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李白斗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床自称臣是酒中仙这

本文目录一览

1,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床自称臣是酒中仙这

《饮中八仙歌》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又不愧于“酒仙”的称号。杜甫就曾经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自己也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但是,李白喝醉以后不同于其他人,他喝酒以后,诗写得更好。

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床自称臣是酒中仙这

2,李白斗酒一斗是多少两

十升为一斗,一升约有200毫升,4 斤=40 两,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又不愧于“酒仙”的称号,杜甫就曾经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斗酒一斗是多少两

3,李白斗酒诗百篇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原诗。清代诗人赵冀的,他学过不少哲学体的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全诗如下《饮中八仙歌》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又不愧于“酒仙”的称号。杜甫就曾经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自己也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但是,李白喝醉以后不同于其他人,他喝酒以后,诗写得更好。

李白斗酒诗百篇至今已觉不新鲜

4,李白斗酒诗百篇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长安市上酒家眠。意思是: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出自李白的《饮中八仙歌》。原诗如下: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白话译文:李白在一场酒宴之后,写出了数百首诗。他到长安街的酒楼里喝酒,常常喝醉了酒在酒楼里睡觉。皇帝在湖中设宴,请屈原为一首诗作序。他喝醉了,拒绝上船。他声称自己是酒中的神仙。创造背景:李白喝醉后,更加豪侠纵、狂野不羁,即使皇帝召见,也不会那么恭敬、畏怯,而是骄傲地大声呼喊:“我是酒神仙!”它强烈地表现了李白不畏强权的性格。虽然“天子不登船”这句话可能不是真的,但它与李白的思想性格非常一致,因此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密友。他抓住了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将李白塑造成一个反叛、放荡、傲慢的封建国王的艺术形象。这形象,充满了精神和精神,放射着美好的理想,令人难忘。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喜爱的李白的浪漫形象。

5,李白的斗酒诗有哪些啊

月下独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我帮你 顶顶帖子 支持一下
将进酒等
谢谢朋友 们
将进酒,宣州谢眺楼,,,,游洞庭湖那个(白云边),
太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太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家仙。

6,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下一句是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自唐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斗酒 一作:一斗)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译文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之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7,李白斗酒诗百篇

题里壶中原有酒量是要求的,并告诉了壶中酒的变化及最后结果--三遍成倍添(乘以2)定量减(减肥斗)而光。求解这个问题,一般以变化后的结果出发,利用乘与除、加与减的互逆关系,逐步逆推还原。"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可见三遇花时壶中有酒巴斗,则三遇店时有酒巴1÷2斗,那么,二遇花时有酒1÷2+1斗,二遇店有酒(1÷2+1)÷2斗,于是一遇花时有酒(1÷2+1)÷2+1斗,一遇店时有酒,即壶中原有酒的计算式为 [(1÷2+1)÷2+1] ÷2=7/8(斗) 故壶中原有7/8斗酒。 以上解法的要点在于逆推还原,这种思路也可用示意图或线段图表示出来。 当然,若用代数方法来解,这题数量关系更明确。设壶中原有酒x斗,据题意列方程 2[2(2x-1)-1] -1=0 解之,得x=7/8(斗)
斗就是古代的容器古代十升为一斗斗折合成现代单位,装米大概是12斤到15斤左右古代的酒度数很低,大概也就现在啤酒的度数.所以李白喝10来斤酒也就相当于喝一箱啤酒.

8,李白斗酒诗百篇出自哪一首诗

出自:《饮中八仙歌》全文:饮中八仙歌杜甫/唐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扩展资料:1、全诗释义贺知章醉酒后骑马,摇摇晃晃,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2、评析《饮中八仙歌》的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在音韵上,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是一首严密完整的歌行。在结构上,每个人物自成一章,八个人物主次分明,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彼此衬托映照,有如一座群体圆雕,艺术上确有独创性。正如王嗣奭所说:“此创格,前无所因。”它在古典诗歌中的确是别开生面之作。

9,关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问题

据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老师考证。南北朝以至唐宋喝的是一种类似于我们今天米酒的饮料。度数略微接近于普通啤酒。这种酒在小说《水浒》的“智夺生辰纲”等章节也曾出现过。这种酒可以用来解渴,当然喝多了也感觉有醉意。
斗是个计量单位,斗酒就是喝一斗的酒的意思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中国的两斤是一升,十升是一斗,不可能有人能喝这么多酒的
夸张的说法,你x?
这是杜甫的夸张写法
斗是个计量单位,斗酒就是喝一斗的酒的意思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中国的两斤是一升,十升是一斗,不可能有人能喝这么多酒的
“斗酒”和“百篇”都是虚数不是实数。都是形容很多的意思。好比“危楼高百尺”。不过唐朝的酒不是今天的白酒、威士忌,没有那么烈性,度数不高。但李白能喝在当时是世人皆知的,他的酒量的确非常大,特点却是“每饮必醉”,不喝高了不罢休。李白也的确越是醉酒诗兴越浓。一次明皇与贵妃赏花,忽来兴致差人寻李翰林来贡诗,找了半天才在酒店发现了喝得出溜到桌子底下的李白,吐得狼狈不堪,架到明皇面前还晕着呢,弄醒之后摇摇晃晃之间便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平调》组诗。“斗酒诗百篇”,虽是夸张,但的确是对诗仙李白最为恰当的写照。

10,李白斗酒知多少

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张遂可能大家不大熟悉,说到僧一行,估计都是何许人也。对了,张遂就是僧一行的俗名。 题目是这样的:“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也见于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十册第92页思考题。 这道算题可能存在以下争论: (1)题中已告诉了我们先店后花的顺序,故最符合题意; (2)店与花的先后顺序不确定,答案也应不同; (3)题目中应有多少种答案,或者说有多少种合理的答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探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走正确是很重要的,不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先从题意入手,细读文本,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文本细读”这个概念是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文学流派中借鉴过来的。“新批评”文学流派所强调的文本细读,主要的观点其一是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其二是强调把“解读”的重点放在文本内部组织结构上,放在细节的解剖上,放在对语言价值的追求上。 弄懂题意,也就是作者的意图,应该是找到问题最佳答案的有效途径。 初读文本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从顺序上来说,一般就是先遇店后遇花了。“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即“按照店和花”的顺序依次出现三次,运用“倒过来想”的解题策略解答如下: 开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最后喝光 店与花 店与花 店与花 ( )×2-1 ( ) ×2-1 ( ) ×2-1 ( 0 ) (3) (2) (1) (1)(0+1)÷2=1÷2=0.5(斗) (2)(0.5+1)÷2=1.5÷2=0.75(斗) (3)(0.75+1)÷2=1.75÷2=0.875(斗) 此种答案为争论中(1)的提法,也是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也是现在很多参考书中所提供参考的。 再读文本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这句话是否就标明了遇到店和花的顺序,唐代时的语言习惯是否就是这样,若是,则争论中(1)的答案就是正确的。 但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不妨也放开来思考,“这句话”是否可作为题目里的条件,如果把此题当作一个游戏,这即是一个“规则”,规则是并列的关系,则“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就具有无序性,是店店店,还是花花花,是店花店花店花,还是花店花店花店,……这都有可能性,也就是题目是开放的,那就有多种答案的可能。 顺着这种考虑,再次研读文本。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由语意可知,最后把酒喝光了,也就是说最后是遇到花了。 若喝光了,再遇到店,按照“规则”则不可再加酒了。 故可确定最后一次是遇到花。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字母A表示花,字母B表示店,题中则有如下的排列顺序及答案: (1)AABBBA j(0+1)÷2=0.5 k0.5÷2÷2=0.125 l0.125+1+1=2.125(斗) (2)ABABBA j(0+1)÷2=0.5 k0.5÷2+1=1.25 l1.25÷2+1=1.625(斗) (3)ABBABA j(0+1)÷2=0.5 k(0.5+1)÷2=0.75 l0.75÷2 +1=1.375(斗) (4)ABBBAA j0+1+1=2 k2÷2÷2=0.5 l0.5÷2+1=1.25(斗) (5)BAABBA j(0+1)÷2=0.5 k0.5÷2+1=1.25 l(1.25+1)÷2=1.125(斗) (6)BBAABA j (0+1)÷2=0.5 k0.5+1+1=2.5 l2.5÷2÷2=0.625(斗) (7)BBBAAA j0+1+1=2 k(2+1)÷2=1.5 l1.5÷2÷2=0.375(斗) (8)BABBAA j0+1+1=2 k2÷2÷2=0.5 l(0.5+1)÷2=0.75(斗) (9)BABABA j(0+1)÷2=0.5 k(0.5+1)÷2=0.75 l(0.75+1)÷2=0.875(斗) (10)BBABAA j0+1+1=2 k2÷2+1=2 l2÷2÷2=0.5(斗) 从上可见,出现了“0.375、0.5、0.625、0.75、0.875、1.125、1.25、1.375、1.625、2.125”十种答案,是不是都适合呢?还是有部分适合呢?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从“提壶去打酒”这句话可知,壶里酒是不多的,但也不可能没有酒,故“1.125、1.25、1.375、1.625、2.125”这五种答案是不符合题意的,即打酒的过程中首次不能遇到花。试想,诗仙李白怎么能提着较多酒的酒壶再去打酒呢! 文本外的思考 1 .“斗”是“酒具”还是“容积单位”? 为什么说李白不应提着较多酒的壶去打酒,而不说是提大半壶酒去打酒呢!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又把解读的重点放到了“斗”这个单位上。 这里的“斗”是什么单位呢?教科书上说,斗是酒具,也是一种容积单位,但没有说明文中的斗是指什么。 我们查阅了网络工具《汉语大辞典》普及版,现选择与题意有关系的解释摘录如下: [1]酒具。如木瓢为斗《通俗文》。金樽清酒斗十千(唐.李白《行路难》)。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大戴礼记.保傅》。“斗酒百篇”中的斗也是指酒具。 [2]容量单位。斗,十升也《说文》。角斗甬《礼记.月令》。“斗米升珠”中的“斗”是指计容积的量器。 [3]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从字面上来看,作为酒具的“斗”就有量器与酒器之分,则是“酒具”还是“容积单位”?于是接着我们的探究历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酒具“壶”的发展历史。 中国最早的酒具是陶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广泛流行,主要是黑陶壶和彩陶壶。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起来,此时酒具主要是青铜器。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中国最早的瓷器大约产生于商周时期,从大量出土资料看,秦汉时期的陶瓷酒具流行非常广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瓷业讯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酒壶有鸡头壶、羊头壶、马头壶等,但流传较广的主要还是鸡头壶。 隋代的酒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两种。唐代的酒具为执壶,是由鸡头壶演变而来。 根据唐人记载,其名称为注子,也叫注壶。这个时期的执壶,一般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壶的重心偏在下方。 五代时期,执壶的嘴变长而微曲,壶腹一般瓜果形,柄有所加长,壶的式样更加秀气,容量也有所增加,使用轻巧方便。 从“酒壶”的发展史来看,其从适用及美观的角度至唐已演变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的形状,既然是带把手的,至少说明壶里装的酒不至于很重,应该说一只手拿是比较轻巧的。 除了酒壶外,还有“觥、罍、尊、樽、觞、钟、斗、酌、爵、白、角、觯、杯杓、觚、杯”等酒具。 我们再研究一下唐代的重量单位。古代中国,有“合、升、斗、石(dan)、斛”等相关重量单位。到了唐代,全部改为“十进制”,即“十合为一斗,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也说一石”。又有资料记载,一斗存粮相当于现代15公斤左右;又说一斛,相当于现在的四十斤。 研究到这里,发现“斛”与“石”这个单位又存在矛盾了,“斛”与“石”既是相等的重量单位,为什么与“斗”的换算又不同呢。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斗”有量“液体”的与量固体(如粮食)的之分,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两种“斗”是不同的器具,“斗”可能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多音字”了。 到此,我们认为“见花喝一斗”这里的“斗”应该是量液体的器具“斗”所量出来的,即“容积单位”。如李白诗:“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试想,李白提壶去打酒,还带着什么“斗”的酒具干吗? 至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则应理解为摘录中第三种解释,用这样的“斗”的量器,量五斗米,约合150斤重(以古时粮食的产量来说,是很高的了),可见诗人陶潜的高风亮节。 “见花喝一斗”中的“斗”不是“酒具”的理由。 其一,从题意理解,带壶去打酒,若倒在“斗”中喝,则“斗”不应过大,总不能酒壶的容量与“斗”差不多吧。 其二,酒具发展至唐代,随着实用性及美观的需求,“杯”已成为通用的酒具了。“杯”又叫“樽”。如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这里的“金樽”就是“金杯子”了,也可见“斗”是一个容积单位了;再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同上》;“两人对饮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饮》)”;“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长流夜郎赠辛判官》);唐代另一大诗人杜甫与李白是好朋友,其诗也可见证,“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五首》诗其一)”……后世诗歌中以“杯”为酒具更是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那“一斗酒”在现代约多重呢?我们把单位进行简单地换算一下:一斛=40斤,十斗=一斛,则一斗=4斤;旧制一市斤等于16两(现代改为一斤等于10两为500克,一两为50克,故有“半斤八两”成语的说法),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若一斗酒忽略浓度的话,也应有两千三百多克了,按此算来,李白算是能喝的了,但古代酒的酒精含量、酒的纯容量没有现在这么高,或许喝的是米酒、黄酒之类的,多是自家酿制的,如李白诗中所写的“绿蚁焙新酒,红泥小火炉”。 这样算来,“斗酒之量”就像我们今天喝三四瓶啤酒差不多,不算太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夸的是李白的文采与酒量,描摹的是他的精神与风采,他成为我们中国人心目中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酒文化的传承。 2. 是张遂还是另有其人? 问题到这儿应该说可以结束了。可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下的问题却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 (1)“李白打酒”这个问题的出处。苏教版教材及其参考资料没有注明出处,只是就此题意,我们检索了数学家“张遂”其人其事。 “僧一行”俗名张遂,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卒于唐玄宗开元15年(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其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提出“恒星移动”观点,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1742年)的发现早一千多年;公元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在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长度,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一再称:“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可能,由于其天文学上成就,掩盖了其数学上的成就,史书上对其数学成就的介绍不多,则更不要谈“李白打酒”数学题的记载了。 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如下的问题。 (2)张遂与李白交往过吗?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对比一下两人的经历吧。 从表中可见,李白虽早岁闻名,但其25岁前仅在蜀中,这时张遂已在京城长安(现代的西安,但隋唐时的长安比现代大得多)开始编制历法,相识有可能性吗? 李白于725年“辞亲远游”, 727年,十载寓安陆,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从725年开始,一行正在长安编订历法,至逝世前(727年)才完成草稿,能有时间去与李白交往吗? 并且由相识到相知,至少是相闻吧,只有在这样的有着美好的情感的前提下,“李白”的形象才能为数学家的张遂接纳,并且有可能把“李白”编入其著作“李白打酒”的题目中去。 742年,即天宝元年,李白才受诏赴长安。若知有这样一位相知的数学家关爱他,李白不知会有何种感想,说不准也会有“昔人早乘黄鹤去,此后流传《大衍历》”的感慨! 这样一比较,好像“张遂”与“李白”根本就没有交流的机会。难道说,李白年青时,未出蜀中时就已闻名天下了,以其独特的“酒态”闻名于世吗? 其实,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形态是其在多次人生碰壁中才产生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李白打酒”这个数学题不一定是张遂所作,或许是其后世数学家假借张遂之名来写的,有待于查证。 结论 经此探索,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已解决的问题。题目中的“斗”是容积单位,而不是酒具,且不是计量粮食那种“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容器,应是专门的计量液体的容积单位。 故题中的答案可有五种算法,“0.375、0.5、0.625、0.75、0.875”这五种答案也是切合实际情况的。 2.存疑的问题。“李白打酒”此问题的编者不一定是张遂。由于此问题的“出处”这个关键问题还没有搞清,也就不能“探本溯源”,则是何人所编也就不能早下结论了。有待继续研究。 3.题外的问题。古代各种酒具“斗”(又有大斗小斗之分)和容积单位“斗”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换算关系?即作为酒具的1“斗”=“?”作为容积单位的“斗”,这个问题待进一步探究,或者说已不属于数学的范畴了。

11,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是形容什么动物

古诗全文如下: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注释】  ⑸苏晋:开元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长斋:长期斋戒。绣佛:画的佛像。逃禅:这里指不守佛门戒律。佛教戒饮酒。苏晋长斋信佛,却嗜酒,故曰“逃禅”。  ⑹李白:以豪饮闻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诗兴。《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应诏至长安,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并赐食,亲为调羹,诏为供奉翰林。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写配乐的诗,而他却在长安酒肆喝得大醉。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白莲地,召李白来写文章,而这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来见。  【翻译】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整首诗未提及任何动物,但是如果是某彩的猜生肖的话,只有研究这方面的人才知道咯~

12,李白斗酒做百诗后面那句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全诗: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李白斗酒诗百篇”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全诗如下《饮中八仙歌》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又不愧于“酒仙”的称号。杜甫就曾经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自己也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但是,李白喝醉以后不同于其他人,他喝酒以后,诗写得更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全文是:饮中八仙歌 作者: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5。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