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族的土酒有什么特色口感如何是不是大米酒差不多什么度数
米酒几度到35度都有,黄酒就是十几度到30多度。小时候的那种低度米酒也叫清酒就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还是甜的,现在的低度米酒就10多度,一人来两瓶都没问题。
你说呢...
2,张家界苗家拦门酒礼有什么特色
在凤凰县的深山苗寨里,苗家人有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都要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这便是苗家人的拦门酒。 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包谷酒浓烈甘醇,喝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这种酒由妇人专事酿制,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圆颗糯米为原料,用百年老瓦缸密封。此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苗家人长年备有此酒,用来招待心目中尊贵的客人和极为亲密的好友故交。特别是盛夏炎天六月,从深山里汲来清凉的泉水勾兑此酒,可以清凉解暑,最大功能则是滋阴补肾。两种酒,可由客人随意挑选。但大都是男人们喝包谷酒,显示男人本色。女人们则小口吮吸着糯米酒,展示着东方女性的温柔。 除此,还有高粱酒、红薯酒等,在此不一一细说。 拦门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拦门酒已走入了旅游市场,在凤凰古城的旅游景区,在各大商场宾馆开业的仪式上,都会有拦门酒。场面宏大的,会扎着彩楼,挂上灯笼绣球,舞起狮子,敲着花鼓,吹起唢呐、木叶,唱着苗歌,一排排服饰艳丽漂亮的姑娘端着一碗碗清纯的包谷酒、糯米酒,笑盈盈地亲手端至你的唇边,请你喝酒。 祝贺词和答谢词之后,主人把早已想好了的农事或家事其日常生活的要事向来客提问,接谢人随问随答,然后由族长十分恭敬地双手举起盛满包谷酒的酒杯,递给一个年长客人,一碗一碗地让客人们喝下这香醇美的包谷烧酒。一切仪式做完之后,说声:“得罪了,最尊贵的客人”,客人答一声“请不要客气,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时,酒门大开,拦门人很礼貌地让开一条道路恭迎客人进屋。 拦门酒的习俗十分原始古老,它体现了苗家礼貌待客坦诚交友的良好道德风范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3,苗族的咂酒是什么
咂酒,是羌族人民十分喜欢的自酿酒,是农历十月初一“年节”时必不可少的佳酿。
咂酒,是六寨苗族人民自酿的一种原生态传统特色饮料,也算是一种宴酒。咂酒,古称“打甏”。它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咂”即吸吮的意思,“咂酒”指借助一种竹管、藤枝或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器皿中吸入杯或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清嘉庆李宗昉《黔记》载:“咂酒,名重阳酒,以九月贮米于瓮而成,他日味劣。以草塞瓶颈,临饮注水平口,以通节小竹,插草内吸亡,视水容若干,征饮量。”从此可见其饮法颇有情趣和特色。[1] 咂酒的酿制原料为苞谷、小麦、毛稗、草籽、红稗等五种带壳杂粮。酿制程序是:将五谷杂粮煮熟,然后倒入簸箕内摊开扒散,拌均酒药(一种采集当地草、木本药物制成的),大约10公斤米拌两三酒药,待冷却但还有些许余温的时候,舀进锅里,并洒上热水,加盖密封好后抬到楼上,捂热发酵,直至透顶。如果是在冬天,须用棉被盖在锅上,起到增温的作用,这样要完全发酵大概要三天三夜。如果是在热天,则要两天三夜。发酵后,舀如坛子里,三天以后,掺进同发酵好的酒槽等比例的水,使其汁糟分离。糟散为粒,珍珠般的粒子漂浮在面上,拨开珍珠,酒汁清醇,澄黄澄黄。如果要酿制最纯正的咂酒,最好是用源自黑土的油砂水。七、八月份时,最快密封一个星期后即可开坛饮用。一般年月,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左右,而冷天的成酒时间甚至长达3至4个月之久。[1] 六寨苗族的咂酒,色泽呈澄黄,香气浓郁芬芳,口感鲜美醇厚,大约在20度左右。含有较丰富的糖分、氨基酸、酯、甘油等物质,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适当饮用此酒,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有消除筋肉疲劳作用。[1] 在六寨苗族,凡重大节日、婚丧嫁娶、宴迎宾客等隆重场合饮用时,咂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酿。尤其是在丧葬时,它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是六寨苗族一直沿袭下来的传统风俗习惯。六寨不管是哪家有人去世,在上山前的那天晚上都会在堂屋的上下席各摆上一坛咂酒,并各插入两根通节的细竹竿。如果死者是男性,则姑妈家是主客,即坐在上席的是姑妈家和孝家的代表;如果死者是女性,则娘舅家是主客,即坐下席是娘舅家(如果有多个舅舅,则由大舅出席)和芦笙匠的代表。在他们四个人喝过咂酒并示意允许之后,在场的其他人才可以由年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这是六寨苗族的传统习俗,其意义主要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增进亲朋好友彼此之间的感情。[1] 在六寨,苗族同胞们一直津津乐道并广为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清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与洪秀全闹别扭后,领兵入黔,路过大方时,在与六寨苗族同胞欢聚共饮咂酒,他趁酒兴,即席作诗一首:“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进黄河水倒流。” “明珠”,是指浮在酒水上的气泡,也叫缥蚁。“低头”,是说低头咂饮。“五岳”、 “擎天柱”分别指双手和吸管。诗写得很有气势,把咂酒的风情和豪壮的气氛,描绘得形象而生动
4,大方六寨苗族的水花酒
想知道是为什么
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制酒、饮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酒文化。
苗族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民间还有一首专门叙述从水稻种植到酿出米酒全过程的酿酒歌叫《Baif Jux Bil》。过去苗族食用的都是未经蒸馏的连糟酒,相当于古代汉族地区的“醅”,也就是唐代诗圣杜甫《客至》中所说的“樽酒家贫只就醅”中那种酒。后来才有蒸馏酒。
在汉族传说和文献中有杜康、仪狄造酒之说,苗族的酒是怎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下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天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
要酿出美酒,良好的酒曲必不可少。苗族人认为,酒曲是生命的,必须雄雌兼备才能繁衍后代。所以制曲饼时要捏一个圆形的表示雌性,一个比大拇指略粗长的表示雄性,其他的以二者为中心。每个曲饼的一面用拇、食、中三指尖分别压出一个小窝,象征狗爪印,以驱鬼避邪。
重阳酒堪称苗乡特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因必须在重阳节期间制作而得名。将糯米或糯小米一次蒸熟后撒上酒曲,待发酵成醪糟,放入坛内,再加适量烧酒密封浸泡,一年半载即可开坛取用。其糟已化,其色微黄,其味醇香;以手试之,粘如糖浆,以口尝之,甜如甘露;口感虽好,后劲却大。
每有重大喜庆活动或有贵宾来临,热情好客的主人往往会在寨门前或家门口设置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则十二道。他们手中的牛角杯你可别接,否则一松手,那沉甸甸的牛角酒就非你莫属了。除此之外,就形式而言,还有进门酒、敬客酒、交杯酒、送客酒等等。
酒还是苗族人民感情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通常情况下,酒过三巡,宾主双方往往要每二人一组,对歌饮酒,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不能答者饮酒作罚,若势当力敌,则只有歌出而无酒进。此时与其说是考验酒量,不如说是考验苗族传统文化知识。所唱之歌苗语称为“hxak jud”(意为酒歌),大多为称赞对方或自谦之词。有时也唱苗族古歌中的一些篇章,学歌者往往在别人唱时心中默记。善此道者几次下来便可唱答了。
不论婚嫁,还是丧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苗族同胞都把一种用玉米荞子等粮食做成的酒拿出来喝,用喝酒的方式庆贺自己或者祝福他人。这种酒不斟在杯中,也不放在碗里,而是藏在龙竹筒里,用一支通着的麻杆吸食,你一口我一口,轮流着从老人到小孩,直到大家喝得差不多了,才歇下。酒香四漫,微醉成仙,满口清芬的酒香,让你醉得舒服醉得酣畅,终生难忘。
这种酒没有牌子,上不了市场,产量很小,当然也没有时兴的包装,每年在苗族同胞的家中出产,每天都伴随着苗族人的生活和生产。这种酒的名字叫“窝托罗酒”,苗语里的意思是好喝的酒。
“窝托罗酒”好喝,其实看似简单的酒,却有许多讲究,也有很深的传统文化蕴含在里面。他们经过几百年的实探索,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的麸曲,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可在苗族同胞“窝托罗酒”里面,却用了几百年。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窝托罗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刻骨铭心了。千百年来,在苗族的生活中,“窝托罗酒”一直散发着它那十分迷人的魅力,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情趣。“窝托罗酒”酒桌上摆哟,哥兄父老个个喝得醉熏熏。”就可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文化,千年苗族人民的爱与恨,都无不与“窝托罗酒”息息相关。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窝托罗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从家中的每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喝“窝托罗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窝托罗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当评论苗族人民的性格时,酒是一个最好的比喻。苗族人纯朴、刚烈、热情,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气质,而“窝托罗酒”那种清爽、醇香、凝重的口感,更是苗族人民性格的真实写照。
“窝托罗酒”的酿制方法很独特,不象一般的酒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品,酒味不佳,酒度到高,喝起来辛辣过剩而香味欠缺。一瓶“窝托罗酒”,要酝三年以上,且需藏在地下,其原料为玉米、苦荞、大麦、高梁等五谷,越杂越好,越杂越香,越杂味越长。制法上不经过蒸馏,把酒药伴入蒸熟的杂粮,装入密封的土瓶,用肥肉在瓶的周围糊上一层,放进深过人高的地里,埋藏三年。三年,如果按现代造酒厂的效率,早就出产无数产量了,谁还想把长长的时间花在过程中,等待一瓶酒的发酵呢。但对于苗族同胞来说,酒藏不透不香,只有保证酝酿的时间,才能体现酒的醇度。三年之后,主人把深埋的酒瓶挖出来,洗去外面的泥土,用麻杆吸食,先从一家老人开始,以一口气一小碗的量,边吃边有人往里面装入凉开水,直到吸淡。
喝“窝托罗酒”很有些讲究。喜事,他是助兴济,老年人喝了,会唱起高兴的歌谣,年轻人喝了,会跳起动情的舞,新娘子喝了,会喜形于色,新郎官喝了,能即兴对歌,冲破新娘家人的考问,完全满老岳父出的问题。一瓶五十斤装的“窝托罗酒”因了酒度低酒香浓的原因,三五个小伙子也能将其一饮而尽,于是一场婚事办下来,少下千斤酒是不行的,可是一千斤酒要挖多少窑要费多少力啊。
同样,丧事时,“窝托罗酒”也得“出场”,没有酒是办不成事的,特别是红白事。主人家备下的“窝托罗酒”越多,说明你越好客大气,反下,别人就会对你说太小气了。这些年吃粮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谁也不愿意落个小气的坏名,因此,做客苗家,你得有三分酒量,不醉是不行的,醉了苗家人才会高兴。
“窝托罗酒”,苗族同胞的酒歌更动情,更好听。“窝托罗酒”在苗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除了恭迎远客的迎客酒外,还有进门酒、出门酒石酸、交杯酒、姐妹酒、送客酒、婚礼酒、认亲酒建房酒……等等,苗族社会里,酒文化无处不在,丰富多彩。而苗族酒歌就正是
伴随着这些种种饮酒场合和酒宴的产物。其通常是在迎接客人敬酒时唱(此时为主人唱,以表欢迎光临。),或是在酒至半酣主客对饮,相互对唱(也有一问一答式)以示敬意,并以此劝酒。其声色缓慢而浑厚有力,概括了苗家人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酒文化内涵。
时代在发展,苗族酒歌也在发展着,比如劝酒的时候,他们会唱:“天也蓝啊,酒也蓝,远方的客人,一杯一杯往下传。”喝得差不多了,但好客的苗族同胞总还在喝,这时,他们又会唱道:“只要感情铁,那怕喝得胃出血,只有友谊真,那怕明天打吊针。”
物质时代,各种白酒越来越多,满天飞的广告为酒开路,今天这种牌子的酒好销,明天又将是另一种好卖,只是那些自称是粮食酿制的白酒,喝了常常让人难受,时不时闹出中毒惨剧。再到一些现代化的酒厂看看,酒不是在酝酿而是勾兑,用酒精加水的办法出产一些各类有害物质超标的液体。而这样的液体贴上印制精美的外包装就成为价格不溥的商品,上柜台进包房成礼品。我不知道还有哪个酒厂用纯包谷酿制真正意义上的酒汁,当我们在城里的各类宴席前举杯,又一次举起可能的中毒机会时,我想起苗家人的热情,与苗家人热血一样的“窝托罗酒”。
彝家水花酒
彝家水花酒是彝家咂酒之一,味道可口,做法简易。用糯米、蜂糖、白开水做原料。
做法:农历九月或十冬腊月用糯米做成甜酒,酿造时酒药要放重一些或者用白酒药,装坛时先将蜂糖放于坛底,再舀甜酒盖上,然后加入凉透的白开水,用泥封固。约三个月后 ( 泡的时间长更好 ) 。酿子变成金黄色,透明,味酸甜,入口沁人心脾,是彝家常年必备的饮料,除平时自饮外,逢年过节还用来招待客人。是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好酒浆。
“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这是纳雍彝族长期酿制水花酒的经验之谈。之所以选择在九月酿造水花酒,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做出来的酒不翻缸不变味,到腊月底,时间是三个多月,正好春节已到。开缸就用来过大年。若在其它时间酿造就容易变质或腐烂。
彝家刺梨酒和水花酒,味道独特,别于其它,堪称彝族地区的特产,是一种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