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的酒精含量记载。对葡萄酒的描述大多是不涉及量化的词汇,如“老的”和“醇厚的”。根据古代酿酒方法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发掘,可以推断相当一部分古代人的酿酒方法与今天家庭酿造米酒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另一种会喝酒的人,比如俄罗斯人,可以喝一大瓶伏特加,一般都是高度的,非常难吃。他们可以不换脸喝,也不需要任何零食和饮料。
香港的四大天王,到底是谁的成就最高?为什么?
四大天王之成就各有特色与不同,张学友歌神挺好演唱会一票难求,曾演过不少小电影,感觉适合喜剧天分。郭富城很立体,舞台演出以舞为精彩,角色演绎可作为不错。刘德华全项发展趋势,歌曲没有电影力度大。黎明曾经的天王之首,应该是他的成就毋庸质疑。不仅乐坛影坛成绩斐然,代言广告最多,作为香港特区的娱乐界他是引领时尚潮流的先河,有曾经的3DMV及当前的4D演唱会为证。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
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
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
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
这些酒涵盖了古代酿酒的大部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酒精度低。一旦酒的酒精含量下降,其猛烈程度就会加倍下降。这就好比今天有人可以若无其事的喝十几瓶啤酒,但是两两高度白酒就不上菜了。史书记载的东西一定要有代表性。喝酒的人很多,不可能一次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拥有大量才能的人,才能记录他们饮酒的情况。至于文学作品,如果一个人嗜酒如命,再喝一杯就醉了,这样的人就是废物。完全没有必要浪费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