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下葬时白酒是做什么的,埋葬在地下1000年的酒1000年后变成了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1,埋葬在地下1000年的酒1000年后变成了什么

酒精 都一千年了 该成精了
酒精 都一千年了 该成精了 记得采纳啊

埋葬在地下1000年的酒1000年后变成了什么

2,一瓶酒在地下埋葬一千年会变成什么

还是一瓶酒。
古董
酒精啊酒精
你埋埋看 实践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方法
古董。
酒精

一瓶酒在地下埋葬一千年会变成什么

3,如何办理丧事

数七应怎么数(为虚数):共42天。 比如,人初一死; 一七为:初一 --- 初七; 二七为:初七 --- 十三; 三七为:十三 --- 十九; 四七为:十九 --- 二十五; 五七为:二十五 --- 初一; 六七为:初一 --- 初七; 七七为:初七 --- 十二; 旧时,死者入敛以后,每隔七天进行一次祭奠,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俗称“做七七”。一七;亦称“头七”,丧家设灵座,供木主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亲友除送挽联、挽幛、花圈以及钱币外,均到灵前上香叩拜,并劝慰丧纸扎等活动。二七、四七、六七、一般活动从简,由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三七、五七、七七、仪式较繁,除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包,请道士诵经拜忏,亲友均来吊唁。 大敛以后,要在中堂正中,搭个高台,台上一椅一桌,叫做“灵桌”、“灵位”。桌上一个香炉,一对蜡烛台,一盏菜油灯,并站着一对小型的纸扎的仙童玉女,摆在桌上。桌下一张踏脚凳,凳上一双死者生前穿过而质地还好的鞋子,桌前挂起的白桌帏。还有帛幡上写着死者的生、卒年月日,叫做“魂帛”,挂在灵位前。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认为死者魂魄坐在灵位上,因此桌上的灯要昼夜长明,叫做“灵前灯”,每日三餐茶、饭、面汤等供养,都如生人一般,俗叫“供饭”,也叫“礼鬼”。七七供满,正个灵堂便撤掉。这形式在温州叫“设灵帏”或“设孝帏”。
当亲人故去后,每到亲人下葬后的每一个七天的晚上,全家人都要去到亲人居住地的附近烧纸以祭奠亲人。俗称“哭七”。到第七个七天时,全家人到亲人的坟上将埋葬亲人时戴的白色孝服摘去,以示孝期已完。

如何办理丧事

4,土家族殡葬文化有哪些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 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坟上要插一把纸伞,一根"子孙棍",倒放一只畚箕,插上已出嫁女儿和侄女们送的"活乐伞"(纸扎的如花圈)做好坟堆后,再放鞭炮,表示安葬完毕。  此外,死者家属们,要向新坟连送三夜火把,满"三朝"后,还要带上酒和"刀头肉"到新坟上"捉魂",将蜘蛛和其他小虫捉来放进纸筒内封好,拿回家供神龛上,表示亡人已到家神龛上,同历代祖先们一起生活了。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5,老人去世什么时候下葬

从老人去死那天算起,3天,5天,7天,9天,11天,三七21天,五七35天,七七49天,100天,清明,周年都是好日子。希望采纳!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6,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停尸仪式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报丧仪式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招魂、送魂仪式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丧家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做‘七’仪式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吊唁仪式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首先要布置灵堂,点燃长明灯。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入敛仪式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丧服仪式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出丧择日仪式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下葬仪式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最后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7,婚丧礼俗

  一、丧葬   彬县人注重厚葬,有“埯葬半家当”的说法,葬礼愈厚能显示出子孙的孝心。由于过分铺张,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有“父愁子妻”“子愁父葬”之说。   1、预制棺椁,早做葬服。父母年迈过半百,就着手做棺椁,缝葬衣,木质讲究杉、橡、松、柏、枣,布衣讲究绫罗绸缎呢。工匠会精雕细刻,巧夺天工,样式有:三圆、四平、立桩卷盖、重底重盖、栽棕拨簧、阴刻阳雕、彩绘油漆。棺椁做成后的“交木”宴譨和做工时的饭菜要有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名茶醇酒,着重显示晚辈的孝心。“交木”的隆重,不亚于过生日,亲朋好友携带厚礼来相庆,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   丧服一般是5-7套,男的外罩长袍马褂,女的外罩大袄长裙。丧衣要女儿或儿媳缝制。   2、迷信风水,选择墓地。父母殁后,要立即请所谓风水先生选择墓地,葬于何地能称王称霸,葬于何地能人财两旺何地不吉利等。奠礼、埋葬等一切事宜都听风水先生的吩咐。盖棺前的葬服穿着要由舅父和娘家人过目。   3、子孙守灵,嚎淘大哭。父母病危,子孙亲人要聆听遗言,不敢远离,死后守灵痛哭,直至埋葬。死后七天内忌讳五代以内的亲人 ,不准闯入别人家,否则给人家带来不祥。   4、出示讣告,筹办丧事。墓地和葬期完全由风水先生独自决定。讣告由他执笔,写清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及生平事略,及五代以内的孝子贤孙姓名全部写上,张贴于大门之外。如有曾玄孙辈,却不戴孝,而披红纱,以表死者四世同堂,人丁兴旺。   筹办丧事,首先在亲友中选择一位有筹办丧事经验的总管,代表主人邀请亲邻充当执客,分管各种后勤事宜。   5、隆重吊祭,筵请宾客。隆重吊祭,大宴宾客的这一日叫“奠”,一般是死后第七天。事前出讣告,让亲友乡邻有听准备。主人杀猪宰羊、修墓、请吹鼓手。大“奠”之日,根据亲疏远近,尊卑贵富,或献猪献羊,或赠旌赠帐,或捐帛捐钱,或敬香敬纸。如果是官宦人家的“官傧”事,则邀请有功名官爵的翰林、进士、贡生、举人、秀才,甚至卿相公侯,州官县令,亲临点“主”通“神”。   大“奠”之日一般“三献礼”,即孝子、孝孙、孝侄辈排列次序,分三个段次,行八拜九叩首之礼。礼仪进行期间,孝子由一人搀扶,匍匐嚎啕痛哭。   6、书写“铭旌”显扬德名。为恭维死者,主人攀有功名之人,籍其人之官衔名望,请为死者赐赠四字或八字之褒扬之词,用金粉写在绸条幅上,名曰“铭旌”。上结彩纸,树于大门之外,光耀门庭。   7、摔烧纸盆,出殡下葬。灵柩出葬之前,要由长子摔碎焚纸的灰盆。灵柩使用龙杠官罩。抬灵人讲究八抬、十六抬、三十二抬,鼓乐吹手,纸火魂幡在前,孝子哭丧队伍在后,所有孝子孝孙男女披麻戴孝各一行肩扯数丈白布,手持柳枝弯腰痛哭,缓行至墓地。   灵柩所过的路上,左邻右舍各家在门前烯放柴火,以防鬼魂窜入他家,带来不祥。   灵柩入穴后,风水先生要在棺木上搭上罗盘,确定棺木的位置。并在棺盖上放灯碗和酵面碗。   8、掩埋死者,引魂归家。由死者长子抱神主牌位或遗像,吹鼓手护送,边走边哭,呼唤其灵魂归爱。行至门前,由死者长媳迎牌位或遗像供奉在家。每餐在死者牌位或遗像前焚香烧纸,直至百日。   9、慎终追远,祀奉三年。老人殁后第一年为头周年,亲戚来家烧纸。二周年一般不举行仪式。三周年以禫服已满,孝事完毕,一般奠祭待客,到坟上去烧纸。去时吹鼓手迎上祭献的纸幡供品,孝子穿白戴孝跟随,到坟前烧纸完毕,即脱去孝服更换新衣,至此服期已满,惟余以后的清明、寒食、冬至梦纸祭坟。   二、嫁娶   旧时婚嫁大致有以下四个阶段。   1、相亲。在未正式提前之前,男方经人介绍,先从背地里观察了解某家女儿,如合适再托人提说。女方经再三了解后,由媒人提说双方见面,一般是女方来男家看看,叫“看过活”,如无异议,就算允亲了。   2、合婚讲彩礼。在允亲的基础上,女方要看生辰八字合婚,如不相冲相反时,再提出彩礼。彩礼多少不一。有不讲求彩礼的。也有贪图彩礼的。1931年以前,多者银子50两或银元50个,少者银子10两或铜钱30串;1931年以后,彩礼风气渐盛,有100个银元以上的。   3、订婚。经两家同意,择日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之日,男方携酒两瓶及点心礼物由媒人领至女家,入室先给女主人作揖敬酒。如果女方接酒,则事已谐,再复敬酒,宣告事成,若女方不接酒,还须重新考虑。女主人接酒后,随之请女方宾客到男方家中去坐席。女方去时必须给男方赠以衣服鞋袜之类的礼物。1931年以前,女子本人一般在订婚这天去男方家中。其后,也有女子同媒人等同去男方家里。见面之后,互赠礼物,称为“换手”至此婚事方成。   4、结婚。一般女子及笄(15岁)、男子十七、八岁就可结婚。婚前一两月必须将彩礼送到女家。乡下亦有女方去男家接收彩礼的,统称“行财下礼”,然后双方各自进行下列事宜。   其一,男方领“庚贴”,打“局单”。庚贴是到公家去领,前期由县衙礼房经管,后由县署三科教育科经办。其贴类似现在的结婚证,1931年废止。贴分乾坤两种,内填男女姓名、年龄、属相、八字,盖有县印及填发人名章。领贴时,由男方同媒人去领,手续费铜钱一串,后改为银元一枚。“打局单”是男方私下叫阴阳先生办理,按男女生辰八字决定婚期,于一红贴上写明如何趋吉避凶、新娘上轿、下轿、入洞房之方向座位禁忌等,娶亲时交给女方按其指示办理。   其二,女方添箱陪嫁妆。女子出嫁前一天为“添箱”之日,亲友去家中赠送礼品,有衣服、脸盆、花粉、首饰之类。按其关系的亲疏远近,礼品有轻重薄厚不等,女方设席招待。赔嫁有两类:一是男方给一半,女方添一半;一是女方自愿的赔送。还有赔数目不等的“配婚钱”,男方按数添配,此归新娘所有和支配。   其三,男方迎娶,女方送嫁。婚期之晨,男方准备鼓乐花轿迎娶。选遣一“迎女”人偕同一男童,捉母鸡一只(按古制应是牵羊一只,后来用鸡替代,也示吉利之意),挟红毡包,内包新郞的“岁数馍”(一岁一个)及庚贴、局单,还要带上一包盐,一包艾叶(意为祝愿新婚夫妇有缘有爱),前去女家迎女。女方在原包内添上新娘“岁数馍”、两个红枣、两个核桃(愿早生儿女),交迎女带回。留下艾叶、盐,再各加一份,合在一起,盛饭碗内放入赔嫁箱柜中带至婆家。新娘出家门时,哭哭泣泣,不肯自行上轿,则由新娘的姑父或长辈背扶上轿。花轿至男家门前,鸣放鞭炮,由接女者二人搀扶下轿。新娘头顶红布盖头,进门时由接女的给肩上搭青铜钱一串,右手提一小斗粮食,左手提一壶水或醋,然后接引到铺路的红毡上,另有一人手捧内装草节和花红纸屑的升子,不断往新娘身上抛撒,边撒边 唱。什么“撒草撒草,俩口子相好,百年偕老,生个娃娃满院跑”等。入洞房后,稍事歇息,开始“拜天地”,男女婚人交帖,作“班辈揖”等仪式。礼毕便入席就餐。女方客人离席时,男方要给抬嫁妆的偿以“红封”钱数不等。   其四,客上添喜、闹洞房、抹花脸。洞房花烛之夜,亲友及新郎的朋辈,都来恭喜耍房。花样很多,有说笑话的,有表演动作的,有新点子,难题目,使新婚二人颇为难堪,然而又喜气融融。第二天,客人登门道谢,新郎出门拜客。新娘进厨房表演做饭手艺。上午请娘家“吃汤”,惟新娘父母不去。中午筵前“择大小”,所有客人都参加,新婚夫妇给来客一一磕头行礼,受礼者须赠以钱物。宴席开始后,戏耍者乘新郎父母不备,给其脸上抹花脸,惹人嘻笑。第三天为新娘“回门”,娘家来人迎接,下午送回,不过十天,新婚夫妇不能分开的。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