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红曲白酒多少度,红曲酒的做法 红曲酒哪个季节做最好

1,红曲酒的做法 红曲酒哪个季节做最好

红曲酒是中国传统名酒。属于宋代制曲酿酒的一个重大发明,有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亦白痢,下水壳的功效。红曲酒有 降低血胆固醇、降血糖、降血压、防癌的功效。主料米20斤 水40斤 红曲2斤 红曲酿米酒的做法步骤1. 早上将糯米泡下去。2. 晚上将糯米捞出沥干。3. 泡十二个小时后再开始蒸糯米饭。蒸糯米饭的时候,饭的时候千万不能压,只能松松的放上去,一定要沥干不能太多水分,可以放满一点,水开以后放上去蒸用大火蒸。蒸倒最上面的米变成饭为止,就可以加盖子。会看着米饭从边上一直熟上去再蒸20分钟多一点至饭全部熟透。米饭放在一个容器里保暖。4. 从边上慢慢的熟到中间。5. 最上面一层的米都变成米饭熟了。再加盖子6. 二十分钟后,就可以倒出来了。放到一个保暖容器里7. 这个时候可以帮3/4红曲倒进瓦缸里加水用手搓碎8. 米饭蒸好后不是很烫手的时候再加入7中搅拌均匀搓均匀9. 用布盖留一个缝隙。10. 等它发酵了11. 前五天每天打酒一次,打到清下去有泡沫为止12. 六天差不多的样子就封口。放上3一5天再加盖子半个月后就可以喝了小贴士这个做起来比较复杂,不光做好了就可以的,做好以后,前面几天每天要打就打,后面几天隔天打一次酿造红曲酒的最佳季节酿造红曲酒最好选在立冬至清明前后,以室温20度左右为最佳,太冷的时候不容易发酵而且需要加温,太热的时候发酵速度太快则容易发酸,酿酒不成反成醋。

红曲酒的做法 红曲酒哪个季节做最好

2,红曲酒怎么做 红曲米酒做法

食材明细糯米250G红曲米50g安琪米酒曲2g糟香口味其他工艺数天耗时普通难度红曲米酒的做法步骤1提前一天把糯米用水泡着,泡到用手一捻就碎的状态2把泡米的水过滤掉,然后上笼蒸1小时。我一般都是摊到屉布上蒸的,今天直接用盆蒸了,但记得不加水哦,否则太黏不好弄窝3红曲米要选好,千万不能买到假的,不能图便宜。4糯米整之前1小时把红曲米泡上,要用凉开水泡,水温不能超过30度,也不能用自来水。5在糯米蒸好后把泡红米的水过滤出来,用来拌糯米和最后做窝用6蒸熟的糯米晾凉至30度左右,然后把红曲米倒入糯米中,把过滤出来的红曲水也一点点的加入,直到把糯米拌成散状,不再成块粘一起。7拌散拌均匀的红曲米和糯米,把安琪甜酒曲放入拌均匀。我选用的甜味型,因为红曲米味道略苦,所以甜味型的可以遮挡苦味。风味型的更适合做糯米酒8拌散拌均匀的红曲米和糯米,把安琪甜酒曲放入拌均匀。我选用的甜味型,因为红曲米味道略苦,所以甜味型的可以遮挡苦味。风味型的更适合做糯米酒9把拌好酒曲的米放入干净带盖的容器中,用干净的筷子压实,并从中间摇一个窝10在表面和窝里再稍稍撒一些米酒曲11最后把剩余的泡红曲米的水倒入窝里,窝倒满为止12因为冬天有暖气,我把暖气片上放了垫子,然后放一个锅在上面,锅中放适量的水,然后把装米酒的盒子放入。温度保持在30度左右,我在各个时段量的基本在29--31之间,这个温度是最适合米酒发酵的13我做了糯米的和红米的两种米酒,都盖上盖子放入水中,然后把锅盖盖上,保温发酵1424小时候,就有酒味了,但酒味比较淡15用干净勺子压一下,可以看到已经出酒了,16侧面看看,米是整团的漂浮在上面了,酒在下面。如果嫌酒出的少,此时可以倒入一杯凉开水,让其再保温发酵12小时左右就行啦。17发酵好的红曲米酒,我搅拌了搅拌,把米搅拌散了,依然是略甜的口感,好喝极啦。我准备用它煮汤圆吃哩18过滤出一碗红曲米酒汁,自然的红曲色,看着有食欲吧。用这个方法还可以做红曲酒,只是需要过滤后静置发酵几个月,我这次就做了米酒,下次做酒了再和大家分享吧
有区别红曲酒是在酿酒时用红曲米做发酵引,主要原料是糯米,发酵完成后将之过滤成不含固形物的清澈液体。而红曲米酒则不过滤固形物,含米粒。

红曲酒怎么做 红曲米酒做法

3,红酒大都多少度 有50多的吗

没有那么高度数的吧。
30度
那不成白酒了吗。一般在12度左右。
红酒一般没有50度,在10度至30之间
女儿红(女儿在出生时将酒坛埋在地下,待女儿出嫁时取出,敬饮宾客)度数在15%-18%黄酒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酿造酒,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因其酒液呈黄色而取名为黄酒。 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通常是以20℃时的体积比表示的,如50度的酒,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毫升(20℃). 黄酒以糯米、大米或黍米为主要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压榨而成。黄酒为低度(15%-18%)原汁酒,色泽金黄或褐红,含有糖、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浸出物,营养价值高。成品黄酒用煎煮法灭菌后用陶坛盛装封口。酒液在陶坛中越陈越香,故又称为老酒。 黄酒之分类: 黄酒品种繁多,制法和风味都各有特式,主要生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一带,以浙江绍兴的产品最为著名。黄酒大致可分为: 1、按原料和酒曲分 糯米黄酒 以酒药和麦曲为糖化、发酵剂。主要生产于中国南方地区。 黍米黄酒 以米曲霉制成的麸曲为糖化、发酵剂。主要生产于中国北方地区。 大米黄酒 为一种改良的黄酒,以米曲加酵母为糖化、发酵剂。主要生产于中国吉林及山东。 红曲黄酒 以糯米为原料,红曲为糖化、发酵剂。主要生产于中国福建及浙江两地。 2、按生产方法分: 淋饭法黄酒将糯米用清水浸发两日两夜,然后蒸熟成饭,再通过冷水喷淋达到糖化和发酵的最佳温度。拌加酒药、特制麦曲及清水,经糖化和发酵45天就可做成。此法主要用于甜型黄酒生产。 摊饭法黄酒 将糯米用清水浸发16至20天,取出米粒,分出浆水。米粒蒸熟成饭,然后将饭摊于竹席上,经空气冷却达到预定的发酵温度。配加一定分量的酒母、麦曲、清水及浸米浆水后,经糖化和发酵60至80天做成。用此法生产之黄酒质量一般比淋饭法黄酒较好。 喂饭法黄酒 将糯米原料分成几批。第一批以淋饭法做成酒母,然后再分批加入新原料,使发酵继续进行。用此法生产之黄酒与淋饭法及摊饭法黄酒相比,发酵更深透,原料利用率较高。这是中国古老的酿造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盛行。现在中国各地仍有许多地方沿用这一传统工艺。著名的绍兴加饭酒便是其典型代表。 3、按味道或含糖量分: ˙甜型酒(10%以上) ˙半甜型酒(5%-10%) ˙半干型酒(0.5%-5%) ˙干型酒(0.5%以下) 4、按其它不同方式分: 根据酒的颜色取名: ˙如元红酒(琥珀色) ˙竹叶青(浅绿色) ˙黑酒(暗黑色) ˙红酒(红黄色) 根据加工工艺不同取名: ˙加饭酒(原料用米量加多) ˙老廒酒(将浸米酸水反复煎熬,代替浸米水,以增加酸度,用来培养酵母) 根据包装方式取名: ˙花雕(在酒坛外绘雕各种花纹及图案) 根据特殊用途取名: ˙女儿红(女儿在出生时将酒坛埋在地下,待女儿出嫁时取出,敬饮宾客)

红酒大都多少度 有50多的吗

4,丹溪红曲酒凉喝还是热喝

1.温饮黄酒黄酒最传统的饮法,当然是温饮。温饮的显著特点是酒香浓郁,酒味柔和。温酒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盛酒器放入热水中烫热,另一种是隔火加温。但黄酒加热时间不宜过久,否则酒精都挥发掉了,反而淡而无味。一般,冬天盛行温饮。黄酒的最佳品评温度是在38℃左右。在黄酒烫热的过程中,黄酒中含有的极微量对人体健康无益的甲醇、醛、醚类等有机化合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同时,脂类芳香物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蒸腾。2.冰镇黄酒在年轻人中盛行一种冰黄酒的喝法,尤其在我国香港及日本,流行黄酒加冰后饮用。自制冰镇黄酒,可以从超市买来黄酒后,放入冰箱冷藏室。如是温控冰箱,温度控制在3℃左右为宜。饮时再在杯中放几块冰,口感更好。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在酒中放入话梅、柠檬等,或兑些雪碧、可乐、果汁。有消暑、促进食欲的功效。3.热饮黄酒一般黄酒烫热喝较常见。原因是黄酒中还含有极微量的甲醇、醛、醚类等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减少这些物质的残留量,人们一般将黄酒隔水烫到60--70度左右再喝,因为醛、醚等有机物的沸点较低,一般在20--35度左右,即使对甲醇也不过65度,所以其中所含的这些极微量的有机物,在黄酒烫热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同时,黄酒中所含的脂类芳香物随温度升高而蒸腾。
丹溪红曲酒不同于绍兴麦曲黄酒,源自医宗朱丹溪老先生的丹溪红曲酒,在朱丹溪的《丹溪补遗》中有明确的饮用方法介绍:醇酒宜人须冷饮。尤其是夏天,冰镇1小时再喝,口感绝对超赞。源起 医宗大作,传世691年丹溪1327是红曲黄酒,为中国元代大医学家,滋阴学派创始人,一代医宗朱丹溪先生在公元1327年始创,并将丹溪红曲酒的制作方法与标准记载到他著名著作《丹溪补遗》中,至今已691年,历经22代朱氏后人传承。健康 健康红曲,享誉中外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出自《丹溪补遗》,具有消食活血、健脾暖胃;酿酒破血行药势,治打补损伤的功效。近代,英国著名科学家、生物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明确记载:红曲含有莫纳可林K,是与诺伐他汀同样的物质,有降低胆固醇合成及降血脂、降血压功效,可降低普通人群冠心病与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即推荐用红曲酿酒。工艺 稀缺工艺,巅峰品质丹溪1327红曲黄酒酿造工艺非常稀缺:一年只酿一次酒,每年11月份,取冬水酿造红曲酒,全程14道手工工序,纯手工,零添加,历时三个月方可酿造完成,此后需窖藏15年以上,原酒在坛内二次发酵。品味 琥珀醇香,常饮健康丹溪1327酒体颜色天然琥珀亮丽,具有口感醇香浓郁,微熏状态快,醒酒快、多饮次日不难受的特点,长期饮用丹溪红曲黄酒有益脾胃、消化系统,还能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符合健康饮酒的新趋势。适饮 寒时温饮,暑期冷饮春夏秋以至7~15度酒温为宜,冬天以38~40度酒温为宜。搭配 饮得美酒,吃得美味宜配:海鲜、蔬菜
你好!热喝如有疑问,请追问。

5,曲酒到底是什么样的酒多少度的好什么牌子的记得带上图谢

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酒曲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教授认为这甚至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这显然是从生物工程技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推断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所创立的方法将日益显示其重要的作用
曲酒就是加“酒曲”制作出的酒,先说说“酒曲”:   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它们是: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麸曲,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再说说“曲酒”,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大曲酒 大曲酒,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大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麦、大麦,加上一定数 量的碗豆。大曲又分为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一般是固态发酵,大曲酒所酿 的酒质量较好,多数名优酒均以大曲酿成。 (2)小曲酒 小曲是以稻米为原料制成的,多采用半固态发酵,南方的白酒多是小曲酒。 (3)麸曲酒 这是解放后在烟台操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别以纯培养的曲霉菌及纯 培养的酒母作为糖化、发酵剂,发酵时间较短,由于生产成本较低,为多数酒厂为 采用,此种类型的酒产量最大。以大众为消费对象。 (4)混曲法白酒 主要是大曲和小曲混用所酿成的酒。 (5)其它糖化剂法白酒 这是以糖化酶为糖化剂,加酿酒活性干酵母(或生香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 白酒。
曲酒就是加“酒曲”制作出的酒,先说说“酒曲”:   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它们是: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麸曲,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再说说“曲酒”,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大曲酒 大曲酒,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大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麦、大麦,加上一定数 量的碗豆。大曲又分为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一般是固态发酵,大曲酒所酿 的酒质量较好,多数名优酒均以大曲酿成。 (2)小曲酒 小曲是以稻米为原料制成的,多采用半固态发酵,南方的白酒多是小曲酒。 (3)麸曲酒 这是解放后在烟台操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别以纯培养的曲霉菌及纯 培养的酒母作为糖化、发酵剂,发酵时间较短,由于生产成本较低,为多数酒厂为 采用,此种类型的酒产量最大。以大众为消费对象。 (4)混曲法白酒 主要是大曲和小曲混用所酿成的酒。 (5)其它糖化剂法白酒 这是以糖化酶为糖化剂,加酿酒活性干酵母(或生香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 白酒。

6,古时酒的种类度数多少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古代的酒度数较低,所以酒具多数比较大,到现则度数高,酒具也精致小巧。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适之饮酒的风貌是「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何止是一饮而尽?因此关键是酒的度数。现在的宴席上常以「干杯」劝酒,实际上喝高度数的酒是很难做到「干杯」的。
是这样的古代一斤米出七斤酒,现在几(三)斤米才出一斤酒,因为古代的就一般不做多次提纯蒸馏,度数较低。由此可见古代酒的度数应该和现在啤酒的度数差不多不过当时没有产品质量标准,各个酒店的度数不统一,所以有"好酒",比如武松喝的"三碗不过岗"我认为就是度数较高的酒,否则以武二郎的酒量,不会三碗即醉,但大部分“一般的酒”也就是7-15度左右,和现在的啤酒相当。

7,古代的白酒有几度

古代的白酒就和现在的酒酿差不多,顶多就有点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怜,要不古人怎么可以千杯不醉呢!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其余五种是白兰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国白酒在工艺上比世界各国的蒸馏酒都复杂得多,原料各种各样,酒的特点也各有风格,酒名也五花八门。 中国白酒在饮料酒中,独具风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白酒相比,我国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拟的风味。酒色洁白晶莹、无色透明;香气宜人,五种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气馥郁、纯净、溢香好,余香不尽;口味醇厚柔绵,甘润清冽,酒体谐调,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净、变化无穷的优美味道,给人以极大的欢愉和幸福之感。 我国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数这样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罕见的。近几年,国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数,有不少较大的酒厂,已试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现市场初期,大多数消费者不太习惯,饮用起来总觉着不够味,“劲头小”。90年代初,城市消费者已经开始习惯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好的品种了。 白酒以前叫烧酒、高粮酒,建国后统称白酒、白干酒。为什么叫白酒、白干和烧酒?白酒就是无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掺水的意思,烧酒就是将经过发酵的原料入甑加热蒸馏出的酒。 白酒的名称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为原料生产出来的酒。有的以产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兰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还有的按发酵、贮存时间长短命名,如:特曲、陈曲、头曲、二曲等。二锅头、回龙酒等,则又是以生产工艺的特点命名的。二锅头是我国北方固态法白酒的一种古老的名称。现在有的酒仍叫二锅头。现在的二锅头是在蒸酒时,掐头去尾取中间馏出的酒。真正的二锅头系指制酒工艺中在使用冷却器之前,以古老的固体蒸馏酒方法,即以锅为冷却器,二次换水后而蒸出的酒。所谓回龙酒,就是将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为回龙酒。 我国白酒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尚无定论。 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古代没有白酒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古代的酒度数较低,所以酒具多数比较大,到现则度数高,酒具也精致小巧。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适之饮酒的风貌是「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何止是一饮而尽?因此关键是酒的度数。现在的宴席上常以「干杯」劝酒,实际上喝高度数的酒是很难做到「干杯」的。
古代的白酒肯定没有现在白酒那么高度,那时候都是纯粮食酒,不像现在有很多是工业酒精勾兑的。度数应该在26度左右。纯粮食酒好喝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