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豪格福晋和多尔衮在一起(多尔衮纳豪格的福晋)

1. 豪格福晋和多尔衮在一起

1. 豪格福晋和多尔衮在一起

  福晋(妻)  这6位福晋均记入《睿亲王家谱》     嫡福晋(1610-1649),即元妃,是多尔衮的元配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桑噶尔寨(吉桑阿尔寨)台吉之女,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孙女。是孝端文皇后的从侄女,孝庄文皇后的从姐(她俩的祖父是兄弟)。明万历三十八年生。后金天命八年/明万历五十一年(1624)五月二十八日与多尔衮成婚。顺治六年(1649)十二月卒,年四十。多尔衮私谥曰敬孝忠恭元妃。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12.31)多尔衮病卒。诏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八年正月,尊元妃为成宗义皇后,祔太庙。二月,发多尔衮生前谋篡大位之罪,诏削爵,撤庙享,并罢孝烈武皇后和成宗义皇后谥号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乾隆四十三年,还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多尔衮宗籍、还睿亲王爵位,追谥忠,即为睿忠亲王。元妃亦恢复睿亲王嫡福晋身份。     《满文老档》对此的记载为:“天命九年五月二十八日,科尔沁桑噶尔寨贝勒之女嫁多尔衮阿哥,杀九畜,置四桌,汗与诸福晋,诸贝勒、大臣等出坐八角殿,演百戏而宴之。”顺治六年十二月,嫡福晋去世,追封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被追封为皇帝,元妃也追封为义皇后,二月被夺。     二娶福晋,为侧福晋。佟佳氏,建州女真本部尚书孟噶图之女。其父为工部承政孟噶图(孟阿图),属正白旗。这位尚书和他的兄长巴笃理,都是较早归顺努尔哈赤的辽东大族满族佟佳氏的高官。皇太极继位后,蒙阿图被授予佐管旗务十六大臣之一,佐正白旗。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正白旗的旗主正是其弟多铎,蒙阿图可以说是同样身在两白旗(多尔衮属镶白旗)的多尔衮的半个属人。多尔衮娶她的具体时间不详,应该在天聪年间(皇太极继位后)、天聪六年前,在三娶福晋入门之前。     三娶福晋,为侧福晋。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名扎尔莽,蒙古扎鲁特部根杜尔台吉之女。天聪六年二月所娶。     四娶福晋,为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拉布希西(应为图美之子喇嘛什希)台吉之女。根据《清史稿》,图美的祖父诺扪达喇和明安、莽古斯的祖父博第达喇为亲兄弟。理论上说,四福晋是孝端文皇后的堂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堂妹,不过血缘关系已经很远很远了。天聪七年九月(一说,六月)所娶。     五娶福晋,名巴特玛,为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巴特玛福晋是蒙古科尔沁和硕福妃之女。多铎继福晋的姐妹。天聪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多尔衮前往科尔沁迎娶该女。此时的多尔衮历经征服察哈尔,带回“传国玉玺”的赫赫战功,荣升为后金炙手可热的后金政权二号人物,而他的五娶福晋也比四娶福晋身份尊贵得多。     蒙古科尔沁和硕福妃,清人称之为科尔沁大妃,是孝端文皇后之母,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母。其第一任丈夫是科尔沁部札日固齐(断事官)、贝勒莽古斯,是孝端文皇后之生父,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父。莽古斯去世后,科尔沁大妃复嫁给莽古斯之第三子台吉索诺木。崇德二年,皇太极追封莽古斯为和硕福亲王,册封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     因此各方资料关于五娶福晋巴特玛的身份记述比较混乱,存在争议。国史档和实录里都只记此女是科尔沁大妃之女;她的死后册文和睿亲王家谱上记此女为莽古思之女;有些资料则记此女为索诺木之女。确实身份有待考证。多铎的继福晋达哲,情况也相似。    六娶福晋,为继福晋,是多尔衮在元妃去世后娶的继室大福晋。李氏,她来自朝鲜,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被封为义顺公主,顺治七年五月所娶,她时年十六。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死后,以丧妻的名义向藩属国朝鲜求亲。而朝鲜王公对这位曾经率军大败过朝鲜的大清皇父摄政王有求必应,挑选了金林郡公李开音的女儿,即义顺公主给他。     《清世祖实录》对此的记载为:“五月,摄政王率诸王大臣亲迎朝鲜国送来福金于连山,是日成婚。”从“亲迎”可以看出是非常隆重的。连山,即今天辽宁省葫芦岛市。     不过,她嫁过来几个月后多尔衮就死了,据说这位义顺公主后来归了安亲王岳乐,或云其寡居后被接回了朝鲜,待考。  妾  * 这4位妾室均记入《睿亲王家谱》     妾,察哈尔公齐特氏。蒙古察哈尔部布延图台吉之女。     妾,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杜思噶尔卓农台吉之女。     妾,济尔莫特氏。帮图武之女。     妾,李氏。称小福晋。李世绪之女,朝鲜宗室女子。崇德二年所娶,是多尔衮征服朝鲜后带回盛京的。引人瞩目的是,这位朝鲜姑娘在第二年给妻妾成群,却始终没有一儿半女的多尔衮生了一个女儿东莪,是多尔衮唯一的血脉,这一年多尔衮26岁。  (一)未入《家谱》的妻妾  有三位没有记载在“家谱”中,分别为:     1. 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扎鲁特部贝勒之女。天聪五年所娶。     2.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满珠习礼(斋桑第四子)之女。天聪八年所娶。     3.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汗巴达礼之女。顺治三年所娶。  (二)所娶的豪格福晋  顺治五年三月,豪格去世。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正月娶了豪格的一位福晋;济尔哈朗、阿济格则娶了豪格的另外两位福晋。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去世。     根据记载,多尔衮所娶的豪格福晋是他元妃的亲妹妹。故而,应为: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吉桑阿尔寨之女。她是多尔衮元配嫡福晋之妹。     请注意《清世祖实录》中的一段记载:“摄政王召议政王、贝勒、固山额真、内大臣、议政大臣会议是日、纳和硕肃亲王豪格福金博尔济锦氏。”这正说明了,多尔衮娶豪格福晋,是“合法”的。     关于多尔衮所娶的这位豪格福晋的身份,有一下几点:     (1)很多人认为豪格的这位福晋就是多尔衮的五娶福晋巴特玛,是不对的。因为五娶明确记载是在多尔衮在天聪九年十月所娶的,而豪格福晋明确记载是在顺治七年一月所娶的。     (2)很多人认为豪格的这位福晋就是豪格的继福晋,带着她和豪格的儿子富绶嫁给多尔衮,是不对的。豪格的继福晋的确是富绶之母,但是她并不是多尔衮元妃的妹妹,所以被多尔衮所娶的豪格福晋并不是她。     豪格的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名杜勒玛,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洪果尔贝勒(亦作 栋果尔、伊尔社齐董郭罗公)之女,明安贝勒之孙女。孝端皇后的堂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堂姐妹。崇德元年七月,嫁给了杀妻不久的豪格,崇德四年十一月册封肃亲王大福晋。子一,第七子富绶,袭爵。     (3)很多人认为豪格的这位福晋就是改嫁给豪格的林丹汗遗孀苔丝娜伯奇福晋。是有这种可能性,但是目前仍无法确定,有待考证。     苔丝娜伯奇福晋,名苔丝娜,也称伯奇福晋。原为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一,所管领的部民不详。姓氏和母家不详。天聪九年(1636),归顺满清,改嫁豪格,为其侧福晋。“伯奇”在蒙语中是黄金家族血统以外,部落领之女儿的尊称。     豪格的这位福晋应该既没有被记入《睿亲王家谱》中,也没有被记入《肃亲王家谱》中。  (三)所娶的淑妃的养女  有记载,多尔衮在崇德五年三月娶了康惠淑妃抚养的蒙古女。     康惠淑妃,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遗孀,八大福晋之四,芭德玛瑙伯奇福晋,统管窦土门万户斡耳朵,故又称窦土门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亦作 芭德玛瑙),蒙古阿霸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天聪九年,率先归顺满清,改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东衍庆宫淑妃。顺治九年十月被尊为皇考康惠淑妃。她抚养一蒙古女,皇太极命多尔衮娶之。     她的这位蒙古养女是谁呢?应该不会是六位福晋,因为她们的身份都很明确,不存在是淑妃养女的可能。并且从时间来看,该蒙古女嫁与多尔衮的时间是崇德五年三月,和六位福晋入门的时间均不合。     所娶的淑妃蒙古养女的几种可能性:     (1) 未记入家谱。为康惠淑妃和前夫林丹汗之女;或林丹汗与其他福晋之女,淑妃代为抚育。因为是林丹汗的女儿,所以皇太极会特地下旨指婚。     (2.)未记入家谱。不是林丹汗的女儿,是出身蒙古察哈尔部的一个女子,可能是林丹汗下属等的女儿。     (3)记入家谱了,是除了那位朝鲜小妾李氏之外的另外三位妾室中的一个。从姓氏上来看,“济尔莫特氏”似乎来自于喀喇沁部,不像是来自察哈尔部的。比较可能的是“察哈尔公齐特氏”或“博尔济吉特氏”,其中“察哈尔公齐特氏”可能性等大些。     这个蒙古女子的身份究竟如何,有待考证。

2. 多尔衮纳豪格的福晋

2. 多尔衮纳豪格的福晋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的年龄比多尔衮大,不过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十四弟,所以多尔衮的辈分更大

3. 豪格的福晋改嫁多尔衮

多尔衮是豪格的叔叔,比豪格还小3岁,不仅将豪格整死,还强占了他的妻子。皇太极驾崩后,豪格原本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皇子,却因“东施效颦”学他父亲皇太极说了一句话,错失皇位,才让多尔衮有机会对他下手。

都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皇太极总共有11个儿子,要论才能,最优秀的并不是顺治帝,而是皇长子豪格。

他从十几岁时就跟着皇太极东征西讨,可以说,豪格是在马鞍上,伴随着战火长大的。长年征战培养出豪格勇武刚毅的性格,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成为大清的开国功臣,是第一个被封为亲王的皇子。

有这样的背景和成长经历,原本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当中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但他最终不仅错失皇位,还被小自己3岁的叔叔多尔衮诬陷入狱,落得个40岁含冤而死,死后妻子也被人强占的下场。

那么豪格究竟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的,多尔衮又为何要置豪格于死地,连他的女人都要羞辱呢?

一句话由“强势变弱势”,豪格错失皇位

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突然死在沈阳皇宫崇政殿的皇位上。由于他在生前并未对皇位继承人进行安排,满清贵族对于由谁继位出现了分歧。

原本如果按照汉人“立嫡立长”的原则,这事儿也不难解决,但是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在建国之初,还没有学会汉人的这一套君王继承制度,他们采用的是努尔哈赤留下来的“八王议政制度”,皇太极当初也是在这个制度下推选出来的。

这个制度就是由少数的几个皇亲贵胄共同开会决定军国大事,包括推举皇位的继承人等。

和汉族不同,我国少数民族早期政权的继承制度,采用的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用的制度,也就是说皇太极的儿子和兄弟都有继承权。

皇太极有16个兄弟,11个儿子,但庶子一般都没有继承资格,再去掉已经去世的,兄弟当中有继承资格的只剩下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和多罗英郡王阿济格;儿子当中有继承资格的剩下皇长子肃亲王豪格、皇九子福临和皇十一子博尔果。

夺嫡除了看资格外,还要看实力,这些人当中,实力最弱的当然是年仅6岁的福临和2岁的博尔果,两人都还是娃娃,手上没有兵权;其次是阿济格,他立的战功不如多尔衮,皇太极时期只被封为郡王,再来比较弱的就是多铎。

而代善虽然手握正红旗和镶红旗,但是他此时已经60岁了,早已不问朝政,他的儿子当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英年早逝,所以他并不想参与其中。

如此一来,皇位的争夺权就落在32岁的多尔衮和35岁的豪格之间,那么两人的实力究竟谁强谁弱呢?

一开始,豪格的实力要远强于多尔衮。

满洲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镶白、正蓝、镶蓝、正红和镶红五旗。

上三旗的正黄和镶黄是皇帝掌管的,皇太极死后,两黄旗的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而豪格自己掌管着正蓝旗,等于他就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实力要远远强于其他旗。

多尔衮掌握的是正白旗,但他的优势是阿济格和多铎与他是一母同胞,两人都骁勇善战,其中多铎还是镶白旗的旗主。

仅就明面上的牌,多尔衮显然要逊于豪格,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代善的两红旗站队就尤为关键,但这三旗都保持中立,甚至代善还比较偏向于豪格。

这么一来,如果开会投票,显然豪格的胜算是相当大了。

在第一次会议当天,代善首先推举豪格,结果呢,豪格呢不知道是脑子进水还是愚蠢,居然说了一句“吾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就离场了。

那么豪格是不想当皇帝吗?当然不是,这只不过是他效仿他父亲皇太极的一个策略,当年努尔哈赤去世也是没有留下遗诏立谁为继承人,最后四大贝勒推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

豪格想着自己假装推辞一下,支持他的人也会像当时支持皇太极的人那样,去把他请回来,强烈要求他继承皇位。

但皇太极当时的面临的形势和豪格当下面临的形势是完全不同的,当时四大贝勒中大贝勒代善早已被努尔哈赤废除了继承权,二贝勒阿敏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三贝勒莽古尔泰生性残暴,无人拥立,作为四贝勒的皇太极等于是唯一最适合的人选,谦让只是做做表面工作而已。

而到豪格这儿,还有一个多尔衮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呢!

豪格对形势判断错误,一句话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多尔衮立即顺着他的话说:“既然豪格无意于皇位,此事再议。”

就这样,豪格还没出手,就失败了。从这一刻起,豪格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纷争落幕,多尔衮虽然没有登上皇位却成为实际掌权者,豪格的厄运开始了

由于豪格不适时的“退出”,让原本支持他的两红旗、两黄旗特别失望,但两黄旗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也不会支持多尔衮。

多尔衮很清楚,此时自己要自立为帝,必然会受到来自两黄旗的反抗,真的打起来,自己并没有胜算。

为什么两皇旗不支持多尔衮呢?前面我们也讲到了,两黄旗是上三旗,是由皇帝直接统治,他们的权力和威望都要高于其他六旗,一旦支持多尔衮继位,那么多尔衮必然会把他和弟弟多铎掌握的两白旗易旗为两黄旗,原先的两黄旗利益就会受损。

而多尔衮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两黄旗的这一诉求点,既然他们不会支持自己当皇帝,那么自己就要利用这一点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最后他提出了“当立帝之第三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掌共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为归政”的方案。

“第三子”指的是福临,我们都知道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但由于只有福晋和侧福晋生的儿子才有继承权,庶妃生的是没有继承权的,故而称“第三子”,“右真王”指的是济尔哈朗。

只能说,豪格虽然年长多尔衮3岁,但要论玩政治,豪格与多尔衮比起来还嫩了点。

多尔衮的这一方案,不仅把两黄旗从自己的对立面后到自己的阵营,也将原本持中立态度的济尔哈朗拉了过来,这样豪格就彻底被打趴下了。

虽然此次纷争的结果,多尔衮也没有登上皇位,但他也成了这次夺嫡的第二受益人(第一受益人当然是顺治帝福临了),唯独豪格两手空空,还得了罪多尔衮,他的厄运也就此开始了。

所谓“成王败寇”,我们来看看多尔衮究竟怎么一步步将豪格整死的。

  • “语侵”被告发,一夜之间豪格被削爵贬为庶人

豪格有一个属下叫何洛会,早年在豪格帐中为其出谋划策,深得豪格的信任,但这人是个墙头草,见多尔衮成了摄政王,豪格逐渐失势,就想投靠到多尔衮的帐下。

多尔衮也不傻,你想要投到我帐下升官发财,那也得对我有好处吧?很快,何洛会就送了一个巨大的礼物给多尔衮,他向多尔衮状告说豪格“语侵”摄政王,也就是说在背后说一些对多尔衮不敬的话。

照理来讲,多尔衮又不是皇上,有人说了些对他大不敬的话,他也不能将豪格怎样。但此时的多尔衮早已经是“无冕之皇”了。

一开始,济尔哈朗为第一摄政王,多尔衮为第二摄政王,济尔哈朗的权力在多尔衮之上。

不过这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济尔哈朗与多尔衮相比,势力要弱很多了。

首先他并不是努尔哈赤的嫡系血脉,而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

其次,舒尔哈齐当年因为谋图自立被努尔哈赤幽禁致死,这也让济尔哈朗从小就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

等到他与多尔衮共同执政时,自然就受尽多尔衮的排挤,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为由,罢免了济尔哈朗的摄政王职务,将他挤出了决策机构。

这还不算,贝子屯齐、尚善等人为了巴结多尔衮,就翻旧账,说当初皇太极初丧时,济尔哈朗行为不敬,多尔衮但将他定为死罪。最后虽然被免去死罪,却由亲王降为多罗郡王,被罚银五千两。

多尔衮就成了唯一的摄政王,而顺治当时只是个六七岁的毛头小孩,多尔衮牢牢掌握了大权,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当初与他夺嫡的豪格自然成了眼中钉。

既然何洛会帮他找到了豪格的把柄,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将豪格的心腹俄莫克图、扬善等人以“附王为乱”的罪名处死,原本也是要将豪格处死的,因顺治“涕泣不食”才得免死最后被削爵废为庶人,罚银五千两。

这样的处罚显然太小题大作,而且有公报私仇的嫌疑,但没办法,谁让此时的多尔衮权力太大。

  • 清廷定都北京大封诸王,豪格爵位被恢复,多尔衮便将其派去对付张献忠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战败,退出北京,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

十月,清廷定都北京,多尔衮和顺治在北京对诸王进行大行封赏,奖励他们对大清入关做出的贡献。

豪格的战功就摆在那里了,没法被忽视,于是他又被恢复了爵位。

照理,豪格经过此次打击,已经对多尔衮没什么威胁了,多尔衮也就没必要对他赶尽杀绝。

但豪格这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未受封时能够奋发效力,谨身自持;一旦受封,便萌生傲气,出现松懈的姿态,又管不了自己的嘴,老在背后说人坏话。在皇太极执政时期,他就曾经在背后抱怨皇太极,被其处罚,这也难怪他会被何洛会揭发。

关于豪格背后散播多尔衮的坏话,史书上也有记载,比如就有说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

多尔衮一时没办法将他置之死地,只好眼不见为净,刚好南边还有张献忠的叛军没被消灭,就让他率军去对付张献忠,这也是豪格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军事生涯。

  • 豪格得胜回朝,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冰冷的镣铐

豪格此次出征长达三年半,他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打到西安。大军到达西安后,豪格先是派遣尚书星讷等征讨邠州的农民军,同时招隆了宋大杰、贺洪器等农民军首领。

由于起义军各自为战,很快就被豪格击溃,豪格又兵分两路围剿了起义军的残余势力,陕西很快就被平定。

紧接着,豪格又从西安打到四川,当时张献忠的老巢是西充,他便派遣鳌拜作为先锋前去进攻,自己再率军跟进,大破张献忠的军队,攻破了张献忠的130多所营寨,豪格还亲自射死了张献忠。捷报传到北京,顺治便下诏奖励豪格。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率大军班师回朝。回程路上,他心里幻想着皇帝会如何夹队欢迎,如何设宴慰劳、嘉奖。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刚吃完他的弟弟顺治为他准备的庆功宴,转头就被他的叔叔多尔衮用镣铐关进了大牢,并削去了爵位,理由是豪格在西征时,包庇属下护军参领希尔根冒功、起用罪人扬善的弟弟吉赛。

按照当时的国情,豪格犯的这些错和打胜仗相比,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削爵已经是轻罪重罚了,哪还需要锒铛入狱呢?

可是多尔衮不想让豪格像之前那样,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必须置之死地而后快。

果然,两个月后,豪格就死于狱中,年仅40岁。对于其死因,史书讳莫如深。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多尔衮逃不了干系。

政治斗争中,向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极其正常的事,假如当初代善举荐豪格为继承人时,豪格顺势就应了下来,就换多尔衮被豪格整死了。

只是令人诟病的是,在豪格死后,多尔衮公然带着他的哥哥阿济格,将豪格的福晋、自己侄媳妇瓜分了。

不过,虽然整死了豪格,多尔衮却并不是这场政治斗争的最终胜利者,事实上,他们都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两年后,多尔衮在塞北狩猎途中从马上摔下来,不治身亡。在多尔衮死后两个月,顺治剥夺了他的封号,对其掘墓鞭尸、挫骨扬灰。

对多尔衮泄完恨后,顺治也不忘为他的大哥豪格沉冤昭雪,恢复其爵位,并追谥为肃武亲王。相比之下,多尔衮的下场要惨多了,一直到他死后100多年,乾隆帝才给他平反。

豪格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他从小并没有得到他父皇多少的庇荫,他能位于诸王之列,全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血汗一点一点打下来的。

从文韬武略上来讲,他绝对是皇太极所有儿子当中最优秀的,但他缺少政治手腕和谋略,在性格上也有着致命的缺点,而且相比较他的其他弟弟们,尤其是捡漏王顺治福临,运气也不够好,导致他在内部权力斗争中,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只能说,人生啊,时也命也!

4. 多尔衮娶豪格媳妇

我觉得多尔衮更强一些,只是我个人感觉。

5. 豪格和多尔衮谁先死的

36岁那年,多尔衮处死了39岁的侄儿豪格,还强占了他的老婆。但他没想到,2年后,他就被孝庄给收拾了,半生绸缪,全给别人做了嫁衣。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是大福晋所生,还差点继承了皇太极的位置。

然而,他却被孝庄和多尔衮玩得团团转,不仅丢了唾手可得的皇位,连老婆最后也被叔叔们瓜分了。

按理说,豪格的势力很强,并不逊色于多尔衮和孝庄。

虽然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海兰珠,但海兰珠所生的八阿哥,出生没几天就夭折了。论孩子辈,皇太极最喜欢的儿子,还是豪格。

因此,皇太极一登基,就册封了豪格为和硕肃亲王。

此后,豪格跟着父亲连年征战,大败朝鲜,攻下山东,招降高唐,拿下锦州,擒获了洪承畴……

1643年,皇太极土突然离世,没能留下继位遗言。

但是,军功累累的豪格有两黄旗、两蓝旗、正红旗的支持,就算掌握两白旗的多尔衮表示反对,他依然是最有希望登上帝位的人。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意气风发、势力碾压多尔衮的豪格,居然在几年后被多尔衮和孝庄玩得团团转,最后含恨死在了狱中。

我查阅了史料,发现多尔衮和孝庄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皇太极刚去世时,豪格确有五旗的势力,只有两白旗支持的多尔衮如果与他硬刚,基本没有胜算。

多尔衮是个聪明人,他采取了缓兵之计。

天命七年时,努尔哈赤颁布了汗位继承的方式:

即,大家举荐,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上位。

皇太极并没有改变这个规矩,也没有留下谁继位的遗言,因此,整个大臣也按照这个规矩,开始商量汗位的继承人。

此时,多尔衮是想要掺和一手的。

他是皇太极的亲弟弟,是睿亲王,手握两白旗。但这些实力,和豪格硬拼,还是拼不过。

于是,分析利弊后的多尔衮,决定和孝庄联手,先把豪格挤了下去再说。

支持豪格的势力中,只有正蓝旗是豪格自己的,这毫无疑问是多尔衮无法左右的;但两黄旗是皇太极留下的,正红旗是代善的,镶蓝旗是济尔哈朗的,多尔衮完全可以动手脚。

两黄旗对皇太极非常忠心,之所以支持豪格、反对多尔衮,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并且手中已经有势力。

多尔衮计划利用两黄旗的忠心,联合孝庄一起,将6岁的福临推了出来

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母亲还是科尔沁的嫡系,如果是他,两黄旗也愿意支持。因为他们是对皇太极忠心,而不是对豪格忠心。

至于正红旗,多尔衮只要稍加游说,代善就会选择旁观。

自从代善被努尔哈赤废掉储君之位后,在很多站位的选择上,他基本上都是旁观,皇太极继位时是如此,逼着阿巴亥殉葬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势力对决就非常微妙了。

两白旗是多尔衮的死忠势力,两蓝旗坚定地支持豪格,其余的愿意在中间摇摆。

得到这样一个局面后,多尔衮带着孝庄出席了,他表示支持福临当皇帝,自己退居二线当个辅政臣子。

就在情况继续僵持的时候,豪格来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直接离开了大殿。

济尔哈朗是支持豪格的,可豪格却走了,他一脸恨铁不成钢,但还是只能看着6岁的福临继位。

而孝庄给多尔衮的好处是,让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辅政,享受摄政大权。

这是孝庄和多尔衮的第一次合作,他们成功地把豪格的皇位挤掉了。

6岁的福临登基,朝政大事尽数归辅政大臣掌控。

此前,两黄旗虽然愿意支持福临当皇帝,但毕竟6岁的孩子不亲政,实质掌控朝堂的还是豪格和多尔衮两股势力。

相比之下,两黄旗在更多的时候会偏向豪格。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孝庄和多尔衮基本上处于分工合作的状态。

多尔衮负责在明面上打压豪格,拉拢豪格的势力,而孝庄和顺治表面上是受多尔衮欺负的可怜母子,但实质上也想铲除豪格的势力。

于是,顺治一登基,多尔衮就想办法把济尔哈朗派出去打仗了。

紧接着豪格也开始了在外征战的日子,灭李自成、张献忠势力,铲除大明剩余势力……

趁着豪格在外征战,多尔衮把两黄旗来了一个重新洗牌。

两黄旗中原本支持豪格的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因反叛被处置,图赖、图格尔、遏必隆被废黜,索尼、鳌拜等人也多次被大家报复。

等到豪格战胜归来的时候,两黄旗中早就已经没了几个豪格的拥护者。

另外,豪格自己正蓝旗旗下的臣子也被多尔衮拉拢,跳出来揭发豪格出言不逊,辱骂、诅咒尊长:

因为这件事情,依附多尔衮的不少将领都提议直接杀了豪格,但顺治不同意,他跑出来用绝食威胁,这才保住了豪格的性命。

最后,豪格沦为庶人,被剥夺了兵权。

不得不说,这是孝庄和多尔衮走的最好的一步棋。

一次打压,既让豪格失去了兵力,又没有下死手,能够让豪格继续为大清征战。

这样一来,豪格只会记恨多尔衮,根本不会记恨孝庄和顺治母子俩。

豪格身边的力量一点点被削弱,他也逐渐发现了多尔衮的动作,竟然开始拉拢起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来。

多尔衮这人,最是护短,谁要是敢动他身边人,他绝对不忍。

得知豪格要挖他墙角后,多尔衮就开始发作了。

顺治五年,豪格得胜归朝,按规矩是要大加封赏的。但旨意还没来得及下,多尔衮就动手了。

他先是状告郑亲王济尔哈朗,称他擅自调遣官府给自己修建府邸;并且还漠视亲情,在衍禧王、饶余王、贝子和托等人薨逝时没去吊唁;故意宠爱有罪之臣,厚此薄彼……

几个罪名下来,济尔哈朗被夺了亲王爵位,降为了郡王,势力大减,再也护不住豪格。

而后,多尔衮又以隐匿罪臣、启用罪臣行军打仗为由,准备定豪格死罪。

但由于顺治求情,豪格最终被幽禁。

其实,用罪臣打仗,往小了说,不过就是给罪臣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往大了说,就是欺君罔上。

但豪格用罪臣打仗,得胜归朝,实在算不得大事情。

可多尔衮权势滔天,基本掌握朝政,他要说豪格有罪,谁敢喊冤?

而孝庄袖手旁观,也乐见其成。

她非常清楚,只有豪格先倒下,日后,她才能腾出手来清算多尔衮。

豪格被幽禁后,多尔衮马上就强行娶了他的老婆博尔济锦氏。豪格的其他几个老婆,也被叔叔、大臣们瓜分了。

在狱中,豪格非常愤怒,扬言要杀人:

就这样,曾经那个占尽优势的豪格,在39岁结束了他的生命。

从豪格整个的人生轨迹来看,顺治一朝之前,他占尽辉煌,是皇太极最喜爱的儿子,军功累累,还有大半军队的支持。

但是倒霉的是,他碰上了孝庄和多尔衮。

性格软弱的豪格,根本不是对手。

别人支持他当皇帝,豪格在关键时刻还要谦虚打退堂鼓;追随他的人一个个被多尔衮整治,豪格一点都护不住。

这样的豪格,生在普通家庭,或许能够靠着机智过的不错,一旦生在了帝王之家,他就是炮灰。

如专家刘小萌所说,如果他成了皇帝,还可能带着满清走向灭亡: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6. 豪格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

 多尔衮是豪格的亲舅舅。因为按照当时满清皇室的亲缘关系推断多尔衮是大玉儿的哥哥。而大玉儿是后期的孝庄太后。而豪哥又是孝庄的长子。因此就可以推断多尔衮就是豪格的亲舅舅。虽然关系血缘比较亲密,但是为了皇室之争,二人的之间的斗争还是非常残酷的。

7. 多尔衮的福晋

大福晋是世间俗称。嫡福晋,是正妻。大福晋和嫡福晋没有区别。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嫡福晋就是指满人皇室宗亲的正妻。

侧:侧是指侧室,侧福晋就是清代亲王、郡王的侧室夫人。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见于《大清会典》。侧福晋冠服比嫡福晋降一等。每年一次由宗人府汇奏请封,咨送礼部都入册。

庶:与嫡对应,指妾室,庶福晋地位比较低,相当于婢妾,不入册,也没有冠服。庶福晋则只是别人对她们的客气称呼,是没经过朝廷册封的。

8. 豪格福晋和多尔衮在一起了吗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之子,豪格是努尔哈赤子孙、皇太极之子,也就是说,多尔衮是豪格的叔叔,尽管多尔衮比豪格还小三岁。

这对有着血缘关系的叔侄是如何走上你死我活的地步呢?事情还得从公元1643年说起。

起源:储位之争

公元1643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猝死在盛京(沈阳)清宁宫,时年五十二岁。壮年的皇太极突然驾崩,既未立储,也没有留下传位诏书。因此后金的皇位一时成为有实力者竞相争夺的对不巧的是,后金从努尔哈赤建国到康熙皇帝期间,皇帝(开始称大汗)从来都不是至高无上的,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使得八旗旗主在这期间有着相当的权利,大事都是八旗旗主共同商定,类似于集体领导的局面。(康熙开始逐步削弱八旗旗主的权利,雍正时期才真正做到了皇帝一人说了算,各旗主均被架空。)

因此皇太极一死,八旗旗主股怀鬼胎,即使自己当不了皇帝,也得扶持自己关系好的人,将来便是大权在握、何事不可为。

象。

9. 格格要出嫁福晋和多尔衮

嫡福晋和侧福晋冠服的区别在衣服的图案,细节和朝冠东珠的数量不同,侧福晋比嫡福晋低一节。

【皇子福晋朝冠】

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七,小珍珠三十九。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缎为带。

2、【吉冠服】

吉服冠顶用红宝石。金约,镂金云九,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云衔珠各二。

3、【朝褂】

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文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吉服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皆石青,片金缘,冬加海龙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蟒袍用香色,通绣九龙。

朝褂,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

4、【领约】

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金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采帨月白色,不绣花文,结佩惟宜。绦皆金黄色。朝裙片金缘,冬加海龙缘,上用红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夏以纱为之。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绦皆金黄色。

5、【吉服褂】

亲王福晋吉服褂,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馀皆与皇子福晋同。(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九。服与嫡福晋同。并按崇德元年,定亲王嫡妃冠顶嵌东珠八,侧妃嵌东珠七。顺治九年,定嫡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翟鸟四团龙补、五爪龙缎、妆缎、满翠四补等缎。侧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嫡妃同。)吉服褂,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馀皆与世子福晋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嫡妃冠顶嵌东珠七,侧妃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嫡妃冠服与世子侧妃同。其侧妃冠顶嵌东珠七。服用蟒缎、妆缎,各色花、表缎。)吉服褂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馀与郡王福晋同。

6、【世子福晋朝冠】

世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六。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缀为带。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垂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馀皆与亲王福晋同。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