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贵妃风华冰酒怎么样,把葡萄酒比作美人

贵妃风华冰酒怎么样,把葡萄酒比作美人

在《大明风华》里,王贵妃貌似没提到;权妃变成了朴妃。贵妃有宝自此始。再说这个安贵妃,是个朝鲜妃子。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剧中一位重要人物,她就是《大明风华》女主角孙若微的妹妹胡善祥。

李隆基为什么要杀杨贵妃?

唐玄宗李隆基是十分喜爱杨玉环的,从其大费周章的把她从儿子寿王李瑁处“抢”过来,就可以知道。唐朝虽然社会风气开放,但把自己的儿媳“抢”过来娶为自己的后妃,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经过开元年间的励精图治,至天宝年间,李隆基开始要享受生活了。他荒于朝政,极尽宠爱杨贵妃,重用其堂兄杨国忠,坐视边将势力的不断做大,终于引发了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的叛军战力强悍、屡败唐军,直逼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迫于形势,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在大将军陈玄礼率军保护下西逃入蜀,在行今陕西省兴平马嵬驿时,将士哗变,乱军杀了杨国忠并请赐死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极力维护杨贵妃,与陈玄礼等人言明,杨国忠祸乱朝纲已被诛杀,杨贵妃从未干政。但陈玄礼对曰,兵士担心日后杨贵妃为其兄报仇,现群情激愤恐危及圣上安全。

正史上孙若微喜欢朱瞻基吗?

正史上的孙氏是个很有心机的女人,她喜欢朱瞻基,更喜欢玩权力游戏,杀母夺子上位,干预朝政,导致两个儿子争皇位,发生夺门之变。和朱瞻基青梅竹马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孙氏的名字,孙若微是《大明风华》编导恩赐的名字,但这个“微”字起的不靠谱,暴露出编剧历史知识欠缺。孙氏从小就是个美人坯子,被朱瞻基的母亲看中,把她带到了禁宫,亲自抚养,十岁开始和朱瞻基一起玩耍成长,两个人是青梅竹马,按民间的叫法就是童养媳。

但想到的是,朱瞻基立妃时,爷爷朱棣却横插一扛子,另立胡善祥为皇太孙妃。主要原因就是朱瞻基他妈把孙氏养的跟亲女儿一样,朱棣怕立孙氏为太孙妃会导致外戚势力过大。朱瞻基很喜欢孙氏朱瞻基和孙氏从小一起长大,不知道许诺过金屋藏娇没有,但从《明史》记载看,朱瞻基对孙氏情有独钟,他登基后立马封孙氏为贵妃,并且给孙氏制造了金宝。

金宝就是金印,在古代除了皇帝外,皇后才有,交龙纽,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制作,这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为贵妃制作金宝是破天荒的事,可以看出朱瞻基对孙氏的感情。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明史》孙氏夺皇子上位由于皇后是爷爷定的,朱瞻基也没理由废除胡皇后。胡皇后一直没有生皇子,孙贵妃也没有,但孙氏却是个有心机的人,他在后宫长大,熟知后宫上位秘诀——母凭子贵。

她发现一个宫女被皇帝宠幸后,怀了身孕,于是也假装自己怀孕了,她利用深得皇帝宠爱,在后宫权力大,暗中将这个宫女软禁在后宫,当宫女生育时,孙氏买通御医,抢走了孩子,伪装成是她亲生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胡皇后很善良,一直身体不好没有生太子,就上表让出皇后位置给孙氏,并立朱祁镇为太子。孙氏得了便宜还卖乖,在大臣面前装高尚,说:“太后身体有病没能生儿子,我儿子怎么敢先当太子呢?”说是说,做是做,她给朱瞻基吹耳边风,让他快刀斩乱麻,赶快确立国本,就是太子位。

朱瞻基很给力,顶住大臣的压力,很快废了胡皇后,立孙氏为皇后。朱瞻基为立孙氏为后如此卖力气,孙氏当然喜欢孙瞻基。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三年三月,胡后废,遂册为皇后。——《明史》孙氏喜欢权力游戏明英宗即位后,孙氏成了皇太后。朱祁镇不听大臣劝告亲自征讨瓦剌,走时立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孙太后以太子年幼为由,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为兄弟争皇位埋下祸根。

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按礼制应该太子朱见深即位,但在孙太后和于谦的操纵下,弟弟朱祁钰接替了皇位。等朱祁镇被放回,被锁在南宫,朱见深的太子位被废除后,孙太后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多次去南宫看望大儿子。孙太后的转变被石亨等几个大臣看在眼里,在孙太后的默许下,密谋夺门。景泰八年,石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再次将朱祁镇送上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如何评价《大明风华》中的胡善祥?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剧中一位重要人物,她就是《大明风华》女主角孙若微的妹妹胡善祥。当然,我们的话题肯定不会是讨论剧情内容,而是来与大家说说历史上的胡善祥是怎样一个人,她的经历与《大明风华》中有何不同。按照《大明风华》中的人物设定,胡善祥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的小女儿,女主角孙若微的妹妹。

然而真实历史上的景清结局比《大明风华》中要惨得多,他因准备刺杀朱棣被抓,除了自己惨死之外,全族皆遭屠戮,至亲更不可能幸免,所以历史上的胡善祥与景清没半毛钱关系。胡善祥出生于1402年5月,朱棣率军攻下南京的时间是1402年7月。当时胡善祥还在襁褓之中,这一点也与《大明风华》中有所不同,因为电视剧中的胡善祥已经四岁了。

历史上的胡善祥并非孤儿,她的父亲是锦衣卫百户胡荣。胡家共有兄弟姐妹九人,胡善祥在姐妹中排行第三。朱棣攻入南京后,除了大肆捕杀忠于建文帝的朝臣之外,还辞退了大批原先为建文帝打工的文武官员,倒霉的胡荣也在辞退的行列之中。然而正当胡荣因丢了工作郁闷之际,他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有一位穿着元冠羽衣的神仙对他说,不要太过消沉,你家很快就要显赫起来了。

第二天,胡荣的妻子生下一女。虽然这女婴刚从娘胎里出来,但“天性贞一,举止庄重”,看过这女婴的人都说这女娃将来贵不可言。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女婴就是胡善祥。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下令为皇太孙朱瞻基选妃。明朝皇帝为了杜绝外戚乱政的现象发生,曾立下规矩,后妃人选都只能在出身清白的普通人家寻找。也正是因为这个规定,胡善祥才得到选妃的机会,跻身于入选行列。

虽然当时待选的女子各个国色天香,但胡善祥与生俱来的气质却使她显得尤为与众不同。因此最终的结果是胡善祥毫无争议地成为了皇太孙朱瞻基的皇太孙妃。1425年,朱瞻基登基称帝,胡善祥以原配妻子的身份被正式册封为皇后,统领六宫。《大明风华》中的胡善祥活泼可爱,颇有灵气,这一点与历史上的胡善祥也并不匹配。因为根据史料记载,胡善祥是那种举止端庄、无媚顺态,日常生活起居也比较朴素的人。

按理说,这种性格的女人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是非常合适的,可是宣德皇帝朱瞻基却对这个毫无情趣的妻子感到非常不满。他心里真正宠爱的是他的贵妃孙氏,也就是《大明风华》中孙若微的人物原型。当然,历史上的孙贵妃和皇后胡善祥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宣德三年(1428年)春,朱瞻基以皇后胡善祥没有子嗣且体弱多病为由,命令胡善祥上表辞去皇后之位。

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废后事件,影响之大毋庸置疑。文武百官纷纷上书请求皇帝收回成命,然而朱瞻基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尽管朝野上下反对呼声很高,但最终还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胡善祥就这样成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废后。同年,孙贵妃被册封为皇后,取代了胡善祥中宫之主的地位。胡善祥被废后移居至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

胡善祥的婆婆张太后非常同情这位贤惠却无故被废的媳妇,所以常召她到自己居住的清宁宫聊家常。每当后宫举办宴会的时候,张太后都会安排胡善祥坐在自己之下的首座席位上,位居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为此感到非常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后来朱瞻基在谈及废后之事也颇感后悔,他不无遗憾地对身边近臣说道:“这些都是朕年少轻狂时才会干出的事情。

”正统八年(1443年),胡善祥病逝,终年42岁。此时后宫中已经是孙太后(即之前的孙皇后)的天下了,由于孙太后一直有点讨厌胡善祥,所以她的葬礼只是以低规格的嫔御之礼下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去世,明英宗的妻子钱皇后向丈夫建议恢复胡善祥生前的封号,英宗应允。天顺七年(1463年)闰七月,胡善祥被恢复皇后名分,并上尊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如何评价《大明风华》中的太子妃?

《大明风华》正在热播中,吴越饰演的太子妃可爱又甜,因为,通常太子妃给人印象是,非常端庄,盛气凌人,这种傲气又让人不敢于靠近。所以,剧里受传统的束缚较少太子妃很接地气。刚开始几集还以为太子妃只会玩猫、玩狗,是个等吃、等渴的傻白甜闲人。随着剧情的发展,才发现太子妃可不一般,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想法,从容又淡定,虽然总是慢声细语。

朴妃失踪了,她姐姐安贵妃也是太子妃的长辈,气冲冲的来到太子妃面前,直语不讳的指责太子和太子妃害死了自己的妹妹。不甘示弱的太子妃,丝豪没有慌神,而是霸气的回应安贵妃。太子妃平日里个性不张扬,很随性,给人很亲切的感觉。有原则、又谨慎的她,事不关己会闭嘴,明白自己的本份。如果遇到他人对自己的老公、儿子不利的时候,她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维护父子俩。

胡善祥是太子妃一手提拨上来的,聪慧的太子妃先是坐下试探胡善祥对自己的态度,然后,又说胡善祥想选秀女,之后又说她是乃罪臣之后。太子妃由浅入深把胡善祥带进自己的话题里,话音刚落,又一脸高傲的离去。最后,还回头说善祥这个名字好,可千万别不善不祥。太子妃又好像给了胡善祥台阶下,又好像拿定了她,高低起伏拿捏到位,又不毁自己的名声。

不仅是太子妃高情商的表现,举手投足都藏着过人的处世智慧。懂得顾全大局的太子妃,除了时刻都为太子,和儿子的前途着想。还有就是持家有道,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会去洞察事情的本质,所以,内心较为丰富,在处理事情时显得机智,又能随机应变,又有亲和力又能为别人解围。太子妃对皇上、皇后,保持适当的距离,孝顺又从不违礼。

诞下太孙,在她的调教下,母子深得爷爷皇帝喜欢。吴越大家都不陌生,在《我的前半生》里饰演隐忍和细腻的凌玲,让人十分厌恶。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无可厚非她是有野心的,不是打磨自己,而是让自己变强,就是努力工作,又可以让自己和儿子过上平稳又幸福的生活,确实凌玲做到了。职场精英贺涵夸赞凌玲就算在离职前也把作上做到了一丝不苟,做好交接工作。

看似复杂的事情,把不同的资料用不同颜色的贴作标记,认真、仔细、有责任心让人一看就了然于目。凌玲的工作能力不但受到陈俊生的青睐,还得到唐晶说:她的工作范本可以拿回去比安提的人学习。凌玲虽然学历不高,但能力不比别人差,恰恰这种能力击中了陈俊生的痛点。你若盛开,清风自然来。凌玲把工作做到极致,又懂以退为进去关心陈俊生,收放自如让他对自己产生依赖,一步一步的掉到自己的坑里,无论在工作上、情感上都让自己在陈俊生心目中成为了不可代替。

挖空心思踢走了原配,自己上位后,顺便又把公婆排挤走。因为,她的行为吃相太难看,最后,还被老公陈俊生认清她真面目后,所以,对她很是厌烦。这就是凌玲婚前的处心积虑,婚后的凌玲原形毕露。毫无凝问,凌玲的工作能力让人无可挑剔,但是,为人,却让人非常之憎恨。太子妃,既有实力,又能独挡多面,顾全大局,尽显处世的智慧。

相比较《庆余年》,《大明风华》这部片子拍得怎么样?

不咋地,《大明风华》有点近乎胡编滥造之嫌。而且,剧中的粗口更是令人感到费解,你可以理解成朱棣是个武夫,但是这样光明正大的在电视屏幕上爆粗口,也算是活久见。而《庆余年》则无论在剧情上还是演员的演技上面,都可以吊打《大明风华》剧情上来看,各有千秋,但是《庆余年》略胜一筹《庆余年》是一部架空题材的电视剧,所以在人物和剧情上可以有无限的发挥余地。

而《大明风华》冠以的是明朝的年号,在剧情上就限制了许多。毕竟,历史资料在那里。你可以适当的补充个中细节,但是大的方向不能错。特别是刚开始的那几集中朱元璋的画像一出来,这剧就已经扑街了。朱元璋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个是上图电视剧中的鞋拔子脸。不仅是鞋拔子脸的画像,电视剧还特意的找了个特型演员来演出自己画像上的=朱元璋,这就有点恶意的抹黑的意味了。

除了这张鞋拔子脸之外,还有一张是故宫博物院悬挂的真像。而很多人见过的这张图则完完全全是一张恶意抹黑图,因为这张图中的圆圈处的帽正只有满清有,这也算是化蛇添足最好的注解。而电视剧不当使用了这样的图像,还找来了一个特型演员来恶心人,那就是电视剧本身的作妖之处了。看看这特型演员,着实吓坏了了不少的人,不论这部电视剧是正剧还是戏说,这样的恶意抹黑,这剧也好不到哪里去。

《大明风华》中,太子妃给安贵妃行礼是不是证明皇妃比太子妃身份高?

《大明风华》中,有部分内容和正史还是比较贴合的,但是野史和随意改编的内容更多。朱棣为了集中精力办大事,特别是打仗,基本都是亲征,因此更像一个甩手掌柜。比如他集中精力,五出漠北。一开始把《永乐大典》交给了解缙,后来对解缙不满意,又交给了老和尚姚广孝;下西洋的事情交给了郑和;朝政交给了太子朱高炽;后宫徐皇后死后,自己没再立皇后,就交给了太子妃张妍。

所以细心的人会发现,其实后宫这个结构和《红楼梦》里面,儿媳妇王熙凤掌家,颇为类似。太子妃张妍提领后宫,代皇后执掌宫规。几乎所有负责伺候人的司、局、坊、监都是由她说了算,所有各宫的一应礼节、赏赐、开销,也都由她说了算。所以太子妃张妍在后宫的实际权利是相当大的。但是从位分上讲,毕竟是晚着一辈。所以即便而且甚至比她还要年轻的妃子,理论上都是她的小妈。

这就好比王熙凤对待赵姨娘,再怎么看不起她,再怎么委屈她,至少表面的话,讲的都是非常漂亮。再说这个安贵妃,是个朝鲜妃子。这个人是虚构的,但是有一定的原型在。它的原型很有可能是那个韩丽妃,这几乎没有怎么被朱棣受宠过,最后给朱棣殉葬的朝鲜妃子,命很苦。剧中还有个朴妃,搞得很受宠一样,她的原型极有可能就是那个善于吹箫的权妃。

虽然《李朝实录》把他吹得朱棣恨不得就立她为皇后,封他弟弟为宰相。但《明实录》对这个人就肯定了“善吹箫”。所以理论上来讲,太子妃张妍可以对她们客气,也可以对她们一点都不客气。所谓行礼,这些其实都是面子上的事情。张妍可以不顾忌她们,但是不能不顾忌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朱棣。其实朱棣没有让自己的皇妃来掌管后宫,而是让太子妃来掌管后宫,这是一个用人艺术。

《大明风华》中朱棣纳胡女为妃,在历史上有这回事吗?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当然是真的,其实在明朝后宫还是有很多朝鲜的妃子。比如《明史后妃传》就有朝鲜贵妃权氏的记载。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这位朝鲜贵妃是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以朝鲜贡女的身份来到明朝的皇宫,这个贡女基本上是朝鲜进贡的女子。权氏姿色上乘,善吹玉箫。永乐皇帝十分喜欢她。在永乐七年晋封贤妃,其父权永均被任命为光禄卿。

在永乐八年十月追随永乐帝北征。最后永乐帝凯旋,在临城去世,葬于峄县。其实这种贡女制度在李氏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中也有记载,在朝鲜太宗李芳远当政期间,朱棣派遣宦官黄俨、田嘉禾、海寿、韩帖木儿等人在1408年来到朝鲜在朝鲜征集贡女,当时还下了一道圣旨:恁去朝鲜国和国王说,有生得好的女子,选拣几名将来这道圣旨基本上大家都看得懂,其实明朝初年的圣旨都是这个样子,都是白话文。

黄俨等人就在朝鲜的议政府等着挑选秀女,朝鲜第一次选的秀女并不好看,这使得黄俨大怒,下令重选,为了防备这种情况,黄俨分别派遣朝鲜各个道(行政区)的巡察司更选处女,同时还派一名宦官跟着。最后选定了朝鲜工曹典书权执中的女儿、仁宁府左司尹任添年的女儿、恭安府判官李文命的女儿、护军吕贵真的女儿、中军副司正崔得霏的女儿,这些都是朝鲜官员的女儿,还有跟随一起十二名女子,加上太监十二名返回明朝的京城。

按照《朝鲜实录》的记载,这些女子的父母在这些女子离开的时候悲痛欲绝,这倒不是民族精神,而是这些朝鲜女子这一去此生此世都在异国他乡,这是诀别。此后在永乐皇帝在1409年,1410年,1417年都分别在朝鲜选择贡女。不过在明朝选用朝鲜贡女的时候,不是明写要贡女,而是让朝鲜国王在贡品清单中把“贡女”写成“纯白厚纸”或“药材”,这样显得双方都很体面。

很多人经常提到的朱棣残害宫女的案子就是上文提到的权妃身死之后,搞出了来的案子,权妃去世后,跟她一起朝鲜出生的吕美人扯出了一桩大案,当时另一个朝鲜女子吕氏告发朱棣是吕美人毒死权妃,最后吕美人被杀,而吕氏此后又因为和鱼氏行为不检点,恐惧之下自缢,所以此后朱棣痛恨吕氏,搞出了残害宫女的事情,不过这件事情只在《朝鲜实录》里有记载,不过在这里也看到明朝的皇宫里朝鲜妃子很多。

其实明朝的贡女制度是起源于元朝时期的最早要求朝鲜进贡女子的是元朝,元朝时期统治朝鲜的是高丽王朝,当时的高丽王朝王室和元朝的皇室通婚,基本上每一代高丽王都是元朝的女婿,但是元朝的公主不一定是高丽的王后。同时元朝要求高丽进贡女子,这也就是所谓贡女的起源,在最初的贡女都是被元朝军队劫掠的平民女子,这些只有很少成为元朝军士的妻子,大部分成为了奴婢为了满足元朝的要求,高丽王朝在1274年专门设立了一个政府机构叫做“结婚都监” 。

专门给元朝提供贡女。在1274年为了安抚归附的军队,命令诸道搜寻寡妇,处女,并且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归附军行聘别监。这样使得贡女变得制度化。高丽王朝进贡的女子数量,按照统计元朝向高丽提出贡女要求25次,高丽主动进献贡女32次,合计贡女达1479人。这当然是明面上的数据,在元朝时期有大量的高丽女子被引入元朝的上层社会,当时的元朝贵族以拥有高丽女奴为荣,拥有漂亮的高丽女奴是身份和权势的象征。

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得朝鲜太监流入到元朝的宫廷之中。最后诞生了元朝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的唯一现象,一个高丽女子成为了元朝的皇后,也就是鼎鼎有名的“奇皇后”。当然了高丽女子成为皇后是肯定不行的,元惠宗想了一个办法,他赐奇氏姓肃良合氏,改蒙古名为完者忽都。这样奇皇后才顺利成为皇后。不过奇皇后所在的奇氏家族在高丽变得十分猖獗,他们侮辱高丽国王,甚至还要做高丽王。

最后被高丽的恭愍王灭族。到了明朝这一制度被保留了下来,只不过在明朝初年实行了一段时间,在永乐皇帝之后基本就消失了。同时也与当时明朝和北元对峙有关系,为了实现和朝鲜的联盟,明太祖曾经提出让朝鲜提供贡女给明朝,但是朝鲜不愿意,朝鲜主要是担心明朝学习元朝,利用贡女制度实行对于朝鲜的控制,尤其是元朝末年,奇皇后家族和奇皇后对于高丽的影响和破坏还在眼前。

所以朝鲜对于明朝的选贡女消极对待。在朱棣时代,他就没有采用选元朝的贡女制度,只是以选美人的方式继续向朝鲜征发女子,当时的朱棣正在打击北元,选美人的同时也是监视朝鲜的动向,朝鲜太宗李芳远延续这种政策,才有了选朝鲜美人这一项选择。明成祖之后的明宣宗也就是朱瞻基继续这项政策,当时有一名进贡的朝鲜女子韩氏,明宣宗驾崩之后,韩氏担任女官留在皇宫内,她因为保育明宪宗朱见深有功被封为“恭慎夫人”。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朴妃、安贵妃去哪儿了,他棺椁旁的几个小盒又是什么?

大型历史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明成祖朱棣经过三年多的“靖难之役”,终于从侄儿朱允炆手里夺得天下,成为九五之尊。朱棣是一代雄主,热衷于征战沙场,多次深入漠北,发誓要消灭。第五次征讨漠北,朱棣不幸病逝,他宠爱的朴妃、安贵妃命运如何?她们为何突然销声匿迹了?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征讨漠北,被马哈木大部队所阻,退守至榆木川时病亡,享年六十五岁。

当时,皇太孙朱瞻基和内阁首辅杨士奇矫诏,太子朱高炽登基。然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手握重兵,前来奔丧。这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明仁宗朱高炽带领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等藩王给朱棣守陵。细心的朋友们发现没有,朱棣棺椁在灵堂正中,两侧却有几个小盒。那么这几个小盒是什么呢?里面盛放着什么呢?对明朝历史熟悉的读者或许猜到了,没错,它们就是盛敛朴妃、安贵妃们的棺椁。

在《大明风华》中,朴妃、安贵妃没有生育,都被殉葬了。好多人感到奇怪,殉葬制度不是早在秦汉时期早已废弃了吗?怎么在明朝又死灰复燃了?原来明朝朱元璋、朱棣继承的是元朝的殉葬制度。大明王朝规定,凡后宫之中无所出者,皆以为殉。朱元璋虽然对腐朽的元朝深恶痛绝,可是为了标榜自己“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受命于天”于是将元朝奉为正统,实行“元规明随”的做法。

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有着殉葬这种野蛮落后的习俗。如成吉思汗去世后,挑选四十余名女子,活活殉葬。朱元璋对于元朝这个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却莫名其妙地承袭了下来。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时,“伺寝宫人尽数殉葬”,多达30人给他陪葬。因此,《大明风华》中,由当红小花孙骁骁、赵韩樱子出演的朴妃、安贵妃很可能被殉葬了,她们的棺椁摆放在朱棣棺椁旁边,惨绝人寰。

那么,朴妃、安贵妃在历史上的原型,是不是也被殉葬了呢?根据历史记载,朱棣驾崩时,包括朝鲜人康惠庄淑丽妃韩氏在内的16个嫔妃宫女殉葬了。韩丽妃就是安贵妃的原型,曾被朱棣关入冷宫之中,她的婢女们都被杀害,守门太监可怜她,时常给吃的,这才没有饿死。在朱棣病逝时,被打入冷宫,还“无所出”的韩丽妃就是殉葬的首选。

而朴妃的原型是朴妃,历史上,永乐八年(1410年)十月,权氏随明成祖北征,得胜归来时不幸死于临城,葬于峄县。她在朱棣驾崩前14年便死了,也就无法给朱棣殉葬了。又据《李朝实录》记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

朝鲜记载的给朱棣殉葬的宫女、嫔妃多达三十多人,人数众多,现场更加惨绝人寰。她们先是在大殿外用食,随后上吊而亡。她们大都不是自愿上吊的,而是被迫的,下场非常凄惨。安贵妃的原型韩丽妃临殉葬前,跪地苦苦哀求明仁宗朱高炽放她回朝鲜赡养老母,可是朱高炽不为所动,在一声声的“娘,吾去!”中,惨遭吊死殉葬。古代皇帝嫔妃众多,流传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样一个说法。

虽然大部分皇帝没有这么多嫔妃,少说也有十几二十个妃子。朱棣作为皇帝,自然也不缺女人。他玩厌了,隔几年就纳几个妃子,尝尝鲜。因此,朱棣在临终前,还有如花似玉的嫔妃,如朴妃、安贵妃,最多也就20岁左右。皇帝在世时,这些妃子是皇帝的女人,享受荣华富贵,是“人上人”。可是在皇帝死后,这些嫔妃都成了“寡妇”,接下来的命运就无法预测了,尤其是没有生育的嫔妃比较悲惨。

如唐朝皇帝死后,没有给皇帝生儿育女的嫔妃会集中出家为尼(武则天在李世民死后,到感业寺为尼),如游牧民族的嫔妃会成为下一代皇帝的嫔妃(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嫁其长子复株累单于),而明朝初年“无所出”的皇帝嫔妃,等待他们的命运则是最悲惨的,那就是殉葬。直到朱祁镇经历“土木堡之变”和南宫囚禁后,重新成为皇帝,想到为了自己哭瞎眼睛、大腿瘸了的钱皇后可能也被殉葬,非常不忍心,这才下达了“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废除殉葬制的旨意。

《大明风华》中为什么是太子妃张氏提领后宫?即使皇后死了,不应该是贵妃统领后宫?

《大明风华》中太子妃张妍提领后宫不是瞎编的,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朱棣的皇后是徐达的大女儿徐氏。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但是徐皇后死得很早,永乐5年(1407年)9月就死了。此后朱棣也一直没有立过皇后,而且朱棣从30岁以后,虽然临幸的女人不少,但再也没有生过孩子。徐皇后死后,王贵妃和朝鲜的权妃都相对比较受宠。

但这两人实际都没有证据提领或后宫。虽然《李朝实录》把权妃吹得很牛,让她提领后宫,意思朱棣就差封权妃为皇后了,还要把她弟弟留在身边。到作为一个朝鲜妃子,这事是绝对不可能的。在《大明风华》里,王贵妃貌似没提到;权妃变成了朴妃。别人都以为朴妃被朱棣临幸了,被特别安排到一个地方住上一个月,等着太医把喜脉。结果胡善祥故意说风凉话,把朴妃吓得躲起来了。

而太子妃张妍,作为太子朱高炽的正妃,洪武28年,朱元璋亲封的燕王世子妃;永乐2年,朱棣亲封的皇太子妃。最关键的是她是“好圣孙”朱瞻基的亲娘。在史书里,这位张皇后绝对是政治女强人,历经4代5朝,《明史》里,在正统朝把王振抓起来,当着阁臣的面,要杀他头,把王振差点吓死的,就是太皇太后张妍。王振最怕的也是张太皇太后。

可惜张妍在正统7年死了。所以张妍绝对是一个厉害的儿媳妇。而且《明史》里,说她侍奉徐皇后非常恭敬,徐皇后对她非常满意。儿媳妇当家在古代富家大族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就是典型的儿媳妇管家。的确清朝康熙的后宫,佟佳氏曾经以贵妃的名义提领了后宫10年。但实际上她就是皇后,康熙是因为觉得立谁为皇后,谁就死得快,非常忌讳,所以不愿立后。

果不其然,佟佳氏后来做了一天的皇后就崩了。所以明清两季,还是非常讲名分的。提领后宫的必须要母仪天下。张皇后死后,朱棣未立皇后。而最受宠信的杨贵妃和权贵妃又不可能提领后宫。所以太子妃张妍儿媳妇当家,提领后宫的可能性时非常大的。(正史中张氏没有提及名字,这里采用的《大明风华》里的角色名称。)——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