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教有敬斟这种说法吗是什么意思
蕙草包着祭肉,垫着兰草芬芳,敬斟起一杯桂酒,又是一杯椒浆。书面用语,表示虔诚的端起一杯酒敬尊贵的客人。
2,祭奠老人可有白酒吗老人生前喝酒的
祭奠老人可有白酒吗?老人申请喝酒的。祭奠老人也可以用白酒的。没剩钱,他爱喝酒哇喜喜欢那一头儿。
3,酒桌上反手倒酒有什么不好的说法 求赐教
反手给人倒酒应该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看不起别人吧记得采纳啊
那是祭奠死人。
反手给人倒酒应该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看不起别人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4,上坟可以带红色酒瓶的白酒吗
这个也是可以的,带红色酒瓶的白酒也可以都是没有影响的,一般带白酒是是代表对一种尊敬,然后代表一种礼物的意思。
5,祭祀用什么酒最好
白酒就可以了
一般用白酒
生前喜欢什么酒,就用什么酒
黄酒
用雪津啤酒最好 谢谢采纳细细
6,能不能把酒送给朋友让他用来祭奠他去世的父亲有讲究吗
你把东西送给朋友,那就是属于他的支配权了,不管他用你的酒是请客吃饭,还是用你送的酒祭拜他去世的父亲,那都是他的事情,跟你没有任何关联,这是没有什么忌讳的,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
7,亲哥弟给父母祭奠周年不一起去
没什么说法吧。知不过这样的话,代表着人心散了。代表着亲哥道弟对父母没有那么在意了。也代表着亲哥弟之间没有那么亲密了。以前都是大家庭在一起,内有商有量的。如果给父母祭奠,周容年不一起去。会给人一种分道扬镳的感觉。
按照我们当地习俗,应该一起去祭祀。一个月内不让上两次坟。这说明要求家庭和谐,大家商量着一块儿上坟。
你好!应该是一起去的,但是如果意见不合,或者是有矛盾也可以不一起去。不过父母已经去世了,亲人之间应该和和睦睦的,免得父母死不瞑目。说法倒是没有,只是自己的感觉,如果不想一起去,那就各去各的。如有疑问,请追问。
是不是有啥矛盾没有说清楚,父母都不在了你们俩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了,有矛盾不怕说开了就好了,哥哥给弟弟找到家里喝点酒把话说开了就好了。
没有什么说法,各人有各人的自由,但能一起最好。
8,古代饮酒的礼仪四步曲拜祭啐卒爵具体有何讲究呢
酒礼即饮酒的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现在宴会上碰杯即为酒礼。传说,钟毓和钟会幼时,一次,他们都以为父亲睡着了,遂邀约偷喝酒。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父亲发现,毓喝酒,“拜而后饮”,会则“饮而不拜”。于是各问其缘由。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典故很有趣,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所以,饮酒不能失礼。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当代,古代的酒礼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而随着现代生活因素的改变,平等与民主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中国酒桌上的礼仪也随之改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酒礼文化。与此同时,各大白酒的生产厂商也开始运用酒礼来作为自我品牌建造的方式,开始尝试利用教育消费者的方式来提升自身品牌,加强企业文化,其在推行品牌的同时也影响着当代酒礼的形成。
9,敬酒礼仪问题
按照一般情况应首先敬在座的辈份最大或地位最高的人,敬酒时长辈可以同时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晚辈喝但是晚辈不能同时和两个以上长辈喝,一般敬酒的顺序是顺时针敬。
喝酒时的礼仪: 1.敬酒
时要双手。 2.碰杯时,杯子一定
要比别人低。 3.敬了酒还没有喝
或还没有喝完时,不能放下杯子
。 4.还有就是对方喝多少,一定
不能比人家少(先等人家喝) 5.
千万不能强行劝酒,有失礼仪。
6.如果是干杯就一定不要剩一点点
。 7.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尺
度,不要贪杯。
一、我国古代文人雅士饮酒很讲究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饮阑。 饮人相饮者应当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 饮地饮酒场所以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为佳。 饮候选择与饮地相和谐的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之时饮酒。 饮趣以联吟、清淡、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烘托氛围,提高兴致。 饮禁包括苦劝、恶谑、喷秽等,避免饮酒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饮阑酒之将尽,可以相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郑板桥有对联曰:“酌量饮酒;放胆吟诗。”□荔夫 二、饮酒礼仪: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厂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酬--主人要向客人敬酒,酢--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旅酬--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行酒--依次向人敬酒,避席--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的人都要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没想到古人喝酒就有这么多讲究,怪不得现在酒桌上有那么多讲究,搞得不懂的人好不尴尬。现在我们不仅沿袭了很多古代的饮酒礼仪,而且更加丰富化了。如果有机会好好请教经常喝酒的人。
10,祭酒的祭祀礼仪
祭祀目的是为向上苍、祖灵祈求福寿,企赐光明前程。酒既然是祭祀时必备用品,酒的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也表明祭者的诚敬程度。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因为对很多国家或部落来说,战争决定他们种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都要用酒来激励斗志,叫壮行酒。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从出土的商周代陶器和青铜器来看,出土的酒器数量最多,种类最繁,其制作巧夺天工,堪称世界之最。著名的四羊方尊是那时盛酒祭祀的一种青铜器皿。酒与维护封建秩序的“礼”相互交融。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明确地说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此后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人们便用“祭酒”泛称位尊或年长者。汉魏以后,祭酒还被用作官名,含有为首者或主管者的意思。祭酒作为语词,至今未废。现代亦用以泛称文坛、艺坛或文化界、学术界的首脑人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孔子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思想倍受历代统治者推崇。因此,历代帝王在用酒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神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项十分隆重的酒祭典——祭祀圣人孔子。作为国家行为的祭孔的礼制可谓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时代。公元前479年,孔子辞世。此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就开始祭孔,并用酒作为主祭品。唐宋明清日渐升格并达诸侯王规格,而选择主祭品——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非美酒佳酿根本没有资格配享孔庙。在我国的各民族中,也普遍用酒祭祀祖先的习俗。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人去世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或“豆腐饭”。虽然葬礼期间的举办的宴席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云南的怒族,村寨中人病亡后,各户还需带酒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普米族视死如生,停尸举丧期间,死者灵前的美酒不断,送棺入土前,还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佳酿。现在每年的清明上坟、祭祖时,都要带上酒和肉,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这是炎黄子孙共有的习俗。而其他一些重大节日,也要在祖先的灵像前,放一杯酒,一些碟菜,还要插上蜡烛,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用酒祭祀年代久远,代代相承。一直以来祭祀用酒非常讲究。今年的“国之大典”的祭孔,用酒用得就是中国白酒第一品牌五粮液,五粮液“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辛弃疾),将中国酒文化和儒家文化融会贯通,创造了中庸和谐、积杂成醇的文化理念。用五粮液酒祭孔,也正是继承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岁月演变过程中,可能祭祀的形式和模式不断地改进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对粮食作物的重视和使用。五谷杂粮就是天地精华元气的象征,祭祀后人把粮食摆上供桌,把用粮食酿造的酒液洒向土地,礼纯情真,谓之大气。随着酿酒业的日益发展,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宽泛,经过历史的发展沉淀后,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礼仪。但从古至今,酒在祭祀的这个风俗中始终举足轻重。与其说一些酒的风俗来源于酒,酒丰富了这些风俗,譬如用酒祭祀和祭祀用酒,还不如说,酒的风俗折射、演绎和尊崇着尘世间的文化规则。
11,祭奠先人是的酒为社么要洒在地上
农历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 中元之意由元宵节延伸而来。古代以正月第一次月圆称为上元(故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七月为岁中,七月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中元,因以为节名。
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节,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于是益加普及。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传沿袭成为中元节。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中元节又称亡人节、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12,朋友母亲过世后首次聚会第一杯酒有何讲究
从远古以来,酒便是祭祀丧葬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地区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已逝故人,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下面小编就详细给大家说说我国各地区的丧葬酒礼习俗,一起来看看吧!各地区的丧葬酒礼习俗在我国,旧时认为酒有沟通天地的灵性,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到了阴间,世人为其供奉酒食,死者便能享用到。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及长久以来我国流传着的灵魂不死的观念,许多民族都存在着丧葬礼俗中用酒祭奠死者的习俗,以表达生者对其的哀思与敬意。因而人死后,人们常常要举行丧葬礼仪,并用酒祭奠死者的亡灵。在其中,丧葬酒尤为典型。如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主人家当然得置办酒席,盛情款待吊唁的宾朋,名为“开吊酒”。这便是一般我们俗称的“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 “吃豆腐饭”。一般席上都吃素食,同时酒也一定是少不了的。此外,在死者出殡前还要喝“动身酒”以及下葬以后主人家酬谢送葬者的“送葬酒”。此后,每逢“做七”和“忌日”,也都要以酒成礼,以酒来纪念死者,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丧葬酒俗名目繁多。其实,丧礼中为死者奠酒的仪式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了。当时先人拿酒肉供奉亡灵,把酒倒在地上献给死者喝,其中隐含着为死者饯行之意。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另一种远行,是以阴间为目的地的不归之旅。丧葬酒俗历经千年,不断流传、演变和发展。关中和陕北出殡最忌棺材见太阳,在出殡之日的凌晨就要起灵,于东方微明、太阳未出时就要下葬。但关中的韩城则要在午后才出殡,陕南一般也是午时过后起灵。启动灵柩时要吹奏哀乐、鸣放鞭炮,孝子在礼宾生的指引下,跪在灵前明烛、拈香、烧纸、献饭、奠酒,读“起柩文”。全体孝男孝女大哭,在礼宾生一声“起灵”的号令下,孝子和众乡邻迅速将灵柩抬起,移出门外,平稳地安放在棺罩内。安徽奠祭之日,宾朋齐集,丧家设宴款待宾客。皖南歙县民间,一定要等所有亲属到齐,方能大殓。入殓时,用白布将尸体吊入棺内;尸体摆正后,将死者头部裹着丝绵的嘴巴处剪开,俗称“开密口”。此时,儿孙披麻戴孝跪献果盒,将少量糕点放入死者口内,并滴洒告别酒。富有之户,让死者口含珍珠,左手持金,右手握银,以望来世更富有。祭奠亡灵是追悼死者的重要仪式,皖南徽州特别讲究,故称之“徽祭”。据《休宁县志》记载,本县丧祭,通常由12位礼生组成,一行顺序进入灵堂,俗称“牵羊祭”。礼生各有职司:正、副“赞”各一人(又叫“通”,即祭礼的司仪),分立于上堂左右的高凳上,指挥祭礼进行;正、副引二人,正引在前,引导主祭的孝子行跪拜礼,副引在后,司樽、司盥、司祝(读祭文)、司帛各一人,无职小礼生四人。祭堂设上、中、下三案,置香烛,陈山珍海味祭菜和猪羊。两廊置盥具、酒樽等。一切仪式均按正赞所发号令依次进行,有条不紊。讲气派的人家,尚有用“虾须祭”的。“虾须祭”由16位礼生组成,分两行进入灵堂,故名。礼生的职司分工大致与“牵羊祭”相仿,仅增加了“引”、“樽”、“盥”、“祝”四人。因为“虾须祭”时间长,走动频繁的礼生须轮流替换。这两种祭礼形式,均有徽州特色,外地人称为“徽祭”。谢孝。丧事办完,通常在“五七”之后,孝子对前来吊唁的人登门叩拜致谢,俗称“谢孝”;并置办酒宴酬谢丧期办事的人。亡者若为过60岁者,即为满寿、全寿,酒宴往往办得隆重热闹,称为“寿酒”。客人往往将用的盏打碎了,“寿”便到了。另外主办人家还要给来客一条白毛巾(旧时多为土布大手巾)。孝子守孝三年不饮酒、不看戏、不娱乐,以灰布鞋为标志。满三年大祭,烧灵位“除孝”,变常服。广东白事酒席,先上三牲(猪肉、鱼子、鸡子),一般不必多拘泥。客家酒席的最后一道菜是青菜。酒席用酒,红事喜庆用酒不拘,但白事酒一般只用黄酒和白酒。饮白事酒时,忌猜拳行令、喧哗及饮醉闹事。中国的丧葬酒礼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在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细颈陶酒壶,就是一件随葬的酒器,也是开始在丧葬场合使用酒和酒器的证明。
13,婚丧礼俗
一、丧葬
彬县人注重厚葬,有“埯葬半家当”的说法,葬礼愈厚能显示出子孙的孝心。由于过分铺张,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有“父愁子妻”“子愁父葬”之说。
1、预制棺椁,早做葬服。父母年迈过半百,就着手做棺椁,缝葬衣,木质讲究杉、橡、松、柏、枣,布衣讲究绫罗绸缎呢。工匠会精雕细刻,巧夺天工,样式有:三圆、四平、立桩卷盖、重底重盖、栽棕拨簧、阴刻阳雕、彩绘油漆。棺椁做成后的“交木”宴譨和做工时的饭菜要有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名茶醇酒,着重显示晚辈的孝心。“交木”的隆重,不亚于过生日,亲朋好友携带厚礼来相庆,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
丧服一般是5-7套,男的外罩长袍马褂,女的外罩大袄长裙。丧衣要女儿或儿媳缝制。
2、迷信风水,选择墓地。父母殁后,要立即请所谓风水先生选择墓地,葬于何地能称王称霸,葬于何地能人财两旺何地不吉利等。奠礼、埋葬等一切事宜都听风水先生的吩咐。盖棺前的葬服穿着要由舅父和娘家人过目。
3、子孙守灵,嚎淘大哭。父母病危,子孙亲人要聆听遗言,不敢远离,死后守灵痛哭,直至埋葬。死后七天内忌讳五代以内的亲人 ,不准闯入别人家,否则给人家带来不祥。
4、出示讣告,筹办丧事。墓地和葬期完全由风水先生独自决定。讣告由他执笔,写清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及生平事略,及五代以内的孝子贤孙姓名全部写上,张贴于大门之外。如有曾玄孙辈,却不戴孝,而披红纱,以表死者四世同堂,人丁兴旺。
筹办丧事,首先在亲友中选择一位有筹办丧事经验的总管,代表主人邀请亲邻充当执客,分管各种后勤事宜。
5、隆重吊祭,筵请宾客。隆重吊祭,大宴宾客的这一日叫“奠”,一般是死后第七天。事前出讣告,让亲友乡邻有听准备。主人杀猪宰羊、修墓、请吹鼓手。大“奠”之日,根据亲疏远近,尊卑贵富,或献猪献羊,或赠旌赠帐,或捐帛捐钱,或敬香敬纸。如果是官宦人家的“官傧”事,则邀请有功名官爵的翰林、进士、贡生、举人、秀才,甚至卿相公侯,州官县令,亲临点“主”通“神”。
大“奠”之日一般“三献礼”,即孝子、孝孙、孝侄辈排列次序,分三个段次,行八拜九叩首之礼。礼仪进行期间,孝子由一人搀扶,匍匐嚎啕痛哭。
6、书写“铭旌”显扬德名。为恭维死者,主人攀有功名之人,籍其人之官衔名望,请为死者赐赠四字或八字之褒扬之词,用金粉写在绸条幅上,名曰“铭旌”。上结彩纸,树于大门之外,光耀门庭。
7、摔烧纸盆,出殡下葬。灵柩出葬之前,要由长子摔碎焚纸的灰盆。灵柩使用龙杠官罩。抬灵人讲究八抬、十六抬、三十二抬,鼓乐吹手,纸火魂幡在前,孝子哭丧队伍在后,所有孝子孝孙男女披麻戴孝各一行肩扯数丈白布,手持柳枝弯腰痛哭,缓行至墓地。
灵柩所过的路上,左邻右舍各家在门前烯放柴火,以防鬼魂窜入他家,带来不祥。
灵柩入穴后,风水先生要在棺木上搭上罗盘,确定棺木的位置。并在棺盖上放灯碗和酵面碗。
8、掩埋死者,引魂归家。由死者长子抱神主牌位或遗像,吹鼓手护送,边走边哭,呼唤其灵魂归爱。行至门前,由死者长媳迎牌位或遗像供奉在家。每餐在死者牌位或遗像前焚香烧纸,直至百日。
9、慎终追远,祀奉三年。老人殁后第一年为头周年,亲戚来家烧纸。二周年一般不举行仪式。三周年以禫服已满,孝事完毕,一般奠祭待客,到坟上去烧纸。去时吹鼓手迎上祭献的纸幡供品,孝子穿白戴孝跟随,到坟前烧纸完毕,即脱去孝服更换新衣,至此服期已满,惟余以后的清明、寒食、冬至梦纸祭坟。
二、嫁娶
旧时婚嫁大致有以下四个阶段。
1、相亲。在未正式提前之前,男方经人介绍,先从背地里观察了解某家女儿,如合适再托人提说。女方经再三了解后,由媒人提说双方见面,一般是女方来男家看看,叫“看过活”,如无异议,就算允亲了。
2、合婚讲彩礼。在允亲的基础上,女方要看生辰八字合婚,如不相冲相反时,再提出彩礼。彩礼多少不一。有不讲求彩礼的。也有贪图彩礼的。1931年以前,多者银子50两或银元50个,少者银子10两或铜钱30串;1931年以后,彩礼风气渐盛,有100个银元以上的。
3、订婚。经两家同意,择日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之日,男方携酒两瓶及点心礼物由媒人领至女家,入室先给女主人作揖敬酒。如果女方接酒,则事已谐,再复敬酒,宣告事成,若女方不接酒,还须重新考虑。女主人接酒后,随之请女方宾客到男方家中去坐席。女方去时必须给男方赠以衣服鞋袜之类的礼物。1931年以前,女子本人一般在订婚这天去男方家中。其后,也有女子同媒人等同去男方家里。见面之后,互赠礼物,称为“换手”至此婚事方成。
4、结婚。一般女子及笄(15岁)、男子十七、八岁就可结婚。婚前一两月必须将彩礼送到女家。乡下亦有女方去男家接收彩礼的,统称“行财下礼”,然后双方各自进行下列事宜。
其一,男方领“庚贴”,打“局单”。庚贴是到公家去领,前期由县衙礼房经管,后由县署三科教育科经办。其贴类似现在的结婚证,1931年废止。贴分乾坤两种,内填男女姓名、年龄、属相、八字,盖有县印及填发人名章。领贴时,由男方同媒人去领,手续费铜钱一串,后改为银元一枚。“打局单”是男方私下叫阴阳先生办理,按男女生辰八字决定婚期,于一红贴上写明如何趋吉避凶、新娘上轿、下轿、入洞房之方向座位禁忌等,娶亲时交给女方按其指示办理。
其二,女方添箱陪嫁妆。女子出嫁前一天为“添箱”之日,亲友去家中赠送礼品,有衣服、脸盆、花粉、首饰之类。按其关系的亲疏远近,礼品有轻重薄厚不等,女方设席招待。赔嫁有两类:一是男方给一半,女方添一半;一是女方自愿的赔送。还有赔数目不等的“配婚钱”,男方按数添配,此归新娘所有和支配。
其三,男方迎娶,女方送嫁。婚期之晨,男方准备鼓乐花轿迎娶。选遣一“迎女”人偕同一男童,捉母鸡一只(按古制应是牵羊一只,后来用鸡替代,也示吉利之意),挟红毡包,内包新郞的“岁数馍”(一岁一个)及庚贴、局单,还要带上一包盐,一包艾叶(意为祝愿新婚夫妇有缘有爱),前去女家迎女。女方在原包内添上新娘“岁数馍”、两个红枣、两个核桃(愿早生儿女),交迎女带回。留下艾叶、盐,再各加一份,合在一起,盛饭碗内放入赔嫁箱柜中带至婆家。新娘出家门时,哭哭泣泣,不肯自行上轿,则由新娘的姑父或长辈背扶上轿。花轿至男家门前,鸣放鞭炮,由接女者二人搀扶下轿。新娘头顶红布盖头,进门时由接女的给肩上搭青铜钱一串,右手提一小斗粮食,左手提一壶水或醋,然后接引到铺路的红毡上,另有一人手捧内装草节和花红纸屑的升子,不断往新娘身上抛撒,边撒边 唱。什么“撒草撒草,俩口子相好,百年偕老,生个娃娃满院跑”等。入洞房后,稍事歇息,开始“拜天地”,男女婚人交帖,作“班辈揖”等仪式。礼毕便入席就餐。女方客人离席时,男方要给抬嫁妆的偿以“红封”钱数不等。
其四,客上添喜、闹洞房、抹花脸。洞房花烛之夜,亲友及新郎的朋辈,都来恭喜耍房。花样很多,有说笑话的,有表演动作的,有新点子,难题目,使新婚二人颇为难堪,然而又喜气融融。第二天,客人登门道谢,新郎出门拜客。新娘进厨房表演做饭手艺。上午请娘家“吃汤”,惟新娘父母不去。中午筵前“择大小”,所有客人都参加,新婚夫妇给来客一一磕头行礼,受礼者须赠以钱物。宴席开始后,戏耍者乘新郎父母不备,给其脸上抹花脸,惹人嘻笑。第三天为新娘“回门”,娘家来人迎接,下午送回,不过十天,新婚夫妇不能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