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凤香鉴藏唐金凤,西凤酒凤香经典海藏价格

1,西凤凤香经典海藏价格

52度西凤 凤香经典10年大师级 500ml 购酒网上的价格是258元,望采纳
凤香经典西凤酒凤凰版在西凤酒shang城就有得售朋友不妨直接去西凤酒shang城查看价格以及图片等信息西凤酒1952系列产品不错,建议朋友选择
零售价在378--398左右,当然各个省份区域都不太一样,不会差太远。
他分45度和52度 45度零售398 团购价格358 52度零售418 团购价格368

西凤酒凤香经典海藏价格

2,唐金凤1956凤香型酒45度的特点

你好,唐金凤1956凤香型酒45度的特点是具有芳香浓郁、绵柔甘洌、香味协调、入口甜、落口绵、尾净余长等特点,请参考!

唐金凤1956凤香型酒45度的特点

3,情诗绝句藏头我爱你蒋悦

我爱之深心无悔你蒋情意缱绻汇悦动人生美景绘快乐幸福把家归
蒋卿丽姿美如凤,悦心花红沐春风,我慕青春展鲲鹏,爱意深沉如潮涌,你我相逢晚霞中,一片丹心映星空,生生不息灵犀通,一束玫瑰情意浓,世间情侣永伴同。
Die Geschichte der gl?nzende single Hund Ihnen antworten geben auf我遇繁花看繁华,爱如花美眷剑殇。蒋不诉离殇断肠,悦如花美眷断肠。记得采纳……………—— Der reisende

情诗绝句藏头我爱你蒋悦

4,唐金凤1956多少钱

媳妇儿,1956多少钱?唐金凤1956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酒,所以说唐继芳的1956价钱在300块钱左右,所以说唐金凤也是

5,看花开陌上摘前世过往的歌名是什么是有声小说三生三世枕

枕上书词:拈水笑唱:不才海风梳起一树芳俱苏花后白衣藏麒麟炉纱帷帐众花不及凤羽香谁泛起霞光荡舟在我心上 千年消磨琉璃光光影明灭着水流觞频婆救不回相望的荒凉谁煮多情汤却难解我相思肠相思长过了四海八荒独漫不过九重天太晨宫墙看花开陌上摘前世过往往生海中是否能泛起旧时浪枕上依稀银发霜白檀不见紫衣装谁将直钩轻扬钓得芳心一处藏三生石上写不下我三世守望千年消磨琉璃光光影明灭着水流觞频婆救不回相望的荒凉谁煮多情汤却难解我相思肠相思长过了四海八荒独漫不过九重天太晨宫墙看花开陌上摘前世过往往生海中是否能泛起旧时浪相思长过了四海八荒独漫不过九重天太晨宫墙看花开陌上摘前世过往往生海中是否能泛起旧时浪送你到我身旁
格式错误 此帖即删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邮票上都有哪些凤文物

作者:张雨义7月29日,中国邮政发行《凤(文物)》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图案内容分别为:新石器时代玉凤、西周晋侯鸟尊、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唐金凤、明缂丝凤穿牡丹团花、清青花凤穿牡丹纹罐。邮票规格为30×40毫米,齿孔度数13.5度,整张枚数为16枚,整张规格为150×195毫米,全套邮票面值为7.80元。凤,即凤凰,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多种鸟禽和太阳、风等多种元素融合而创造的,具备达天、秉德、兆瑞、崇高、尚洁、喻情、示美、成王等品性的神物。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祥瑞的代表,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喙、孔雀的尾。《尔雅·释鸟》郭璞注曰:“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凤居百鸟之首,是吉祥、美好、和平的象征,亦是封建时代皇后的代称。2017年为中国的农历鸡年,民间传说中的凤是一种仅次于龙的图腾动物,在“血统”上,也与鸡近缘。《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凤凰”;“黄帝之时,以凤为鸡”。从形态类别分析,如果真有凤的话,它只应该属于鸡形目的禽类,凤是鸡的文化转型,鸡是凤的世俗化身。凤是中华先民的古老图腾,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演进,承载了不同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内涵,发展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性符号。凭借华美的外表和刚健的品格,凤成为传说中的神?祥瑞,现身世间,寓意天下安宁。中国是凤文化的发祥地。凤鸟图案在历代器物中常见,至今尚有众多凤鸟造型、纹饰的文物存世——从红山文化的玉凤,到盛唐时代的灞桥金凤,再到清中后期的胭脂红彩龙凤穿牡丹纹罐——凤文物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产地遍及南北数十省份,材质包含玉器、金银器、陶瓷、书画、织绣等各项门类,功能覆盖礼器、乐器、生活用品等不同类别,正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凤文化凭借着历代文物源远流传、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凤(文物)》特种邮票是2000年发行的《龙(文物)》的姊妹篇,因为龙与凤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这两套邮票堪称一个系列,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邮票选取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中国凤文化的六件文物,并根据文物不同的材质特征,首次在同一套邮票中使用六种不同的印制工艺,将凤文物的精彩风貌予以完美再现,使这套邮票极具美感和特色。第一枚玉凤,使用玉石粉工艺还原票面玉器的自然光泽和温润效果,体现了古玉独特的东方神韵。这是中国邮票第一次抹上粉。第二枚晋侯鸟尊,特别邀请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雕刻师进行创作,用细腻的雕刻线条将青铜器斑驳的纹饰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枚青釉凤首龙柄壶,使用三维压凸工艺以突出瓷器的质感和体积感。第四枚金凤,使用压凸和热烫工艺将金属膜附着于上,还原了文物的华贵风貌。第五枚缂丝凤穿牡丹团花,使用局部冷烫工艺,再现了团花“通经断纬”的高超技艺。第六枚青花凤穿牡丹纹罐,使用了光油工艺,画面细节丰富、层次清晰,呈现出完美的“宣德蓝”。此套邮票体现了凤图案在不同时代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不同材质上凤图案的表现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另外,该套邮票综合采用了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和荧光喷码等多种防伪方式,由王虎鸣设计,白金雕刻,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印制。《凤(文物)》特种邮票上的玉凤,1955年出土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距今约4800—4400年,开启凤纹之先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凤体形修长、造型秀美、姿态活泼、技艺精湛、构思巧妙,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晋侯鸟尊,2000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是西周时期第一代晋侯的宗庙祭器,古青铜器中的精品,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被誉为该院的“镇馆之宝”。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青釉凤首龙柄壶,是国内波斯风格图案凤首壶中唯一完整的孤品,唐代宫廷御用瓷壶,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灞桥金凤,通体由黄金打造,造型与工艺堪称唐代金银器之翘楚,现藏于西安博物院。金凤头顶花冠,昂首挺胸,双翼展开,两足蹬地,羽毛随风飞拂,尾部勾卷,尾羽为串枝叶形,层层向上。凤首、翅、尾、足极富动感,将金凤腾空欲起的瞬间刻画得生动形象。缂丝凤穿牡丹团花,通经断纬的明代缂丝技艺造就出一派云天福海的场面,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对凤凰在牡丹花与桃花丛中遥相呼应,上接云天、下连福海,一派富贵喜庆之气。地部以捻金线织造,纹部运用了“缂鳞”、“掼”、“勾”、“木梳戗”等技法,配色鲜艳明洁,构图饱满,是一件难得的缂丝佳作。青花凤穿牡丹纹罐,罐高37.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5.4厘米,是凤纹展示面积最大、图案最完整的清代青花瓷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底款。此罐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把凤看成是吉祥如意、平安富贵的象征,把它视为吉祥鸟,因此凤也就成为重要的图案素材,经常出现在绘画作品或各种器物上,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邮政部门发行的邮票中,可窥见一斑。1954年8月2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伟大的祖国(第五组)古代文物》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四枚是“漆奁、漆羽觞·战国漆器”,邮票的左侧(邮票名标为漆奁)是1952年长沙市颜家岭乙35号墓出土的狩猎纹漆樽,该器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构图分为五栏,其中第一、三、五栏为变形凤纹图案,第二栏左侧有两兽在搏斗,右侧两猎人持箭,第四栏有一人牵猴,两兽前后追逐。这是我国邮票中最早出现的凤凰。1979年3月2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绘画·长沙楚墓帛画》的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其中有1949年出土于长沙战国楚墓的《人物夔凤帛画》图案。凤凰造型十分优美,举颈扬首,张喙开目,展翅翘尾,前肢弓,后肢蹬,呈现一种朝气充盈、勃勃向上的矫健之美。1992年12月4日,正值现行宪法颁布十周年之际,我国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编号为1992-20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1992)》邮票,由卢天骄、潘可明设计,影写版印刷。画面为一对金色凤凰在广阔天地间由东向西,由西向东地围绕着宪法上下飞舞,寓意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2017年4月9日,中国邮政发行了《红山文化玉器》特种邮票,第二枚“玉凤”和第三枚“玉人”均出土于辽宁牛河梁遗址,属于首次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新器型,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中,玉凤曲颈回首,羽翅层次分明,线条优美流畅。玉质为淡青色软玉,局部夹杂灰白色沁与瑕,扁薄片状,正面雕琢凤体,羽毛以阴线刻划,整体雕刻非常精细,体态表达有层次,线条优美流畅。从上古时代到文明时代,龙凤文化始终是各民族共同信仰的标志,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更是老百姓寄寓美好愿望的精神依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龙的地方就有凤,两者在一起事物就更加和谐完美,如我们所说的“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1979年3月29日发行的《中国绘画·长沙楚墓帛画》特种邮票第一枚“龙凤引魂升仙帛画”、1981年2月19日发行的《宫灯》特种邮票第三枚“龙凤灯”、1985年2月28日发行的《花灯》特种邮票第二枚“龙凤呈祥”,图案中都绘有龙与凤。1981年4月15日,为弘扬我国悠久的陶瓷文化,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陶瓷——磁州窑系》特种邮票(T62),全套六枚,其中第四枚和第五枚分别是元代的《双凤纹罐》及《龙凤纹扁壶》,面值分别是8分和10分,两件文物均属于稀世珍品。器皿造型上的龙纹,张牙舞爪,矫健有力,再配以旁边绘就的云纹,宛若矫龙戏云海,十分生动,使人有云气扑面而来之感。而凤纹则线条简朴而酣畅,尾翼飘飘,翅击长空,在云纹的衬托下,更显其潇洒大方的姿态。凤凰崇拜是建立在动物崇拜之上的神物崇拜,是动物崇拜的升华。鸡、鹰、燕、鹤、乌鸦、鹌鹑、孔雀、鸳鸯、天鹅等许许多多的鸟禽,都进入了凤凰的融合过程,成为凤凰的取材对象。2004年至2006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鸟》普通邮票九种(枚),2008年又发行同主题特种邮票一套六枚。这些邮票上印的都是中国特有鸟种,而且是珍稀鸟类、国家级保护动物,如红腹锦鸡、白尾地鸦、黄腹角雉、黑额山噪鹛、藏?、台湾蓝鹊等。这些中国鸟,都是凤凰的融合对象,以其形象为图案的邮票,也都堪称“凤凰邮票”。

7,露珠湿沙壁 莫幽晓寂寂 全诗是什么

这首诗上网络上流传的,网民原创。露珠湿沙壁,暮幽晓寂寂。诗歌笑台鉴,答布料斐济。露珠湿沙壁,暮幽晓寂寂。泥若香不透,沃草腻马鼻。
<p>露珠湿沙壁,暮幽晓寂寂。<br>诗歌笑台鉴,答布料斐济。<br><br>露珠湿沙壁,暮幽晓寂寂。<br>泥若香不透,沃草腻马鼻.</p> <p><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zhidao.baidu.com%2fquestion%2f121897322.html%3fsi%3d1" target="_blank">http://wenwen.sogou.com/z/q656403405.htm?si=1</a></p>

8,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作者简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问那卷帘的侍女,园中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那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出自南宋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