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青花汾阳王透来的光,关键词

青花汾阳王透来的光,关键词

郭子仪的最高爵位为汾阳王。762年平定河中兵变,册封为汾阳王。由于战功卓著,郭子仪官升太尉、中书令,获封汾阳王。2.纪登奎(1923-1988),山西武乡人。山西名人辈出,不过在这里说几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1.华国锋(1921-2008),山西交城人。

郭子仪是什么爵位?

郭子仪的最高爵位为汾阳王。郭子仪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传奇。一,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扭转乾坤的“武状元”。郭子仪(697—781),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陕西华州郑县华山脚下的一个士大夫家庭,祖上是西汉光禄大夫,执金吾。郭子仪身高七尺二寸(约合现代2.16米),史载“(郭子仪)少而英秀,长而魁伟”。

郭家到郭子仪这代时家道已经中落。郭子仪从小修文习武,参加科举考试时他选择了武科。在崇尚武功的盛唐,人们渴望在为国征战的疆场上建功立业。在以军功立世的时代,郭子仪选择投笔从戎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他是天生的武曲星。这位英俊少年,在这场大唐武举科考中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夺得武科第一名!大唐最杰出的将领,就这样横空出世了!(郭子仪)郭子仪高中状元后获授六品左卫长史前往单于都护府任职,多年的边关磨砺,他凭战功升任九原郡太守。

安史之乱爆发时拜朔方节度使,收复河北河东河西,拜兵部尚书。757年收复两京长安洛阳,拜司徒,加封代国公。762年平定河中兵变,册封为汾阳王。764年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单骑退回纥,拜太尉,中书令。平定安史之乱,平定回纥叛乱,郭子仪,成为了大唐中兴的头号功臣。郭子仪回朝,肃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劳他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

”唐代宗李豫评价郭子仪:“卿秉德资忠,懿文经武,内凝庶绩,外定群凶。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爰升太尉,以冠百寮,六府益明,九鼎增重。”二,七朝元老,屹立不倒。郭子仪的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个朝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七朝元老,大唐的中兴名将,立下了不世之功,震古烁今,古之罕有。

按道理来讲,“功高震主”是历朝通病,随之而来的便是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皇帝猜忌功臣而大开杀戒,即使不杀,也要想方设法夺兵权,让功臣们弃官归里。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杀尽了功臣,后世诟病。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传诵千古。面对郭子仪这样的军中大佬,唐朝皇帝是怎么放心得下的呢?我们看几则轶事奇闻,就能管中窥豹知道原因了。

祖坟被掘,不计较。郭子仪带兵征讨吐蕃叛乱时,朝中权宦鱼朝恩派人把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挖了!(鱼朝恩剧照)当郭子仪率大军得胜还朝时,满朝君臣心中都没有底,他们担心郭子仪会拥兵要挟朝廷讨说法。这种奇耻大辱,连平常百姓都忍受不了,手握军权的郭子仪会采取什么手段报复呢?郭子仪没有采取任何报复行动,反而向唐代宗自责道:“我长久以来统领军队征战,杀孽太重,又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祖坟,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报应,不是人为啊。

”是人为还是天怒郭子仪哪会不知道。但郭子仪更知道鱼朝恩是皇帝信任的宦官。自己不追究此事,才不至于牵扯太多。位高权重,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恳辞尚书令平定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任命郭子仪担任尚书令,郭子仪上表恳辞。唐代宗再发诏书催他就任。郭子仪赶紧进宫面奏皇上道:“这个职位因太宗皇上担任过,历代皇帝都不任命,陛下怎能偏爱我而违背重要规定呢。

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正是端正朝纲的时候,请从我开始。”代宗皇帝只好答应了他,并将他辞谢尚书令的事迹命令史官记入国史。高官不争,淡泊名利,功成要身退。精准识人,远见卓识避祸端郭子仪辞官后在家养老,安享晚年。一天姬妾们正同他围坐一起闲话家常,听歌赏舞,有仆人来报,卢杞求见。郭子仪一听,赶紧让姬妾们退下。

(卢杞剧照)郭子仪整理好官服,在门口等卢杞,引到客厅,让仆人们奉上好茶,然后很认真地同卢杞交谈,谈完又很客气地送到门口。卢杞很高兴。事后姬妾们不解地问:“大人,以前那么多高官来访我们也不曾回避,为何卢杞来了就要回避呢?”郭子仪说,卢杞的面相生得十分丑陋,若是叫你们看见,有不懂事的讥笑轻视于他,不仅使他难堪,显得我们无礼,很可能给郭家引来巨大灾祸。

“怎么会呢?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鸿胪寺丞。”郭子仪说道,卢杞这个人虽然有才干,却十分阴险狡诈,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说不定哪一天得了志,就一定会对讥笑过他的人大加报复。后来卢杞当上宰相之后,果然杀了很多以前讥笑过他的人,只有郭府幸免于难。郭子仪人情练达,深知君子易处,小人难防。三,“五福老人”五福泛指长寿、富贵、安乐、善终、子孙多等含义。

对照郭子仪的生平,他确实可以被称为“五福俱全”的“五福老人”——长寿:有资料显示,唐朝的平均寿命是29岁,而郭子仪作为常年征战沙场的武将,活了整整85岁,在当时是绝对的高寿之人。富贵:郭子仪戎马一生,屡立奇功,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由于战功卓著,郭子仪官升太尉、中书令,获封汾阳王。位高权重,富贵祥和。

安乐:身为一代名将,郭子仪战功赫赫,沙场上所向披靡,朝堂中万人敬仰,皇帝器重他,同僚尊重他,衣食无忧,前程无阻,郭子仪的安乐自然有目共睹。子孙:古人向来讲究多子多福,而郭子仪有八子七婿,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有成就斐然,郭子仪的子孙福常人不能企及。善终:纵观五千年历史,功高盖主者,鲜有善终,郭子仪却做到了“功高盖主而上不疑”,有皇帝的信任,更有他自己的努力与问心无愧,为自己赢得了善始善终。

781年,郭子仪近乎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浓缩着智慧、幸运与牺牲,平平安安寿终正寝。郭子仪病逝后,追赠太师,谥号“忠武”(武将谥号中最高者),陪葬皇陵,配享太庙,并把他的画像放入了凌烟阁,凌烟阁在一百多年后为郭子仪重启!唐德宗随后辍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并亲自扶棺送葬,下特旨将郭子仪坟墓加高一丈(这是违反祖制的)。

中国历史长河中,富贵者众,长寿者无数,但“五福俱全”到如此地步,却无出郭令公之右者,这就是年画《天官图》只能画郭子仪的原因。四,历史评价陆贽言:“天宝之季,寇陷二京,时则先臣子仪,翼戴肃宗,戡定祸乱,再造区夏,於今赖之。”康熙高度赞扬郭子仪:“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非其得于天者独厚也,良由笃棐谦冲,不敢以功业自矜,故能终身显荣,声施后世。

山西出过哪些名人?

山西名人辈出,不过在这里说几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1.华国锋(1921-2008),山西交城人。原名苏铸,字成九,因革命工作需要改名华国锋,并以此知名。1938年参加革命,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南下到湖南工作,一直到1971年,在湖南工作20多年,为湖南建设做出贡献。1971年到中央工作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政治局委员、国务院代总理及总理、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及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到1976年,他身兼党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三个重要职务,在历史上绝无仅有。1980年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1981年6月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辞去党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职务,担任党中央副主席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仍然被选为中央委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在1976年那个特殊年份,他首先提出并决策了解决“那四人”的问题,为国家立下大功。

之后积极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2008年逝世后,中央高度评价其一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2.纪登奎(1923-1988),山西武乡人。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在河南许昌工作,被视察工作的毛泽东发现并赏识。后到中央工作,历任党政军要职。1980年代初相继辞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享受正部级待遇。

历史上唐代名将郭子仪是个怎样的人?

763年11月30日,郭子仪率唐军收复了京城长安,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在各地民众的支持下,安史之乱逐渐平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内乱结束。权倾天下朝不忌,功盖一代主不疑,说的就是唐朝名将郭子仪,意思就是说拥有很大的权力而朝堂上没有人忌讳,功绩卓著但却不遭皇上的怀疑。郭子仪是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出生于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生涯的。

请您说说您了解的汾阳王——郭子仪?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这里,杜甫所提及的“官军”即为郭子仪的军队,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而此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和“青春作伴好还乡”也随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简单介绍一下郭子仪这个人物的出身经历,其父起家涪州录事参军,历任渭州(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市)、绥州(治今陕西绥德县)、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四州的刺史,然后正史没有其他相关记载。郭子仪作为唐朝“科班”出身,所谓“武举高第”,也就是在武举选拔中名列前茅的人物。

但“武举高第”这个牌子拿到军中并不太好用,他最初的官职是左武卫长使,从九品,属于最低级的军官。 公元749年郭子仪做到什么级别呢?左武卫大将军,从三品,用了将近三十年。这期间必定经历了大小战役无数,这期间正史里记载很少,或许是同时代各镇有名的将领太多,史官无暇关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但可以肯定的是, 他是一步一步爬到了这个位置。

郭子仪的发迹很大程度得益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实际上,最初安史大军兵锋正盛时,大军直逼长安。高仙芝和封长青最初和安史大军对垒,但是二人不久因谗言被杀了。接下来朝廷调用老将军哥舒翰,但皇帝求胜心切,迫使哥舒翰主动出击放弃以逸待劳,结果哥舒翰中计几乎被全歼。至此,惊慌失措的唐玄宗开始准备着手逃离京城,与此同时六大边陲都护府开始准备回京勤王护驾,这一年,郭子仪正在“丁母忧”,也就是为去世的母亲“守丧”。

真正开始崭露头角是和安史集团大将崔乾佑的一战。实际上,这场战役意义重大,因为潼关失而复得了,从此郭子仪全是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很多人都羡慕他权倾天下,富贵荣华,但实际上从755年安史之乱开始到781年去世,最后的二十多年他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被一个又一个新上来的皇帝忌惮,但请注意,即使在这种“飞鸟尽良弓藏”的不断循环中,他仍能成功的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

那他有没有过退意呢?774年,郭子仪入朝,在延英殿朝见皇帝。君臣对奏慷慨甚欢,但在谈到吐蕃强大时,郭子仪流涕不止,又上表“乞骸骨”(退休),但未得到代宗允许。也就是说,他在一代代唐朝皇帝心里一直处在一个“被忌惮却又被需要”的角色。这是一个很难扮演的角色,对当时的唐政权来说,郭子仪就相当于是“水”,不可或缺但又怕被水反噬,但郭子仪很擅长扮演这一角色。

你需要我发挥余热时,我迅速汇集支流如洪水般吞噬敌方,需要我收敛锋芒烘托主上时,我便迅速凝缩成小河静静流淌。郭子仪之所以能被众人敬服并不在于他的“忠”,而是在于他既实现了儒家的“修身平天下”理想又恪守了道家的“无为无不为”美学追求。有时他还善于运用“纵横家”的“诡道”保全自身。总体来说,这样一个人物就是中国古代“士”的终极理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