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四川尚宾酒业有限公司,求所有关于杜鹃的诗词

本文目录一览

1,求所有关于杜鹃的诗词

杜鹃花 (梭萝花,即杜鹃花,又称映山红。)1。李白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2。“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丁宁莫遗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唐·施肩吾)3。白居易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诗人赞美杜鹃,把杜鹃比作花中西施。4。李商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 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 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5。〈七绝忆大别山歌映山红两首〉一“北国南疆行迹遍,春来最忆大别山。家家祭扫红军墓,漫野时开红杜鹃。”二“革命摇篮不怕穷,边陲小县尽光荣。青山遍洒英雄血,始得逢春万壑红!”6。年代:宋作者:元绛作品:映山红慢内容:“谷雨风前,占淑景、名花独秀。露国色仙姿,品流第一,春工成就。罗帏护日金泥皱。映霞腮动檀痕溜。长记得天上,瑶池阆苑曾有。千匝绕、红玉阑干,愁只恐、朝云难久。须款折、绣囊剩戴,细把蜂须频嗅。佳人再拜抬娇面,敛红巾、捧金杯酒。献千千寿。愿长恁、天香满袖。”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1。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首诗表达安徽见到盛开的杜鹃花时,不由想起故乡杜鹃鸟的叫声,从而深深唤起诗人的思乡之情。相传子规鸟,即杜鹃鸟为古蜀王所化。其鸣声凄切。杜鹃花因杜鹃鸟啼血而被染成鲜红色。2。“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常见再拜,重是古帝魂。”(杜甫《杜鹃》诗)3。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4。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5,踏莎行 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6。忆王孙 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蛮全了 呵呵
白居易千里移杜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喜爱花木,对杜鹃花尤其钟爱。  唐朝元和十年(公元808年),朝廷权贵恶白居易非谏官而职言事,贬他 为江洲司马。在江西九江,43岁的白居易于“浔阳地”,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他对庐山那铺满山岗的似朵朵红云、灼灼火焰的杜鹃花,甚为倾倒,盛赞它“晔晔复煌煌,花中无比方”,写下了长诗《山石榴寄元九(元稹)》,盛情赞美杜鹃,在描写杜鹃花的众多诗章中,可谓绘形最详,绘色最艳,气势最大,品评最高。绘其形,是“……千丛相向背,万朵互低昂。照灼连朱槛,玲珑映粉墙。风来添意态,日出助晶光。渐绽胭脂萼,犹含琴轸房。离披乱剪彩,斑驳未匀妆。…”因此,“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  后来,白居易从江洲谪所调升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时,宁可少带衣物和家什,却带上了从庐山挖下的杜鹃花,千里迢迢,把杜鹃花移栽到了忠州的大地上。  在忠州栽下杜鹃等花木,白居易“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活。封植来几时,高下随扶疏。”春天,杜鹃花成活,白居易写下了一首七律,《喜山石榴花开,去年自庐山移来》:“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春时树。己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赤玉何人少琴轸,红缬谁家合罗裤。但知烂漫恣情开,莫怕南宾桃李妒。”欣喜移植杜鹃花的成功,也寄托了他自己 的信念:在仕途求有作为(“恣情开”),“莫怕南宾(权贵)”之妒。  白居易调离忠州后,回朝任“主客郎中知刺诰”,以后到了杭州任刺史。在杭州玉泉寺南三里洞下,他又见到了“深红踯躅(杜鹃花)繁艳殊常”,联想到忠州所栽杜鹃,遂又成一律:“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宁辞辛苦行三里,更与留连饮两杯。犹有一般辜负事,不将歌舞管弦来。”深爱杜鹃花,白居易是深深寄托了他自己的情趣和意志的。  杜鹃花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是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唐代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云: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净兴寺杜鹃花》云: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杨万里《杜鹃花》云: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杨巽斋《杜鹃花》云:  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成彦雄写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去年曾作艳红衣,倚栏恣放春意齐。  仰颔默数花何几,随风弃赠未有惜。  缥缥缈缈乱红舞,零零落落眠芳处。  花尸无意人收去,恋花有心缄不语。  芳华渐逝无声息,繁荣再茂难知期。  今番转指扳旧枝,唯余单薄叶下刺。  远条尚有几叶红,萧瑟声后一处融。  甚忧流风不怜伊,又遣两三入芳冢。  呜呼!哀哉!  岁月轮转皆相似,亏缺犹有复圆时。  天理纷纷都如是,何苦望残起愁思。  老木易晓华兴曰,未怨来岁紫曦迟。  少年难谙寻常理,只忧明年两不知。  凝眸只为今曰芳,不堪他朝陌生香。  来曰花自来曰赏,来曰赏者非我裳!  独依危楼静心事,愚痴唯有杜鹃知。  意阻情塞性灵滞,翻覆心事尽付诗!  [作者按]看《红楼》黛玉葬花,有《葬花词》感人至深,仿作古风一篇附和,聊表寸心

求所有关于杜鹃的诗词

2,经典宋词解释并赏析

李之仪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赏析】  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末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挚着恋情,倾口而出。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很具乐府民歌风味。
【御街行、孤雁儿】 又名《孤雁儿》。《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双调”。兹以范仲淹词为准。双调七十八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下片亦有略加衬字者。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渔歌子】词牌名,词也叫“长短句”,“小令”。可以唱,分为上下两段,两段之间有空格。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后用为词调。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如张说的《苏摩遮》五首),以配合《浑脱舞》。《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吕元泰上唐中宗书曰:“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可见此曲流传中国尚在唐玄宗之前。后衍为长短句。敦煌曲子词中有《苏莫遮》,双调六十二字,宋人即沿用此体。《词谱》卷十四谓“宋词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误。此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作“别恨”。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南乡子,词牌名。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荷叶杯】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荷叶杯》本唐酒器名。白居易诗有:“石榴枝上花千朵,荷叶杯中酒十分”句。赵璘《因话录》云:“牟少师与宾僚饮宴,暑日临水,以荷为杯,满酌,密系,持近人口,以筋刺之。不尽则重饮。”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郑公悫取大荷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柄通,传吸之,名曰‘碧筩杯’。”宋苏轼《中山松醪》诗自注:“唐人以荷叶为酒杯,谓之‘碧筩酒’。”由此疑调名本于此,并是酒令著词之调。 【女冠子】散套首牌。又名[双凤翘]。有[幺篇]换头,须连用。宋慢词同,诸宫调同。南曲不同。 【天仙子】恕我才学疏浅,没找到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机会继续交流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①又名《江神子》。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赏析】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妻很自然的。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他表达出人们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更能显示出生死不渝的爱情。后面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想这即便是再见到自己的先妻,象他这样的老态龙钟,落魄失意妻子也不会认出自己来的。话锋转到作者幽幽的梦中,在故乡乡的家中,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的。相互面对却不知到要说什么, 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着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简析】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 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 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 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 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 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经典宋词解释并赏析

3,白居易写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有哪些

(1)江州  岁晚旅望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  万物秋霜能坏色,四时冬日最凋年。  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  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七言律诗《岁晚旅望》,当作于诗人赴江州司马任途中。  庾楼晓望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清晨登上城楼,尚有寒意,只见那瓮城墙脚阴处残雪未消;衙鼓声声,清晰入耳,街市上尚无喧嚣之声。所见、所感、所闻,将江州城清晨景象的特征概括无余。  百花亭晚望夜归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百花亭上晚裴回,云影阴晴掩复开。  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  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  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  ——《百花亭晚望夜归》是一首七律,作于江州。  (2)忠州  题岳阳楼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题岳阳楼》作于由江州(在今江西省)调任到忠州(今四川忠县)途中  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沣上,十四年三月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上马谪通川。  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  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  坐从日暮唯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  齿发蹉跎将五十,关河迢递过三千。  生涯共寄沧江上,乡国俱抛白日边。  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流落半归泉。  醉悲洒泪春杯里,吟苦支颐晓烛前。  莫问龙钟恶官职,且听清脆好文篇。  别来只是成诗癖,老去何曾更酒颠。  各限王程须去住,重开离宴贵留连。  黄牛渡北移征棹,白狗崖东卷别筵。  神女台云闲缭绕,使君滩水急潺湲,  风凄暝色愁杨柳,月吊宵声哭杜鹃。  万丈赤幢潭底日,一条白练峡中天。  君还秦地辞炎徼,我向忠州入瘴烟。  未死会应相见在,又知何地复何年。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赴忠州任时,元稹自通州司马迁虢州长史,三月十一日相遇于峡口,停舟夷陵,留三日而别。  初入峡有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  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  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  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  [自峡州至忠州,滩险相继,凡一千三百里。]  苒蒻竹篾稔,欹危楫师趾。  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  常闻仗忠信,蛮貊可行矣。  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  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  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自江州至忠州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前在浔阳日,已叹宾朋寡。  忽忽抱忧怀,出门无处写。  今来转深僻,穷峡巅山下。  五月断行舟,滟堆正如马。  巴人类猿狖,矍铄满山野。  敢望见交亲?喜逢似人者。  (3)杭州  钱塘湖春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政事之余,他常喜欢到佛寺里听听僧侣讲经。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孤山寺的秀美,风景中处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江楼夕望招客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  (4)苏州  登阊门闲望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知州雄土俗强。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  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  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  ——七言排律《登阊门闲望》作于诗人任苏州刺史时。  别苏州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浩浩姑苏民,郁郁长洲城。  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  青紫行将吏,班白列黎氓。  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  饯筵犹未收,征棹不可停。  稍隔烟树色,尚闻丝竹声。  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  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  (5)苏州+杭州  杂曲歌辞·忆江南 三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送春君何在,君在山阴署。  忆我苏杭时,春游亦多处。  为君歌往事,岂敢辞劳虑。  莫怪言语狂,须知酬答遽。  江南腊月半,水冻凝如瘀。  寒景尚苍茫,和风已吹嘘。  女墙城似灶,雁齿桥如锯。  鱼尾上奫沦,草芽生沮洳。  律迟太簇管,日缓羲和驭。  布泽木龙催,迎春土牛助。  雨师习习洒,云将飘飘翥。  四野万里晴,千山一时曙。  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  善恶有惩劝,刚柔无吐茹。  雨衙少辞牒,四境稀书疏。  俗以劳俫安,政因闲暇著。  仙亭日登眺,虎丘时游预。  [望仙亭在杭,虎丘寺在苏。]  寻幽驻旌轩,选胜回宾御。  舟移溪鸟避,乐作林猿觑。  池古莫耶沉,石奇罗刹踞。  [剑池在苏州,罗刹石在杭州)。]  水苗泥易耨,畲粟灰难锄。  紫蕨抽出畦,白莲埋在淤。  萎花红带黯,湿叶黄含菸。  [楚辞云,叶菸色而就黄。]  镜动波飐菱,雪回风旋絮。  手经攀桂馥,齿为尝梅楚。  坐并船脚歌,行多马蹄跙。  圣贤清浊醉,水陆鲜肥饫。  鱼鲙芥酱调,水葵盐豉絮。  虽微五裤咏,幸免兆人诅。  但令乐不荒,何必游无倨。  吴苑仆寻罢,越城公尚据。  旧游几客存,新宴谁人与。  莫空文举酒,强下何曾箸。  江上易优游,城中多毁誉。  分应当自尽,事勿求人恕。  我既无子孙,君仍毕婚娶。  久为云雨别,终拟江湖去。  范蠡有扁舟,陶潜有篮舆。  两心苦相忆,两口遥相语。  最恨七年春,春来各一处。  (6)洛阳  池上闲咏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青莎台上起书楼,绿藻潭中系钓舟。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暂尝新酒还成醉,亦出中门便当游。  一部清商聊送老,白须萧飒管弦秋。  ——七律《池上闲咏》,是白居易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所作。  登郢州白雪楼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  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题岐王旧山池石壁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树深藤老竹回环,石壁重重锦翠斑。  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  况当霁景凉风后,如在千岩万壑间。  黄绮更归何处去,洛阳城内有商山。

白居易写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有哪些

4,有谁能告诉我关于面条的文化

面条的文化典故 夜航船》:“魏作汤饼,晋作不托。”(张岱自注:“不托即面,简于汤饼。”) 实际面条之起源,大约早于魏。东汉刘熙《释名》“饼”中已提及“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饼类,按刘熙“随形而命之”的说法,“索饼”有可能是在“汤饼”基础上发展成的早期的面条,那么,东汉时已有之。 面条显然是由汤饼发展而成的。汤饼今人考实际是一种面片汤,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锅煮成。这种汤饼始于汉代,是面条的前身。 从汤饼的基础上,又发展成“索饼。”《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齐民要术》记有“水引饼”的做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尺长的段,再在锅边上揉搓到韭菜叶那样薄,这时的片儿已类似宽面条了。 《事物纪原》说:“束皙《饼赋》曰:‘朝事之笾,煮麦为面。’则面之名,盖自此而出也。魏世食汤饼,晋以来有‘不托’之号,意‘不托’之作,缘汤饼而务简矣。今讹为‘馎饦,亦直曰面也。”高承的说法,人称“不托”之后,离后来的面条就近了。“不托”有说是“不托”者所创,大约是后人的臆测。高承又说:“魏晋之代,世尚食汤饼,今索饼是也。《语林》有魏文帝与何晏热汤饼,则是其物出于汉魏之间也。” 《语林》中何晏的故事,其实早出于《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即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但啖,大汁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这则故事中的何晏,是汉大臣何进的孙子,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是三国时著名的玄学家。何晏长得一表人材。魏明帝怀疑他脸上擦了粉所以脸白,于是大热天请他吃汤饼。何晏吃得大汗淋漓,就用红色的衣袖擦汗。结果,脸上白里透红,更为容光焕发。 束皙的《饼赋》说,冬日宜吃汤饼:“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饼赋》中还夸张地描述了下人侍候主人吃汤饼时的馋相:“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足见当时吃汤饼,也只是富人的享受。 至晋时,汤饼已有成细条状的了。束皙之《讲赋》中描述下汤饼的情景:“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振衣振裳。握〔溺字换成提手边〕拊搏,面弥高于指端,手索遇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束皙称汤饼“弱如春绵,白若秋练”。后庚阐《恶饼赋》有“王孙骇叹于曳绪,束子赋弱于春绵”之句,傅玄《七谟》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之说细如蜀茧之绪,靡如曾缟之线,实在已经很细了。 唐时,面条仍称“不托”。《演繁露》说,汤饼,“旧未就刀钻时,皆掌托烹之。刀钻既具,乃云‘不托’,言不以掌托也。”其品种,在唐时,多了一种“冷淘”。杜甫《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缀付中橱。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唐六典·光禄vvv寺》:“冬月量造汤饼及黍〔月霍〕,夏月冷淘、粉粥。”《太平广记》三十九《神仙传·刘晏》引《逸史》:“时春初,风景和暖,吃冷淘一盘,香菜茵陈之类,甚为芳洁。”后人考“冷淘”即“过水凉面”。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 宋代,面条正式称作面条,而且作面方式,除汤煮以外,又有了炒、〔懊字换成火字边〕(焖)、煎等方法。另外,面上开始加荤素各种浇头。《东京梦华录》记汴京的面条,有四川风味的“插肉面”、“火〔懊字换成火字边〕面”,南方风味的“桐皮熟烩面”。《梦粱录》记南宋面食名件,有“猎羊盦〔音为an〕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燥字换成虫字边〕面”、“银丝冷淘”。《武林旧事》中又记有“大片铺羊面”、“炒鳝鱼面”、“卷鱼面”、“笋辣面”、“笋菜淘面”等。 面条发展成熟之后,便出现了挂面。古籍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挂面的文字记载,乃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挂面,补中益气。羊肉一脚子,挂面六斤。蘑菇半斤,鸡子五个煎作饼,糟姜一两,瓜荠一两。右件用清汁中下胡椒、盐、醋调和。”这是一种以羊肉、蘑菇、鸡蛋烹制挂面的方法,这说明挂面在忽思慧以前已有之。《饮膳正要》成书于元夭历三年,也就是公元1330年,那么挂面发明于何时呢? 今人考,宋理宗淳有〔礻右,音为you〕辛亥十一年(公元1251年)凌万顷和边实撰的《玉峰志》卷下《土产·食物》中记:“药棋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有学者认为,这种“药棋面”就是最早的挂面。 棋子面,又各“切面粥”,其实《齐民要术》中早有记载:“刚溲面,揉令熟。大作剂,揉搓成饼,粗细如小指头,重萦于面中。更揉搓,如粗箸大,截断,切作方棋。簸去勃,甑里蒸之。气馏勃尽,下著阴地净席上,薄摊令冷。极散,勿合相粘,袋盛举置。须即汤煮,别作〔月霍〕浇,坚而不泥。”这种棋子面,形状像方棋那样,蒸熟阴干之后,铺在阴地净席上,然后再装在口袋里久藏,临吃的时候取出来,放进沸水里煮一煮,浇肉汁拌和,吃起来韧而不烂。《玉峰志》里的“药棋面”显然与《齐民要术》中的“棋子面”不同,它仅阔一分(也就是3.3毫米),看来形态是细长的面条,而非棋子大小的面片。它产于平江府昆山县,能运往当时的都城杭州,成为贵族官僚们喜爱的馈赠之物,看来就因为它已经具备了药疗保健的特色。 抻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宋诩的《宋氏养生部》:“扯面”:“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夏月以油单纸微覆一时,冬月则覆一宿,余分切如巨擘。渐以两手扯长,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扯随煮,视其熟而先浮者先取之。齑汤同前制。”薛宝辰《素食说略》中,又称为“桢条面”:“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条面’。其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其簿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真妙手也。” 刀削面又称“削面”。清薛宝辰《素食说略》记:“削面”:“面和硬,须多揉,越柔越佳。作长块置掌中,以快刀削细长薄片,入滚水煮出,用汤或卤浇食,甚有别趣。平遥、介休等处,作法甚佳。” 面条做法各种各样,就名人而言,袁枚、李渔又各有其做面理论。袁子才认为“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他最拿手者,是作“鳗面”。以大鳗一条,拆肉去骨熬汤,汤中再入鸡汁、火腿汁、蘑菇汁,一大碗汤极少量面。李笠翁则极反对这作法。他说:“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他说,他做面则是“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他所创制的面有两种,一日:“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面”是自己家用,“八珍面”是用来请客的。“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句咀嚼,不似寻常夹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且咀呕其汤也。”“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酒(疑为晒之误)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翻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李渔说,作此“八珍面”,鸡鱼之肉,一定要取精肉,稍带肥腻者不能用。鲜汁也不用肉汤,要用笋、蕈或虾汁,因为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也切不成丝。拌面之汁,加鸡蛋清一二盏更宜。 人称“伊府面”者,其实乃清乾隆进土伊秉绶的家厨所创。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好品味。其在惠州为官时,因喜面条,家厨遵其嘱予以改进。“伊府面”先以鸡蛋和面,面成后煮至八成熟,捞出,拌上香油,过油炸至金黄。然后再以鸡汤煨软,盛盘内,浇以海参、虾仁、玉兰片。 早时民俗,只有伏日吃面之说。北齐宋懔《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至于生日吃面之俗,似始于《唐书·王皇后》:“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位阿忠把衣服脱下来换斗面,为的是做生日汤饼,为什么一定要吃生日汤饼呢?因为古时生男孩称“弄璋之喜”(璋:宝玉,《诗经·小雅斯干》:“凡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唐时,就有要举行汤饼宴贺弄璋之喜之俗。刘禹锡有诗《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苏东坡有《贺人生子》:“甚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璋出。”为什么唐时就要当“汤饼客”,必食汤饼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就认为“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命’面也。”面条,当时已成了祝福新生男儿长命百岁的象征,这种世俗一直沿袭下来,中国人过生日就必吃面条了。
英国《泰晤士报》载文称科学家发现 世界第一碗面条来自中国 考古学家最近指出,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碗面条不是来自意大利而是来自中国。 一碗保存良好的黄色面条在中国西北部黄河附近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被发现,经过检验,历史长达4千年之久,至此,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把关于面条发源地的争论画上了句号。此前,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曾在2千多年前发明了面条。 面条是在青海省的拉加(音)考古遗址被发掘出来的,这些面条很细,直径大约0.3厘米,长50厘米,颜色发黄,和今天的拉面很相似。 像拉面一样,他们也是用手工拉抻做成的,不过古代的面条不是用面粉做的,用的是小米。这一新发现发表在1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证明中国比意大利早2千年,就可以制作出面条并且煮熟。 现在,意大利面条的起源仍不得而知,说法各异,有的说来自意大利中西部古国的伊特鲁里亚人,有的说来自古罗马人,甚至还有人说是阿拉伯商人传过来的。 在意大利罗马城北,有一个公元前四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墓,墓内壁画上画有佣人用水和面做成面条的全过程。事实上,伊特鲁里亚人和古罗马人更喜欢烤东西吃,比萨就是个例证。 发现面条的地点拉加,是石器时代的遗址。在4千年之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和洪水摧毁了村庄,现在整个村庄被掩埋在三米深的地下。 由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李厚源(音)博士带领的科研小组,负责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发现一个倒盖着的碗状物,翻过来一看,才发现是面条。 为了查明面条所使用的原料,小组把碗中的面条和现在的面粉做对比。现代的意大利面与亚洲面条通常是用小麦粉和面包粉制成。而古代的面条则是由小米做的,不含任何面粉。 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证据,那就是古代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早期的基本作物和食物生产都是依赖小米的。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