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公交72路首班车是几点
你好。南京72路公交首末班车的时间是:东宝路06:10~22:00,月苑南路05:30~21:10。
南京72路
市区线路 东宝路6:10-22:00 月苑南路5:30-21:10 普通车1元、空调车2元(无人售票,IC卡通用),86:84 江南公交
去程: 东宝路[清河新寓] - 育才公寓 - 鼓教二村 - 湘江路 - 银城街 - 中保村(北) - 宝船遗址公园 - 舸舫西园(有恒渡口) - 清江花苑 - 佳盛花园 - 定淮门 - 古平岗(西) - 镇江路 - 察哈尔路 - 萨家湾(南) - 福建路 - 新门口 - 钟阜路 - 城河村(南) - 金桥市场 - 中央门北站 - 安怀村 - 安怀村东站 - 东井亭 - 红山动物园 - 东井村 - 迈皋桥(和燕路) - 长营村 - 北苑新村 - 月苑小区(北) - 月苑南路 (31站)
回程: 月苑南路 - 月苑小区 - 北苑新村 - 长营村 - 迈皋桥(和燕路) - 东井村 - 东井亭 - 安怀村东站 - 安怀村 - 中央门北站 - 玉桥市场(中央门西站) - 城河村(南) - 钟阜路 - 新门口 - 福建路 - 萨家湾(南) - 察哈尔路 - 镇江路 - 古平岗(西) - 定淮门 - 佳盛花园 - 清江花苑 - 舸舫西园(有恒渡口) - 宝船遗址公园 - 中保村(北) - 银城街 - 湘江路 - 鼓教二村 - 育才公寓 - 东宝路[清河新寓] (30站)
2,天下第二泉在哪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
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
天下第二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
一曲悠扬的“二泉映月”乐曲,把你带到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二泉旁, 泡上一杯二泉茶,喝到口里,甘美醇厚。当你倒茶时仔细观察,还能发现 茶水高出杯口数毫米而不溢。这是含矿物质多的缘故。专家认为:二泉水 有消烦解渴、延年益寿之功。 惠山多清泉, 历史上就有"九龙十三泉"之说.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原名漪澜泉, 相传它是唐朝大历未年 (公元779 年) , 由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的.共两池, 上池圆, 水色澄碧, 饮料都在这里汲取;下池方, 虽一脉相通, 但水质不如上池清澈.唐朝陆羽在他著的《茶经》中排列名泉20处, 无锡惠山泉位居第二.另一位评水大家刘伯刍认为: "适宜於煮茶的泉水有七眼, 惠山泉是第二".此后"天下第二泉"之名为历代文人名流所公认.宋代诗人苏拭曾两次游无锡品惠山泉, 留下了"独携大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吟唱, 更使惠山泉生辉.惠山泉名不虚传, 泉水无色透明, 含矿物质少, 水质优良, 甘美适口, 系泉水之佼佼者.
明朗, 二泉更成了诗人墨客、达官贵人品茗游玩, 题咏不绝的地方.特别是明初听松庵的高僧性海, 请湖州竹工做了个天圆地方, 形成乾坤壶的竹炉, 以二泉水煮茗待客.著名画家王级於洪武甘八年 (公元1395 年) 为竹炉作画, 并有诗云: "寒斋夜不眠, 瀹茗坐炉边;伙火煨山栗, 敲冰汲涧泉, 瓦铛翻白云, 竹牖出青烟;一啜凤生腋, 俄警骨已仙! "足见其倾倒之情.著名画家文徵明, 在明正德十三年 (公元1518 年) 二月十九日清明节, 与友人茶会於惠山, 兴会所致挥毫作了《惠山茶会图》, 设色纸本, 再现了诗人、画家竹炉煮茗, 茅亭小想的情景, 这一珍贵画卷, 珍藏故宫博物院.
唐相李绅酷爱家乡此泉,并携泉水赴京,分赠友好、同僚宰相李德裕品尝后,特命驿站把二泉水千里迢迢专送长安。 晚唐诗人皮日休,把李德裕的嗜饮二泉水与杨贵妃爱吃荔枝相类比,写有讽刺诗: 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后宋徽宋将二泉水列入贡品,月进百坛。著名诗人苏东坡咏有“独 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名句。康熙、乾隆都曾到惠山品泉 题咏。近代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曾在惠山一带颠沛流离,谱下了“二 泉映月”一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千百年来,石槛已被汲水者踩陷十多厘米。中心是泉亭, 亭内有上池和中池;泉亭之上为"景徽堂": 泉亭之下为"漪澜堂", 堂前为下池.上池, 中池和下池组成了"天下第二泉"的完整水系.三池形状各异, 均砌以精致的青石栏杆.中池方 形,紧靠上池,相距仅三尺,石底“活水细流,澄澈可爱,惟水质较 差”。上池和下池之上,筑有“二泉亭”。中有元赵孟頫所书“天下第 二泉”石碑。下池最大,长方形,开凿於北宋明道年间 (公元1032—1031 年) ,池纵二丈,宽三 丈,深一丈,紧倚漪澜堂下。池壁有明弘治初年无锡人杨理良良工雕刻 的石螭首,形制苍劲朴。池内有太湖石数块,叠成观音立鳌鱼像,世称 “观音石”。左右两边较矮的湖石,似善才、龙女,系明代礼部尚书顾 可学别墅中遗物,乾隆间移置到这里。方池北边墙上,嵌有"天下第二泉"大字题刻, 笔势雄劲, 系雍正时清朝进士、吏部员外郎王澍手书.
漪澜堂,是二泉方池上面的一幢古建筑,始建于宋代。因苏东坡吟 有“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之句命名。现存的漪澜堂,是清朝重建 的木结构敞轩,三间七架,歇山顶,四面环廊。漪澜堂一额,由费新我 左笔所书。楹联取苏东坡的诗句,由曾可述所篆: 雪芽为我求阳羡; 乳水君应饷惠泉。 二泉亭上有景徽堂,歇山顶敞厅三间七架,正面环廊,危立于石级 平台之间,这里原为陆子祠,祀茶神陆羽。堂屏门上制有漆画“陆羽品 茶图”,两壁屏书陆羽的《慧山寺记》。钱玉麟根据旧句重书: 十贤去不回,曾听松风荐秋菊; 二泉清且冽,先后槐火试春茶。 厅前悬有以苏东坡诗意写的楹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 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
天下第二泉侧,有个“伴泉”、“映月”的月洞门,从此拾级而 上,有廊若“长龙卧坡”,名“垂虹廊”,南北连结着一处名胜古迹。 它就是南京礼部尚书万袤的遂初堂和锡麓书堂。还有遂初泉。 尤袤晚年告老还乡,在故乡锡山惠山之间的秦王坞,结屋数椽,名 锡麓书堂,作为读书处。他又把祖上的“依山亭”故处,改建为“遂初 书院”。现存的建筑,由尤氏后裔修建,现在堂屋三间,立于“垂虹” 廊的石洞门上,飞檐翘角,雕花门窗,古色古香。石洞横梁上,镌有 “锡麓书堂”四字。二泉旁一幢古建筑,就是尤文简公祠,紧依于二泉 的就是“万卷楼”。尤袤晚年,以抄书为乐,积至三万卷,藏于万卷 楼。1982年大修时,万袤后裔尤巽照,特撰《万卷楼记》一篇,请黄怀 觉刻石,立于壁间。两旁一联,取顾光旭句: 依然锡麓书堂,南渡文章,上跨萧杨范陆; 允矣龟山道咏,东林弦诵,同源濂洛关闽。
江苏镇江
天下第二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
江苏无锡
3,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相似点:二者都是怀古诗;都表达了对前人英雄的赞美、凭吊以及自己为国为民的雄心壮志和对现实的感慨万千。念奴娇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永遇乐作者连连用典,用孙权、刘裕表达了自己为国建立功业的抱负,同时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主要区别: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大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实在出人意表,创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读者的思维也仿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力。所以,这三句写景状物,以苏轼特有的豪放之气荡涤着读者的心胸。苏轼的《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一樽不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借佛、道思想放松自己,安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北宋苏轼对词体的解放和对词境的开拓,给南宋辛弃疾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辛弃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抗金英雄,维系他一生的就是他的抗金大业,他的词作也大多成为他抒吐爱国之志的载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辛弃疾从小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抗金复国为已任,集“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于一身,《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辛弃疾壮志难酬的郁闷之作。结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吞吐出身置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之气。“凭谁问”三字意即无人问,廉颇虽老,赵王在国家危急时尚能想起他,而在今天,又有谁会理解作者的这颗报国之心呢?此情此境,令人不忍卒读,涌起来的只是作者“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苍凉与悲壮。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很贴切的。 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英雄(偏重于英雄气)。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可入词汇入豪放派的大流里去。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词以诗入词,重诗情画意,辛弃疾为代表的英雄词以文为词,重叙事,喜用典故。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辛弃疾历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辛弃疾写词多用典故,这其实是文人词的惯常写法,苏轼也是如此,只不过辛弃疾更突出些罢了。有人因此说辛词的缺点是喜好“掉书袋”了,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怀古”篇中所用典故,意在讲述各路豪杰故事,抒英雄气慨,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紧扣“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全然没有炫耀学问的嫌疑,贴切自然。这也是辛词在词体写法的一次突破。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使词章更为丰富多变。如他有意打破词的上下阕界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笔即是英雄业绩,激发感叹,下阕亦为古人典实,旨在进一步推广意境,上下阕一气以贯之,与《赤壁怀古》不同,苏轼的怀古具体落在下阕,上阕重于写景,上下阕有较为明显的因景生情的章法结构。另外,辛词的散文句法和语言的口语化对后来词人创作也有很大影响。 北宋苏轼创立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将它发扬光大,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繁盛的豪放词派,是中国文坛的一大幸事。 我们从“怀古”篇中洞窥苏辛词风,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参考:百度百科《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http://wenwen.sogou.com/z/q656844236.htm?si=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文学史上,苏辛同属词的豪放派,但又具有不同的风格。主要区别是,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虽同是豪放一派,但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苏辛词风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大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实在出人意表,创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读者的思维也仿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力。所以,这三句写景状物,以苏轼特有的豪放之气荡涤着读者的心胸。苏轼的《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一樽不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借佛、道思想放松自己,安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北宋苏轼对词体的解放和对词境的开拓,给南宋辛弃疾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辛弃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抗金英雄,维系他一生的就是他的抗金大业,他的词作也大多成为他抒吐爱国之志的载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辛弃疾从小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抗金复国为已任,集“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于一身,《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辛弃疾壮志难酬的郁闷之作。结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吞吐出身置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之气。“凭谁问”三字意即无人问,廉颇虽老,赵王在国家危急时尚能想起他,而在今天,又有谁会理解作者的这颗报国之心呢?此情此境,令人不忍卒读,涌起来的只是作者“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苍凉与悲壮。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很贴切的。 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英雄(偏重于英雄气)。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可入词汇入豪放派的大流里去。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词以诗入词,重诗情画意,辛弃疾为代表的英雄词以文为词,重叙事,喜用典故。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辛弃疾历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辛弃疾写词多用典故,这其实是文人词的惯常写法,苏轼也是如此,只不过辛弃疾更突出些罢了。有人因此说辛词的缺点是喜好“掉书袋”了,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怀古”篇中所用典故,意在讲述各路豪杰故事,抒英雄气慨,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紧扣“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全然没有炫耀学问的嫌疑,贴切自然。这也是辛词在词体写法的一次突破。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使词章更为丰富多变。如他有意打破词的上下阕界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笔即是英雄业绩,激发感叹,下阕亦为古人典实,旨在进一步推广意境,上下阕一气以贯之,与《赤壁怀古》不同,苏轼的怀古具体落在下阕,上阕重于写景,上下阕有较为明显的因景生情的章法结构。另外,辛词的散文句法和语言的口语化对后来词人创作也有很大影响。 北宋苏轼创立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将它发扬光大,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繁盛的豪放词派,是中国文坛的一大幸事。 我们从“怀古”篇中洞窥苏辛词风,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