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是主动喝白酒的人,是打心眼里认可白酒;一类是被动喝白酒,出于交际的需要。这样的酒对人身体伤害很大,如果喝好点酒少喝一点当然可以,如果喝酒上瘾特别是勾兑的低价白酒那是用命在喝,凡是懂酒之人皆会喜欢白酒,不懂酒之人,难免会对白酒的品质有所偏见。
1、真的有60度白酒喝七斤,十三斤,二十斤的人存在吗?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一个高中同学Z君,读高中时滴酒不沾,喝一杯啤酒就醉了,由于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在不同的城市读书,所以也没有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过。大学毕业后,我们有几个同学考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某一天,我约了我们高中几个同学一起吃饭,其中就有一个在国企上班大酒量T君和这个“滴酒不沾”的Z君。吃饭时我们喝的是本地自酿的30度左右的低度酒,酒过三巡,T君就激Z君“酒量小就不要喝酒了嘛,丢人现眼,
”这本来是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之间的一句玩笑,谁知Z君不乐意了,直接举起杯子,两杯酒敬T君一杯,T君连喝了八杯后,抬酒杯的手直接发抖,耍赖不敢喝了,Z君意犹未尽地再自己连个两杯,加上吃饭时喝的一共喝了20来杯(一杯三两左右的一次性纸杯),有三个同学当场就把醉倒的T君背回家了,而Z君,自己开着车就走了,一点事没有。
后来我们聊起这个同学,才知道他在读大学的时候由于生病做了一次手术,把身体的某个部位切除了以后,胃部发生了变异,从此不吸收酒里面的酒精了,他喝白酒就像我们和水一样,从此以后,酒场上一直流传着Z君的传说,他的酒量连市委书记也知道,听说市里有接待都会找他去陪酒。据江湖传说,Z君最好战绩是一次喝了68个小郎酒,而且还不是喝醉不能喝了,而是根本没有人能陪他喝到最后,
2、谁是最能喝白酒的人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酿酒始祖、酒圣杜康把酒带到了华夏大地,后世有众多文人墨客对酒都很偏爱,或是怡情、或是解忧,或是小饮、或是大醉,都离不开一个“酒”字。在这些热衷喝酒的人中,有3位不得不提及,他们是最能喝酒的人,他们就是酒圣:刘伶、李白、武松,1、刘伶“杜康造酒醉刘伶”,杜康造的酒把刘伶醉了三年。
推行“无为而治”的刘伶年轻时并不太喝酒,而是在被罢免建安参军之后,开始放荡竹林,饮酒作诗,刘伶对酒界最大的贡献是写了《酒德颂》,并在其中宣扬他的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荡生活。2、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没有辉煌了中国文学史的诗仙李太白,李白爱诗、爱酒、爱月,一组《月下独酌》道出了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但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3、武松“三碗不过岗”,出门就倒的酒,武松一口气喝了18碗,还过岗去把老虎打死了,这酒量、这胆气也无人能敌了,武松在施恩要教训蒋门神时,走了十四五里路,路过了十二三个酒家,喝了三十五六碗酒竟然没事,本事还增了不少,教训起蒋门神来说就像捏一个臭虫一样。刘伶喝酒能醉3年,李白喝酒有了文学史的辉煌,武松喝酒能打老虎,他们都是最能喝酒的人,
3、中国人为啥几千年喝的都是白酒?
说中国几千年喝的都是白酒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因为黄酒甚至是葡萄酒果酒之类的中国古代也都是有的,只不过白酒在古代或者是现在都是最受国人的喜爱,现在的白酒绝大多数为高度蒸馏酒,这种蒸馏技术大约是在元代的时候从国外流传到中国。由于元代蒙古更爱高度烈酒,所以这种蒸馏酒开始在民间流行时至至今,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白酒文化放眼世界也是很早的了。
夏商时期多为低度米酒和果酒,到了唐代,果酒的种类就更多了,开始出现葡萄酒。所以在元代以前多为低度酒,武松的景阳冈喝过的十八碗据此推断也只有现在白酒最多三分之一酒精含量,而且书中描述谁能保证没有夸张的可能呢?白酒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成熟,如今的品牌白酒品种更多,如:茅台、五粮液、洋河,都是一些白酒一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