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大汉珍宝多少钱一瓶南阳,大学毕业回乡当牧民

奠定大汉王朝的基础。《出师表》与“隆中”是没有关联的,仅与“南阳”关联,即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而南阳是南宋咸享七年(公元1271年)建立的南阳府,它经历元,明,清共计199任知府,如果除去隋朝的24年短暂的南阳县,南阳县只有741年的历史,所以说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去宛城(今日的南阳),故诸葛亮去南阳就个伪命题。

汉朝有多少个皇帝?贡献最大的是哪几个?

堂堂汉朝,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它使得我们的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族,它征战四方,把我们汉民族的声威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汉朝。漂亮帅气的汉朝服饰汉朝简介一、历史上的“汉”政权历史上国号为“汉”的政权不少。分别有这些:1、刘邦建立的“汉”,史称“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总共210年。

2、刘玄建立的“汉”史称更始政权。公元23年到公元25年,历时两年。3、赤眉军建立的“汉”。从公元25年到公元27年,历时两年。4、刘秀建立的“汉”,史称“东汉”。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共195年。5、刘备建立的“汉”,史称“蜀汉”公元221年到公元263年,共42年。6、李雄建立的“汉”,史称“成汉”公元306年到349年,共43年。

7、刘渊建立的“汉”,后改为“赵”。8、刘知远建立的“汉”,史称“后汉”。公元947年至公元950年,共3年。9、刘陟建立的“汉”,史称“南汉”公元917年到公元971年,共54年。此外,还有侯景、邢杲、朱泚、郝定、陈友谅所建立的政权,国号都为“汉”。但是传统上我们所说的“汉朝”,指的是西汉跟东汉。当然,也会包括更始政权和赤眉军的“汉”。

但是刘玄和刘盆子一般不为正统的历史学家所承认。二、汉朝历代皇帝西汉被承认的的皇帝总共12位(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废帝刘贺不被承认)高皇帝刘邦:前202年-前195年 共7年孝惠皇帝刘盈:前195年-前188年 共8年孝文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 共24年孝景皇帝刘启: 前157年-前141年 共16年孝武皇帝刘彻: 前141年-前87年 共54年孝昭皇帝刘弗陵: 前87年-前74年 共13年废帝刘贺: 前74年27天孝宣皇帝刘询: 前74年-前49年 共25年孝元皇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 共16年孝成皇帝刘骜:前33年-前7年 共26年孝哀皇帝刘欣:前7年-前1年 共6年孝平皇帝刘衎:前1年-公元6年 共7年东汉共传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

光武皇帝刘秀:25年-57年 共32年孝明皇帝刘庄:57年-75年 共18年孝章皇帝刘炟:75年-88年 共13年孝和皇帝刘肇:88年-106年 共18年孝殇皇帝刘隆:106年 220天孝安皇帝刘祜:106年-125年 共19年孝顺皇帝刘保: 125年-144年 共19年孝冲皇帝刘炳:144年-145年 共1年孝质皇帝刘缵:145年-146年 共1年孝桓皇帝刘志:146年-168年 共22年孝灵皇帝刘宏:168年-189年 共22年孝献皇帝刘协: 189年-220年 共31年那么。

在这些皇帝中,贡献最大的是哪些皇帝呢?其实,早在汉朝,汉光武帝和汉献帝就已经分别把。西汉和东汉皇帝中贡献最大的给评出来了。当然,他们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直接说哪一位皇帝贡献最大。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庙号,这种方式来对帝王进行肯定。庙号,庙号是东亚地区君主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在汉朝,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西汉时期的皇帝,只有四个获得庙号。分别是太祖刘邦,太宗刘恒,高宗刘彻,中宗刘询。西汉四位功勋卓著的皇帝一、太祖刘邦刘邦生于战国末期,起于秦朝末年,率军首先攻入关中,推翻秦朝,又在楚汉战争中率领军队大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对于汉朝的贡献是最大的。没有之一。没有他,就别提什么汉朝了。刘邦在位期间,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镇压诸侯叛乱,稳定朝局。奠定大汉王朝的基础。虽然他在人品上有瑕疵,但是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他都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二、太宗刘恒刘恒以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的身份,在周勃安刘之后,被拥立为皇帝。之后,刘恒迅速稳定政局,推行汉高祖的轻徭薄赋的政策,与民休息,使得汉朝的国力迅速恢复。人民安居乐业。为“文景之治”奠定一个好的开端,因而获得“太宗”庙号。

三、高宗刘彻刘彻,即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他上承文景之治,下接昭宣中兴。在位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汉人的思想。推恩令的实施,解决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北伐匈奴,南平南越,西通西域,东征朝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定奠定雄厚的基础。四、中宗刘询刘询的名字,可能一些人不太熟悉。

我们对他比较常用的称呼,是汉宣帝。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为了避免老百姓难于避讳而改了自己名字的皇帝。也是一位来自民间的皇帝。还是一位痴情的皇帝。更是一位爱民若子的好皇帝。他和汉昭帝一样,把因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而颓势尽显的国家导向正轨。国家重新欣欣向荣,所以获得“中宗”的庙号。东汉三位获得庙号的皇帝一、汉世祖刘秀西汉末年,国家动荡不安。

外戚王莽趁机夺取大权。建立新朝。王莽倒行逆施十六年,民怨沸腾。新莽地皇年间,农民起义烈火燃遍中原。刘秀以一介布衣(虽然有汉室宗亲的身份,但是已经和平民百姓无二了。),躬耕于陇亩,聚众起义,昆阳一战摧毁王莽主力,邯郸一战灭王郎,重建汉朝,用十二年的时间荡平群雄,一统天下。刘秀实行与民休息的策略,恢复三十税一的税收政策,发展经济,使得西汉末年受到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

由于刘秀重建汉朝,安定天下,因而获得“世祖”庙号。二、汉明帝刘庄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第四子。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的孩子。他在位期间,延续光武中兴的政策,使得国家进一步安定繁荣。他致力于消灭匈奴的威胁,多次出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引佛教入中国。使得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众安居乐业。因而获得“显宗”庙号。

三、汉章帝刘炟汉章帝在位期间,安定西域,班超两次出使西域。汉章帝也多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与民休息。使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与其父亲一道,开创盛世“明章之治”。所以,汉章帝也因此获得庙号“肃宗”。结束语:堂堂汉朝,上下四百余年。其中有作为的皇帝不在少数,仅此七位获得庙号。他们,不是开创汉朝的功业,就是励精图治,把汉朝推向一个高峰。

为什么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阳郡,没有南阳县,南阳如何有诸葛亮?

这是个历史常识,如果,你对中国历史稍微有一点了解,就会知道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荆州管辖七郡,其中包括南阳郡,而南阳郡管辖三十七个县,我们看看都哪些县?根据《后汉书,郡国四》记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阳郡三十七个县:宛县,西鄂,博望,堵阳,雉县,叶县,犨县,鲁阳,郦国,析县,丹水,南乡,顺阳,武当,冠军,酂县,阴县,筑阳,山都,邓县,蔡阳,章陵,襄乡,湖阳,朝阳,新野,安众,穰县,涅阳,棘阳,育阳,舞阴,比阳,平氏,复阳,随县共计三十七个县,没有任何一个县叫南阳县。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无论是史书,及历史行政区域,还是诸葛亮本人讲的话,南阳在历史上唯一的解释就是南阳郡,没有任何理由解释,所以,在元代以前所有的关于南阳就只有南阳郡最符合历史,虽然,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宛城为南阳县,然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回宛县,(这段历史只有短暂的24年)。而南阳是南宋咸享七年(公元1271年)建立的南阳府,它经历元,明,清共计199任知府,如果除去隋朝的24年短暂的南阳县,南阳县只有741年的历史,所以说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去宛城(今日的南阳),故诸葛亮去南阳就个伪命题。

诸葛亮做《出师表》时,“隆中”属于襄阳郡,为何诸葛亮还说“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与“隆中”是没有关联的,仅与“南阳”关联,即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寓居于襄阳隆中,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就可以解释:“隆中”属于襄阳郡,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与“隆中”所谓的关联有以下几处:1、《隆中对》最早出自《诸葛亮集》卷一第一篇,原名《草庐对》,《三国志》亦有引用。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曰:“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复兴汉室大计,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著名的《草庐对策》。这一段《对策》谈话,陈寿录入了《进〈诸葛亮集〉表》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遗憾的是这两个集子中有关诸葛亮著作的具体篇目后来散佚了,仅有二十四篇总目,但其他史书仍有记载。

  清代学者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作了详尽的说明。常璩的《华阳志》纪云:《草庐对》、《上先帝书》、《上事表》、《与步骘书》、《汉嘉金书》等文,宜在《计算》篇……据此可以看出,当初陈寿撰《诸葛亮集》时,就把刘备三顾草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定名为《草庐对》而列二十四篇内的《计算》篇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依据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和陈寿的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   从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时的“泰始十年(公元275年)”起,《诸葛亮集》中一直以《草庐对》定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而《隆中对》最早见于清代文集《古文喈凤》,篇名为后人所加,迄今也不过二三百年时间。

后人加的篇名《隆中对》并不能成为襄阳“隆中”与诸葛亮“躬耕地”关联的依据。2、西晋时期没有人对诸葛亮躬耕地提出疑问,从陈寿到李兴皆记述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人称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故宅”、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为躬耕地,如“郦道元《水经注》“‘隆中’,在今襄阳县西二十里。襄阳故城即今县治。

沔水经‘隆中’,历孔明旧宅,即至襄阳城。” “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清代汪基的《古文喈凤》将《草庐对》改名《隆中对》的依据在此。但这与古代文献中对秦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之间界标的记载相违背,不能使人信服。对历史文献甄别后,较为确定的是:只要提到襄阳隆中,一般指“亮宅”、“亮家”、“寓居”和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等,一提到南阳卧龙岗,一般指“诸葛亮躬耕地”、“三顾茅庐”、“卧龙诸葛”、躬耕南阳“、”躬耕陇亩“等。

存疑并与古文献相悖的记载,不能成为襄阳“隆中”与诸葛亮“躬耕地”关联的依据。3、《隆中对》上教材。1983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上第一次出现了该文,1988年,因“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隆中对》被从初中的第六册里删除。2002年12月,《隆中对》再度登上新版的初中语文课本。

《隆中对》最终还是登上了语文课本,这是襄樊在半年之内,五次进京争取的结果,课本对《隆中对》篇名有如下注解:“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是后加的。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总之《隆中对》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是清代汪基后加的,依据的是南北朝郦道元地理文献《水经注》的论述,该地理文献论述与历史文献记载相悖,不可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