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得糊涂
挺好的啊
2,难得糊涂全文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就这么简单,是关于郑板桥的一段故事……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请采纳我的答案
3,难得糊涂全文
说难得糊涂
似乎不少人都颇为欣赏郑板桥之"难得糊涂"的条幅,相信当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感悟。只因为这四个字读来简单,其实含义还是相当的深而不易说清楚的。
应该说,作为一个正常人,其一生必以掌握真理、追求真理为己任。没有什么人会想做个糊涂人,一辈子什么道理也不懂的人。而在社会上,也只有学问高,明理的人才会更多的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重。那么,为什么又要把做个糊涂人视为一种高的境界呢?这不是矛盾吗?
我认为这就必须从社会的角度,人性的特点去看待和解释了。
首先,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必须时时处处考虑和照顾到给予社会的影响,或者说对身边人的影响。由于人的认识程度不一,如果我们对各种实际情况和条件都一概不予考虑,坚持采用一种自以为正确、毫不妥协的做法的话,事情往往是办不好的。说白了,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学会一种妥协、合作的生活艺术,很多时候那就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状态。
从人性上说,人还会常常受到本能、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由自主的事情,还有一些不能说是正常的反应。比如在情感上的自控能力缺乏;无力改变环境与事实的种种人生无奈等等。而对于我们想达到人生更高目标的意愿来说(诸如快乐人生之类),这时候糊涂一些就是我们一种更好的状态选择。
人的一生从无知到懂事、明理是一个必然。尽管明白人生道理的同时也给我们增添着人生的烦恼,但那不仅是一个人生的规律,而且大体上还是一个好处多于坏处的事。因此一般说来,对于年轻人来说,追求做个糊涂人总不是个好提议。而人到中年以后,才需要更多的运用到适当糊涂那样的人生艺术。
由上看来,"难得糊涂"中所指的应该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在懂得一定人生道理,或者到了人生的某种阶段后才能进行的一种人生修炼所得,否则那就可能只是做了一个真正糊涂的人而让人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