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飞天的故事最早见于印度古代文献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2. 飞天的故事最早见于印度古代文献中
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公元366--535年),大约17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
3. 飞天在古印度艺术中可见于公元前二世纪的
麦积山石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
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琢、绘画以及薄肉塑4种形式的飞天。
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我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
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我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
4. 飞天最早的故事来自于印度
灿烂多彩的古代佛教艺术, 经过历代的战乱以及朝代的更替,逐渐衰退日趋走向毁灭。寺观壁画及其崇高的艺术境界逐渐从人们的精神视野中淡化消失。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敦煌等一些洞窟的佛教绘画艺术,却因地域偏远等原因,使其远离战火以及政治运动的破坏,从而相对完整的得以保存。
敦煌壁画艺术在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 在于它以主观精神与外在绘画形式有机结合。
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中国本土艺术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中国这个古老民族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在释放后得到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驰骋的想象力与对美好净土的向往构成的愿力,一旦付诸于绘画艺术,便形成了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双重艺术特征。
然而这一切又出自古人的原始情感和内心的自然流露,所以其艺术气息浑朴天真,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敦煌壁画双飞天
今天人们见到的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就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所产生的典型艺术形象。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从起源上说,不是单独一位神。他是佛教经典中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
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
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释迦佛陀度化,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唐代慧琳〈音义〉上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间乐天,能发出微妙音乐,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
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
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在职能上是有区别的。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
紧那罗,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
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莫高窟在西魏时期已出现了持乐歌舞的飞天。
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辨了。只
5. 飞天的故事最早见于印度古代文献研究
飞天应该是来自于古印度。
6. 飞天相关的故事最早见于印度古代文献
“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汉译佛经,用“飞天”两字很贴切。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人和礼佛、乐舞的天人。 飞天的形象来自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紧那罗为天乐神,为天上能歌善舞者。与乾闼婆形影不离,是恩爱的夫妻。 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人,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随着佛教艺术审美和创作的需要,他们的职能逐渐混为一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一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按佛经所示,飞天的职能有三:一是礼拜供奉;二为散花施香;三为歌舞伎乐。这三项职能本来毫无情节可言,但为了显示对佛的崇敬与供养,古代匠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入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因素,将这个毫无情节可言的题材表现得琳漓尽致,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程序。 所以,应该都是指的同一个事物了。
7. 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什么艺术形象
佛家语,意为在空中飞翔的神仙。
佛教石刻壁画中常有飞天的造像,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在天空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汉语译为飞天。
飞天最早诞生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与中国艺术融合,魏晋南北朝初期,壁画中的飞天亦称飞仙,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皆画有飞天。
8. 飞天在古印度艺术中可见于
印度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现在指的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9. 飞天相关的故事最早见于
典故“万户飞天”
讲的就是明朝时的故事。在后来的航天研究中,故事的主人公“万户”,被称为是中国用火箭载人升天的第一人。
15世纪,一位叫万户的 明朝官员手执两张风筝,将自己捆绑在座椅上,椅后加装47枚火箭,用蜡烛点燃火箭后升空,不幸的是,万户最终殒命。相较于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故事,万户的故事极具现实特征。万户虽未成功,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被誉为火箭飞行第一人。1970年,在英国布赖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会议上,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正式以“WanHoo”命名,从此,万户被很多人知晓。
如今,西昌航天城附近的主题公园里摆放着万户升天的雕塑。而据说万户是甘肃河西人,如果故事是真实的,万户殒命之处离酒泉并不远。
不过,关于这段故事的真假,历来争论很多,甚至主人公的名字也有很多种说法。因为这段故事来源于外国的一些记载,中国人在将其翻译过来时,就翻译成了“万户”,古代曾有过“万户”这种官位,于是人们就判断他是一名官员。
10. 飞天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
是的,飞天是跟随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