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处是分别赵州禅师佛教网
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的头两句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至道」就是真理,而真理是普遍的,是一切,一切不外真理。既然「道」是普遍的,无所不在,又何必去挑挑捡捡、取舍寻觅呢?怕就怕妄加拣择。所谓拣择,就是妄想分别。倘能远离妄想分别,则一切现成,何难之有?所以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什么处是不拣择?」赵州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僧云:「这还是拣择啊。」赵州说:「糊涂虫!什么地方是拣择?」僧人闭口无语。赵州常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来问人,这个和尚便将此语倒过来问他,也可谓有惊天动地的好手段。赵州引用了佛祖诞生时说的那句名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在暗示僧人,至道无所不在,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拣择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至道(「我」)的形象反映。那僧却不顾危亡,而去捋虎须说:「这犹是拣择。」如果问的是别人,别人便手忙脚乱。怎奈赵州是个行家,劈口便堵道:「糊涂虫,什么处是拣择?」这好似金翅鸟俯冲直入海底取龙吞,气势壮浪磅砖。赵州向动不得处动,向转不得处转。如果参禅的人透过一切恶毒言句,这样,千差万状,世间戏论,皆是醍醐上味。雪窦颂云:似海之深,如山之固。蚊虻弄空裏猛风,蝼蚁撼于铁柱。拣兮择兮,当轩布鼓。赵州的答语如海之深,莫可测量;如山之固,难以撼动。但那僧人也勇气可嘉,胆子不小,如蚊虻在猛风中飞翔,蝼蚁敢于摇撼大铁柱。赵州说「什么处是拣择」,恰似猛风铁柱。雪窦在使学僧的妄想大死之后,又让他大活过来:「拣兮择兮,当轩布鼓。」一切现成,昭昭白白,如在窗下擂大鼓似的。这时的拣择也即是无拣择,不拣择也即是拣择了。如果于此处认得明白,你从前的迷失便可转成彻底的觉悟了。
宗,代表的是宗门。比如临济、曹洞,可以是参话头,但也不是必定。比如耳根圆通者。再比如永嘉玄觉禅师,自《维摩诘经》开悟,这也是宗门。宗师,就是禅师。但严格说,只有已经明心见性的,才称为“禅师”。而宗师,第一必须是道眼已明。有些是祖师,比如慧能大师、紫柏大师,这都是一代宗师,宗门正法眼藏。这个问题,详细来说,建议你去看 传印长老讲的《宗教不宜混滥论》,这部论的作者就是民国印光祖师。
2,赵州禅师吃茶去是什么意思
当年,赵州从谂禅师在河北赵县的观音院开坛布道,一时学人云集。一天,一位禅僧远道而来,参见赵州禅师。 禅师问他:“你来过这儿没有?” --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没来过。” -- 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之后,又来了一位禅僧。 禅师问:“你来过这儿没有?” --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来过。” -- 一路赶来,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这时,在一边看了半天的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问道:“和尚,刚才你让初来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当然,但对常来这里的人,也让他喝茶去,这是为何?” -- 院长误以为赵州禅师的话中有很深奥的意义,产生了错误的思想。 赵州禅师一听此言,立即叫他:“院主!” -- 当头一喝!要震醒院长的“迷梦”。 院主立即应声。 -- 被赵州禅师从“梦中”唤醒,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当中。赵州禅师说:“喝茶去吧。” -- 院主在一边陪了好久,辛苦,还心生了妄念,不该,快喝茶休息去吧。 赵州从谂禅师是禅宗历史上震古烁今的得道大师。他的“功夫”都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好地展现了。真正的禅宗修养不是神秘莫测,恰恰是要能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修炼,该问候客人就问候客人,该如何招呼客人就如何招呼,碰到有人误入歧途心生妄念之时,还及时地将其唤醒,引导他回到自然的眼前生活中来。 曾有人问:饿来吃饭,困来卧眠,这谁不会啊?禅师说:偏有人胡思乱想,饿了不吃,困了不眠。自寻烦恼,而难以自拔。 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对于已经掌握的东西,就不必要再胡思乱想,否则就如同画蛇添足,徒增无益。比如,学会了吃饭,再吃饭时就专心吃饭,否则容易消化不良,自寻不快。 比如,不会游泳,就要学习,开动思维的脑筋。如果要提高绘画、唱歌的技艺,就需要开动思想,反复实践锻炼,从而得到水平的提高。 这则公案提示人们:要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演绎、推理出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 “念”是指闪过的一个念头,比如在炎热的天气里忽然一阵凉风吹来,顿时感叹:好凉快!这就是“念”。 “思”是思想,推理、联想、演绎,等等,是思维的过程。 禅宗希望人们在有了“念”头时,不要由此生起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这就是不“生”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佛经中“无生”一词的含义与此相近。 要做到这样,需要反复锻炼。不用刻意寻找场所,生活中随时可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