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铜冰鉴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1、鸮尊
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尊为古代盛酒器。在古代,是人们喜爱和崇拜的神鸟。他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型。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形。此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2、司母毋鼎
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五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3、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
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以发现的较大的方尊。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的结合起来。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4、大盂鼎周康王时器。
原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铭文记载康王想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
5、虢季子白盤西周时期,盛水器。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虢季子白盤是商周时代青铜器中最大的铜盘,是西周著名的重器,作器者虢季子白是周宣王的朝廷大臣。此铜盘内底铸有110字铭文,铭文通篇用韵,是一篇很好的韵文。四壁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
6、龙虎尊此尊为商代艺术珍品。
远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头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旋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
7、琱生簋
是周宣王时期的器物,相传原器早年出土于陕西。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是张少铭先生所捐。此簋通高二十二点厘米,口径二十一点九厘米,以饕餮纹为主要文饰。器内有铭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
8、匽侯盂
是西周时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径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体文饰精美,通体布满夔凤纹(一种具有华冠的兽头鸟身纹样)整个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盂为古代盛事器或盛水器。“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货即是燕国的君主.
9、铜冰鉴战国器
原器一九七七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铜冰鉴便是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
10、曾仲斿父壶为春秋时器
一九六六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原器通高六十六厘米,上口径二十三点一厘米,宽十六点三厘米。壶盖上饰有精美的莲瓣,为春秋青铜壶典型的造型。盖内及壶口内壁有铭文十二字,铭文大意为,曾侯的次子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
2. 冰鉴青铜器
我国古代关于酒器的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按酒器的材料可分为: 天然材料酒器(木,竹制品,兽角,海螺,葫菇)、陶制酒器、青铜制酒器、漆制酒器、瓷制酒器、玉器,水晶制品、金银酒器、锡制酒器、景泰蓝酒器、玻璃酒器、铝制罐、不锈钢饮酒器、袋装塑料软包装,纸包装容器。 明代金壶 宋代银壶 唐代金杯 唐代银杯 彝族五嘴救护酒壶 玉合杯 一、远古时代的酒器 远古时期的人们,茹毛饮血,火的使用,使人们结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兴起,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随时还可以用谷物作酿酒原料酿酒。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饮酒器具。究竟最早的专用酒具起源于何时,还很难定论。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应是很普遍的。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这种酒醪在现在仍很流行),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远古时代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 (1)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 (2)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专职的酒具制作者也就应运而生。在现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 (3)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据考古人员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专职的酒具制作者。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酒杯的种类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二、商周的青铜酒器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或者再加上jia,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三、汉代的漆制酒器 商周以降,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 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 四、瓷制酒器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五、其它酒器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 明清时期以至解放后,锡制温酒器广为使用。主要为温酒器。 夜光杯:唐代诗人王翰有一句名诗曰:“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为玉石所制的酒杯,现代已仿制成功。 倒流壶:在陕西省博物馆有一件北宋耀州窑出品的倒流瓷壶。壶高19cm,腹径14.3cm,它的壶盖是虚设的,不能打开。在壶底中央有一小孔,壶底向上,酒从小孔注入。小孔与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当正置酒壶时,下孔不漏酒。壶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时酒可不溢出。设计颇为巧妙。 鸳鸯转香壶:宋朝皇宫中所使用的壶。它能在一壶中倒出两种酒来。 九龙公道杯:产于宋代,上面是一只杯,杯中有一条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龙,酒具上绘有八条龙,故称九龙杯。下面是一块圆盘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时,如适度,滴酒不漏,如超过一定的限量,酒就会通过“龙身”的虹吸作用,将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称公道杯。 渎山大玉海:专门用于贮存酒的玉瓮,用整块杂色墨玉琢成,周长5米,四周雕有出没于波涛之中的海龙,海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重达3500公斤,可贮酒30石。据传这口大玉瓮是元始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公元1256年)从外地运来,置在琼华岛上,用来盛酒,宴赏功臣,现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园前团城。
3. 青铜冰鉴的特点
青铜马车青铜器是红铜与锡的合金,繁盛于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了1600余年,司母戊鼎大方鼎是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其他出土的如尊、四羊方尊、大盂鼎、號季子白盘、商龙虎纹青铜尊、瑪生簋、厦侯盂、青铜冰鉴、曾仲游父壶等青铜重器亦是我国国宝,他们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在冶金领域的霸主地位。
4. 紫铜出现最早年代
紫铜就是铜单质.因其颜色为紫红色而得名.各种性质见铜. 紫铜就是工业纯铜,其熔点为1083℃,无同素异构转变,相对密度为8.9,为镁的五倍。比普通钢还重约15%。其具有玫瑰红色,表面形成氧化膜后呈紫色,故一般称为紫铜。它是含有一定氧的铜,因而又称含氧铜。 紫铜 因呈紫红色而得名。它不一定是纯铜,有时还加入少量脱氧元素或其他元素,以改善材质和性能,因此也归入铜合金。中国紫铜加工材按成分可分为:普通紫铜(T1、T2、T3、T4)、无氧铜(TU1、TU2和高纯、真空无氧铜)、脱氧铜(TUP、TUMn)、添加少量合金元素的特种铜(砷铜、碲铜、银铜)四类。紫铜的电导率和热导率仅次于银,广泛用于制作导电、导热器材。紫铜在大气、海水和某些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碱、盐溶液及多种有机酸(醋酸、柠檬酸)中,有良好的耐蚀性,用于化学工业。另外,紫铜有良好的焊接性,可经冷、热塑性加工制成各种半成品和成品。20世纪70年代,紫铜的产量超过了其他各类铜合金的总产量。 紫铜中的微量杂质对铜的导电、导热性能有严重影响。其中钛、磷、铁、硅等显著降低电导率,而镉、锌等则影响很小。氧、硫、硒、碲等在铜中的固溶度很小,可与铜生成脆性化合物,对导电性影响不大,但能降低加工塑性。普通紫铜在含氢或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气氛中加热时,氢或一氧化碳易与晶界的氧化亚铜(Cu2O)作用,产生高压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可使铜破裂。这种现象常称为铜的“氢病”。氧对铜的焊接性有害。铋或铅与铜生成低熔点共晶,使铜产生热脆;而脆性的铋呈薄膜状分布在晶界时,又使铜产生冷脆。磷能显著降低铜的导电性,但可提高铜液的流动性,改善焊接性。适量的铅、碲、硫等能改善可切削性。紫铜退火板材的室温抗拉强度为22~25公斤力/毫米2,伸长率为45~50%,布氏硬度(HB)为35~45。 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蚀性。主要用于制作发电机﹑母线﹑电缆﹑开关装置﹑变压器等电工器材和热交换器﹑管道﹑太阳能加热装置的平板集热器等导热器材。常用的铜合金分为黄铜﹑青铜﹑白铜3大类。 纯净的铜是紫红色的金属,俗称“紫铜”、“红铜”或“赤铜”。 紫铜富有延展性。象一滴水那么大小的纯铜,可拉成长达两公里的细丝,或压延成比床还大的几乎透明的箔。紫铜最可贵的性质是导电性能非常好,在所有的金属中仅次于银。但铜比银便宜得多,因此成了电气工业的“主角”。 紫铜的用途比纯铁广泛得多,每年有50%的铜被电解提纯为纯铜,用于电气工业。这里所说的紫铜,确实要非常纯,含铜达99.95%以上才行。极少量的杂质,特别是磷、砷、铝等,会大大降低铜的导电率。铜中含氧(炼铜时容易混入少量氧)对导电率影响很大,用于电气工业的铜一般都必须是无氧铜。另外,铅、锑、铋等杂质会使铜的结晶不能结合在一起,造成热脆,也会影响纯铜的加工。这种纯度很高的纯铜,一般用电解法精制:把不纯铜(即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以硫酸铜溶液为电解液。当电流通过后,阳极上不纯的铜逐渐熔解,纯铜便逐渐沉淀在阴极上。这样精制而得的铜;纯度可达99.99%。 紫铜是比较纯净的一种铜,一般可近似认为是纯铜,导电性、塑性都较好,但强度、硬度较差一些。
5. 紫铜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青铜文化在中国发展比较早。青铜器坚硬,可塑性强,做好后坚固耐用,于是青铜灶得以飞速发展。
尤其商周时期,人们住所逐渐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院落渐渐成形,定居的生活使得灶具有了固定的位置。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以青铜鼎为代表的三足类炊具在贵族中流行起来,代替了陶灶。青铜灶是青铜冶炼技术早期发展的产物,从此,人类对器物品质以及造型的审美逐渐提升。
6. 铜冰鉴反映了什么
战国铜冰鉴是件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酒器。整体观察不难发现,铜冰鉴的鉴盖几乎全是镂空的,以满布的浮雕勾连纹和蟠螭纹,铸成盖体。而所谓蟠螭纹,就是变形缩小的交体龙纹,它们一条条只有毛线般粗细,却有头、有腿、有眼、有嘴,形态逼真,相互缠绕,繁密多变。战国铜冰鉴的铸造,集先秦铸造工艺之大成,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综合生产力水平,也体现了战国时期艺术审美方面的繁缛之风。这套酒器设计巧妙,铸造精细,形体壮伟,在现知商周青铜酒器中尚无可比者 。
战国铜冰鉴为后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法和先进水平,不仅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物,更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的典范之作,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作品之一。
7. 我国最早的铜器出现于距今多少年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记载产于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