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白酒有多少年的历史
白酒是蒸馏酒,公元5世纪发明的蒸馏术,用于酒的蒸馏已经到了9世纪,传到中国已经到了元代,古代文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提到“烧酒”非古法,自元始创之!也就是说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距今也就是800年左右!
公元1500年左右,现在来看500年左右
5000
2,浓香型白酒能收藏多少年
白酒没有保质期要求,可以一直贮存。白酒虽然没有保质期要求,低度白酒贮存会出现酸增酯减现象,高度白酒差之,所以收藏白酒多选择高度白酒,53~54度白酒最佳。浓香型、清香型还是其它香型都是可以收藏的,固态法酿造的白酒香味物质丰富,适合收藏;液态法白酒香味物质少,不适合收藏。
技术成熟,发酵季节好,酿造浓香白酒100斤粮食可以出酒40斤(65度)以上。 若是清香白酒,能出45斤以上(65度)白酒。 夏季要出酒少一些,气温高,入池发酵温度控制不住。 这个看你的酿酒师傅水平。
3,酒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30年
人工酿酒是陶器的制造。否则,便无从酿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孔丛子》有言:“尧舜千钟。”这说明在尧时,酒已流行于社会。“千钟”二字,则标志着这是初级的果酒,
与水差近。《史记》记载,仪狄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致夏、商、周以来
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4,白酒放几年最好
酱香型白酒至少要存放五年,这个时候的酱香酒口感个开始变得醇厚柔绵,到了15年的时候,酒体会发黄,口感会达到最佳状态;浓香型白酒一般在5-8年就能达到口感的最佳状态;清香型白酒一般在3-5年内饮用,时间不宜太久。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收藏白酒来提升酒体的品质。白酒的收藏并不是随意选择酒体,有些酒适合收藏,有些酒并不适合收藏,而且不同的酒口感最佳存放时间也是不一样的。酱香型白酒刚生产出来还是有些辛辣,风味协调性不够,经过存放能够改善新酒的风味,但至少要存放五年,这个时候的酱香酒口感个开始变得醇厚柔绵,到了15年的时候,酒体会发黄,口感会达到最佳状态,在市面上是非常珍贵的。浓香型白酒多以无色透明为主,入口甘冽、绵甜净爽,存放时间会被酱香酒短一些,一般在5~8年就能达到口感的最佳状态。但存放环境必须满足防光、保持恒温恒湿的条件下,避免出现泡酒现象。清香型白酒相对于酱香型白酒和浓香型白酒更短,清香型白酒中所含有的香味分子很少,存久了会有焦糊味,这与清香型白酒自身特点有关。清香白酒一般在3-5年内饮用,时间不宜太久。
5,50度的白酒可以储存多少年
一般意义上讲,白酒是没有保质期的。因其包装、储存条件不同,酒质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有所变化。原酒储存时间越长越香,是因为酒中的酸和醇的酯化作用产生香味物质。但成品白酒的存放一般3-5年没问题,时间太长,一是酒度会降低,二是某些成分会分解(按现行国家标准也不合格了),其实成品酒存放过久是没意义的。 有些成品酒包装上会标注上保质期,实际上,多在啤酒、葡萄酒等酒精度低的酒类上。国家《食品标识管理规定》规定乙醇含量10%以上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可以免除标注保质期。
看你要什么样的口感,好像出土过上千年的,成醋了
酒的话,正常40度以上的酒就没有保质期,可以一直存放,红星二锅头完全可以放着陈一陈 前几天喝了瓶06年的汾酒,和今年的何起来天差地别,所以说,酒还是越陈越香,呵呵。
6,白酒可以放多少年
白酒大多没有保质期,根据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规定,酒精度大于等于10%的白酒,不需标示保质期。白酒的酒精含量都高过国家规定标准,故一般的白酒也没有保质期,但并不意味着白酒可以无期限保存,一般来说三至五年喝最好。白酒大多没有保质期,根据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酒精含量大于等于10%的饮料酒可免除标示保质期。这是因为,对食品品质有害的微生物在10%的酒精溶液里,不能生长繁殖。高度白酒酒精度数相对较高,一般在41度到55度之间,也有高达65度的。就算是低度白酒,也在20度到38度之间。在这个酒精含量范围内,微生物难以生存,也就不会出现微生物导致的变质问题,所以白酒可以不用标示保质期。但并不意味着白酒可以无期限保存,一般来说3至5年喝最好,时间保存太长,酒精易挥发,即使你不开封,也会进行自然的氧化挥发掉。度数低的白酒,不可以长时间的放置,虽然没有保质期,还是尽早喝为宜。一般来说高品质无添加的白酒,存放时间更长。白酒(外文名:Liquor and Spirits ,Baijiu ),是中国酒类(除了果酒、米酒外)的统称,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中国白酒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而严格意义上讲,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兑而成的配制酒则不能算做是白酒。白酒主集中在长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贵州仁怀、四川宜宾、四川泸州三角地带有着全球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蒸馏酒产区,分别为中国三大名酒的茅五泸,其白酒产业集群扛起中国白酒产业的半壁河山。白酒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金酒Gin、朗姆酒Rum、中国白酒Liquor and Spirits )之一,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酷或发酵后经蒸馏而得。白酒又名烧酒、白干,是中国的传统饮料酒。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白酒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优质白酒必须有适当的贮存期。泸型酒至少贮存3~6个月,多在一年以上;汾型酒贮存期为一年左右,茅型酒要求贮存三年以上。酒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40度以下为低度酒。
7,白酒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烧酒指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一般又称白酒,各地还有白干、老白干、烧刀酒、烧锅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别称。 【我国烧酒的起源】 关于烧酒,一种说法,起源于唐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