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新词酒一杯”、“酒酣胸胆尚开张”、“醉卧沙场君莫笑”、“劝君更尽一杯酒”。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酒”经常与“愁”相互联系。回顾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白酒的文化,东西方似乎冥冥之中有着不能言尽的默契。这些共同点,无疑都是作为人的情感表达,或许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不同、习性不同,但于白酒的热爱程度都充满了相似性,那白酒的香型有哪些呢?相关的介绍如下!
白酒的主要香型
白酒的香型分为七种:馥郁香型、酱香型、浓香型、凤香型、清香型、米香型、芝麻香型和其它香型。(1993年国家又颁布了"兼香型")前四种香型比较成熟,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除前四种香型外,还有不少具有自己特点的好酒,其香气,口味、工艺不仅不同于已定型的香型酒,而又有自己特殊的工艺、风味。进而恰如其分的表达其香型名称,如董酒、西凤酒、白云边、白沙液等就是这样的酒,划归不到四个香型中去,只好暂时定为其它香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白酒香型的划分并没有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酿酒工业的发展,白酒的香型也必将更加丰富多彩。事实上,食品中,植物中的香味是多种多样的,酒的香味也会不断发展,不断增加,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影响白酒香型的因素
表面上看,白酒的香型与其化学组分密切相关,这些化学组分都是发酵工艺的产物。因此,工艺不同,酒的化学组分不同,香型不同。反之,香型不同,工艺也不同,其化学组分也不同。影响酒的香型和化学组分的主要因素有:原料、制曲(糖化发酵剂)工艺、发酵酿酒工艺,操作、窖池结构、生产环境等,此外,还与贮存时间、贮存容器有关。
辨别白酒档次的方式
1、高档酒:略显微黄或无色,酒体亮并且放光,轻微搅动略有粘稠感,灌子灌口的酒气幽雅、细腻。沾在皮肤上,酒香保留时间较长。手指捻动,细腻、柔滑、有稠感。喝上一口,会感到酒体是抱团的、不发散。
2、低档酒:略呈翠青色,酒体反光性较强,灌子灌口的酒气是较单一的酯香,手感欠细腻、欠柔滑,较粗糙,酒体分散。
我们除可以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白酒的优劣;通过视觉感知酒的色泽、状态、挂杯性;通过听声音辨出酒的清浊、新老;通过口味感知酒的粘稠、绵柔、爽滑等品鉴方法外,还可通过手捏、搓等触觉,感知酒度、纯固态发酵比例及质量档次。
白酒的酱香热
专家观点:茅台酱香发展,酱香工艺复杂,对人体更健康,背后的潜台词是酱香利润高。目前来看,酱香的份额确实在扩大,份额却远远不及浓香、清香,未来的份额也不会取代浓香、清香。当酱香企业不断深化“产区概念”时,神话“茅台镇”时,酱香的风口就不再是风口。
白酒的低度潮
专家观点:低度口感好,具有普适性,有利于年轻人尝试白酒,背后的潜台词是饮酒习惯。目前来看,主流酒企的度数是53度、52度,而且消费者的认知也是高度酒好于低度酒,高度酒贵于低度酒。不要看名酒企业纷纷为低度站台,要看名酒企业是否为低度酒的教育下功夫。低度酒的诞生,无非是该地有豪饮的消费场景,而非低度酒真的口感好、品质高。
任何一个国家,对于白酒的热衷度,或者说是关于白酒的文化细致程度,都没有办法与中国来相提并论的,而这恰好也是因为中国将酒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
当白酒从物质的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甚至上升到哲学领域,即所谓的“酒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