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酒提的提意思是什么,酒制升提是什么意思

酒提的提意思是什么,酒制升提是什么意思

所以,从《水浒传》中的“毡笠儿”是一种类似斗笠的帽子,冬天用毡制成,夏季遮阳,制作的材料就应当是比较薄的纺织品了。《水浒传》中的“毡笠儿”说的是一种用兽毛或者丝织品制成的帽子,状如斗笠。林冲是雪夜上的梁山,遇见杨志也应当是冬季,但戴的笠儿却与武松相似。

《水浒传》中总出现“毡笠儿”“角酒”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水浒传》中的“毡笠儿”说的是一种用兽毛或者丝织品制成的帽子,状如斗笠。“角酒”不是一种酒,这两个字要分开讲。“角”是一种量器,打酒用的,类似现在的酒提子。《水浒传》中确实多次出现这两样东西,那么,它们到底怎么个用具呢?林冲风雪山神庙戴着毡笠儿却说林教头在沧州充军时,与曾经被他搭救过的李小二相识。这天,李小二告诉他,店里来了两个“东京尴尬人”,与沧州牢城管营、差拨一起喝酒。

林冲问了东京来的两人状貌,便马上判断出是陆谦和富安到了。于是,便身怀利器,四处寻找,准备杀这两个贼子。林冲寻了三五日没有寻到,恰巧管营差拨让林冲去守大军草料场。这天,林冲到天王堂交割,原来的看管是一个老军,他告诉林冲二里路外有市井。办完交割,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鎗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前往市井买酒。这天,正逢大雪,林冲从市井回来时,发现草料场的住处被大雪压塌了。没办法,林冲只好去山神庙躲避风雪,暂时忍耐一晚。进了山神庙,林冲:“林冲把鎗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儿放在供桌上”。这两处写到“毡笠儿”的情节,可知这顶帽子有点像斗笠,与类似于斗篷的白布衫一并使用,戴在头上既保暖又防风雪,是一件冬天的用具。

林冲杀了陆谦、富安和管营差拨,逃到了柴进庄上,柴进便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林冲去投奔梁山。林冲于是“系了腰刀,戴上红缨毡笠,背上包裹,提了衮刀,相辞柴进,拜别了便行。”这回的毡笠儿又有不同,顶上缀着红缨。《水浒传》中的“毡笠儿”与赵匡胤有关书中还有几处写到“毡笠儿”的,其中,卢俊义按照吴用算命的指点,前往东岳庙烧香,出发前:“卢俊义来到店房内,倚了棍棒,挂了毡笠儿”。

这回书之后,便是“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场石秀跳楼”,又写到毡笠儿,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燕青赶上,把后面带毡笠儿的后心一拳,扑地打倒”。这段故事大约发生在晁盖攻打曾头市之后不久,大约是初夏时节。因而,“毡笠儿”大概又可以做遮阳帽用。所以,从《水浒传》中的“毡笠儿”是一种类似斗笠的帽子,冬天用毡制成,夏季遮阳,制作的材料就应当是比较薄的纺织品了。

武松从柴进家辞别回乡时,是十月间天气,秋阳还很厉害,于是,武松便戴着个白范阳毡笠儿。所以,无论哪个季节,都可以使用“毡笠儿”。看来,这是一种既能御寒,又能遮阳的斗笠。《水浒传》中不仅是武松戴着范阳笠儿,杨志路过梁山与林冲斗朴刀时,也是“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林冲是雪夜上的梁山,遇见杨志也应当是冬季,但戴的笠儿却与武松相似。

而且,杨志的形象也就此定格,出阵打仗都戴着顶范阳笠。可见,范阳笠并不仅仅用于日常生活,其他地方也用得着。从一些图片资料来看,宋军士兵也戴着与杨志一样的范阳笠。《水浒传》电视剧也把秦明头顶上扣了一定范阳笠,充作头盔。小说中,秦明与花荣大战,被花荣一箭射落了头盔上的盔樱,施耐庵可没写秦明戴着一顶范阳笠。但是,卢俊义与梁山好汉大战时,却是戴着毡笠儿的,同样被花荣一箭射落了帽樱。

卢员外的这顶毡笠儿也作为头盔,出现在了战斗中。所以,秦明在电视剧中戴范阳笠并没有多大毛病。可见,范阳笠也是毡笠儿的一种,大概产地特殊,固有此称。原来,赵匡胤祖籍就是范阳的。《宋史·本纪第一·太祖》中说:“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涿郡,是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由幽州改名。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恢复为幽州,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涿县改名范阳县。原来如此,一定毡笠儿竟然可以扯出这么多历史来,《水浒传》之水真够深的。“角酒”是多少酒武松杀了张都监一门良贱,跑到十字坡,被孙二娘弄成了行者。菜园子张青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去投二龙山入伙。武松一路走一路喝酒,这天,来到了孔家庄。

过了一个土冈子,武松便径直进了一家酒店,叫道:“店主人家,先打两角酒来。肉便买些来吃。”店家听到后,便打了两角酒与武松。片刻间,武松便喝干了这两角酒。大概没喝过瘾,或者醉后要酒,武松又打了两角,一发吃过了四角酒。那么,这四角酒到底有多少呢?《周礼·考工记·梓人》中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那么,一角酒就是四升酒。古代的一升又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呢?升,是一种量具,古代的一升实测容积为200ml,一角酒大约就是800ml,四角酒大约就是三斤二两。书中特别交代了,“店主人又打了两角酒,大碗筛来。”孔家庄酒店的碗真够大的,一碗能装一斤六两酒。所以,武松在这家酒店里一口气就喝下去三斤二两酒。加上过冈前已经喝了三五分酒,武松这次喝下去的酒恐怕得超过景阳冈的量了。

景阳冈下,店家没有用角给武松打酒,直接用碗筛来,武松一口气喝下十五碗,书中没说是用大碗筛的。但是,武松并没有大醉,到了景阳冈上被风一吹才涌上酒劲来。而在孔家庄,喝酒之后竟然被黄狗奚落了一顿。鲁智深的酒量也非常大,在渭州城潘家酒店与史进、李忠喝酒,一开口就叫酒保“先打四角酒来”。可惜的是,这顿酒没喝下去,被金翠莲的啼哭声给搅黄了。

否则,鲁提辖绝对不止打四角酒。顺便说一句,武松喝的酒应当不是米酒,而是烧酒。中国的烧酒大约晋代就开始酿造了,度数可达25-30度。唐代李肇写《国史补》中说:"酒则有剑南之烧春"。洪迈的《夷坚志》中也记载了酿制烧酒时,有人误跌入火窖之事。虽然烧酒到底起源于何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倘若武松只喝十几碗类似于啤酒的米酒就醉了,也算不得好汉。

农村老俗话说“快提酒,慢打油,卖菜卖瓜秤抬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说“快提酒,慢打油,卖菜卖瓜秤抬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在农村,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会将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用顺口溜这种简单易懂的形式概括出来,这些顺口溜通俗易懂,便于流传,久而久之就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中流传至今。俗话说“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有些人做买卖时间长了,也就有了缺斤少两赚取昧心钱的一些办法。

这句农村老俗话“快提酒,慢打油,卖菜卖瓜秤抬头”说的就是做小买卖在买卖过程中短斤少两的手法。快提酒过去卖酒,都是用一种叫做“提子”的器具计量,而不是上秤称重。这种酒提子有的是竹子制作的,有的是铁皮做成的。酒提子大小不一,有小的能装一两,大一些的装半斤,再就是装一斤的,基本上常见的就是这几种型号。那时候的散酒大多装在酒坛子里,有的商贩走街串巷用推车推着酒坛子沿街叫卖。

碰到有打酒的,就会用酒溜子(漏斗)放在打酒人的容器口上,根据打酒人的要求,将酒倒进盛酒的容器里。大家都知道,酒和水一样,清澈透明,酒提子伸入酒坛子里,快速提起来,有时候看似满满的,实则是差一点或者酒提子有些倾斜。他们会迅速地将酒提子内的酒倒进酒溜子。其实,这一打酒手法,就是短斤少两的表现。有的诚实的卖家,会将酒提子没入酒中,慢慢提起来,再倒进酒溜子里,让你看得清楚。

慢打油而卖油的却恰恰与打酒相反,那些偷奸耍滑的商贩在用提子打油的时候,提满一提油以后,会将提子在油坛口停顿很长时间,等提子外沿上再没有油珠滴下,才会倒进客户的油壶中。这样看起来是为了别让油滴的到处都是,实则是油比较粘稠,油提子下去后,这油会比油提子高出一些,而慢慢提起来,这多出来的油便会顺着提子外沿流下。

如果快速提起来,这一提子的油就会比实际的重量要多,这样的话,卖家就吃亏了。卖菜卖瓜秤抬头有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老人们说,有些买卖人“耍秤杆”。耍秤杆就是一些不法商贩常用的伎俩之一,有时候看上去秤杆高高的,“唿”的一下子“撅”了起来,给人感觉是高出不少,恰恰有时候是不够斤两。买卖讲究公平合理,这称秤的时候,最合理的就是秤杆平平的,一手提着秤杆,另外一手称准后拿到一旁,这时候的斤两最准确,买卖双方谁也不吃亏。

而有时候,那些“耍秤杆”的高手,手上一使劲儿,本来不够秤的蔬菜瓜果反而看上去高高的。其实,老百姓的这句“快提酒,慢打油,卖菜卖瓜秤抬头”主要相对的是过去那些流动的商贩,他们有时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对于固定商贩来说,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经商讲究的是诚信经营,如果长期欺骗顾客,缺斤少两,那到头来这买卖还不得干黄了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