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为啥有人不喝啤酒,却要喝白酒。夏季喜欢喝点白酒的人基本都是有多年饮酒习惯的人,这部分习惯了白酒的酒劲和味道,给他们喝啤酒会觉得不解渴,比如我老丈人就喝了一辈子白酒,他是不喜欢喝啤酒的,因为给他感觉啤酒没有味道,酒劲也太小,啤酒的单价一般都比白酒低,但是对于喝酒的人,几瓶啤酒不足以解渴,这点不像喝点白酒实惠,因此很多人出于经济考虑夏天也喜欢喝点白酒,比如在农村的小商店里,很多十几元的白酒都非常受欢迎,能够天天去买啤酒喝的人,这属于经济条件不错的人。
1、汉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还是其它什么酒?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酒文化,从夏商周的上古时期开始就有“杜康造酒”的传说,不过,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的话,古人的酒量似乎一直是个谜。印象里,很多古人喝酒就跟喝水一样,那酒量真的是高得离谱,话说回来,古人喝的酒跟咱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发酵酒,并非高纯度的蒸馏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实际上根本经不住现代的酒水。
史料记载当中,汉朝名将韩延寿,可以“饮酒石余”,而于定国则是“食酒至数石不乱”,古代一石的量是非常吓人的,别说这么多酒,就是喝这么多水都很难受,然而史料上的古人,不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个没事儿人一样。事实上,这些海量的古人所饮的,全都不是如今流行的蒸馏酒,从上古先秦到元朝之前,国人主要流行饮用的,几乎都是低度的发酵酒,酒精度数通常在十度之内,
最初的酿酒传说,就是说因为发现堆积在一起的果实还有被水泡了的粮食,就逐渐产生出酒精等物质,这个过程也就是发酵,人们偶然之间,发现了酒。对于发酵来说,酒精度数不能高,一旦超过十度,就会停止发酵,通常来说,用同等的粮食酿酒,出酒量越低,说明其度数越高,在古代超过十度的酒都被称作是上品,价格是相当不菲的,因为上好的酒,需要消耗很多的粮食。
《汉书》当中记载,西汉时期的酿酒情况是“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而后来的东汉就发展成“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樽”,度数明显有了上升,古人形容度数高的酒是“美酒为毒”,并且价格也很贵。汉朝时期,北方人主要用高粱、粟米酿酒,而南方则使用稻谷,当时的粮食产量仍旧是比较低的,因此需要消耗众多粮食才能酿的酒,即便度数低,还是很贵,
因为酿酒技术的差异,古代的发酵酒,其实更像是如今的酒酿之类,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是非常低的,这跟后来出现的蒸馏酒,完全是两码事。宋元时代,蒸馏酒出现,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将酒精分离,提高酒精度数,汉朝距离蒸馏酒出现的时代,有千年岁月,当时根本就没什么高度的酒,再怎么高也不会超过二十度,喝多了喝得肚子胀,倒是比醉酒的可能性更大。
2、古代人喝白酒为什么要烫烫再喝?有什么好处?现代人也可以烫了再喝吗?
“烫一壶老酒”这话听着就古色古香,酒烫热了喝,自古以来国人喝酒的一大特色。为什么要把酒烫烫再喝?追根寻源,有这么几个缘由:一是生存条件决定拒绝冷饮,中国是东方农耕文化,长期的植物类食物为主,生冷饮食就会伤到脾胃。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热了,酒是高级饮品,自然的要烫热了喝,二是为了更尽兴。古时候低度酒,包括黄酒、米酒,一应酒类饮品,
低度酒烫热了喝起来会上头快,一口闷下去立马会有熏熏然感觉;高度酒烫热了会使酒精挥发一些,可以喝的多点。再者,古人喝酒与喝茶一样,都有仪式,烫酒就是喝酒的一项重要仪程,仪式感能使活动和人本身升华更高层面。可不是现在人所说的“装逼”,三是健康养生的需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无论低度酒、高度酒,只要是纯粮食酿造酒,性质都是暴烈的,只是程度不同,
3、夏天,为啥有人不喝啤酒,却要喝白酒?不热吗?
每年一进入夏天,夜晚的空气中都会飘散着烧烤和啤酒混合的香味,这个时候晚上邀上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大口喝着啤酒,一边撸着串或吃着麻辣小龙虾,这是很多人特别喜欢的休闲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如果夏天不撸上几次串,喝上几次冰镇的啤酒,这个夏天过的都会感觉索然无味,啤酒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历史不过100年左右,而且今年也是啤酒的“啤”字诞生一百周年,虽然作为引进的发酵酒,但这并不妨碍啤酒成为中国产量最高和销量最多的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