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卧龙吟的作者王建介绍
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
2,王建有何作品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主要作品: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羽林行 王建 长安恶少出名字, 楼下劫商楼上醉。 天明下直明光宫, 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 赦书尚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 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依旧属羽林, 立在殿前射飞禽。
3,王建早年以什么著称
王建(约767~约831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 (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王建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的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今传刻本有:《王建诗集》10卷,南宋陈解元书棚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刊本校补排印。《王建诗集》8卷,明汲古阁刻本。《王建诗》8卷,《唐六名家集》本。《王司马集》8卷,清胡介祉刊本。《王建诗集》10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宫词》 1卷,有单刻本及明顾起经注本。
宫词
王建(约757~约831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4,八仁原文和翻译
《辽史·列传第二十六》部分原文:耶律仁先,字乣邻,小宇查剌。魁伟爽秀,有智略。重熙三年,补护卫。帝与论政,才之。仁先以不世遇,言无所隐。十一年,升北院枢密副使。时宋请增岁币银绢以偿十县地产,仁先与刘符使宋,仍读书“贡”。宋难之。仁先曰:“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宋无辞以对。十八年,再举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为前锋。萧惠失利于河南,帝犹欲进兵,仁先力谏,乃止。女直恃险,侵掠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清宁初,以耶律化哥谮,更王隋。六年,复为北院大王,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九年七月,上猎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谋逆,帝召仁先语之。仁先曰:“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帝趣仁先捕之。仁先出,且曰:“陛下宜谨为之备!”帝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及交战,贼众多降,重元被伤而退。仁先以五院部萧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诸军。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帝执仁先手曰:“平乱皆卿之功也。”加尚父,亲制文以褒之,诏画《泺河战图》以旌其功。咸雍元年,与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枢密事。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阻卜塔里干叛命,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赐鹰纽印及剑。上谕曰:“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仁先严斥候,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塔里干复来寇,仁先逆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继至,又败之。别部把里斯、秃没等来救,见其屡挫,不敢战而降。北边遂安。八年卒,年六十,遗命家人薄葬。为你翻译如下(对着图片打字太耗费时间,建议以后能打出来):耶律仁先,字乣邻,乳名查剌。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补为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十一年,升任北院枢密副使。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以换回对十县土地的所有权,仁先与刘符出使宋国,仍然坚持岁币文书用“贡”字。宋人拒绝。仁先说:“从前石晋王朝报本朝之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周人强行夺取之,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宋人再无话说。十八年,再度举兵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萧惠在河南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进兵。女真恃仗地势之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仁先请求开挖山地沟通道路以控制之,边民得以安居乐业。清宁初,因耶律化哥诬陷,改号隋王。六年,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九年七月,皇上出猎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称重元谋反,皇上召来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仁先说:“这种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仁先出宫,又说:“陛下应当小心防范!”皇上将讨伐贼人之事全权交付仁先处理。于是将马车排列为营垒,拆路障,制作兵器,仁先率领属吏近侍三十余骑结阵于路障之外。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重元带伤而退。仁先觉得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赶紧召他来,分头派人会集诸军。黎明,重元率领奚人两千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行攻击。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说“: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加号尚父,亲自为他制文以示褒奖,又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劳。咸雍元年,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仁先担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晓谕说:“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仁先严密设置斥候(哨所),扼守敌人的要塞,对于顺服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各种政务都整治得有条有理。塔里干又来侵犯,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塔里干。别部把里斯、秃没等人前来援救塔里干,见他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八年,仁先去世,年六十岁,遗命让家人薄葬。
5,九尾狐狸的千古传说
传说内容在上古有一个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话,此中牵涉一个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和《艺文类聚》卷九九所引《吕氏春秋》佚文记载,大禹来到涂山--据考在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娇。由于神话记载得很晚,明显加进后世思想文化观念,如果恢复其本来面貌,便是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这个人兽婚配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乃是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狸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由于九尾狐狸有这么一件很风光的事情,所以后代的狐狸精们总喜欢骄傲地说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血统的高贵。 汉代盛行符命思想,于是本为图腾神的九尾狐狸也被符命化了,成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号。 汉时石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历史上东夷人的崇拜狐仙。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青丘国,黑齿国,十日国都在东夷人的日照临沂一带。商人喜欢九尾狐狸,竖亥为商人祖先,也曾在此居住。《山海经》九尾狐狸,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狸,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狸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狸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又为祯祥之物。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此即郭注所谓“为瑞”之意。考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狸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封禅篇》),亦禹娶涂山神话之遗意。“食人”之说渐隐,“为瑞”之说终张。又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说妲己为九尾狐狸。《封神演义》也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当源于此。“九尾狐狸”——“九”在中国古代属于虚指,意思为“很多”;“狐狸”也是指“像”狐狸的动物。那么什么动物有很多尾巴呢?壁虎,断了一条又能长上来。所以“九尾狐狸”应该是一种可以断尾的和壁虎差不多的动物。《魏书》《魏书·志第十八·灵征八下》当中记载道,在各地现身的异兽里,狐狸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是某种瑞祥的征象么?似乎有些让人不解。在白狐、黑狐、五色狗的交错身影里,仅从“肃宗正光二年三月”开始,计有:“南青州献白狐二;三年六月,平阳郡献白狐;八月,光州献九尾狐狸;四年五月,平阳郡献白狐;孝静天平四年四月,西兖州献白狐;七月,光州献九尾狐狸”等等记载。到了元象元年四月以后,九尾狐好似集体行动一样,突然密集地从人们的视线里穿行:“光州献九尾狐;二年二月,光州献九尾狐;兴和三年五月,司州献九尾狐。”这么多“献宝”的案例,动机不外乎是以此来佐证皇恩浩荡并获得宫廷的赏赐,九尾狐不幸再一次成为了体制的晴雨表。对此,还是北周皇帝睿智一些。《北史·周本纪下第十》记载道:甲子,郑州献九尾狐,皮肉销尽,骨体犹具。帝曰:“瑞应之来,必昭有德。若使五品时序,州海和平,家识孝慈,乃能致此。今无其时,恐非实录。”乃令焚之。 按照正史的深意,这一个案进一步反映了皇帝的实事求是作风。只是,焚烧之后的九尾狐,尸骨不存,但媚术已然深入人心了,因为“秉笔直书”的史官,这一条记载必然令龙颜大悦。看来,即使仙道、床榻秘术,也没能逃脱宫廷的密切关注啊。
6,求三命通会原文
这是一本书啊!先给你来个序
三命通会序
夫命岂易言哉。其旨深。其义奥。其理直。上通夫乾元无极之微。是以圣人惟恐人之钩玄索隐而罕言之。命岂易言哉。然夫子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何居。盖富贵利达命也。困穷死丧亦命也。苟其不知。一若世之可欣可羡者。竟可侥幸而得。孰肯居易以俟之。
世之可惊可愕者。皆可规避而免。孰肯顺受其正耶。不几宇宙之大。林总之繁。相率为行险者流。而纲常名教日用掌然之道。不且绝灭於今古哉。吾知命虽圣人所罕言。而为君子者。又不可不知也。予幼随先君子宦游两浙。与二三博洽士。剖晰玄微。略知毛发。后予守郡齐安。闻津门有三命通会一书最善。时宫保田公巡视长芦。遂寓书购之不可得。今予来司转运。旁搜偏访。知雕板尚藏沧洲李氏家。顾已残失百十篇。惜哉。古钱掘得。轮廓槎牙。断碣扪来。觚稜缺献齿。今昔同嗟。
良有以夫。遂求其遗帙校正。付剞劂补全之。而为之便叙曰。古来之为子臣弟友者。往往有事君而天泽之义不讲。事亲而明发之怀不生。以及昆弟朋友之间。彼责此尤尔虞我诈。求如棠棣之章。伐木之什者甚难。亦独何欤。今而知总由於不知命之故。盖天之随人赋予。原自有限量。而不容非分要求。满腔怨怼者。
今观是书所载。悉以日时为主。附丽年月。孰者富贵利达造其极。孰者困穷死丧终其身。千变万态。不爽秋毫。援往徵来。了如指掌。其於阴阳递嬗五行生克之道。言之详而且密。苟世之学士大夫。深求而默体之。虽不能直穷夫乾元无极之微。而事之可欣可羡可惊可愕者。一存乎吾命之固然。俱无庸丝毫趋避於其际。吾知节性防淫惩忿窒欲之中自实践。
夫日用纲常之道。居易以俟。顺受其正。以渐臻君子之域不难矣。又何必以旨深义奥而讳言命哉。予言未竟。有户外之士揖而进曰。如子所言。是「三命通会」一书。不仅为术士衣钵。直可以正人心而维风俗欤。予笑而不言。遂举其说。以弁诸简端。并以告世之观是书者。
时雍正乙卯花朝长芦都转盐运使 司运使管盐法道事萝村蒋国祥撰
叙 言
三命通会十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卷首但题育吾山人著。考明万民英。字育吾。大宁都司人。嘉靖庚戌进士。历官河南道御史。出为福建布政司参议。撰有「星学大成」。此书题育吾。当亦出民英手。明史艺文志所载卷数。正与此合。惟误民英为民育。又通会作会通耳。粤稽星命之学。原出阴阳家。隋书经籍志。有杂元辰禄命。并溪禄命。著录最早。惜书佚不可考。今所传述者。惟唐李虚中命书。
宋徐子平珞子赋注为较古。其托作於鬼谷子及周世子晋者。大抵古人学说。分著书口述二种。术家传受。尤多口述。因流溯源。文殊理贯。有自来已。宋元术士。谈命踵起。或谓四季十二时。各变部位。或取生人干支。配合八卦。或专用神煞。或别尚演禽。附会依托。谬悠荒诞。是书独阐发子平遗法。凡官印财禄食伤之名义。用神之轻重。诸神煞所系之吉凶。皆能采撮群言。得其精要。可谓融会古今。抉微阐奥矣。 惟是沧州藏板。早称散失。萝村补辑。因陋就节。册叶错乱。如卷一原页二十六及二十七颠倒。卷三原页六七八皆错乱。文辞脱失。如卷一原造化之始脱去六句。其馀脱文甚多。不胜偻指。删节纳音。
卷一总论纳音小注删节太多。致难解释。墨漏名氏。卷八卷九所列各命。名姓事实遗漏甚多。坊俗流传。沿讹更甚。文明主人。觅得旧刻若干本。以余粗窥堂奥。俾加理董。误者正之。脱者补之。校勘疑义。丹铅杂陈。致更寒暑。书始告成。而世称星命家圭臬者。乃重见庐山真面矣。抑余更有说者。 方今人欲横流。怨怼并起。循环往复。顺性逆施。溯予所过燕鲁吴越湘鄂两粤。综所见闻。参其命造。往往倏灭。旋得旋失。远而祸国。近而丧身。竟悍然为之无顾忌者。不知安命为之阶也。然则此书之成。俾世知顺受其正。或亦挽回劫运之道乎。余倦矣。息影淞滨。研参玄理。天时人事。有感斯通。此则焚香读易时所睾然高望者已。
民国中元甲子秋月 白下秦慎安识於申江之用拙斋
夫洛马出书之初。有一白点、六黑点在背近尾。七白点、二黑点在背近头。三白点、八黑点在背之 左。九白点、四黑点在背之右。五白点、十黑点在背之中。大挠定之。一六在下。合於北。生水。亥子属焉。二七在上。合於南。生火。巳午属焉。三八在左。合於东。生木。寅卯属焉。四九在右。合於西。生金。申酉属焉。五十在中。合於中。生土。辰戌丑未属焉。四维也。斯地之气重浊焉。
夫河龙负图者。非龙也。乃大龟也。其背上所有之纹。一长画。二短画。一白点近尾。九紫点近颈。四碧点在肩之左。二黑点在肩之右。六白点近足之右。八白点近足之左。三绿点在勰之左。七赤点在勰之右。五黄点在背之中。凡九所而七色焉。羲皇以九位而定方。以一长画二短画而生爻。以三才而设位。易道由是而生矣。 余按易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未尝明言图书之数。如汉儒所指。观伏羲定方画卦。大禹第畴。首五行。则术家之说是也。况洛书之数。术家以为大挠定之。与吾儒之说迥别。宋程朱以一六居北。为河图。戴九履一。为洛书。亦因汉儒之旧云尔。浚川王子。以伏羲作易。造端於阴阳二画而已。 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后自然之序。有非人力强为排比。今曰因河图之数以作易。是不从太极以为易。岂不於仲尼易有太极之论戾乎。易系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以八卦之画。出於天地所示自然之文。
其实圣人神道设教之意也。汉儒不达乎此。乃以伏羲画卦为本於河图之文。大禹衍畴。为则於洛书之文。则诬矣。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是以天阳也。故数一三五七九。地阴也。故数二四六八十。此专论揲蓍之义。故先言天地奇耦之数。五十有五。圣人立揲。用大衍之五十。以见法象於天地奇耦之数。与下象四时象二才等象同一义也。於河图之数。何相涉乎。况天一地二之辞。为作易后立揲而言。非作易之始事。而何以取图为哉。 又疑圣人则图书皆言画卦。非禹则之明畴也。观洪范九畴。乃治天下之大经大法。如周官九式九两之义。非数也。箕子首言天锡。不过水土平而五行之政可修。五行之政修。而治天下之庶政可举。故於地平天成之时。天乃锡禹大法。曰天者。是天予以治天下。叙彝伦。此九者不可缺一云尔。观畴次第。首五行。次五事。次八政。本天而推之於人。次五纪。次三德。次稽疑。以人而合乎天。次庶徵。次五福六极。则人感天应而皇极乃其主也。故居中焉。 其先后次第。轻重缓急。自当如此。想大禹笔之书以传后世。而箕子独传之也。画卦稽疑。乃畴中之一事。恶可以洛书之数当之哉。海沂子曰。圣人观河图。悟乾坤之象而生卦。观洛书。悟天地之数而衍蓍。岂知言哉。
7,夏的诗句仿照六年级语文书练习五再写出春夏冬的诗
【江南春】 青门柳枝软无力, 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前酒薄醉易醒, 满眼春愁消不得。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白居易 ----------------------- 【南湖春早】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白居易 ------------------ 【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杜牧 ----------------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1]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飞雪。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韩愈
【江南春】 青门柳枝软无力, 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前酒薄醉易醒, 满眼春愁消不得。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白居易 ----------------------- 【南湖春早】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白居易 ------------------ 【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杜牧 ----------------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1]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飞雪。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韩愈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韩愈 ------------------ 【春光好】 频叶软,杏花明,画船轻。 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 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夏池塘里撑着荷叶一片,如一把雨伞下面躲着夏天。秋田野里长着稻穗一片,如一条金色地毯上面舞动着秋天。冬大地上覆盖着白雪一层,如一床棉被上面睡着冬天。春花坛里开着红花一片,如甜美的笑脸里面藏着春天的精灵。
宋之问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王勃 【赠李十四四首】 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董思恭 【咏弓(一作太宗诗)】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卢僎 【途中口号(一作郭向诗)】 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年年洛阳陌,花鸟弄归人。 沈如筠 【闺怨二首】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崔国辅 【送韩十四被鲁王推递往济南府】 西候情何极,南冠怨有馀。梁王虽好事,不察狱中书。 王维 【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李白 【奔亡道中五首】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韦应物 【答李浣三首】 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 韦应物 【答崔都水】 深夜竹亭雪,孤灯案上书。不遇无为化,谁复得闲居。 韦应物 【题桐叶】 参差剪绿绮,潇洒覆琼柯。忆在沣东寺,偏书此叶多。 岑参 【寄韩樽】 夫子素多疾,别来未得书。北庭苦寒地,体内今何如。 岑参 【题三会寺苍颉造字台】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郭向 【途中口号(一作卢僎诗)】 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年年洛阳陌,花鸟弄归人。 高适 【闲居】 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渐觉江天远,难逢故国书。可能无往事,空食鼎中鱼。 秦系 【张建封大夫奏系为校书郎因寄此作】 久是烟霞客,潭深钓得鱼。不知芸阁上,遗校几多书。 顾况 【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 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书读。 顾况 【石上藤】 空山无鸟迹,何物如人意。委曲结绳文,离披草书字。 顾况 【山春洞】 引烛踏仙泥,时时乱乳燕。不知何道士,手把灵书卷。 顾况 【天宝题壁】 五十馀年别,伶俜道不行。却来书处在,惆怅似前生。 戴叔伦 【关山月二首】 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 戴叔伦 【口号】 白发千茎雪,寒窗懒著书。最怜吟苜蓿,不及向桑榆。 李端 【和张尹忆东篱菊】 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 裴度 【句】 野人不识中书令,唤作陶家与谢家。(《题南庄》)。 柳宗元 【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孟郊 【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刘叉 【老恨】 雪打杉松残,补书书不完。懒学渭上翁,辛苦把钓竿。 元稹 【夏阳亭临望,寄河阳侍御尧】 望远音书绝,临川意绪长。殷勤眼前水,千里到河阳。 元稹 【晴日】 多病苦虚羸,晴明强展眉。读书心绪少,闲卧日长时。 白居易 【寄王秘书】 霜菊花萎日,风梧叶碎时。怪来秋思苦,缘咏秘书诗。 卢殷 【遇边使】 累年无的信,每夜梦边城。袖掩千行泪,书封一尺情。 施肩吾 【笑卿卿词】 笑向卿卿道,耽书夜夜多。出来看玉兔,又欲过银河。 顾非熊 【登楼】 登楼一南望,淮树楚山连。见雁无书寄,归吴定此年。 裴夷直 【晚望】 日下夕阴长,前山凝积翠。白鸟一行飞,联联粉书字。 朱庆馀 【宿道士观】 堂闭仙人影,空坛月露初。闲听道家子,盥漱读灵书。 李商隐 【漫成三首】 雾夕咏芙蕖,何郎得意初。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 李商隐 【妓席】 乐府闻桃叶,人前道得无。劝君书小字,慎莫唤官奴。 李商隐 【自贶】 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李群玉 【火炉前坐】 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戴叔伦 【塞上曲二首】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戴叔伦 【行营送马侍御】 万里羽书来未绝,五关烽火昼仍传。故人多病尽归去,唯有刘桢不得眠。 戴叔伦 【代书寄京洛旧游】 今年十月温风起,湘水悠悠生白苹。欲寄远书还不敢,却愁惊动故乡人。 戴叔伦 【小雪】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卢纶 【题念济寺】 灵空闻偈夜清净,雨里花枝朝暮开。故友九泉留语别,逐臣千里寄书来。 卢纶 【偶逢姚校书凭附书达河南郄推官因以戏赠】 寄书常切到常迟,今日凭君君莫辞。若问玉人殊易识,莲花府里最清羸。 卢纶 【浑赞善东斋戏赠陈归】 长裾珠履飒轻尘,闲以琴书列上宾。公子无雠可邀请,侯嬴此坐是何人。 卢纶 【送史寀滑州谒贾仆射】 朱门洞启俨行车,金鐍装囊半是书。君向东州问徐胤,羊公何事灭吹鱼。 李益 【中桥北送穆质兄弟应制,戏赠萧二策】 洛水桥边雁影疏,陆机兄弟驻行车。欲陈汉帝登封草,犹待萧郎寄内书。 李益 【塞下曲】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李益 【逢归信偶寄】 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乡关若有东流信,遣送扬州近驿桥。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年发已从书剑老,戎衣更逐霍将军。 李端 【问张山人疾】 先生沈病意何如,蓬艾门前客转疏。不见领徒过绛帐,唯闻与婢削丹书。 李端 【重送郑宥归蜀因寄何兆】 黄花西上路何如,青壁连天雁亦疏。为报长卿休涤器,汉家思见茂陵书。 李端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 自嫌野性共人疏,忆向西林更结庐。寄谢山阴许都讲,昨来频得远公书。 杨凭 【送别】 江岸梅花雪不如,看君驿驭向南徐。相闻不必因来雁,云里飞輧落素书。 杨凌 【北行留别】 日日山川烽火频,山河重起旧烟尘。一生孤负龙泉剑,羞把诗书问故人。 杨凌 【秋原野望】 客雁秋来次第逢,家书频寄两三封。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 王建 【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 催修水殿宴沂公,与别诸侯总不同。隔月太常先习乐,金书牌纛彩云中。 王建 【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 四海无波乞放闲,三封手疏犯龙颜。他时若有边尘动,不待天书自出山。 王建 【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 威容难画改频频,眉目分毫恐不真。有诏别图书阁上,先教粉本定风神。 王建 【霓裳词十首】 旋翻新谱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 王建 【道中寄杜书记】 西南东北暮天斜,巴字江边楚树花。珍重荆州杜书记,闲时多在广师家。 王建 【题崔秀才里居】 自知名出休呈卷,爱去人家远处居。时复打门无别事,铺头来索买残书。 王建 【废寺】 废寺乱来为县驿,荒松老柏不生烟。空廊屋漏画僧尽,梁上犹书天宝年。 王建 【送山人二首】 山客狂来跨白驴,袖中遗却颍阳书。人间亦有妻儿在,抛向嵩阳古观居。 王建 【寻补阙旧宅】 知得清名二十年,登山上坂乞新篇。除书近拜侍臣去,空院鸟啼风竹前。 王建 【雨中寄东溪韦处士】 雨中溪破无干地,浸著床头湿著书。一个月来山水隔,不知茅屋若为居。 王建 【归山庄】 长安寄食半年馀,重向人边乞荐书。山路独归冲夜雪,落斜骑马避柴车。 王建 【寄蜀中薛涛校书(一作胡曾诗)】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灰到夜深。
夏池塘里撑着荷叶一片,如一把雨伞下面躲着夏天。秋田野里长着稻穗一片,如一条金色地毯上面舞动着秋天。冬大地上覆盖着白雪一层,如一床棉被上面睡着冬天。春花坛里开着红花一片,如甜美的笑脸里面藏着春天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