者中,过量饮酒者占60%,而不饮酒者仅占2%,
饮酒对肝脏的影响在人体,酒精90%以上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其代谢产物及它所引起的肝细胞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心脑血管系统有研究表明,适量饮酒有对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并无加剧作用但是过量饮酒所带来的危害则是巨大的,此外过量饮酒也可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同时,酒精在脑血管方面的危害也日益得到认识和重视,研究发现,有过量饮酒即酗酒史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上升,且在脑出血早期易发生血肿扩大,对治疗的难度和紧迫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