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为什么白酒是中国酿造的,酒在中国文学中表达怎样的意蕴

本文目录一览

1,酒在中国文学中表达怎样的意蕴

酒是中国百饮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无论是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民俗,都与酒、与酒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酒的故乡,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酿造酒的地方之一,也是产生众多酒文化的丰沃土壤,酒与中国文化也形成了奇特的依附关系。而这其中,酒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又最为密切,有着“诗仙”美誉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是一个与中国的酒文化高度融度合的著名人物。

{0}

2,白酒是纯粮食酿造的吗

我是五粮液公司的上市CEO 兼 茅台公司的技术顾问 对于你的提问我们也无非做太多的回答 因为这已经牵涉到我们这个行业的商业机密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行业潜规则了 所以 我无可奉告.. 不是! 我可以准确的告诉你,我不晓得。大部分 不是,现在纯粮食酿造的白酒很少了。不全是,也有用酒精勾兑的。

{1}

3,五粮液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五粮液 素有“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的赞誉。向有“名酒之乡”美称的四川省宜宾市,是宜宾五粮酒的故乡。1928年,“利川永”烤酒作坊老板邓子均,又采用红高粱、大米、糯米、麦子、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酿造出了香味纯浓的“杂粮酒”,送给当地团练局文书杨惠泉品尝,他认为此酒色、香、味均佳,又是用五种粮食酿造而成,使人闻名领味。从此,这种杂粮酒便以五粮液享于世人,流芳至今。蜚声中外、誉满神州的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所产的交杯牌、五粮液牌五粮液(由“荔枝绿”——宜宾元曲而来),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为四川省的六朵金花(泸州特曲、朗酒、剑南春全兴大曲、五粮液、沱牌曲酒)之一。它以“香气悠久,滋味醇厚,进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风格。。宜宾五粮液,喷香浓郁,醇厚甘美,回味悠长,以优质糯米、大米、高粱、小麦五粮为原料酿制而得名。它是宜宾酒厂用“五粮配方,小麦制曲,人工培窖,双轮低温发酵,量质摘酒,按质拼坛,分级储存,精心勾兑”的独特技术和悠久的传统工艺精酿而成,不仅在国内驰名遐迩,而且远销国外。应该在清朝吧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2}

4,白酒为什么要发酵

白酒不能发酵。应该说,白酒是通过发酵生产的。白酒是粮食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转化形成的以酒精为主的化学物质与水的混合物,具有酒精的刺激性气味、滋味和其他物质产生的香味。白酒的形成是通过许多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过程大致是:先由霉菌产生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把粮食中的淀粉和蛋白质转化成糖和小分子肽、氨基酸,再利用酵母菌把糖转化成酒精。发酵的意思是微生物的无氧代谢,而酵母菌利用糖转化成酒精,必须在无氧(密封)的条件下进行,所以把白酒的生产过程叫发酵。在发酵的同时,还有其他微生物共同作用,如各种细菌(这些细菌都对人体无害),这些细菌也是利用糖等物质,转化形成其他一些香味成分,如各种其他醇类、醛类、酸类。发酵完成后,要用水蒸气把酒精和其他成分蒸馏出来,然后密封低温放置一段时间,让其中的醇、醛、酸等继续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多种酯类物质。这才是白酒香味的来源。白酒生产的主要过程,也是关键过程是发酵。所以说,白酒是通过发酵生产的。白酒生产出来后,就不能再发酵了。粮食蒸熟后易于发酵转化。以制作过程为例,大米和糯米浸泡12小时之后装入配备的双层节能不锈钢蒸酒设备的内侧蒸熟,备用。玉米直接煮熟,其他粮食蒸透。这些粮食在蒸熟或者煮熟的时候是很有讲究的,待粮食熟透之后凉至一定温度,加入熟料高产酒曲发酵即可。酿出来的酒即为我们熟悉的多粮酒,通常我们熟知的五粮液也是多种粮食一起酿造的白酒,正因为每一种粮食都有各自的独特的优势和口感,因此放在一起每一种粮食的香味都能够独立的散发出来,让人流连忘返,难以放下手中的酒杯。

5,中国白酒发源地在哪里

千古美酒说西夏,西夏美酒数凉州。据说西夏酿制的烧酒,今天的人们称之为白酒,主要是采用蒸馏工艺制取含酒精度较高的蒸馏酒.民间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曹操的诗歌里有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到中国古代的酒具和酒文化,首先第一个话题就涉及到酒的发明。很可能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就是说中国古代的酒到底什么时候发明的?那你有了酒才能有酒具,没有酒那就谈不到酒具,也就谈不到酒文化的问题。所以,跟朋友们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追根求源。我们来研究一下,或者说讨论一下,中国古代酒的发明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这么三个小的问题,一个是关于酒的发明,一个是酒的种类。还有呢,经过我们考古的发现,对于酒的发明这么一种实证性的东西。那么现在关于酒的发明,首先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现在有这么几种说法,一个说呢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我们的话题之外,因为它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了;第二种说法呢,是仪狄造酒。仪狄这个人物是夏代的一个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杜康造酒也是从汉代就开始传说了,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我们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句诗言,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一喝了杜康什么忧愁都没有了,这个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很早就有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国时代,已经有作为饮料的麦酒(啤酒)及葡萄酒了。法老、贵族、祭司等人饮葡萄酒,一般平民消费价格低廉的麦酒。考古挖掘证明,在古王国时代的墓葬中,不论是法老、贵族、平民都将酒作为随葬品。可见此时酒已经是古埃及人生活的重要饮料了。从古王国第四王朝开始,贵族墓葬中常出现以采摘葡萄与酿造葡萄酒为题材的壁画。 大约在同一时期,美索不答米亚流域的苏美尔人也开创了灿烂的葡萄酒文明,他们开辟葡萄圆,酿造红葡萄酒,技术已很高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两快楔形文字泥班记载着埃什嫩国王法典,其中说到酿造者令人尊敬的职业,而妇女是当时主要的酿酒师。 虽然人类所能查实的史料仅能证明酒类酿造只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真正的酒的形成的历史可能要早得多,甚至早于人类本身的历史,酒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糖在酶的作用下便可分解成酒精,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含糖的物质,植物果实成熟后如果不即使采摘,自然脱落,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作用下,果实外皮上的酶即能将糖分转化为酒精。 我国素有“猿猴造酒”之说,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说法,法国酿酒界普遍认为鸟类可以衔集含糖果实与鸟巢中,如未吞食久而久之鸟巢即可变成“酒器”,如果说“猿猴造酒”还有主观模仿大自然的动机,那么鸟类造酒纯属意外。但无论如何,这种造酒还是要晚于自然造酒。 至于人类何时开始造酒,这不仅要取决于人类要在自然中发现酒的存在,而且要取决于人类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模仿自然造酒的工艺,推测人类酿酒最早历史应该发生在能够找到足够的食物,又有食物能短期贮存之时,这样的时期应该在人类开始定居之后,又此而已推断,人类开始人工酿酒的年代应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两三万年左右),当然那时的酿酒只是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而已。你好,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模糊啊!宜宾的酒文化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五粮液就是中国酒文化的提炼和结晶。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发源地,太多白酒了。你可能指定那个酒这还好找

6,酒的来历谁知道啊

“酉”字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其形状像个罐形酒瓶。在古韵学中,“酉”和“酒”是同音、同韵、同义。其实,酉就是一个盛酒的罐形瓶。所以,“酉”就是“酒”。 按顺序说,应该先是瓶,后是酒,或者说酉代表瓶和酒。凡“酉”字作部首的字,都与酒有直接关系。如“酵”, 是制酒中的化学酶素;“配”,则是指酒中材料的配置勾兑;“酝酿”,是造酒材料的发酵过程。还有醇、酗、酣、酬、酩、酊、醉……以“酉”为部首的一百多个字,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汉字家族,形成了一种古老的酉瓶、酉酒文化。可以说酉即瓶,瓶即酉;酉即酒,酒即酉;酒即瓶,瓶即酒。 在地支纪时中,“酉时”为黄昏时分,下午5时至7时,正是人们在一天的劳作之余,饮酒小歇,解除疲劳的时间。可见在上古时代,人们对酒文化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并实践于生产、生活中。甲骨文中的酒有两种写法,一是酒,二是酉。“酉”之所以没有三点水,是因为三点水所代表的“水”,放在“瓶”右边的“瓦罐”里了。后人为了更清楚地表达酒是一种液体,所以又在酒的左边加了三点水。“瓶”也是个象形字。瓶字左边的“并”,在古文字学上,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两个人合作把瓦罐竖着放平,以防液体流出。因原始陶器中的瓶有平底、尖底的,到了汉代演变为圆底,再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平底圈足。“瓶”字右边的瓦,上边的一横代表瓶盖,里边一横代表盛液体的水平线。因为当时有的瓶是尖底的,必须两人合作,才能把尖底或圆底插入土内、竖着放正,使液体不至于流出。 酒的种类很多的 你没问什么酒 不好回答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也足见酒之历史之悠!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传说,发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名叫“久”,后来才有“酒”字。增加“酒”的历史典故 酒产生于何时,现已无可考。   约摸在原始社会的采集渔猎经济时期,人类通过品尝成熟后自然坠落在树洞里、石缝中已发酵的野生果实,便发现了酒的稚物。   原始农业的文明发展,人们开始有了剩余“米粮”,这些屡屡“变质”的食物有的酸败腐坏,有的却形成可食用的米酒。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先民们开始观察食物成酒的过程,探究其原因,并摸索之。 同样关于它的发明创造,中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战国策·魏策》二载:“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这则传说,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它至少表明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已有酒产生。民间还传说夏代的杜康,是造酒业的鼻祖。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可见当时的杜康酒按现代词的表述已属名优产品了。倘若今天我们要想知道中国古老的酿酒技术,恐怕已是十分困难的事了。但从《礼记·月令篇》中记录的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炙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已不难看出古人对原料、投曲、浸煮、水质、器皿、火候等做酒之重要工艺环节,能提出如此之高、之明确的要求,这说明当时的酿酒法已趋向成熟。当时酿造的可能是果酒和米酒之类的低度酒,烧酒等高度酒的酿造,开始于元代,应缘于元代蒸馏技术的发明,此等发明使酒的生产有了长足之进步。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间始创其法。”当时还有了专门的烧酒作坊,米酒、果酒则民间早已有之。酒的发展史  在我们的祖先尚为猿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因为,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是陶器的制造。否则,便无从酿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在尧时,酒已流行于社会。“千钟”二字,则标志着这是初级的果酒,与水差近。《史记》记载,仪狄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恐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的核心之点,是说酿酒的程序,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蒸馏。所谓突破,其本质就是酒精提纯。这一生产模式,已和现代基本相同了。清代乾隆年间,直隶宣化对酿酒户征收烧锅税,标志着白酒业的兴旺发达。   自古及今,酒一直在陪伴着历史兴亡的脚步前进。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兴也有酒,亡也有酒,确可谓经盛衰而无废,历百代而作珍。“酒之为祸久矣”,其实不然,人的品格优劣,是由生理基因决定的,与酒无干。善者为善,恶者为恶,有酒无酒,喝与不喝,都改变不了什么。智愚在人,我们无须对酒颂之过高,责之过重。我们对酒的态度,该是不禁不纵,有节有仪,趋其利处,避其弊端。食物发酵后形成

7,土制烧酒的程序

朋友,详细的介绍给你了,希望你得到帮助! 烧酒的制作 烧酒是我国民间广泛食用的酒类,且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呕,特别是夏 季消暑及治痢疾等功能,广受城乡人民的欢迎。 原料选择:烧酒制作对品种特别讲究,以紫红色花色甙含量高的品种为宜。 我们曾对不同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认为做烧酒杨梅最好的品种是浙江余姚的早性迟山杨梅,其产品表现为酒液色泽紫红,清晰明亮,果面紫红,果肉坚挺,硬度佳良,风味更佳,评比总分为94分;其次是荸荠种,上述各种性状略次于早性迟山杨梅,评比总分为90分;再次为荔枝种、来地红、凤欢种,评分在78-84分之间;最差的是白杨梅,评分在60分以下。浅色品种不宜制作烧酒杨梅。果实要求九成熟,没有受伤腐烂,没有病虫害。把果品原料以清水漂洗干净,在通风处风干后再备用。 配方:各地配方颇不一致,但适合于多数人的口味、营养价值高的配方以重量计算,杨梅果50%-55%,烧酒45%-50%,蜂蜜3%-5%,食盐0.5-0.8‰,再加适量味精和其他配料。为了有利于产品在市场销售,则需要美观、牢固,装量适当。目前消费者喜欢的容器是酒坛形720克装量的透明玻璃瓶。按照配方的比例,把各种原料混合后充分搅拦,先把杨梅放入瓶中达9成满,再把混合的配料液灌入以盖没最上面的杨梅为度。 护色:制作后数天果内的花青素渗出液体中,果面颜色变淡,但2个月后这些色素又吸附到果中,果色加深。其后如在见光条件下,由于花青素的分解,色泽逐渐变淡,最后变为灰褐色,影响商品外观质量。如放置在黑暗处褪色现象会减轻。 为了更好地克服色变,以往常在配制中加苋菜红或胭脂红,但两者都存在对人体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宜采用植物自然色素进行护色为宜。 知道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 但一直不知道曲蘖的本质所在。现代科学才解开其中的奥秘。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蘖也含有许多这样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将蘖本身中的淀粉转变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转变成乙醇。同时, 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也是酿酒原料。 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酒曲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 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教授认为这甚至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这显然是从生物工程技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推断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所创立的方法将日益显示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酒曲的种类 酒曲的起源已不可考,关于酒曲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 书经·说命篇>>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从科学原理加以分析, 酒曲实际上是从发霉的谷物演变来的。酒曲的生产技术在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中第一次得到全面总结,在宋代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酒曲品种齐全,工艺技术完善, 酒曲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发酵力都很高。现代酒曲仍广泛用于黄酒,白酒等的酿造。在生产技术上,由于对微生物及酿酒理论知识的掌握,酒曲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人们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适于酿酒的酒曲。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制作方法不同,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异,酒曲的品种丰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国酒曲的种类和制造技术基本上定型。后世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改进。以下是中国酒曲的种类: 一 酒曲的分类体系 按制曲原料来分主要有小麦和稻米。故分别称为麦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种类也很多,如用米粉制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饭制成的红曲或乌衣红曲,米曲(米曲霉)。 按原料是否熟化处理可分为生麦曲和熟麦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来分,又有很多种类,如加入中草药的称为药曲, 加入豆类原料的称为豆曲(碗豆,绿豆等)。 按曲的形体可分为大曲(草包曲,砖曲,挂曲)和小曲(饼曲),散曲。 按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 分为传统酒曲(微生物的天然接种)和纯种酒曲(如米曲霉接种的米曲,根霉菌接种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种的酒曲)。 二 酒曲的分类 现代大致将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它们是: 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 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 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 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 麸曲,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酒曲生产技术的演变 一 原始的酒曲 我国最原始的糖化发酵剂可能有几种形式:即曲,蘖,或曲蘖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 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 但曲和蘖起码在商代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发芽的谷物和发霉的谷物外观不同,作用也不同,人们很容易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制造,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 二 散曲到块曲 从制曲技术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最原始的曲形应是散曲,而不是块曲。 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温度, 空气湿度和水分含量情况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长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我国几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来。例如古代的"黄子曲",米曲(尤其是红曲)。 块曲,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 其制法是将原料(如面粉)加入适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汉的<< 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时代,以<<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代表, 我国的酒曲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块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加;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国的酒曲制造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 散曲和块曲不仅仅体现了曲的外观的区别,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酒曲的糖化发酵性能的差异上。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 从制曲技术上来说,块曲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工序较长, 而且制曲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酿酒前,还必须将块状的酒曲打碎。古人为何多此一举? 其中的道理是块曲的性能优于散曲。从原理上看,我国酒曲上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有的霉菌菌丝很长,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缠结,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块状。酒曲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细菌,酵母菌,霉菌。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专家认为,酿酒性能较好的根霉菌在块曲中能生存并繁殖,这种菌对于提高酒精浓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块曲的使用更适于复式发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时,将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转化成酒精)的工艺。 西汉的饼曲,只是块曲的原始形式。其制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时期,块曲的制造便有了专门的曲模,<<齐民要术>>中称为"范",有铁制的园形范,有木制的长方体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齐民要术>>中的"神曲"是用手团成的,直径2.5寸,厚9分园型块曲,还有一种被称为"笨曲"的则是用1尺见方,厚2寸的木制曲模,用脚踏成的。当时块曲仅在地面放置一层,而不是象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那样数层堆叠。使用曲模,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统一曲的外型尺寸,所制成的酒曲的质量较为均一。采用长方体的曲模又比园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积更节省空间。更为后来的曲块在曲室中的层层叠置培菌奠定了基础。用脚踏曲,一方面是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为紧密,减少块曲的破碎。总之,从散曲发展到饼曲,从园形的块曲发展到方形的块曲,都是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择优汰劣的结果,都是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观规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