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兰亭是什么酒,《兰亭集》拾遗

兰亭是什么酒,《兰亭集》拾遗

以酒调墨,其实质是为了稀释墨汁,虽然酒精比水更宜挥发,作品干得更快,可那不过是少几分钟的是,真有那么重要?所以说到底,如张、刘那样,以茅台酒稀稀墨汁,是有钱烧的。是一种很放松状态。可是那又怎样?类似的有唐朝颜真卿的祭侄稿,上面也是涂涂改改,卷面极不整洁,一样是流传千古。

《兰亭序》中的“流觞曲水”是怎么一回事?

通俗一点说,“流觞曲水”就是古代文人玩的“丢手绢”游戏。不同的是,今天的小朋友丢手绢,输了的人要唱歌或者学狗叫;古代人玩曲水流觞,轮到自己的时候,要喝酒或者作诗。流觞曲水的原文出自于晋朝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说起兰亭集序这件事,活脱脱验证了一句老话:货比货要扔,人比人要死。

王羲之一行人玩曲水流觞游戏,就是一拨人沿着小溪坐下,从上面往下流放酒杯,酒杯在谁跟前打转逗留,就得喝酒或者作诗。一拨人玩一下午,总共写了37首诗,订在一起做成一个兰亭诗集,王羲之字写得好,大家就委托王羲之写一个序言,想不到37首诗歌烂在了纸上反倒是王羲之喝醉酒稀里糊涂书写的兰亭集序成为了千古名文,再加上王老师一笔好字,竟然成了千古绝唱。

您瞧瞧,这简直就是一张草稿嘛,写错了直接就拿墨水团子给涂抹了。可是那又怎样?类似的还有唐朝颜真卿的祭侄稿,上面也是涂涂改改,卷面极不整洁,但是一样是流传千古。插一句话,《祭侄稿》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没有之一。涂涂改改的《兰亭集序》成为了“天下第一行书”,同样涂涂改改的《祭侄稿》成为了“天下第二行书”!想要写好字吗?大胆的涂涂改改吧! 《兰亭集序》出名之后,就有无数文人用绘画再现这个文学盛会,可是很多画都违背了常识。

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后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考证,指出来很多描绘兰亭雅集的绘画中的错误,主要集中在流觞上面,沙孟海先生说,有的酒杯用荷叶托着,有的用碟子托着,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王羲之自己都说了:永和九年岁在暮春。这时候荷叶根本没有长大,怎么可能托得住酒杯;用碟子在小溪里面也根本托不稳,用江浙这边的俗语叫“托不牢”!当时用的酒杯,应该是一种两边有耳朵的酒杯,这样在水中才能保持平衡,不会随着水流的起伏倾覆。

沙孟海先生这么说是有自己的证据的,因为建国初的时候我们国家在绍兴地区挖掘到了一批魏晋时期的古墓,当时就出土过这种两边带耳朵的酒杯,沙孟海先生也是知情人之一。后来他的一位朋友还委托当地瓷器厂仿制了一批这样的明器,在雅集的时候使用过,沙孟海先生自己就参加过好几回。其实这个在《逸诗》中早有记载。里面就记载了周公旦宴请的时候也玩类似游戏:羽觞随波。

所谓“羽觞”,就是酒杯两旁有耳朵,就像鸟儿有一对翅膀一样。沙孟海先生的描述,跟上古诗歌对上号了! 现在好多地方附庸风雅,模仿了曲水流觞的游戏,有时候还请游客参与表演,可是看起来总是那么闹心,。你看看中间这位,大哥你演戏能不能走心一点,不带帽子的感觉相当不好你知道吗?再看下面这种,请游客观众参与进来,其实人家现场设置的意境真的蛮好的,用流沙来代替流水,这种做法在日本有专门的流派。

有人喜欢在墨汁里加一些酒写字这是为什么?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十来年前的事吧,那时张旭光还在中国书协,刘洪彪也还不是中国书协副主席。某次酒后,一帮人以茅台稀释墨汁,张旭光挥毫,刘洪彪牵纸,旁边还有人献酒,老张每饮一杯,杯子往后一掷,挥笔就写,旁边一帮人鼓掌叫好,那豪情……写过一段时间书法的人都知道,墨汁在使用时要加水稀释,不然太浓拉不开笔。更重要的是,水的加入可丰富墨色的变化。

稀释有两种方法:一是用两个容器,一个盛水,一个盛墨。书写时边蘸水边蘸墨。二是往墨中加水,边加边用笔试浓度,直至满意为止。以酒调墨,其实质是为了稀释墨汁,虽然酒精比水更宜挥发,作品干得更快,可那不过是少几分钟的是,真有那么重要?所以说到底,如张、刘那样,以茅台酒稀稀墨汁,是有钱烧的。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知道,写的内容是什么?

东晋穆帝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携同名士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欢聚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士子名流,饮酒赋诗,合成一集。王羲之为其写下了《兰亭集序》。永和九年,正值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暮春的三月三日这一天,老少欢聚在兰亭。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澈的激流,环绕左右。

是日,天气清朗,和风煦煦,空气清新,众人依次列坐。把盛满酒的杯子放在曲水上,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仰首观看宇宙之广大,低头看万物之繁盛,驰骋暇想,畅心悦目,快乐无比!人生在世,俯仰之间,便是百年。把自己的志向倾吐出来,借助外物,寄托志趣,放纵情怀,超越形体的局限。一生的追求与舍弃,千差万别。

性情的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遇到高兴的事情,心情愉快,不知衰老己经到来。得到的东西厌倦以后,随着事物的发展、感情也随着产生变化,慨叹也随之而生。何况寿命的长短,遵循自然的规律,都将归于结束。古人说死生大事,岂不使人悲痛。每次看到前人引发的感概,就像符契一样相合。面对前人的文章,末尝不悲伤叹息。知道把生和死看成一样的说法是虚妄的,长寿和短命的人看成同样的见解,也是荒谬的。

有人说《兰亭序》是王羲之喝醉了酒写的,而且写了好几遍,你怎么看?

王羲之的兰亭序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我们无法还原古人写字时的场景和他当时写作时的心态,况且,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也不是王羲之的手写真迹,因为那是褚遂良等唐代大书法家根据李世民的要求临摹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目前遗存的唐代临摹本来推测和假想。我认为兰亭序经过王羲之多次修改是有可能的,但当时不是醉酒状态:首先: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喝酒了,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我不同意他当时喝醉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在醉酒状态是不可能写出那么优美的文字和华美的文章的,只能说当时他正处于一种极度亢奋和最佳表现状态,那是只有风流倜傥的文人才有的一种创作状态。

据有关文献记载,王羲之曾经在酒醒后试图重写此文,但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第一本的韵味,这就说明他当时的那种写作状态永远也无法还原了。其次,兰亭序中有多处涂改的痕迹,说明他在写过之后又进行了修改这应该有他边写边改的情况,更多的应该是在第二天酒醒之后所为。因为这样一篇大气磅礴、美仑美奂的序文,说它的作者是在醉酒状态下写就,那纯熟胡言,醉酒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写出那样华美、那样条理清晰的文章的。

为什么书圣王羲之醉酒之作《兰亭集序》反而成为了千古绝唱的第一行书?

是因为雅集之后,在无拘无来的状况下写的。蔡邕的《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所谓“散怀抱”,就是不要“迫于事”而写,要“任情恣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很随便。是一种很放松状态。王羲之在游玩结来后写《兰亭序时,很符合蔡邕所说的“散怀抱”那种状态,所以写的就很自然,无意之中就把平日己有的水平发挥得很好了。

据说他酒醒后又写了好多遍都没有超过头一次写的。这用写字必须散怀抱的道理来解释,也非常合适:他想,写头一遍时,我酒还没完全醒,我根本没有认真、正规的去写,顶多算个草稿而已。我现在正式地来写,一定要超过它。这样有了超过前作的想法,心中就不清静了,有杂会了。这就没有完全做到“散怀抱”。后来写的,还不如先前的草稿。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