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美酒常识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青铜冰鉴特点(铜冰鉴介绍)

1. 青铜冰鉴特点

1. 青铜冰鉴特点

周朝时期

早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了解到冰吸热制冷的原理。所以为了应对炎热的夏季,古人用这个方法发明了最早的冰箱——冰鉴,并且成功运用到食物防腐、保鲜方面。

《周礼·天官·凌人》记载,"祭祀供冰鉴"。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

而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只是那时的冰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更是弥足珍贵。

所以当时冰的主要来源就是藏冰。《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

冬天天冷结冰后,人们把冰块藏在地窖里,以供夏天天热时使用。《水经注·河水五》记载,"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

2. 铜冰鉴介绍

2. 铜冰鉴介绍

青铜冰鉴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冰酒器,原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继承商周以来的中原青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铜冰鉴便是曾侯乙墓青铜器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整个兽形看起来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3. 铜冰鉴的用途

中国十大顶级国宝排名

版本一:

10、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

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

9、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是汉代规格最高丧葬殓服。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金丝重1100克。其妻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是旷世难得的艺术魁宝。

8、镶金兽首玛瑙杯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

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7、马踏飞燕

藏于甘肃博物馆,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6、曾侯乙编钟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5、越王勾践剑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

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4、“大禹治水”大玉山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玉山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

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国之瑰宝。

3、清明上河图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该画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2、司母戊大方鼎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称为司母戊大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1、四羊方尊后母戊鼎

藏于国家博物馆,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主要以祭祀为用。四羊方尊是目前已知的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高度为58.3厘米,重达34.5公斤,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尊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典雅、气势之磅礴,堪称“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名符其实的国宝级文物,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版本二:

10.司母戊鼎

为商后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院。

9.曾仲斿父壶

为春秋时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8.虢季子白盤

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底部有铭文110字,四壁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7.铜冰鉴

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6.龙虎尊

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意义深刻,此器也是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5.琱生簋

周宣王时期器物,早年出土于陕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大盂鼎

三足圆鼎,周康王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歧山县,鼎腹内记载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经验,为史学家所重视。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 匽侯盂

西周时期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整体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四羊方尊

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鸮尊

此鸮尊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 青铜冰鉴尺寸

最长的冰鉴是青铜冰鉴

5. 青铜冰鉴的制冷原理

一、摇扇子纳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最远可追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在夏天酷暑难耐的时候,古人最常用的就是用扇子扇风。老百姓家里的扇子多是用竹编的,简单实用造价低。富人家多用绢帛制成的扇子,质量好、重量轻,摇起来轻松点。一些文人墨客更是喜欢在扇子上写诗作画,用这种诗情画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冰块与冰水

不要以为在那个没有电的时代,古人就尝不到冰水,古人的智慧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在周时期,上层社会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冰降温了。冬天的时候官府将天然的冰雪贮藏在冰窖中,来年夏天就可以拿出冰块或雪放在居室中降温,不光制冷效果好,还能增加空气湿度。后来,冰窖开始慢慢普及。到了南宋时期,街上小贩卖的冷饮多达十多种:荔枝膏水、五味渴水、深香水、紫苏饮等,都是通过冰块来降温解暑的。

三、空调井

夏天地面气温高,地下气温低。为了能让厅堂气温适中,人们在厅内或房间挖一口深井。上面盖着盖子,盖子上凿一个孔。这样地下的凉气就涌了上来,如此凉风系统是不是比空调系统更健康环保。

四、凉棚

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院子里搭建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这样强烈的阳光就无法直射到墙壁上,保证了室内和院子地面的凉爽。为了不影响采光,还可以把整个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小块,拴上长长的绳子,等太阳刚升起或落山的时候就把席子拉开,光线和凉风就都可以进到室内了,这种移动式遮阳席像不像今天的百叶窗。

五、冰鉴

青铜冰鉴是战国时期发明的“生态环保冰箱”,真正的节能环保无污染。鉴,其实就是一个方形大盆,内层是可以放酒、浆、水果等,外层或上面放上冰,起到冰镇的作用。合上盖子没多久,“冷饮”就制成了。看着精致美观的冰鉴,还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内部冰水不会侵蚀木质的箱体,但却会从底部的小孔渗出,不影响水果和酒浆的保鲜。

六、清凉殿

俗话说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竟然想到了“水帘洞”降温法。唐朝宫廷建有专门避暑的凉殿,采用冷水循环原理,用扇轮转摇,将冷风、冷水送入大殿。冷水顺檐而下形成了水帘洞景观,水下降的过程蒸发带走大量的热气,处于大殿之中人们就可以惬意地享受这份清凉。这种感觉基本上就相当于住在了瀑布里面,想不凉快都难。

七,避暑行宫

一说到避暑行宫,最先想到的就是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承德避暑山庄了。在最热的天气里,皇帝会带着嫔妃们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或是圆明园中休闲一段时间。这些地方地势良好、风景宜人、树林茂密、绿水环绕,十足的皇家度假山庄。

夏天虽然酷热难耐,却也极大地激发了古人的创造欲望。在那个工业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发明的一系列降温避暑方法既实用又环保,甚至跟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很相符。有时候想一想,古人的智慧真实无穷尽。

6. 铜冰鉴的介绍

战国铜冰鉴是件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酒器。整体观察不难发现,铜冰鉴的鉴盖几乎全是镂空的,以满布的浮雕勾连纹和蟠螭纹,铸成盖体。而所谓蟠螭纹,就是变形缩小的交体龙纹,它们一条条只有毛线般粗细,却有头、有腿、有眼、有嘴,形态逼真,相互缠绕,繁密多变。战国铜冰鉴的铸造,集先秦铸造工艺之大成,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综合生产力水平,也体现了战国时期艺术审美方面的繁缛之风。这套酒器设计巧妙,铸造精细,形体壮伟,在现知商周青铜酒器中尚无可比者 。

战国铜冰鉴为后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法和先进水平,不仅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物,更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的典范之作,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作品之一。

7. 青铜冰鉴特点介绍

应该说是可以的,青铜冰鉴有类似于冰杯的效果,将冰块放在鉴中,缶套置于鉴内,缶中置酒。或者将热水放在鉴中为酒保温。不是它本身保温

8. 冰鉴青铜器

最早的铜镜距今有四千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且自渺远的上古便有之。在铜镜问世之前,人类如何看清自己的容貌?静止的水面能完整倒映出人的面容。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纳西斯的美少年,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模样,直到偶然在泉水边休息时,低头一看,在如镜的水面看见了自己的容颜,他日复一日如痴如醉地看着倒映在水中的自己,直至死去变成了一朵水仙花。今天英语等语言中“自恋”一词便来源于这位美少年的名字。

我们的祖先也从静止的水面中看到了自己的容颜,但由此引申出的文化内涵则相当不同。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监”字,一个人或跪坐或站立在一旁,大大的眼睛低头看着盛有水的器皿,正是一副仔细端详水中自己的模样的场景,由此我们也能理解为何“监”字的偏旁是皿。通过这种方式,人得以“自监其容”,关注自己的仪容而不是沉醉其中,仪容是否端正折射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

与“监”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鉴”字,它强调了映照出人的面容的器皿是用“金”制作的,正如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这里的“金”指的是青铜而非金子。今天我们能在博物馆中见到青铜鉴,这类盛水器不仅可以用来照面,也可以用来沐浴,还能储藏冰块,由此而得“冰鉴”之名。

至于“镜”这个字,与“鉴”属同源字,两个字都是金字旁,在音韵学上可以通转。“镜”字最早见于战国,到汉代已较为普遍使用。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轩辕作镜”,轩辕氏即黄帝,这位“人文初祖”是一系列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器物的发明者。神话归神话,我们今天能够见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制作出了铜镜。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的考古学文化,1975年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发现了一面素镜,也就是镜背没有花纹装饰的铜镜,此后又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发现了一面七角星纹铜镜。

9. 铜冰鉴反映了什么

错的

《冰鉴》是2009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曾国藩。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本名章铜,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省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1901年11月7日,病逝于北京。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