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旗纸盒厂每天生产纸盒1202个永胜纸盒厂每天生产1130个两厂
1512÷(1202-1130)=21天经过21天后红旗纸盒厂比永胜纸盒厂多生产纸盒1512个
2,A纸盒厂每天生产纸盒1202个B纸盒厂每天生产纸盒1130个两厂同
1512÷(1202-1130)=21(天)
1512÷(1202-1130)=21(天)
3,有关孝敬老人的故事
说起王进生、王亦娣家庭,村里的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不仅仅因为他们夫妻二人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96岁高龄的老母亲王求娥,还因为他们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关心邻里、乐于助人,在群众中树立了好的口碑。 他们的老母亲王求娥今年已经96岁了,但是她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和老人谈天,她总是会告诉你自己生活得很舒心,很幸福,因为她有一对好儿子、媳妇和一群好儿孙。王进生、王亦娣也已经70多岁了,因为儿孙们都忙于工作,他们两位老人就担起了照顾王求娥的重任。 老人家日常生活已基本无法自理,王进生、王亦梯却二十多年如一日,将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想吃什么,总会尽量满足。老人牙齿已经全部脱落,他们就尽量将食物煮得烂一点,有利老人咀嚼和消化。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你会发现她身上的衣服一尘不染,头发也总是整理得非常整齐。因为老人的儿子、媳妇每个星期都会为老人梳洗、换衣。 老人年龄大了,就更害怕孤独,渴望有人陪她聊聊天。说说话,儿、媳每天都会尽量抽空陪老人说话,让老人不觉得孤单。老人年纪大了,时不时会有点感冒发烧,但是,只要老人稍有一点点症状,儿子、媳妇总会在第一时间准备好药物,让老人服用,并精心服侍她,直到病愈。为了让老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他们特地准备了一间房间,每天都会为老人收拾、打扫,让老人过得舒心。 去年村里为退休老人免费体检,那时已是5月份,天气比较热。孙辈们白天都要上班,无法请假。为了让96岁的高龄老人不错过机会也参加体检,王进生、王亦娣两人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用拖车拖去体检。就这样、两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拖着一个96岁的高龄老太太,将她安全地送到了体检处,再送回家,让很多人为之感动。 老人的孙辈们对老人也很孝顺,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又都住在城里,不便照顾老人,但每逢节假日,他们就会回到老人身边,对老人嘘寒问暖给老人买各种生活、滋补用品,陪老人聊天,关心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 王进生家庭与邻里之间也非常和睦。他们乐于帮助邻里,平时只要谁有困难,他们总会主动给予帮助。在邻里之间,只要说起王进生家庭,总会有很多的话要赞扬他们。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但是在这个家庭中蕴藏着的尊老、敬老、友爱邻里、团结互助的精神,这是值得许多家庭学习的。 78岁的何德昌,虽然年岁也很高,家住十分边远的丘区,但却长期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与他自己长期对老人孝敬,对儿女关心,处处起好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说起何德昌的美满幸福生活,邻居们的评价,内容基本一致。 “只有老人舒心了,我们才开心得起来。”几十年来,何德昌老人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儿啊,我想吃点红桔提提口味。”1988年冬天,何德昌81岁的母亲刘学英因病倒床,吃什么都没有口味,向儿子提出了想吃一点桔子的要求。听了母亲的话,年近60的何德昌对此二话没说,当即决定外出为母亲摘桔子。但当时当地还没大量种植果树,全村让人知道的桔子树也没几棵,且仅有的几棵桔子树也没挂几个果子。为此,要为母亲摘到足够的桔子,必须要跑遍全村七八平方公里的山村。 “大嫂,我妈不舒服,想吃点桔子,卖点给我吧!”“卖什么啊卖!孝敬老人是我们这山沟沟头的规矩,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你把那树上的都摘去吧。” “老哥,我想买点桔子回家为我母亲提提口味。”“买你就不要说买了,孝敬老人不能说钱,你自己去摘吧。” 真情感动乡亲。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何德昌跑遍了全村的山山岭岭,让母亲每天都如愿吃上了可口的桔子。 1992年2月,85岁的老母亲刘学英因年老体弱再次病倒,对此,何德昌除了为母亲买回足够的桔子,定时为老母亲洗身子、端屎尿之外,还与自己的女儿、女婿们一道,坚持每天为自己的老母亲端去一碗热嘟嘟的劳糟蛋,使老人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确实是老有所养。 “我的儿子儿孙们最理解我,我一辈子最喜欢吃的就是劳糟蛋。像你们这样对待我,我死了也值啊!”“妈,只要您开心一刻,我们当晚辈的就幸福一刻啊!您喜欢吃什么,尽管说就行了,我们一定办到。”老母亲临终前的内心表白,既对自己的幸福生活进行了总结,又对何德昌等晚辈的言行给予了充分肯定。 “要对大家都要对,只有大家都对了,家庭才和谐得起来。”何德昌孝敬老人,同时也十分体贴晚辈。他常说,“不能只要求儿女对你好,你自己却对儿女什么都不付出。”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农村有一个习惯,只要儿女成了婚,父母就可以算尽完义务了,就完全可以在后半生坐享儿女的清福了。然而,当何德昌与妻子罗玉英,把女儿何桂英抚养成人,并为其完婚,把女婿招上门时,却并没有半点坐享清福的念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如今的几十年间,何德昌始终坚持不忘为家庭作贡献。一年四季,每天的煮饭、喂猪,洗衣、扫地等家务,百分之八十都是他主动承担。 “年岁这么大了,还承担这样重的家务,不累呀?让女儿、女婿或者孙辈们去做不行吗?”“他们常年在外忙生产、忙挣钱,如果再让他们回家忙家务,那才叫着累呢!再说,我做这些家务,其实就等于在锻炼身体,你看,我的身体多结实。嘿嘿!”不少人目睹到何德昌为家人洗衣、煮饭时的场景时,总免不了要问上两句,而何德昌对此往往都是十分随和的应答和“嘿嘿”一笑。 夫唱妻附和。在日常生活中,何德昌就像一个唱着生活赞歌前行的歌者,而他的妻子刘学英,却像一名为丈夫弹奏和谐乐章的钢琴师,何德昌做煮饭、喂猪,洗衣、扫地的家务,刘学英就做浇菜、放牛和看管孙男孙女的杂活。夫妻俩一唱一和,共同为家庭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大家都对”好孝子 榜样的力量无穷。何德昌夫妻二人的一举一动,深深地感染了他家的每一个晚辈。为此,使何家营造出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让生活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位老人幸福无比,年轻人工作安心顺利。 1982年,何德昌的女婿李华学在当地瓦窑打工一个冬天,仅挣钱70元,尽管钱少,但知道时任生产队队长的岳父想要买一只手表,却苦于钱不够,于是,领到钱的当天,李华学二话没说就把钱交到了岳父何德昌的手中。“你看,这就是李华学贴钱为我买的手表。”说起女婿帮他买手表一事,何德昌至今还感慨不断。 “我的女婿长期都对我好,假如我今天的叶子烟不多了,明天女婿准能给我买回来,假如我今天的烧酒和下酒用的花生没有了,明天他准能给我买回来。”说起女婿对老人的孝敬,何德昌老人十分兴奋。据邻居介绍,李华学孝敬老人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每年分别给岳父岳母买两套新衣服,每天保证岳父岳母有鸡蛋吃,再困难也要定期给岳父岳母发零花钱等故事,虽然平淡无奇,但却令人钦佩。 何德昌喜欢每天进茶铺喝茶,从不间断。然而,有一次李华学发现,何德昌已经连续两天闲在家中没进茶铺了,于是,细心的李华学通过茶铺老板了解到,何德昌老人没进茶铺,是因为他的零花钱已经用完了。对此,还没领到打工工钱的李华学,第二天便与妻子一道,把家中的余粮挑到酒厂,为老人换回了100余元零花钱。 何德昌和妻子罗玉英,担心每天吃鸡蛋会给女婿、女儿带来经济负担,于是他们隔三差五才吃一次鸡蛋。但李华学和妻子何桂英,因发现存放在家中的鸡蛋长时间没减少而产生了对双老的怀疑。当李华学、何桂英夫妻二人弄清了事情的原由时,从来没在老人面前红起脸说过话的李华学、何桂英夫妻,第一次红起脸直问起两位老人:“爸、妈,您们不是常说,老人多开心一刻,我们当晚辈的就会多幸福一刻吗?要开心得有好身体,要有好身体得要有好营养,要有好营养得要坚持吃鸡蛋啊!爸、妈,今后您们吃鸡蛋,一定要把蛋壳给我们留起,每天由何桂英来检查,见不到蛋壳就不算数。”“好、好、好!”女儿、女婿的问话虽然很直,但却使两位老人在连连点头“认错”的同时,从女儿、女婿的问话中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幸福。 上行下效全家幸福 在何德昌家,祖祖辈辈的一言一行,不仅在晚辈们的头脑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一直引导着晚辈们进步,规范着晚辈们的言行。上行下效的结果,是全家人团结、和谐、幸福。 李华学、何桂英夫妻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李进,31岁,与妻子包利华共同经营着照相和理发生意;小儿子名叫李平,21岁,在江苏某大学读大二。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李进、李平二兄弟自懂事起,就十分孝敬老人。他们经常为外爷、外婆和爸爸、妈妈分担忧愁,大人在外劳动,家里煮饭、扫地的小事儿,兄弟俩就全包下来;在县城读书,他们不仅不乱花一分钱,而且还经常把节约下来的零花钱用来为外爷、外婆买营养品;李进结婚已后,与妻子包利华一起能挣钱了,首先想到的也是怎样孝敬好家中的4位老人,他们不仅按时为父母发放零花钱,而且还按时为外爷、外婆增添零花钱;冬天, 他们为老人们买电热毯,夏天,他们为老人们添电风扇;与此同时,李平、包利华夫妻俩,还主动承担家里的主要经济开支义务,使父母和外爷、外婆,分享他们能够挣钱了的喜悦。 2005年2月,李进的弟弟李平读高中最后一期,需准备1000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而母亲何桂英手中只有400元,尚差600元。正当何桂英为无钱而犯愁时,刚回家的李进了解情况后,顺手便掏出1000元钱递给何桂英,“弟弟的1000元杂费我来给,您手中的400元留住自己用。妈,您放心,今后,弟弟如能考上大学,一切费用全都由我来给。”儿子突然的表现,令母亲喜极而泣。 “关心弟弟,就是关心父母亲。把弟弟的学杂费承担下来,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才能开心,父母开心了,我们当晚辈的才幸福。”李进承担弟弟学杂费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评价说,“历史上的规矩就是一代不管一代,李进为弟弟花钱,一点都划不着。”而李进对此则理直气壮地给了回应。一诺千金。自从李平考上大学以后,一切费用,李进都承担了下来。 李进为自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能为父母分忧解愁时时感到高兴,然而,也有令他感到十分伤心和内疚的时候。2007年1月,他的父亲李华学,因患肺癌而不幸去世。尽管之前他把父亲送到川医花了10000余元,也没能把父亲留在人世间,但他觉得他自己已尽够了当儿子的责任,父亲的去世,只是因为病魔无情而也。然而,当李进从母亲的口中得知父亲去世后,家里欠下的银行贷款通过父亲的节约已还来只剩下5000元了时,李进当即伤心至极。他不是为父亲为他留下了5000元的债务而埋怨父亲,而是为自己没提前摸清家里的债务而感到内疚。他说,“如果我提前摸清了家里的债务,并提前还清了帐,父亲就不会过度的为家庭操劳牵挂,就不可能不顾身体而大量节约,就不可能有了小病不进医院治疗,就不可能在50多岁的壮年时期离我们而去。” 痛定思痛看未来。“妈,今后,我随时都保证您的身上揣的钱不低于200元,您一定要好好保养身体,一定要让我们当儿子的长期感受到有妈在身边的幸福。”“外爷、外婆,您们也要好好保养身体啊,万一零花钱不够用,打一个电话就行了。”认定家庭欠债是导致父亲早逝原因的李进,当即掏出钱来让母亲去还帐的同时,面对母亲和外爷、外婆,一再叮嘱。 (刘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