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牛栏山特制10年怎么样,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

1981年,清朝对地宫的考古研究也发现,努尔哈赤的叔伯艾辛吉奥尔罗·雷顿和艾辛吉奥尔罗·塔查·盘古也以骨灰的形式葬在地宫中。这个问题我来跟你说一下。孝庄皇后死于2016年12月25日1688.1.27。此后,由于康熙帝难以选择孝庄皇后的葬地,灵柩一直停放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临时安风堂,长达37年。

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这个问题还是我来给大家聊聊吧,孝庄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后因为康熙大帝对孝庄太后葬地的难以取舍导致灵柩停放在清东陵陵区风水墙外的暂安奉殿达37年之久。这期间遗体当然是在棺椁里正常保存的,并没有采取所谓专门防腐的措施,因为清代皇家根本就没有追求遗体不腐的传统。清代顺治皇帝之后无论是皇帝太后还是妃嫔死后,经过大殓遗体放入内棺后套上外椁,在棺椁上漆饰几十遍金漆漆饰次数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后棺椁无论是暂安停放还是奉安地宫都不在打开。

那为什么说清代皇家不追求遗体的不腐呢?原因如下清初满族有火葬的传统。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没有进关的时候满族就已经采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遗体了。在康熙年间所著的大清会典里记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葬礼,里面提到在皇太极驾崩一周年的时候将梓宫火化,然后由皇后公主等捡殓骨殖的情形。请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宫升化,行练殓礼。

皇后公主等诣升化处举哀,恭行练殓。不只是皇太极,包括顺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宫的。还有1981年对清永陵地宫的考古也发现努尔哈赤的叔叔爱新觉罗礼敦和爱新觉罗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宫。清永陵地宫骨灰罐那为什么当时满族会有火葬的传统呢?其实这和当时满族人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相关,乾隆皇帝曾说过满人火葬这个问题,他说本朝兆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靡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顾用火化以便随身奉持。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还在沿用入关前的火葬旧制,所以以后改用土葬之后也不会对尸体的防腐有什么特别要求。换句话说,火化都能接受,遗体正常腐败又有什么不可呢。孝庄太后灵柩暂安时的种种安排只是正常做法与防腐无关。很多人都将祭拜时间楠木棺椁以及地下暂安当做是为了遗体不腐胡乱关联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关系。

使用楠木棺椁是因为楠木耐腐防虫不容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宫里的家具书柜等都用楠木制作,这和防止遗体腐败关系不大。纯惠皇贵妃地宫那拉皇后棺椁早已腐朽,只能将纯惠皇贵妃棺椁分开使用祭拜时间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说成是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时大祭和周年祭,四时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个时间,孝庄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么周年祭当然就在冬天啦,还有祭祀并不会打开地下暂安处,只是在大殿里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时间在冬天是为了防腐这个说法实在荒唐。

孝庄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暂安奉殿改建孝庄太后灵柩暂安在地下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史界对此也有争议,我们暂且不谈,就暂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这和防腐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史料清代皇帝棺椁暂安时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椁从京城殡宫奉移到陵寝附近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少则几月多则几年,所以这和防止遗体不腐没有关系。

隆裕太后棺椁综上所述,清代皇家因为早期还在实行火葬旧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后才改为效仿汉族土葬的,所以对遗体的防腐并没有特殊要求,也未见史料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而孝庄太后停灵37年之久,期间也没有专门采取防腐措施。我觉得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对遗体的不腐有比较理性的认知,而且因为早期实行火化的风俗,使得皇家对遗体的不腐保存并没有那么在意,所以对孝庄太后灵柩里的遗体并没有采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2019年养牛前景如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