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君主伏特加礼品装怎么样,10条伏特加常识入门

君主伏特加礼品装怎么样,10条伏特加常识入门

“马车装上蒸汽机,岂不就省力了,马都省力了,人力不就更省了吗?人力一省,百姓们就会懈怠,就会生是非。其实这种去了可能回不来的情况,很多老人是知道的,毕竟自己的身体怎么样,他们自己最清楚,但他们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参加千叟宴,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其一,这是乾隆帝的旨意,不得不参加,毕竟皇命难违,也不敢违;其二,千叟宴的机会难得,并且这是无上的荣耀,虚荣心的驱使下,让他们不顾身体参加;其三,实实在在的赏赐,不管是参会人员人均赏赐的物品也好,是那些被赏赐的顶戴,这些可都是平日里花钱都买不到的,尤其是六品和七品的顶戴,虽说只是荣誉称号,但却能给家族带来很大好处,为了后辈儿孙,必须参加;有,这些老人们都知道自己已经是命不久矣,活不了几天了,与其在家默默去世,不如参加千叟宴,不仅能得实惠,能惠及家族,哪怕死了也值了。

如何正确评价乾隆皇帝?

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古代的皇帝是怎样过生日的?

【文藏来答】皇帝的生日百福寿为先,祈求长寿是长久以来人们的美好追求。生日作为人生之始,人们常常通过各种活动去庆贺这样的一天,古人寄予祈寿的情怀也被现如今的Party所取代。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帝至尊,其祈寿祝福的活动也成为此类活动的至高形态。从唐玄宗始有皇帝将自己的生日设为节日,叫做千秋节,以后历代名称各异且逐步丰富创新,至明清两代基本固定,即称万寿圣节,简称万寿节。

乾隆款青玉填金百寿字盖碗皇帝生辰令节作为王朝的一项典礼,由开始的欢愉逐步走向庄严,至清代达到极致:从唐代的便殿行礼转为在正殿太和殿行礼;把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列为皇家三大节;大臣向皇帝行礼由再拜上升为三跪九叩,反映出皇权至尊的极端模式。从意在君臣宴乐转为意在强化在家为孝、在国为忠的统治意识,宣扬尊崇孝道敬老,维系社会统治的稳定。

藉万寿圣节的机会,朝廷出台相应惠泽万民的政策,这对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文化昌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乾隆款画珐琅缠枝花卉纹万寿无疆盘万寿圣节的本质自古以来,人们为延长生命进行过各种努力与尝试。秦始皇曾派徐福携童男童女海上求仙药,后代数多帝王炼丹服用祈寿。采取祝寿这种形式,则是自唐太宗始,把帝王生辰定为一项节日,藉万民欢庆以求得心灵的寄托。

及至清代,各项制度集大成,庆寿活动更加丰富。帝王庆寿作为一项礼仪制度,更加完善,既有皇帝的万寿节,又有皇太后的圣寿节,还有皇后与太子的千秋节,亦有惠及耆老寿民的千叟宴。铜镀金松棚果罩中国古代,凡是节日,多与自然节气、习俗相联系,如因人设节者,皆后人为纪念辞世者的节操高尚,如端午节之纪念屈原、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

或者宗教节日佛诞节,亦是为纪念佛祖弥勒诞生。为生人设节,唯此万寿圣节,且帝位更替,节日易时多变。透过生辰设节以及所行各种仪式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唯我独尊、不断强化皇权的本质,而万圣寿节设立本身亦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黑漆描金万福纹寿字形盒随着时代的流转,万寿圣节主要的意义也从宴乐欢娱,转化为目的性更强的集权工具。

以个人生日设节从唐代开始并被后世沿袭,当时突破了自古未有为生人设节的成规,突出了帝王的绝对权威。而唐宋之时,每位帝王人各一节,互不沿用,而且只有皇帝本人接受行礼,并不为生母皇太后上寿,重在强调个色彩,唯我独尊。光绪款黄地粉彩花卉纹“万寿无疆”碗-局部帝后本属一体同尊,元代皇帝圣节时皇后尚可与皇帝一同御殿受贺,明代则为皇后御临坤宁宫接受朝贺。

但到了清代,皇帝万寿节,不仅皇后不可与皇帝一同接受百官朝贺,而且,皇后还要在内廷率妃嫔向皇帝致贺,将皇后置于皇帝臣僚的位置,唯其性别不同而需在内廷行礼。明清以后,尽管亦为皇后生辰设节,但不能与皇帝同名,并且称为「千秋」—只能与皇太子的生辰同名,「千秋」与「万寿」相比自然等次悬殊。在封建社会后期,皇权愈发强化,级更加分明,不仅表现在君臣有别,而且亦表现在帝后有等。

一善堂款蓝地粉彩凤串牡丹里红蝠寿盘万寿圣节的弊端自皇帝生辰设立圣节,从唐宋时期的满朝同贺,到明清时期的普天同庆,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个别方面还延至后世。万寿圣节庆典,对当时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朝廷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了社会总资源,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乾隆帝为庆祝八旬万寿,提前两年于53年3月14日,即上谕内阁,特派大臣总理五十五年万寿庆典事宜,派阿桂、和珅、刘墉、福长安、胡季堂、金简、李绶、伊龄阿等总办。

银镀金寿字火碗有明确档案可查的是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旬寿辰,为此庆典,清廷至少耗费银两达一千多万,相当于当时岁收入的六分之一。封建社会后期,为达到皇帝专权,明代废除三省制设立内阁,到了清代内阁亦更形同虚设,皇帝朝纲独揽,彻底专权。确定的君王至高无上地位,这也是中国古代设立万寿庆典等各种礼制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是谁?

我是肥星星,我来回答。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帝王勤俭节约的品质可以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谈到哪个朝代的皇帝最节俭,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其实真正的节俭是指了解民生多艰,以身作则,提倡简朴的生活作风,禁止浪费奢靡,从而使百姓生活得以改善。很多人觉得清朝道光皇帝最节俭,道光帝穿着打着补丁的龙袍上朝,满朝大臣都学皇帝的榜样,个个穿着破旧袍褂上朝,从殿上望去,好似站着两排叫花子,那皇帝便是叫花子头。

妃嫔们也是穿着破旧衣衫,连皇后宫里也铺着破旧的椅垫。可是着补丁打上去可是不容易,花的钱不比买一件新衣用得少;旧衣服起初还和新袍褂的价钱一样,后来旧袍褂越卖越少,价钱飞涨,竞比做两套新袍还贵。道光皇帝修建陵墓花费巨大,达到300多万两白银,一生扣扣索索基本上没用在正途上。蔡东藩评价道光帝,“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这种其实不是真正的节俭,没有起到应有的榜样作用。个人觉得,真正节俭的皇帝还是数汉文帝,常年穿一双草鞋上朝议事,龙袍也是修修补补,称帝23年来没有加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下旨严禁地方上贡奇珍异宝,最后修建自己的陵墓也是一切从简。文帝以身作则,国家迅速从秦末农民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国库充盈,百姓逐渐恢复生息,为后来汉武帝的北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英国工业革命清朝知道么?当时乾隆皇帝为什么无动于衷?

“马车装上蒸汽机,岂不就省力了,马都省力了,人力不就更省了吗?人力一省,百姓们就会懈怠,就会生是非。”“主子高瞻远瞩,主子圣明。”这是《大清盐商》当中,乾隆帝见到西洋蒸汽机的时候,说出的话语。现代对于清朝的诟病之中,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清朝自我封闭,错失了工业革命,导致了近代一系列的屈辱,让我国承受了上百年受到侵略欺压的岁月。

而事实上,当年欧洲发生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皇帝对此都是知道的,尤其是乾隆帝他从头到尾都了解甚深,但是处于江山稳固的考虑,清朝选择无视,拒绝进行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近代西方以机器取代手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事件,以英国人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为开端,以蒸汽机的改良为高峰的开始。凭借工业革命,欧洲的生产力与实力急速上升,拥有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能力。

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工业革命对于文明的进步与国家的强盛,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这方面,清朝并非不知道,许多人觉得清朝闭关锁国,对外面的世界糊里糊涂,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顺治、康熙、雍正与乾隆帝,对于西洋了解非常深厚。清朝虽然施行海禁,但却保留了广州对外通商,大量的西洋玩意儿通过广州进入国内,宫廷之内对西洋的自鸣钟、文化科技等,都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像是康熙帝与乾隆帝,对西洋的数学、天文等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清朝时期,有超过两百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在朝中担任职务,他们也带来了西方的消息。欧洲进行大航海、进行工业革命之类的,清朝的皇帝们从来都是知道的,晚清魏源等到处苦苦搜寻的西洋知识,其实在大内宫廷当中,堆积如山浩如烟海。乾隆帝晚年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当时英国人带来的,全都是工业革命当中最先进的成果,几乎什么东西都带来了。

就是这样的事情,能说乾隆帝不知道工业革命么?当然不可能。乾隆帝不仅知道,而且了解很深,但是他的态度却匪夷所思,根本不屑一顾。对于乾隆帝来说,西洋的玩意儿根本不值一提,非但不会带来好处,反而还可能造成江山不稳与天下的动乱,所以他与后来的皇帝,都对此无动于衷。康乾盛世的落日余晖不管康乾盛世到底真相如何,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乾隆时期的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清朝抗衡,正在发育阶段的英国,自然也还没到时候。

清朝当时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土地肥沃广阔,而且各种物产的确丰富。对外贸易的时候,清朝长期处于巨额顺差,外国需要清朝的东西,清朝却不需要外国的。工业革命才开始,潜力尚未完全展现,对于乾隆帝来说,他所拥有的清王朝根本不需要那些西洋的玩意儿来锦上添花,工业革命,根本没什么用处。对满洲旗人的维护清朝是满洲人所建立的王朝,即便是算上汉八旗与蒙古八旗,旗人也没那么多,面对数亿的汉民根本就不占优势,这也注定了清朝某些方面的问题。

如果西洋那种能够大幅度提升生产力的技术传入,落入了汉民手中,后果难料。西洋科技的传入,必然也带来各种西洋的学术思想,这才是真正关键的地方。晚清时期,大量西洋的文化传入,对于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实在是不用多说,而对于这方面乾隆帝等清代皇帝,也都是考虑到了的,他们知道后果有多么严重。唯我独尊的天下观过去的数千年岁月当中,中原王朝在东方简直就是个无敌的存在,根本没什么其他的力量能够与其长期匹敌,这也造成了中原“天朝上国”的想法。

在中原人的眼中,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尤其是清朝的皇帝也这么想。乾隆时期,清朝达到了顶峰状态,而外部的威胁也基本完全被清朝给消灭了。对于清朝来说,自己是天朝上国,从来都是最先进与最文明的存在,直到晚清西洋人都打上门来之后,清朝仍旧觉得西洋那一套都是花架子,不如自己的好。从明朝的时候开始,中原与欧洲之间的往来就十分密切,宫廷之内对于西洋的了解也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粗浅,反而非常深刻,皇帝们对于西洋发生的一切,都是了若指掌。

但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事情,也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选择了无视,选择拒绝。工业革命带来的,必然是农民利益受损,工商业的急速兴起,而我国传统就是重农抑商才能维护封建的根本,所以工业革命注定是不能够被王朝统治群体接受的。乾隆帝与很多的清朝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等都知道工业革命,但他们更知道如果清朝也进行工业革命会造成什么侯国,正因如此,工业革命被清朝人为给封了,被故意熟视无睹。

欠老师一个人情,教师节想以孩子的名义送老师一份礼物,送什么合适?

其实家长对于教师的一些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些时候会当做是一种人情。当然首先家长要分清楚何为是一种人情,如果是教师在正当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孩子的关爱,对于教学的指导,对于管理的严格,从而对孩子产生了积极向上的这种影响,我觉得你可以把它当做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的发挥,不应该把它当做一种人情。当然除了教师在正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孩子的这样一种管理教学以及服务,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一些方面,这个具体的我们就不好说了。

那么对于这样一种人情的话,应该说就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一个私人的事件,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的不要孩子介入其中。因为这样对孩子的发展其实是不好的,现在还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多大,因为对于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来讲,其实他是非常懂事的,能够看得懂。就像我们的孩子是一样的,我的孩子今年小学毕业,有些时候我们跟老师之间一些交往,其实孩子都看在眼里面,他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如果非要对老师表示一种谢意,其实如果与教学无关,尽量不要在教师节的时候向老师表示这样一种感谢。因为教师在教师节的时候,尽量希望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对于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这样一种促进。教师节其实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讲,希望收到的都是一些理解和鼓励,所谓的理解就是家长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管理的方面的,模式的这种理解以及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当中所接受到的良好的教育的一种谢意。

《红楼梦》贾赦的一等将军是什么级别?怎么邢夫人居然是一品诰命夫人?

贾源为宁国公,贾演为荣国公。均为超品。按换代袭爵减等的办法,贾代善和贾代化均应为一等将军。但是贾代善却仍然是国公爷,这是贾母和张道士闲谈时说的。也就是贾代善受皇帝恩赏,不降等裘爵一代,所以贾母仍然是超品诰命夫人。贾代善很能干,有实际职位,很受皇帝重用。而贾赦就沒那个能力了,就降等袭为一等将军的爵位,只是虚衔,沒有实职。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乾隆煞费苦心办了场"千叟宴“,结果变成了老人们的”夺命宴“,主要是乾隆实在太能折腾人了。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刚刚退位三天的乾隆帝,在紫禁城的皇极殿中,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宴会,宴请全国数千位70岁以上的老人,史称”千叟宴“。这场宴会,让来自全国的老人们不仅有幸亲眼见到乾隆,还让他们品尝到了皇家的美酒佳肴,老人们纷纷狼吞虎饮,因此醉倒、饱倒之人比比皆是。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场乾隆煞费苦心举办的”千叟宴“,却变成老人们的”夺命宴“,不少参加过宴会的老人纷纷病倒,并很快一命呜呼。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老人丧命的呢?其实说得简单点,这些老人参加过宴会就去世,完全是被乾隆给折腾的。千叟宴的由来,还是出自乾隆的爷爷康熙之手。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下了一道旨意,要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紫禁城,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型宴会。

康熙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那一年他恰逢六十大寿。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六十岁似乎并不算太大,但在各方面条件落后的古代,能活到六十岁,真的可以称得上高寿了。不仅如此高寿,同时在康熙之前,没有一个帝王在位时间比他更长的,这可是一件相当值得庆贺的事情。因此,康熙才会下了这么一道旨意,既能笼络臣民,又能彰显自己的仁爱,何乐而不为呢?这次宴会,举办地点在紫禁城的畅春园,根据史料记载,前来参与的老人共有千余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各种身份的都有,由于人数众多,酒席从畅春园一直摆到了西直门。

俗话说得好,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尤其是第一次千叟宴之后,全国上下对康熙的美誉大大增加,这就让他十分受用,因此,在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帝69岁的时候,第二次千叟宴再次隆重召开。第二次千叟宴,规模更高,参与人数也较上次更多,而这一年,千叟宴多了一个特殊的参与者,这个人就是十二岁的弘历。弘历即乾隆,自从被爷爷康熙一眼看中后,他就被接到了宫中,由康熙亲自教导,因此,在第二次千叟宴时,他作为皇孙,也随着爷爷康熙出席了这场活动。

而宴会上盛大的场面,以及老人们集体向康熙祝寿的情形,彻底让弘历震撼了。在他幼小的心里,不仅对爷爷康熙更加崇拜,也埋下一个愿望,那就是日后若是自己登基,这种活动也要举行。因此,多年后,效仿康熙的乾隆,在乾清宫举办了他在位期间的第一次千叟宴。这次千叟宴,乾隆规定只要是年满60岁,都能有资格参与宴会,而最终的参与人数,高达3000余人,其中不仅皇亲国戚,也有前朝老臣,更有数量可观的民间老者,单是酒席就摆了800多桌。

根据记载,当时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是一个叫做郭钟岳的人,他在当时已经有141岁,作为全场最高寿的人,他不仅被推至上座,并且乾隆帝和大臣纪晓岚亲自与之碰杯,各种赏赐更是不计其数。而这场规模宏大的宴会,被当时的文人推崇为“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有了这种极高的赞誉,身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在高兴之余,也就萌生了举办第二次的想法,毕竟他的爷爷康熙都办了两次,自己怎么会落后呢?因此,在嘉庆元年,也就是乾隆禅位当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帝再次下诏,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第二次千叟宴。

这一年,乾隆帝85岁。之所以乾隆帝要举办第二次千叟宴,除了他想彰显自己的仁爱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让嘉庆帝知道,他爹就是他爹。众所周知,乾隆帝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王,他的长寿,不仅熬死了自己众多妃子,也熬死了自己不少儿子。而占据皇位久了,乾隆帝就越发迷恋权力的感觉,因此也就越来越不想放下,但自己曾夸下海口,说在位时间不会超过爷爷康熙,因此,在乾隆六十年,他不得不退位,让儿子嘉庆接班。

但退位归退位,手中的权力可不会马上交给儿子,毕竟历史上不少退居二线的帝王,下场都不是很好,因此,必须让儿子嘉庆知道,大清国此时还是他乾隆说了算。而举办千叟宴,就是一个绝佳的方式,不仅能体现自己的”十全武功“,更能让儿子看看,老爹是多么的厉害。带着这种想法,第二次千叟宴召开了。由于此时的乾隆已经有85岁,因此,宴会规则做了一个调整,把参与宴会的老人年龄上调至70岁,不过,即使年龄有所上调,但参与人数却比前几次更多。

根据记载,这次千叟宴列名参席者有3056人,列名邀赏者达到5000多人,如此众多的参与者,让乾隆帝喜笑颜开,在他看来,正是自己不俗的文治武功,才开创了如此盛世,也因此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老寿星。嘉庆元年正月初四,千叟宴正式召开,在嘉庆帝的服侍下,乾隆帝来到皇极殿,并在宝座上,接受了来自全国的数千名老人跪拜。

此情此景,让乾隆觉得志得意满,人生如此,夫复何求?这次宴会,除了琳琅满目的珍馐美食之外,乾隆帝更是大行赏赐,对90岁以上的老人赏赐七品顶戴,对100岁以上的老人,则赏赐了六品顶戴。可不要小看这个赏赐,要知道有不少官员,穷尽一生才能混到如此,而这些老人单凭着高寿,就能被乾隆大手笔赐予顶戴,并且一出手就是六品和七品,如此厚赏,让在场的老人们几乎都乐疯了。

尤其是在宴会中,乾隆帝一改往日的严肃,走下宝座,来到众人当中,与那些寿星老人一起喝酒吟诗,这种”与民同乐“的举动,让老人们个个是感激涕零。在这种气氛的带动下,加上很多来自民间的老人一辈子也没品尝过这么高档的美酒佳肴,因此,醉倒、乐倒、饱倒的老人比比皆是。而这场宴会,也在乾隆与参宴人员即席赋诗中达到最高峰,据记载,宴会后结集的诗作共有3497首。

按理说,这场规格如此之高的宴会,本应让乾隆的”十全老人“这个称号更加耀眼,但在宴会结束后,却接连发生了不少煞风景的事情。那些参与宴会的老人,在宴会结束后的返乡途中,先是病倒,之后一个接一个去世。刚开始只是一两个人出现这种情况,但之后,去世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就让人们不得不重视起来,那么,这些老人纷纷离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造成老人们去世的主要责任,还是出在乾隆身上。

首先,这次参加宴会的老人,最小的已经七十岁,而最大的,已经有一百多岁,这个年龄段,即便是放到现代,都是老态龙钟的年纪了。一般来说,人到了这个年纪,身体机能都会下降得十分厉害,不管是体力还是精力都远不如年轻时候,身体的抵抗力也变得很低。而参加千叟宴,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长途跋涉,毕竟古代可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即便是一路坐马车,也需要不少时间,舟车劳顿之下,让这些老人们一个个吃不消。

勉强到了京城之后,部分老人已经是强弩之末,身体早已虚弱不堪,因此才会在参加千叟宴后,最终支撑不住,一个个离世。另外,千叟宴上的食物,也是造成老人们去世的原因之一。根据记载,举办千叟宴的时间,是在嘉庆元年的正月初四,众所周知,北方的正月,可是一年最冷的时候。而由于参会人数众多,酒席不仅摆满了皇极殿,也摆到了门外的广场上,也就是说,不少老人是在寒风中的空旷场地里,哆哆嗦嗦的吃完了这顿饭。

同时,由于天气原因和人数过多,酒席上的菜品在端上来之后,就已经变得十分冰凉,这种情况之下,即使山珍海味,也变得难以下咽。但老人们又不得不吃,总不能对乾隆说菜太凉吧,因此,这些生冷油腻的食物,被老人们吃到了肚子里。这样一来,让原本肠胃功能就很弱的老人们,一个个不堪重负,身体也就受不了,而去世也就十分正常了。

并且,在宴会当天,乾隆和”与民同乐“,让老人们高兴得无以复加,毕竟这种荣耀不是谁都能有的,高兴之余,就不免要多喝几杯,这个时候乾隆再亲自赐酒,更让那些老人把持不住,喝起来也就完全不顾及身体。但毕竟他们的年龄已经不允许如此大喝特喝,所以,在酩酊大醉后以及消化不良的双重作用下,让他们先是生病,最终死亡。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挺过去了宴会,但返乡之途还得舟车劳顿和长途跋涉,这就让老人们最后的精力被耗尽,因此,那些侥幸能回到家的老人,也会在到家后,先后离世。

其实这种去了可能回不来的情况,很多老人还是知道的,毕竟自己的身体怎么样,他们自己最清楚,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参加千叟宴,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其一,这是乾隆帝的旨意,不得不参加,毕竟皇命难违,也不敢违;其二,千叟宴的机会难得,并且这还是无上的荣耀,虚荣心的驱使下,让他们不顾身体参加;其三,实实在在的赏赐,不管是参会人员人均赏赐的物品也好,还是那些被赏赐的顶戴,这些可都是平日里花钱都买不到的,尤其是六品和七品的顶戴,虽说只是荣誉称号,但却能给家族带来很大好处,为了后辈儿孙,必须参加;还有,这些老人们都知道自己已经是命不久矣,活不了几天了,与其在家默默去世,还不如参加千叟宴,不仅能得实惠,还能惠及家族,哪怕死了也值了。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这些老人才会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参加这个所谓的千叟宴,而之后一个个病逝,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总而言之,参加了乾隆千叟宴的老人们,其之所以在宴会后一个个去世,乾隆帝是要担大部分责任的,毕竟这个看似盛大,实则荒唐的宴会,是出自他的命令,并且,从某种程度来讲,乾隆举办千叟宴,并不是真心想弘扬敬爱老人的精神,而是满足他自己好大喜功的愿望而已。

东汉隐士严光睡觉时把腿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大臣建议杀死他,皇帝是怎么做的?

光武帝刘秀,曾请老同学严光来聊天,但不管他说什么,严光都不搭话。次日,刘秀睡醒,一睁眼,发现严光居然把腿压在自己肚子上,此时,太史官急匆匆来报:“有客星冲犯帝座,非常严重。”严光,是东汉著名隐士,年少时,他曾和光武帝刘秀一起读书。《后汉书·卷八十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严光年少成名,刘秀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后来,刘秀当上皇帝,便经常邀请严光入宫做客。

有句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和皇帝相处,那规矩可就多了,但严光从来不在乎这些,当年怎么和刘秀相处,如今依然怎么和刘秀相处。有一次,刘秀很认真地问严光:“你觉得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有什么不同?”严光答:“稍微有点变化。”此后,无论刘秀说什么,他都不搭话了。当天晚上,两人同吃同住,睡在一张床上,但严光睡姿不好,等刘秀睡醒一瞧,发现严光的腿居然压在自己的肚子上。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恰巧此时,太史官夜观星象,察觉不妥,立马来报:“有客星冲犯帝座,非常严重。”古人都很信星宿,太史官的言下之意,是严光不祥,要立马处置。但刘秀什么也没做,笑了笑,然后说:“我只是和老朋友一起睡了觉而已。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但这事,并没有结束。很多大臣上纲上线,希望刘秀处置严光。那问题来了。刘秀真的处罚严光了吗? 严光的最后结局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严光的行为到底有多严重。严光的行为有多严重?用现在的观点看,严光只是睡觉不老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在古代,严光犯的,是可以抄家灭族的大罪。第一,这是大不敬,有损帝王之威。古代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容任何人亵渎。“十恶不赦”,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吧,这个词,原本的含义是,有10种重罪,即便皇帝大赦天下,也不会被赦免,哪怕你是达官贵族,也不能免罚。这10种重罪,排名第一的是造反,排名第六的,是大不敬。

所谓大不敬,就是指做了冒犯皇室尊严的行为。的确,严光是刘秀的同学,多年前曾一起读过书。但如今,刘秀已经是皇帝,而严光还是一介平民。在古代,哪怕你和皇帝有血缘关系,也必须遵守君臣礼节。比如,朱瞻基就因为被叔叔绊了一跤,不仅处死了叔叔朱高煦,还杀了他10个儿子。再比如,雍正登基后,他和十三爷的关系,就是君臣在先,兄弟在后。

严光和刘秀,只是同学关系,还没有血缘关系。若真要细算,从进宫起,他没把刘秀当皇帝一样尊重,就足够他死好多次了。而把腿压到刘秀的肚子上,绝对犯了“大不敬”的重罪。第二,严光的行为,有损帝王气运。古人都很重视星宿和气运,不止是帝王,连普通人都很相信。比如,王莽在位之时,民间就有谶语称:“刘秀当为天子。”于是,不少人就把自己的名字,特意改成刘秀。

在当时的人们心中,谶语,就是天命。当时,光武帝刘秀,还只是南阳一个不知名人物,毫不起眼,但多年后,他真的打败了王莽,创建了东汉,还开创了“光武中兴”。回首往事,刘秀对气运和谶语,也是比较相信的。而事情就是这么巧。严光压着刘秀睡了一晚上,第二天,太史官就急忙来报,称:“有客星冲犯帝座,非常严重。”无论这事背后有没有阴谋,正常的皇帝,心里都会有个疙瘩。

你看,李世民是千古一帝,但还是因为“武代李兴”的事情耿耿于怀; 你看,康熙英明睿智,但也因为“毙鹰事件”处置了八贤王。 对于权势滔天的帝王而言,“宁肯错杀,不肯放过”才是常态。但刘秀只是一笑了之,甚至还和史官解释:“我只是和老朋友一起睡了个觉。”言下之意是,你们太大惊小怪了。刘秀是如何对待严光的?不得不说,光武帝刘秀,还真是与众不同的帝王。

即便所有大臣都认为,应当对严光进行处罚,就算不重罚,也应该小惩大戒。但刘秀没有任何表现。甚至,刘秀还一心一意笼络严光,希望能把他留在身边。第一,三番五次邀请严光入朝为官。 刘秀是真的很欣赏严光的才华。 在共卧事件之前,刘秀曾几次三番,亲自去严光的家里请他入朝为官。有一次,在严光的家里,刘秀摸着严光的肚子,言辞恳切:“子陵,就不能帮着我做点事情吗?”结果,严光根本不搭理他。

过了很久,严光见刘秀还看着自己,便说了这么一句话:“人各有志,你何必非要强迫我做官?”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你瞧,严光对刘秀的拒绝,可半点没给刘秀留面子。

的确,严光是隐士,有才华,有能力。但刘秀毕竟是开国皇帝,而且,那会儿,他已经稳住了局势,手下能人辈出,不缺人才。这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同。严光对于刘秀而言,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完全没必要三番四次,来这里碰壁,甚至低声下气讨好,最终还是被拒绝。共卧事件之后,朝中对严光的意见很大,但刘秀都扛了下来。

甚至,他又提起让严光入朝当官的话题。当然,严光还是拒绝了他。刘秀还是没生气,仿佛没有半点君王的架子。第二,成全严光的身后名。 如果说,严光多次拒绝为官,刘秀没有生气,只是他性格宽容。 那么,严光去世后,刘秀做的事,就算得上成全了。 在严光的多次拒绝下,刘秀放弃了让他当官的想法,也没有再叨扰他。多年后,严光去世,享年80岁。

刘秀得知,专门召来地方官,给了不少钱财,令其好生安葬,成全了他的身后名。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刘秀对严光,是真的欣赏。他们是同学,有着同窗情谊,彼此惺惺相惜。真正的欣赏,是成全,不是占有。说实话,遇到刘秀,也是严光的幸运。

回看汉朝,才子能人大多下场不好:你看,贾谊为国鞠躬尽瘁,最后却痛苦不已、被无端放逐;你看,韩信、萧何有开国之功,一个被屈死,一个被猜忌;你看,冯唐到死,都没能得到重用;你看,李广功高盖主,始终不得封侯;还有周亚夫、晁错……自古能人难善终,严光或许也想为国尽忠,可西汉的惨象就在眼前,他实在不敢赌。因为不敢赌,他便安心垂钓,当一个隐士严子陵。

后人提起他,都在夸赞他的淡泊名利。“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取自《范文正集·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严光的名节,背后有刘秀的成全。刘秀为何对严光这么好? 纵观刘秀和严光的相处,刘秀对严光始终非常宽容。那问题来了。

为何刘秀对严光这么好? 我思来想去,最终只找到了一个理由:刘秀是个很特别的皇帝。 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光武帝刘秀,但他真的是个非常特别的皇帝。 在王莽篡汉的危难之际,刘秀顶着刘皇叔的名号,拿下王莽,开创东汉,还创下了“光武中兴”。在一众皇帝中,刘秀是最特别的一个,完美到好像没什么缺点。你看,乾隆,因为“好色”“审美奇葩”,被人津津乐道;你看,康熙,因为著名的九子夺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你看,李世民,有玄武门之变,逼父弑兄是他抹不去的污点;你看,朱棣,威武不凡,却因抢了侄子的皇位,被骂了很多年……和这些人相比,刘秀的人生,顺利得让人惊讶:从农民到称帝,他只花了3年。

加入舂陵军之前,他只在“太学上学三年”,此后,战无不胜:昆阳之战,他带着近万士兵,抵抗了王莽42万精兵,招来大风、洪水帮他淹没敌军;《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鄗城称帝,他带着幽州十郡的突骑,赢了更始帝派出的几十万农民军。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他的后宫也很和睦,没发生过什么流血事件。发妻阴丽华,主动让位后娶的郭圣通,助他称帝;皇后郭圣通,主动退位真爱阴丽华,连太子之位能靠着“劝诫,使其主动让位”。最让人惊讶的,还是刘秀的思想。他有着远超那个时代的“平等思想”,非常关注弱势群体,曾下了6道诏令,解放奴婢;也曾3次下令,禁止虐杀奴婢……刘秀为何对严光这么好?我想,无非是以下理由:第一,严光很有才华,刘秀很欣赏他的才华;第二,严光和刘秀有同窗情谊,刘秀很重情;第三,刘秀的思想远超当时的时代,他更喜欢成全,而不是毁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