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遵义务川酒厂,尊霸碑酒厂

本文目录一览

1,尊霸碑酒厂

尊霸啤酒厂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企业,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当地啤酒品牌企业。

{0}

2,龚来发的生平经历

龚来发一生务农,未婚。他不喝酒,不服药,爱吸土烟,他的竹烟杆已陪伴他100多年了。吃的是粗茶淡饭,过去吃苞谷饭,晚年吃大米、苞谷混合饭。他性情开朗,爱说爱笑,尤其喜欢唱山歌。他所在的村子,三面群山环绕,森林茂密,村里人家房前屋后都栽有大片竹林。中国老龄委员会和93全爱老行动组委会,在1993年老人节举办的“中国百岁寿星排座次”的活动中,他以131岁的高龄,荣获“中国长寿之王”的称号,颁发了证书和“金座椅”奖杯。从此全国各报社、刊物、广播电视台记者,纷纷前往茅天专门采访报道。河北省肃宁县颐春茶厂,聘请龚来发为名誉厂长,每月赠给200元终身养老金;务川县国营酒厂聘请为名誉厂长,每月给他200元终身养老金。他激动地说:“我一生经历了几个朝代,都没有现在好,我感谢共产党的大恩大德!”龚来发因患肝炎病,于1995年3月12日下午1时在家中去世,享年133岁。龚来发,仡佬族,1993年10月22日被中国老龄委授予“中国长寿之王”。是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茅天镇人。1995年3日12日,龚来发在出生地去世,终年133岁。龚来发老人耳聪目明,平时爱抽土烟叶,喜喝少量米酒,一日两餐,每餐半斤包谷饭,几乎从未生过病。他在133岁前,仍坚持挑担下田、割草喂猪等劳动。1981年不慎摔断腿,从此不能走动。全村300余户苗族、仡佬族群众都尊称他为老祖宗。

{1}

3,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古代有什么奇事或名人

历史名人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田佑恭田景贤邹 庆申 ?李英才蔡宇光申绍伯龚来发申尚贤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生也忠孝 死亦纲常--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申佑,字天锡,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55),世居务川火炭丫(今大坪镇龙潭村)。龙潭村申姓占98%以上,皆以申佑后裔为荣。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申佑的故事,如“天池塘”、“来雁塘”的传说。 据说申佑幼时即“有至性、颖异不群”,与同窗邹庆、田太、苟禄在江边回龙寺读书时,老师见四人聪明好学,遂于四人名字中都加一“天”字(即申天佑、邹天庆、田天太、苟天禄),寄予愿望,四人利用课余时间挖得池塘一口,因四人名中都有“天”字,故名“天池塘”。“来雁塘”则是说江边回龙寺一带古时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风景优美,常有大雁栖息于上。明正统年间,江边两岩申佑、邹庆、邹?(邹庆之子)先后中举。时人以雁为瑞兆,附会此塘曰“来雁塘”。而笔者在龙潭寨听到的最多、最为当地人津津乐乐道的则是申佑的三烈事迹。 其一:事亲之难能可贵,申佑童年时,一天随父亲上山耕作,忽然从树林中窜出一只老虎,申佑父亲惊惶失措、躲避不及,被老虎拦腰一口咬住,申佑虽年仅七、八岁,然而目睹父亲被咬去,救父心切,竟忘了危险,手执一根木棍,毫无惧色地跑上去猛打老虎,老虎竟然震慑于申佑的稚子之威,丢下叨在口中的美食,就这样申佑救回了父亲。  其二:事师之难,申佑16岁时(即正统五年1441)考中举人并入国子监学习,当时有祭酒李时勉因谈论时事触怒英宗皇帝,英宗下旨将李时勉下狱并带枷示众于国子监门口。申佑挺身而出,倡仪国子监六馆学生齐聚皇宫门外,同石大用等人槌鼓请愿,愿意以身代替师难,英宗皇帝或许是迫于压力,也或许是受到申佑等人精神的感动,最后开释了李时勉。  其三:事君之难,正统十年,申佑20岁考中进士,授四川道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军四路南犯,宦官王振调集五十多万人,蛊惑英宗亲征。申祜以御史身份随驾出征,兵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以瓦剌军包围,几次突围,申佑都随侍帝驾旁,为英宗挡敌开路,战斗中,申佑舍生忘死,以致身上的鲜血都溅到英宗衣服上,然终不能脱困。最后,英宗不得不下令在群臣中选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大臣,代乘帝舆突围。因申佑貌似宗宗,所以由他乘上英宗的帝驾,吸引瓦剌军,掩护英宗突围。最后,申佑死于瓦剌军的重重追杀,时年仅24岁。而英宗虽然保全了性命,却终被瓦剌所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古人说: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天下之三本,申佑在君、亲、师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都表现出了一贯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忠孝本色。龙潭文化人申学伦老师在这样侃侃而谈说到申佑时,言辞间充满着自豪。是的,申佑不仅是龙潭人的骄傲,也不仅是申姓人的骄傲,他更是务川县所有仡佬儿女的骄傲,他的精神,并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忠孝伦理,更是中国传统美德成仁取义、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体现。英宗被俘,成王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年号景泰。景泰元年,朝廷下五道敕命:一、申佑死难、特赠进阶文林郎,职如故;二、申佑之父申俊(已死),特赠进阶文林郎,四川道监察御史;三、申佑嫡母张氏曾孺人;四、申佑生母李氏赠孺人;五、申佑妻李氏特封孺人。景泰三年,特赐申佑子申链恩生(见嘉靖《思南府志?敕诰篇》)。  英宗回京后于景泰七年(1456)再次登基,对“土木之变”中死难之臣均予追封、赐谱号,但唯独缺申佑名,对此,后世颇多不平,嘉靖年间御史箫重望在其奏疏中言及此时说:“……所以坐享太平,获晏安全盛之业,伊谁之力也哉 奈何天顺改元登极,竟忘代驾之功,通纪不挂一字,谥与荫典不及一言,而土木堡忠臣庙渺焉无闻,公道淹没,后之人臣,亦何乐于以忠自见者。反不若景帝即位,尚悯孤忠之死难,深怜塞草之凄怆,宠锡以敕命,连荫二子……”,礼部尚书程敏政在其奏本议稿中亦有言:“……君子骨弃鳞介之乡,名落封简之牍,致有血溅帝衣,而不获颐脂鼋鼎……,国祀无闻,乡祀无闻,里中不尝一豆,袭荫忘其裔……”,崇祯史部文选司郎中杨廷昭在《忠孝申御史公实迹序》中说:“……何同难之十六君俱已开国成家,告圭庙食,燔柴之夜,独不分公一 羹乎!”那么“于殉难十六人中独缺其名”的原因是什么呢?(据《明史英宗前记》所记载:死于土木之役的大臣有“英国公张辅,泰宁候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候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盖,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启”等十六人。)箫重望说是:“申公无亲识之在朝,亦无子第之在职,英宗当国步艰难之际,倥偬丧乱之秋,申佑远在天末……”,杨廷昭认为“近水有月,僻壤无天,非浪说也”。此二人都认为申佑出生偏远之乡,一无亲朋好友二无后人子弟在朝为官,无人为其死难呼鸣,英宗又值国步难艰之际,倥偬丧乱之秋,故而在谥萌祀典死难之臣时忘了申佑。  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个人认为:申佑死难于王事,前景泰帝于战事当年即有敕命,可见当时的官方对申佑死难之事是确凿无疑的,并非与申佑远在偏僻之乡而有厚薄;而与申佑一同长大、一同读书的好友邹庆此时任云南姚安军民知府,说无亲朋故识在朝为官恐怕也不成立;况且申佑作业一名御史死于王事而无褒恤,众御史大臣以及都察院,怎会不为其鸣争?那么,是申佑官职太低吗?明朝的分道监察御史与副都御史的官职基本相同,而副都御史邓启在土木之役战死大臣名单中赫然有名,由此可见也不是申佑官职太低的缘故。这种种疑点说明英宗褒恤土木之役死难之臣时,独缺申佑是有其它原因的。  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威严有加,尊荣无比,然而土木之役,英宗皇帝竟被异族所俘,是极有损皇帝身份的,这一段历史,肯定是英宗的难言之隐,然而″土木之变″又是大事,史书不得不记,而这件大事件中的一个细节,却是英宗记忆深处最不愿回忆的,那就是申佑代驾死难之事。“命群中选有与联貌相结合,妨不代联乘舆,庶脱联难,众推申侍御,君貌若相似,即命以身代躬乘銮远驭……”(箫重望上奏疏),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申佑代乘帝舆突围的主意是英宗自己想出来的,这种″狸猫换太子″的下下之策,反映出了当时英宗皇帝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心态,这种用牺牲别人生命换取自己性命的作法,是任何人都不耻的,这也就成了英宗以后最难堪的回忆,最不愿别人提及的一段往事。而后来竟有人为英宗开脱道:″谓北征之役,张辅、王佐亦同于靖难,无匡救之功;侍驾之臣朱勇、薛绶未必非精忠,乏安全之策,且喜宁与振亦于军中,不宜滥恤″,也就是说,死难的臣子,虽然忠心耿耿,但最终都没能匡救英宗皇帝,况且又有太监喜宁降敌,王振伏诛,所以褒恤不宜滥施,然而事实却是英宗天顺改元登基之后,对王振并无怨恨之心,反而为王振立庙祭祀,可见这种开脱是何其苍白无力。英宗之所以只字不提申佑代驾死难之事,其实是怕自己在土木堡中贪生怕死的情形大白于天下。英宗不仅自己全然忘了申佑血溅帝衣、代驾之功,而且压制下级对申佑功绩的评叙,土木堡忠臣庙即是一例,这种祀祠忠臣的庙宇,一般都是经礼部审查议定,皇帝下旨修建的,何况土木之役还是英宗亲历之战,然而就是在这座最有纪念意义的忠臣庙内,却“独不见申侍御忠孝名臣牌位”(箫重望上奏疏),史官也不敢妄自记录,以致“通纪不挂一字”、“史俱缺文”。这都与英宗皇帝有极大关系,或者说,这些都是在英宗的直接授意下这样做的。  然公道自在,天理难泯。英宗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间,先有礼部尚书程敏政奏议草稿“后以他事,不果具奏”,后有“肖重望以一事入奏,敖宗庆以三烈称奇,杨廷昭谓义重纲常、田西麓言荣及乡国”,众起而为申佑死难之事呼吁,题请特祠。此时又正值嘉靖皇帝大礼议,编写《明伦大典》,推崇礼制,于是终得朝廷赐谥“忠节”,并于嘉靖十年(1531)由巡按御史郭弘化令思南府、务川县分别立祠以祀之,祠名“申忠节公祠”,申佑忠魂终有所依矣。务川″申忠节公祠″座落于县城菠萝山簏,又名“申佑祠”,今存。祠广20米,宽21米,四周封火山墙,有正殿、两厢、牌楼等建筑,康熙、道光年间相继修葺。据传,过去每届县官到务川上任后都要到申佑祠拜祭,每次维修,也都要抬高原建筑,以昭著申佑的忠孝精神,由此可见申佑对后世的影响。  申佑对务川文化教育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务川虽为黔古邑,然而地处偏远,明嘉靖前县内无学,往往山行五六日到思南府就学,这使得许多俊秀之才埋没于山区。然而至申佑登进士一举成名,天下皆知,始有郡人田秋为务川、印江请建学宫。查嘉靖《思南府志》,思南府治二县四司,建儒学立文庙者仅本府及务川县。试想,若没有被师承王阳明、官至云南参政的李渭誉为″南畿文学宗″的申佑,若没有申佑的千秋完节,焉有务川县的儒学。务川教育至此大盛,修建书院,蔚然成风,先后建有敷文书院、淳化书院、修文书院、罗峰书院、培元书院等。教育的兴起,为务川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据《务川县志》载,明、清两朝,务川共出进士、举人83人,蔚为壮观。而后世的仁人志士、芸芸学子亦同样秉承了申佑成仁取义,正气浩然,铁骨铮铮,生死置之度外的忠臣气节。光绪二十年(1895)康有为、梁启超发起603名举人签名的“公车上书”,务川赴京会试举人徐致和、聂树楷、申允熙、申德渠慨然签名,义无反顾地参加这一爱国义举;王济辉,务川三坑人,先任吉林临江县知事,大义凛然回拒日本人绘制其辖地地图,后任桓县知事,誓师讨伐袁世凯。文化是继承的,精神是传承的,申佑的忠烈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仡佬人,他们为了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舍生忘死,奋斗不息。  谨以申佑祠对联一幅为本文作结。 视死如归,七尺浮躯损土木 欲生有甚,千秋正气壮山河参考资料:1、龙潭后寨道光十三年(1833)申氏族谱2、嘉靖《思南府志》3、《务川县志》4、《明史》田佑恭  田佑恭 (1075~1154年),字子礼,宋思州务川县人。自幼有胆识。未受任时正遇靖州(今湖南靖县)土酋叛乱,其父奉令征讨。父当行,但因病不能去。田佑恭曰:“谚有之‘养子防老’,愿代父而往,死无悔矣。”乱平,元符二年(1099年)授田佑恭团练使。政和间,宋徽宗召田佑恭入朝,厚赐田佑恭,拜为番部长,统领思州疆土。宋政和二年(1112年)黄阳洞酋首冉万花聚众叛乱犯黔州,田佑恭奉命征讨,很快剿平,俘获首领,威名显著,朝廷擢升田佑恭成忠郎,充思州边西巡检。政和五年统义兵策应泸南,解梅岭堡之围,智擒卜漏,平2州8县及诸屯30余城,拓地2000余里。朝廷授忠义郎转武翼郎。此后,田佑恭多次奉令出征平乱并抗击金人入侵。身经百战,屡建奇功,颇得朝廷信任。曾三次被召入京,朝廷赐以金带、银器、鞍马等物,并擢升官职。政和七年以功转武翼大夫,加荣州刺史;宣和元年(1119年)授泸州兵马钤辖,加忠州团练使,再加贵州(今广西贵县)防御史,充成都府路兵马都监,令利州(今四川广元)驻扎;绍兴元年(1131年)授夔州路兵马钤辖,迁中亮大夫;同年,复置思州,知思州军州事兼务川县事,因保蜀有功,加华州观察使;三年,迁通侍大夫;十一年以累大功,迁奉宁军承宣使,加边郡承宣使,仍领思州事。 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七月初九,田佑恭因老告终,享年80。南宋进廷赠正任保康军承宣使。其子田汝端袭爵位,以后行两郊大礼,赠开封仪同三司、少师、思国公。黔州通判郎中于观撰铭旌表。殓葬于务川归义乡西山之原,远祖田克昌墓之侧。后人感其安边威德,于思州、珍州立祠铸鼎,呼其祠为“少师祠”。田景贤  田景贤(1236~1297年),田佑恭七世孙,字德孚,宋思州务川县人。生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自幼勤奋好学,演文习武,善与人交。16岁时,其父去世,袭父职,兼南平军沿边各洞宣抚使。在胞叔田应庚(宋守御使)、田应已(忠胜军副都统)扶助下,维护社会安定,使地处四周动乱的思州,民安物阜。宝佑五年(1257年),宋朝廷嘉许。咸淳年间,又于隘头上衙(含沿河县客田乡)设立巡检司,以族人田宗恕为巡检,加强了对元兵的防范。 德佑年间,京都临安守卫空虚,形势危急,谢太后下诏各地“勤王”。田景贤与播州知州杨邦宪,各率兵远程赴临安“勤王”。军行至真州(今江苏征仪县),适遇元兵,田景贤、杨邦宪协助真州知州苗再成、守将赵孟锦与元兵大战于老鹳嘴(俗称黄天荡),首战告捷。是年四月,朝廷加委田景贤为团练使,率兵入卫京都。九月又擢升为福州观察使,仍镇守京都。是时丞相陈宜中当国。十二月,陈宜中派属官柳兵到元军求降,田景贤遂率师还乡。  景炎二年(1277年)春,元兵攻下重庆,紧迫思州,田景贤于是致表请降。元廷于思州置新军万户府,以田景贤为总管。次年春,奉召朝参,授田景贤思州军民安抚使,进爵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此时元兵已进驻镇远,他不顾个人进退,上书忽必烈,要求元兵进驻思州,不得骚扰百姓,元廷“从之”。是年,他将思州治所由今务川县城迁至德江龙泉坪小谷庄。不久火梦其城,又迁徙都坪清江城(今岑巩)。原思州领务川、安夷、思邛、邛水4县。宋末元初,思州领地比原属地扩大一倍。大德元年(1297年),田景贤病卒,享年62岁,安葬于龙岗之南(今岑巩县)。邹 庆  邹庆(1408~1481年),字佑之、天庆,号止庵,务川县江边人。邹庆幼时,在家乡回寺读私塾。同窗中、申佑、田太、苟禄、邹庆4人最得老师赏识。老师见他们四人学习刻苦,才思敏捷,特在他们四人的姓名中加一“天”字,名曰:“申天?、田天太、苟天禄、邹天庆”。他们四人每天在完成功课之后,利用休息时间,在学校对面挖成2亩多大的泥塘,又从河里捉鱼到塘里喂养。鱼塘是四个天字辈的学生修成,人们称之为“天池塘”。  明正统五年(1440年),邹庆去云南昆明乡试(当时贵州未设考场),中庚申举人。景泰元(1450年),授云南省北胜州知州,为官清廉,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天顺三年(1459年),升授云南姚安军民知府。成化二年(1466年),奉旨回乡养老。姚安百姓依依不舍,送他铜狮1对,重20公斤;铜花瓶1对,重10公斤,以示官民之情。  明理学家、西南大儒李渭评价说:“邹公庆,父子才美,与侍御公(指申?)埒名。邹公为滇州郡,卓有吏治,声称前哲,发祥遐域,振采宇内”。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朝廷赠邹庆中宪大夫。次年在家乡病故,享年73岁,葬于江边杨柳池。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思南知府洪价采士论,举入乡贤祠。申 ?  申?(1425~1449年),字天锡,务川县火炭垭人。申?天资聪颖,有胆识。少时随父至田间,一只猛虎突然从林中窜出来,向其父扑去,欲衔走,申?机智勇敢,持棒猛击其虎,虎被击痛而放口惊逃,其父幸免一死。申?勤奋好学,前往思南府城参加童试,补郡弟子员。明正统五年(1442年),申?去喜马拉雅山昆明参加乡试,中庚申举人。遂进京入太学肄业。在就读期间,祭酒李时勉,因谏政事遭奸臣王振谗言陷害入狱,带枷示众于国子监门。申?义愤填膺,倡议六馆诸生,上疏以拯师难。六馆诸生虽同性老师爱冤,但畏惧王振势大,怕遭株连,惟申?与石大用槌鼓称冤,伏阙不起,愿以身代师死。明英宗深受感动,特赦李时勉,让其官还在职。申?拯救师难的义举,蜚声于京师。正统九年,申?参加京试中甲子科进士,官拜四川道监察御史,时年19岁。在任期间,刚正不阿,胆识才略为群僚敬佩。申?学识渊博,重视培养人才,每次出巡州府,都要召集当地诸生,讲授经史,答疑解惑,提高地方人才素质。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军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告急文书纷纷来到北京,朝廷一片慌乱。英宗在权宦王振挟持下“御驾亲征”。申?以名御史身份,奉诏从征。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被瓦刺军围击,溃亡过半,走投无路。在这危急关头,申?从大局出发,为保皇上安全,穿龙衣,乘舆出征诱敌。瓦刺军认为是英宗出逃,紧追不舍,申?遇害殉难,年仅24岁,史称“土木堡之变”。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表彰忠烈,为申?殉国褒显,谥忠节敕曰:“人孰无死,惟死于国事者为至荣也。特追赠其为文林郎。”并下敕命五道,推恩及其父、母、妻、子。明嘉靖十年(1531年),贵州巡按使郭弘化令思南府及务川县立祠祭祀。  申?一生的事迹,在《明史》、嘉靖《思南府志》、道光《思南府续志》均有记载,近代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列有专条。李英才  李英才,字育之(1605~1649年),务川县涪洋辰溪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负笈远游四川求学。年弱冠,考中文生,食廪饩。李英才3个胞弟,由其亲自教育,均补弟子员,时人称:“一门四秀才”。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英才39岁,赴贵阳参加壬午科乡试,中举人,名列二十七。时值明末,朝政腐败,社会动荡,遂隐居不仕,立志培育子女成才。于是办起家学,进行庭教。他有5个儿子,长子李士火昌 ,康熙八年(1669年)中己酉科十三名举人,官四川马湖府知府,嘉定(今乐山)州盐法府盐茶使;次子李火昆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出贡,未仕,三子李士火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戍科举人,未仕;四子李士火奎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庚午十三名举人,官清浪卫(今地已并入镇远)和思州(今岑巩)儒学教授;五子李士火员 ,雍正元年(1723年)中癸卯科十三名举人,官麻哈州(今麻江)学正,安顺府教授。五子皆中科举,人们誉为“一门五子登科”。  清顺治元年(1644年),孙可望占据贵阳,闻李英才贤能,派使束帛加璧来家礼聘出山,共谋军事。李英才觉可望等系乌合之众,相互倾轧,难成大业,遂婉谢绝。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叛清,十二月占领贵阳,遣使来乡聘为幕僚。李英才科头跣足,佯作狂人,厉声拒之。自甘清寒,乐守田园。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李英才病故,享年90岁。蔡宇光  蔡宇光(1802~1884年),号荣轩,务川县城人。生于嘉庆七年(1802年)冬月初十,自幼勤奋,矢志向学。道光初年考取弟子员,食廪饩。后去北方,被聘为漕运总督朱澍之家庭教师。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参加顺天府(今北京)丙午科乡试,中“北闱”第二十八名举人。后回务川老家,勤修学业,手不释卷,博览群书,亦常研医学。咸丰年间,蔡宇光只身北上会试,屡试不中,滞留京城。  同治三年(1864年),吏部拣发甘肃省以知县候用。刚入省,奉命任两当县知县,有政声,升调平凉府知府。不久,遇固原兵变,平凉遭劫,蔡宇光险些丧命。省巡悯其苦衷,改委会宁县知县。蔡宇光办事公道,人称“蔡青天”。  光绪元年(1875年),甘肃省举行恩科乡试,调蔡宇光任监考。腊月事毕,调任金县知县。光绪二年,恩科会试,调京充任慈禧太后对读官。任务完毕,同僚皆曰:“公可望美缺也。”蔡宇光曰:“穷通命也,只求两袖清风,何损宦海。”蔡宇光在甘肃先后任官达12年,依然两袖清风。  光绪三年(1877年),年已75岁,告老还乡,职掌务川敷文书院(后改名罗峰书院)山长,任职5年。后闲居在家,义务给乡民诊治病情,从事民间医药,人们称他“儒生义医”。  蔡宇光于光绪十年(1884年)九月二十五日病卒于家,享年82岁。申绍伯  申绍伯(?~1883年),字南屏,号南园,务川县城人,清道光举人。申绍伯幼时,家境贫寒,父母多病无力,长期依附二叔申允厚生活,以至读书费用。申绍伯考中秀才后,叔父病魔缠身,不幸死去。家庭生活重担由申绍伯承担。申绍伯苦心经营,家境逐年好转。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赴省城乡试,中己酉科举人。因家中无人理料,毅然回家赡养双亲,教养子侄。 申绍伯学识渊博,深感务川历史悠久,置县很早,惜无人编修县志记载县情,他积极搜集地方史料,祖孙二人(孙申伯符)编辑《南园纪事》(手抄本)三卷,约7万余字。他在《纪事》中说:“按务邑文事武功砰訇彪炳者颇不乏人,只以县志千余年失修,遂致县籍有证可稽之名人,亦为他县窃有,后世转载相传,亦竟无人揭证其非者……故余今照古著更订,并附录各著于后,希望后这编县志者,有所借鉴焉”。《南园纪事》内容较丰富,涉及天文、地理、营建、食货、职官、学校、武备、人物、艺文等诸方面,是反映务川县情的珍贵资料。龚来发  龚来发(1862-1995年),务川茅天人,仡佬族,于1862年3月出生在务川石江坪安家坨。半岁时,因家贫,父亲无力养活他,被送给茅天大帮岭向老二做儿子,刚满10岁,向老二夫妻先后去世,龚来发生活无着,跑到山坡上以野果、野菜度日,过了4年“野人”生活。他习惯于赤足在山间行走。白天在外找寻食,夜间在山洞或树下睡觉。全身长着黑毛,人们称他为“小野人”。他14岁那年,大帮岭向礼全缺劳力,就上山找龚来发,要他来家干活,龚来发就到了向礼全家,从此结束了“野人”生活。龚来发在向家干活勤劳,为人忠厚。向礼全先后生了3个男孩,年年收成也好,向礼全从内心喜欢龚来发。当向礼全年过六旬时,已是儿孙满堂,家境较好。临终时,给子孙留下遗言:“龚来发到我家后,我家人财两发,他就是大家的老人,不管他活到什么时候,都要好好赡养他。”龚来发在向家过了7代人,代代对他孝敬。村里人家,老小都称他“老祖 ”。 龚来发一生务农,未婚。他不喝酒,不服药,爱吸土烟,他的竹烟杆已陪伴他100多年了。吃的是粗茶淡饭,过去吃苞谷饭,晚年吃大米、苞谷混合饭。他性情开朗,爱说爱笑,尤其喜欢唱山歌。他所在的村子,三面群山环绕,森林茂密,村里人家房前屋后都栽有大片竹林。 中国老龄委员会和93全爱老行动组委会,在1993年老人节举办的“中国百岁寿星排座次”的活动中,他以131岁的高龄,荣获“中国长寿之王”的称号,颁发了证书和“金座椅”奖杯。从此全国各报社、刊物、广播电视台记者,纷纷前往茅天专门采访报道。 河北省肃宁县颐春茶厂,聘请龚来发为名誉厂长,每月赠给200元终身养老金;务川县国营酒厂聘请为名誉厂长,每月给他200元终身养老金。他激动地说:“我一生经历了几个朝代,都没有现在好,我感谢共产党的大恩大德!” 龚来发因患肝炎病,于1995年3月12日下午1时在家中去世,享年133岁。申尚贤  申尚贤(1909~1996年),笔名寿生,务川县城人。6岁启蒙读私塾,16岁赴贵阳考入一中就读,民国18年(1929年)去北平,考入汇文中学高中部学习。几次考北大,国文成绩优异,因数学不达标而落选。北大文学院教授为他惋惜,特收他为旁听生。“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申尚贤积极参加北大队伍示威游行。除在北大听几节课外,成天泡在图书馆里专心读书。1933年下半年,申尚贤开始文学创作,他的文章用笔名寿生在《独立评论》、《国闻周报》、北大《歌谣周刊》等报刊上发表。在《独立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小说、诗歌等多篇,为当时的名流学者叫好。 何光渝认为寿生的这些小说,已经毫不逊色于四川的沙汀、李?人、周文,湖南的沈从文、黎锦明等人同时期的同类小说。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申尚贤回到家乡,在家乡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以及提倡体育活动等等。1940年任务川中学老师,1942年,任务川临参会议员。由于他揭露时弊,县党部、县政府对他怀疑,他避居农村。1944年秋,务川中学增设高中部,又受聘任教。1947年受贵阳清华中学之聘,前往任教。解放前夕回到务川仍居住农村。务川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先在学校任教,1951年任县人民政府任文教科副科长,后任民政科、农业科科长。1956~1966年连续被选为副县长。1981~1987年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1981~1987年任贵州省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

{2}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