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卡慕经典特醇为什么卖1880,有喝过卡慕经典特醇

卡慕经典特醇为什么卖1880,有喝过卡慕经典特醇

为什么左宗棠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老左同志,高考重读了六年都一直是举人。那么可能就有人问了,溥仪成年后为什么没给自己补一张画像呢?因为1919年,苏格兰人庄士敦给14岁的溥仪当老师后,对他的人生观,改变非常大。为什么清未乱成一锅粥,却又平息下来而没成为明未那样,原因是,清皇帝,任人,知人,放人,不疑人,这也是满清比其他王朝强的地方,也保住了自已王室的平安!评价历史人物要触动到历史人物的灵魂深处,老左同志的性格本来就是个愤青的性格,因此,晚清的愤青都以老左为老大和偶像。

左宗棠为何在军机处屡次被排挤?

左宗棠被军机处理处排挤,主要是性格上的问题。常言说,邻居眼里没英雄,因为与英雄相临近了可能就看不到,他叱咤风云风流倜傥的一面,却只看到他鸡零狗碎,啰啰嗦嗦的一面。左宗棠也逃不过这个规律。在晚清文人的笔记《南亭笔记》中左崇棠这个民族英雄却一身毛病。老左同志在地方干了这么大一票业务,又是69岁的人了,无论从功劳角度考虑,还是从苦劳角度考虑,老左同志都该休息休息了。

可是。老左同志还在办公室和同事闹矛盾,闹得不可收拾。《清史稿左宗棠传》记录然值军机,译署,同列颇厌苦之,宗棠亦自不乐居内,引疾乞退老左在办公室弄的同事们苦不堪言,纷纷叫嚷跟老左爷子没法混了,老左也做的不开心,向皇上打报告,以身体不适为理由,要办离休手续。大清帝国的大厦都歪成那样了,老左还算是个个能支撑大厦的,抽身一退,行吗?但总不能让他和年轻同志们在办公室里耗着吧,于是放到地方上去,于是老左去了江苏当两江总督。

左宗棠到了军机处以后干了些什么?老左同志的性格可不是一般化的火爆,“性端严,少忤之,必遭呵斥分明是一个湖南厥子,严肃的不行,开不起玩笑,稍微犯着他,必定一顿好骂!某天上朝在等待那会,碰上老友,刑部尚书,两人谈了一桩案子,几句话不合,左破口大骂,还拂袖而去,弄得这位老友待在那里吐舌头。刑部尚书是什么职位?相当于今天中央政法委书记兼公检法各部门的部长,几个部长凑一身的大官儿,也凑不够老左同志的一个面子。

老左还有一毛病,喜欢吹嘘自己成绩。老总最大的成绩,如今看来,当然是收服新疆咯!历史记得清楚,人民也记得清楚,老左同志记得更清楚。文襄好自誉其西陲功绩,每见人刺刺不休有一回,江苏官员潘季玉向他汇报工作,结果口还没开,老左同志就开始回顾他收复新疆的光辉历史,而且一直讲到中午,一连三天,天天如此,汇报工作基本就废了。

某年,李鸿章写了份关于加强大清海国军建设的报告,出于尊重,让人拿给老左同志过目,老左翻了一页,讲了几句海防,马上扯到西边国防。好家伙文件也不看了,光顾给大家讲了新疆的战斗故事,还连讲了二天。讲的听众用手支的下巴,昏昏欲睡,“皆支颐欲卧“,到头来文件再也没有翻到第三页。而且老左同志痛恨一个人,那是痛恨到对方死都不罢休。

曾国潘去世,他还参加了追悼会。后来朝廷要考虑给老曾一生业绩给个评语,最后得的评语是文正。好吧!老左却不乐意了,也不管中央成员在场,操了一口浓重的湖南话,开骂了“姓曾这小子居然也配得上文正,那老子岂不是成了武邪啦“气的就自封左老邪了。老左直爽,不过要看场合,老战友也就这么一回,你也不消停。用这种态度跟同事相处肯定是混的,满世界都是仇人。

为什么左宗棠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老左同志,高考重读了六年都一直是举人。老进不到精英阶层的人,容易变成愤青。例如洪秀全,洪天王。然后很喜欢给自己鼓劲,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这样慢慢就变成了一个老愤青,在长期的逆境下,老左的性格,反而被磨砺得相当强势,容不得别人的侮辱和蔑视。其实他心里有时也很脆弱的,到了40岁时,他连个副科级都不是。

所以,当他进入湖南巡抚幕僚时,那种专断的工作态度,其实是饱含已久的工作热情地发挥。当年在湖南省政府当秘书时,如果当时有麦克风的话,一定不在省长大人手里,基本上都在老左手里,不仅开会抢麦,工作也抢麦,他一个做秘书的,把省长厅长的活全干了。你抢人家的麦,人家就抢你的命。因为在官场麦是最要紧。老左后来差点儿被小人整死。

幸好咸丰是个清醒的,指示大臣肃顺“别计较他做人的毛病,让他出去带兵吧。″又指示郭嵩焘“你们那个姓左的战友,都40好几的人了,再不放出去干活,精力就衰了,适当的时候放在小子,出去干一干吧”还算领导英明。让脾气暴躁的老左保住了性命,又逮住了干事业的机会。为什么清未乱成一锅粥,却又平息下来而没成为明未那样,原因是,清皇帝,任人,知人,放人,不疑人,这也是满清比其他王朝强的地方,也保住了自已王室的平安!评价历史人物要触动到历史人物的灵魂深处,老左同志的性格本来就是个愤青的性格,因此,晚清的愤青都以老左为老大和偶像。

社会舆论都站在他这一边。《清史》说他对于列强的态度锋颖凛凛向敌矣不过左公不看列强的脸色,列强到很在乎他的脸色。老左巡视吴淞口,经过上海时西方各国马上为其竖起龙旗,还鸣炮欢迎,一路上迎接引导,很是殷勤谨慎迎导之维谨既然是愤青的性格,对敌人像秋风翻无情,你要对办公室的同事再换个脸,脸嘴像春风般温暖。嗯,这就不对头了,老左同志做不到啊!更何况老左同志和这些同事,战友及可能存在路线上,工作模式上的差异。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为何号称第二舰队的南洋水师会见死不救?

甲午战争中南洋水师没有支援北洋海军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是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本宣战时,就明确说明这场对日战争是由北洋大臣李鸿章总指挥,称为督办北洋军务,在兵力方面只动用北洋地区的海陆军,而中国其他沿海省份的军队只负责防止日本军舰进入自己的辖区,这也就是后来经常说的以北洋一隅搏倭人全国。

战争初期在清王朝的这种战略布署下,南洋水师并没有被赋予支援北洋海军的任务,因而也就没有出现南洋水师支援北洋舰队的情况。第二个方面则是到了1894年末旅顺失守后,这个时候北洋海军已经在大东沟海战中元气大伤,北方的战局也已经严重恶化,清政府终于在中央设立督办军务处,将中国对甲午战争的态度提升到一场举国战争的高度,而不再是北洋对日本的战争,在这一大的背景变化中,清政府中已经开始有人议论,是否要派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海军。

到了1895年年初,日本山东作战军进攻威海,北洋海军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这时丁汝昌、李鸿章开始正式与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协商,希望南洋水师的军舰能够北上支援北洋海军,但是结果非常失望。当时的南洋大臣张之洞回复,南洋水师因为缺乏训练,加之军官们对北上作战缺乏积极性,难以北援,于是张之洞提出了可以任由北洋海军派人来南洋把军舰开走的方案,但是在北方战争形势吃惊的局面下,这一方案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最终南洋水师的军舰也没有能出现到甲午的战场上。

关于张之洞当时提出的无法北援的理由,史学界曾经有意见认为这是张之洞故意找的托辞,真正的原因实际上是和李鸿章淮系的政见不合,不愿意支援而已。但是事实上,南洋水师当时虽然拥有6艘无防护巡洋舰(“南琛”“南瑞”“开济”“镜清”“寰泰”“保民”),是国内实力仅次于北洋海军的近代化舰队,但是南洋水师的人员素养的确十分糟糕。

从1875年中国建设近代化海军开始,仅有的优秀的海军人才大都被吸纳北上,南洋水师的舰长多是被北洋挑剩下的军官,或者是根本没有上过专业海军学校的野路子,加之舰队内任用私人的情况十分泛滥,大量重要的舰上岗位,实际任职的都是具有各种背景的官员亲友,至于训练则更是废弛,甚至于连基本的舰船编队都很难完成。南洋水师这种极为糟糕的状态,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就曾经彻底暴露过,但是战后并没有丝毫的改善。

道光为什么不立政治才能和身体素质更好的恭亲王为皇帝,而是选择了咸丰?

道光帝在清朝皇帝里子嗣不算多的,但照后面几个皇帝绝对是多的了,道光一共九个儿子,老大奕纬出身极为低贱,据说是道光十几岁时心血来潮幸了一个宫女生下的,道光对这个孩子丝毫没有好感,但老皇帝嘉庆非常喜爱这个孙子,因为隔代亲嘛,还是第一个孙子,道光也无可奈何,那时候道光也是皇子,所以对奕纬并不怎么上心,过了发蒙的年龄还没找老师。

所以奕纬打小就养成自由散漫,顽劣成性的性格,道光即位后才开始重视对奕纬的教育,特地给他找个品行端正的饱学之士当老师,无奈奕纬顽劣的性格让老师很头疼,有次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诫他说如果将来为君的话要怎样怎样,奕纬不听还好一听火冒三丈说出一句让老师瞠目结舌的话来,他说将来我要是当了皇帝第一个就把你杀了,老师惶恐万分,赶紧求见皇帝,说起这孩子如何如何,自己要告老还乡,道光帝一听就火冒三丈,立马让人把奕纬喊来,照着他小肚子就踢了一脚,也不知怎么就那么个寸劲儿,不是踢得脾破裂就是踢命根上了,第二天就死了。

这奕纬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皇帝直接打死的皇子。要说道光后不后悔,那肯定后悔啊,一时盛怒还可以理解,出手重了踢死孩子,再冷血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啊。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1808—1831年), 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皇次子 爱新觉罗·奕纲(1826—1827年) ,顺和郡王,幼殇。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1829—1829年),慧质郡王,幼殇。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不予赘述。皇五子 爱新觉罗·奕誴(1831—1889年),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为惇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皇六子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年),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1840—1891年),醇贤亲王,光绪帝生父,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1844—1868年),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1845—1877年),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以上摘自百度百科,是道光的儿子简介,老大奕纬死后,道光帝当时马上五十岁了,但是膝下没有一个儿子,都是女儿,老二老三都是幼殇,道光很着急,暗自祈求上苍,或许是感动了上天,之后道光帝妃子一连串给他生了六个儿子,均长成年,老四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奕詝是在当年的七月初出生的,老五被道光帝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绵恺,老六就是后来的恭亲王奕訢。

老七奕譞,是慈禧的亲妹夫,慈禧的妹妹是奕譞的嫡福晋,他们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光绪帝。溥仪是奕譞的亲孙子。老七醇亲王奕譞老四是孝全皇后所生,老六是静贵妃所生,按清室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轮到老四是板上钉钉的事,但道光帝迟迟没有立储,这就给人以无限猜想的空间,在1831年以前,皇长子只有奕纬一个,没有别的皇子跟他竞争,奕訢的生母静贵妃十四五岁就产了两子,均早殇,道光觉可能觉得立储只有这么一个人选,况且也不招自己喜欢,所以就把立储这事搁下了,等到长子奕纬一死,道光有些慌了,毕竟那时候快50的人了,没有儿子,怎么继承大统呢?前文说过,道光虔诚地祈祷过,然后他的几个妃子接连给他生了六个儿子,孝全皇后生奕詝(也就是咸丰帝)的时候也刚刚24岁,但他的儿子此时是嫡长子,地位是无疑的。

我看到有文章说咸丰的生母生怕奕訢生在自己孩子前面,求了太医一副药,让不足月的咸丰先降生下来。这说法简直就不走脑子,首先那时候没有B超,谁也确定不了未降生的孩子到底是男孩女孩,其次,咸丰和奕訢差了两岁,就是说咸丰必须抢在奕訢龙种种下前一年多生下来。再者,孝全皇后当时是贵妃,两年后,道光的孝慎皇后当年死了,全贵妃被晋封为皇贵妃统管六宫,不久后直接晋封为皇后,那年孝全皇后才27岁。

地位如此显贵的她,完全没有必要拿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当政治筹码。唯一能印证这种猜测的是,老五奕誴的降生,比咸丰小了七天,生母是祥妃,这个孩子后来过继给了道光的弟弟绵恺,奕誴有个儿子后来又过继给了咸丰的堂弟奕志为子,并承袭了郡王封号,他就是义和团祸首—爱新觉罗.载漪。端郡王载漪 (正中)孝全皇后的晋封速度在有清一朝是非常罕见的,这足以证明道光帝对她的宠爱程度之深。

后来的奕訢生母静贵妃,入宫也很早,也比较受宠,但晋封速度就差了一些,早殇的皇二子、皇三子就是她生的,那时候静贵妃才不过十四五岁,有人说两个孩子早夭与静贵妃孕龄过早有关,其实还有一点,清廷内宫,皇帝妃子生产后,孩子照例要找乳母喂养,然后生母喝回奶汤,一来坐月子没那么累,二还还不太耽误皇帝宠幸。这种现象,用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对孩子的健康害处是很大的。

再者,当时的医疗条件确实照现在有很大差距,那时候离抗生素的发明还差一百多年呢。后来的恭亲王奕訢是静贵妃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恭亲王奕訢咸丰帝十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孝全皇后病逝,道光命静贵妃抚养咸丰,那时候奕訢八岁,可以说俩人是一块长起来的,感情很深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二人渐渐长大,不同之处显现出来了,咸丰老成,奕訢好动,这也应了那句老大老实老二精,尽管实际上一个是老四,一个是老六。

道光帝格外喜欢老六,或许是老六身上的许多特点正是自己所不具备的,道光帝是清代皇帝里以简朴著称的,自己穿的衣服补丁打了又打,打一个要五两银子,搞得大臣们也上行下效,纷纷打补丁,甚至新衣也要弄破了打上补丁,他们打补丁只要三钱银子。道光朝大臣曹振镛 眼看两个儿子越长越大,道光也越来越纠结,皇位本应传给老四的,但老六各方面指标均要超出老四一大截,文韬武略方面老六见地颇高,老四水平并无新意。

体格方面,老六习武,咸丰体弱。最关键的是咸丰有次骑马摔了下来,腿摔断了,估计也没找到好的整骨医生,落了残疾,是个瘸子。皇帝是一国之主,道光前的历任皇帝哪有不良于行的。立太子一事一直拖到道光26年的时候才确定下来,那时候道光留在人间的寿命还剩四年。至于是什么促使道光帝最终下定决心立老四为太子的,很多文章或影视剧都讲过,咸丰有个好老师杜受田,他知道他的学生资质要照老六差一截,但道光内心最容易被触动的却是仁孝,于是咸丰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通过了道光的考验,顺利接班。

咸丰帝师杜受田 这个原因可能是道光帝选择咸丰即位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还有两点原因,一个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之分,咸丰的母亲在生咸丰时是贵妃,但最后被册封为皇后,所以咸丰是个根正苗红的嫡子,而且还是长子(前三个都死了),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这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不会有人有异议的。

奕訢是庶子,虽然他的生母死后被追封为皇后,但在道光朝,她最高地位是静贵妃。如果有人还是不太理解嫡庶的概念,我再讲个事情。袁世凯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时,生母病故,袁扶灵回老家项城,要把生母葬入袁家祖坟,但当时的袁家族长袁世敦,也是袁世凯的异母大哥坚决不同意,原因是袁的生母生前只是个妾,没有资格进祖坟。

袁世敦的理由无懈可击,因为礼法制度就是这么规定的,袁贵为疆臣之首,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把生母葬在离项城几百公里远的彰德(今安阳),并发誓不再回项城。还有一个例子是,民国大人物谭延闿,他父亲也是督抚级人物,但自己是个庶出子,家里地位就不高,他母亲地位就更不高了。所以谭的正妻死后,老蒋提出要给他续弦的时候,他很坚决地谢绝了,因为他不想再让嫡庶问题搅扰他了,更不想让他的后代因嫡庶问题痛苦一生。

民间封建礼法制度尚且有这么大的约束力,何况皇家作为百姓典范,尤其要遵守这些礼法制度。再者道光帝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真正的嫡长子继承大统的皇帝,多少也会有一种捍卫这种制度的心理。谭延闿 选咸丰为继任者的第二个原因就与道光帝个人情感有很大关系了,咸丰表现出的仁孝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咸丰的生母孝全皇后是道光帝最有感情的妻子,从她火箭般蹿升速度就可以看出道光帝对她的重视程度。

孝全皇后身后事也备极哀荣,她的谥号是道光帝自己定的,一般后妃死后上到谥号都是相关部门议定后给皇帝一个结果,皇帝同意才算完。这次道光一反常态,亲自出马,可见爱护程度。守灵期间道光帝连续十几天穿素衣亲自祭奠,正式葬入清西陵,道光帝也全程参与了,这在有清一朝是极其罕见的。所谓爱屋及乌,心爱的女人死了,但两个人的结晶还在,或许咸丰的相貌像孝全皇后多一点,所以道光最终选择了他。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关系真的是水火不容吗?为什么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却相当不错?

咱先摆摆历史上的事实,然后在讲讲道理,分分钟你便明白了。先讲讲慈安太后,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出身,老爹是广西的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钮祜禄·穆扬阿,地道的满洲镶黄旗人。家族不能说多牛逼,但也是官宦世家,吃穿用行教育那自然是没问题,富家自然富养女儿,其性格较好,有知书达理的范儿。所以人家慈安打一进这皇宫大内,就被老公咸丰赏识和稀罕,这不,慈安一起步就是贵嫔,这贵嫔对于刚入宫的女子来说,那地位怎么能说高呢,那是相当的高了,而且慈安在这条路上是越走越顺,平步青云,在同年的5个月后,地位又飞升到皇贵妃了,这对于一般的后宫妃嫔们是不可想象的,然后你觉得这就完了么,并没有啊,这姐姐在同年的十月份直接干脆被咸丰老公直接封为大清国最尊贵地位最高的国母了--名正言顺的正宫皇后,在后宫乃至全国都是NO1,女人中的巅峰了,大清的后宫三十六院全都是她的管辖范围,所以这就是真正历史上的真实的慈安皇后的地位。

ok,对比一下这个时候的慈禧,在大清正史上出身竟然是空白,也就是根本就说不清这大姐搁哪里来的,所以直接导致野史上就乱了套了,活脱脱的传出来6个疑似出生地,什么安徽芜湖说,什么内蒙呼和浩特说,什么甘肃兰州说,什么浙江乍浦说,什么山西长治说,什么北京说,总之没有人家正宫皇后根正苗红就对了。在对比一下同时期,就是他们共同的老公咸丰帝在的时候,她们俩的地位之差,慈安那是正宫皇后,一国之母啊,满大清最尊贵的女人了,权利也是后宫女人们中的大姐大大大,无出右者。

而慈禧呢,这个时候仅仅是一个贵人,贵人各位知道和皇后差几个等级么?我给你说一下这后宫交椅的座次,皇后(最牛逼),皇贵妃(第二) 贵妃(老三),妃(老四),嫔(老五),贵人(老六),常在(老七),答应(老八),宫女(不作数)。所以高下立现。根本不是一个level的好伐。后来慈禧中了个大奖,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咸丰唯一的一个儿子,这下是生着了,凭着儿子给她带来的荣耀,老公给慈禧连升几级,成为了贵妃,地位上和慈安依旧是差了2个level,这有毒的电视剧瞎tm演,杜撰慈禧和慈安水火不容,这么做就是争夺观众眼球,对正史一点不尊重,后宫的等级制度非常严苛,绝对不会出现电视中演的那样,相反,真实的状态下是平常日子慈禧对慈安,那必须是万分敬重,好言蜜语,执礼恭顺的,绝不敢有半点造次。

在咸丰帝死后,人家慈安也是正宫的皇后,慈禧在地位上也和慈安差一个级,只是平常小事慈安都让慈禧拿主意,但真正大的决定的时候,慈禧还是要和慈安请示才能一同做决定的,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二人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垂帘训政,慈禧一直是比较恭顺的。并没有水深火热的地步。第二个问题,太好回答了,正史上的慈安皇后和老公咸丰皇帝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所以你这个问题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好根本不成立,哪来的女儿,洋娃娃么?老猪再次强调,多看看正史,别被那些脑残电视剧给蒙了。

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啊?

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清朝皇帝的画像是要挂在奉先殿里面祭祖用的。祭祖用的皇帝画像非常大,通常一米多长。当时的照片尺寸,而且还是黑白照片,能挂着祭祖吗?(奉先殿内的清朝皇帝、皇后画像)现在网上最常见的清朝皇帝画像,是最严肃的朝服像。朝服画像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摆的。溥仪没有朝服画像,是因为他退位的时候只有六岁,还没有成年。

这张溥仪的照片是1917年7月1日溥仪复辟时照的,当时他只有12岁,也没有成年。未成年的皇帝,都是不画朝服像的。所以,不是因为照相机的出现后,溥仪用照片代替了画像。而是溥仪因为年龄太小,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画朝服像。那么可能就有人问了,溥仪成年后为什么没给自己补一张画像呢?因为1919年,苏格兰人庄士敦给14岁的溥仪当老师后,对他的人生观,改变非常大。

1922年,16岁的溥仪把辫子给剪了。溥仪对满族的传统服饰不感兴趣,改穿西服。皇帝朝服像一般要画上几个月,对于当时的溥仪来说,太过于繁琐,干脆也一并略去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溥仪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是西式的戎装照。另外多说几句,皇帝、皇后、太后的画像除了朝服像外。还有很多生活画像。只要不是用于正式的祭祖,都可以用照片代替。

(慈禧的朝服画像和私人照片)比如说慈禧,画像和照片她都有。但是只有上图中,左边的朝服像可以挂到奉先殿内。而右边的私人照片,是不行的,只能用于私下装比用。再比如慈禧的菩萨照,雍正皇帝也有类似的画像。如果当时有照相机,雍正肯定也会用照片代替画像。(慈禧装比照)(雍正皇帝的私人画像)最后做个总结。如果溥仪是成年后再退位,他肯定也会有正式的朝服画像。

但是溥仪六岁就退位了,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画。同治和光绪时期,对照相机这个东西还非常抵触。尤其是同治皇帝,一直养在深宫之中,19岁就得了天花病驾崩。没有照片很正常。光绪倒是有照片,但都只是平时的生活照,没有照过身穿朝服的照片。因为,朝服是上朝时穿的,不可能让摄影师跑到皇宫,在上朝时给光绪照相。所以,同治没有照片,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宫里还没有照相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