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网 > 答疑
资讯 产品 行情 交易 品牌 知识
招商代理条件及电话,关键词

招商代理条件及电话,关键词

他这话一说,努尔哈赤倒真有几分不舍,没有抽光绪。李成梁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嘉靖三十八年努尔哈赤出生之时,李成梁甚至没有提升为辽东都督佥事,所以他既不可能是努尔哈赤的生父,更不可能和努尔哈赤有什么血亲关联。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地位却不一样,主要看其母亲是否为正妃。

努尔哈赤是不是李成梁私生子?

谢谢邀请啊!努尔哈赤是不是李成梁私生子?我们可以明确的说:并不是!努尔哈赤的生父和祖父记载都很明确,这一点也是得到了明朝官方的确认的。努尔哈赤的生父塔克世,是猛哥帖木儿的后人,猛哥帖木儿是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之前应朱棣的招安归降明朝,所以实际上努尔哈赤本身和李成梁并无什么关联。李成梁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嘉靖三十八年努尔哈赤出生之时,李成梁甚至还没有提升为辽东都督佥事,所以他既不可能是努尔哈赤的生父,更不可能和努尔哈赤有什么血亲关联。

但是,题主的另一层意思是非常正确的,就是李成梁在努尔哈赤的崛起过程中,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在努尔哈赤的崛起过程中,李成梁多次关键性的给予了客观上的帮助,比如努尔哈赤进攻强敌如果不克,他就会发动大明兵马征剿,美其名曰:以夷制夷。李成梁多次发兵进攻叶赫,导致叶赫实力大受损失,最终无力抵抗努尔哈赤就是一个明证。

再比如李成梁也会利用努尔哈赤进攻其它女真部落,再出面收拾残局,所谓“诱敌以饵”。这种行为也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努尔哈赤的嚣张气焰。实际上,李成梁还有一种行为对努尔哈赤的实力增长帮助更大。他巧妙地提供了情报支持,保证了努尔哈赤军事行动的准确性,所以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成梁也可以被称为努尔哈赤的一个“养父”,同时从李成梁自身来说,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等人早就是他的和手下,所以他对努尔哈赤的偏袒和保护也远超其他女真人。

李成梁为什么不灭掉努尔哈赤?

明朝将领李成梁(1526~1615年),寿90岁。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将领,镇守辽东数十年,功绩斐然,与明末单纯防御的军事思想不同,李成梁崇尚‘’主动出击‘’,在其镇守辽东期间,令女真极为忌惮胆寒,努尔哈赤尚未崛起,只敢偷偷的搞些小动作,何来杀之?下面叙述下李成梁戍边的丰功伟绩。*李成梁家族是唐时避乱于朝鲜,明时回归,居辽宁铁岭,是老赵的乡亲。

后世对其评价甚高,清末章太炎曾语:“愿吾辽人,勿忘李成梁。”,明万历朝,边关严密,全赖东南有戚继光,东北有李成梁,而李成梁当时威名远胜戚继光。*明朝东北边事,初时女真尚还弱小,以对付蒙古各部袭扰为主,李成梁是隆庆四年(1570年)被提拔为辽东都督。一直到万历六年(1579年),多次击退蒙古部落的侵犯,以至蒙古部落听说李成梁亲率出击,则‘’仓皇远遁‘’,可见其当时的威慑力。

*对付建州女真部族,是和对付蒙古同步进行的。1573年万历元年,女真头领王杲诱杀明朝官员,次年王杲纠集鞑靼等部落,进犯辽东,被李成梁击败,此战中,努尔哈赤被俘,充当了李成梁的仆役。1583年,李成梁出兵攻打王杲势力,因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王杲亲戚,便与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前去王杲部劝降。而女真另一部尼堪外兰在李成梁指使下骗开城门,明军进入后大举屠城,努尔哈赤的父亲、爷爷也死于此战。

有史称觉昌安、塔克世为明军误杀,实际是出于李成梁与尼堪外兰的合谋。 努尔哈赤对此极为愤怒,上门问罪,李成梁理亏,便让努尔哈赤继承了他父的官职、土地,这也是其起家的本钱。后来努尔哈赤崛起后,将此事作为讨明宣言的“七大恨”之一。由此事来看,李成梁极有机谋,挑拨女真各部,行“以夷制夷”之策,使之内部争斗。*1591年,李成梁为人举报“杀良冒功”,被免职。

在李成梁卸任十年间,辽东换了八名主帅,边防日渐废弛,为努尔哈赤的崛起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明朝真是自废武功,观满清入关后的屠戮惨事,李成梁在辽地的作为又算得了什么呢?对待外敌上,仁慈就是最大的愚蠢。*1601年,辽东总兵马林由于被弹劾,朝廷重新起用李成梁,再镇辽东八年。李成梁复职后,用暴力手段征伐女真各部,而此时努尔哈赤已统一建州女真,实力暗暗壮大。

1606年,李成梁以“辽左六堡”孤悬边外很难守住为由,暴力驱赶居民六万多户内迁,造成很多流血事件,再次遭到朝野谴责,并于1608年又被罢免。至此,李成梁结束了镇守辽东的辉煌生涯,告老还乡,1615年去世于北京。1618年,努尔哈赤诏告“七大恨”,开始了对明朝的宣战。对于明朝的倾覆,真可说是“自毁长城”。

努尔哈赤起兵的兵力和装备从哪儿来?

这个问题不错。努尔哈赤能武装起这么庞大的军队,当然和钱是分不开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定律不仅仅是现代才有的,古代也通用。不管在哪个时期,想建设精锐强军,有一个基础性的关键,那就是“钱!钱!钱!”,没钱说什么都是扯淡。蒋天养成功学三大要素提示,看过的人都懂。我看提问的同志在问题下面还写了一段小问,一看就是受流言影响很深,总有一些人认为建州女真(地跨吉林、辽宁)是贫瘠之地,就比如说这位。

大概在一些人眼里,建州女真的模样是这样的。或是这样的。反正就是不适合人类生存。但这只是某些人的臆测,而且是没有任何文献支撑的臆测。事实上从史料上看,建州女真在地理气候条件上虽然比关内差一些,但是完全不能称为贫瘠,人家这块地面不仅也适合耕种,而且还有独特的物产给他们带来额外的财富。‬首先来看看农业生产情况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朝鲜使者申忠一奉命探女真虚实,他如实的记载了建州女真的农业生产情况。

他在去赫图阿拉的路上,看见“所经处无野不耕,至于山上亦多开垦”。到达赫图阿拉后,见“家家皆蓄鸡、猪、鹅、鸭、羔羊、犬、猫之属”,田土收成为“田地品膏,则粟一斗落种可获八九石,瘠则仅收一石云”。并且努尔哈赤控制区域下,屯田还在不停扩大。朝鲜大臣李民寏在萨尔浒战役中被后金军俘虏,后被释放回国,写了本《建州闻见录》叙述了女真的情况,称建州女真地面“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其土产禽兽鱼鳖之类,蔬菜瓜茄之属皆有之”。

而在畜牧业方面,“六畜惟马最盛,将胡之家千百成群,卒胡家亦不下十数匹”。再加上努尔哈赤督促农事,据《满文老档》记载,在万历四十一年,“粮贮转为丰足,兴建粮库”,说明建州女真那时候还能拿出些余粮保存起来以应对灾年。所以,从生活上来看女真人虽然也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他们的农业生产和中原农民一样别无二致,可能粮食产量低了一些。

但是,温饱还是能满足的,甚至在努力耕作之下还能有余粮,这条件靠天吃饭是真的,但无论如何都和“贫瘠”两个字沾不上边。事实上,建州女真的农业条件在东北这一块已经算是不错了。‬长期对明互市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东北这块宝地不仅可以耕种,还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可以开发,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变现的,努尔哈赤对这块宝地的价值太清楚了,他在写给内喀尔喀五部的信中不无自豪的吹道:“天赋我地,出产财货,有三色貂皮,黑、白、红三色狐皮,猞猁皮,豹皮,海獭皮,虎皮,水獭皮,灰鼠皮,黄鼠皮,貉皮,鹿皮,狍皮等皮张;有棉、丝、布、葛布、盐及金、银、铁等物,皆从地出,应有尽有,衣食皆可获。

”所以除了农业生产,努尔哈赤还利用自己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身份用东北土特产,如东珠、人参、貂皮等在抚顺、清河、宽甸、叆阳四地马市开展互市贸易来赚取财富。不仅如此,努尔哈赤为了垄断东珠、人参、貂皮贸易,还不择手段的打压海西女真部的贸易地位,“人参产东北,开原、清河有两市,敌贿边吏,改北关从间道,开原路梗,尽并入清河,北关生计贫落”。

可以说互市贸易就是努尔哈赤崛起的本钱,“太祖自吞南关(哈达),尽并乌龙江上诸部,独擅人参、松子、海珠、貂皮之利,日益富强,威制群雄”。这些努尔哈赤通过互市贸易所赚取的利润对其势力的发展帮助非常大。根据历史资料我算了一笔帐,熊廷弼所写的《覆哈流兔捷功疏》上写了一个案件,就是总兵官杜松为了与上司搞好关系,便令各镇购买人参、貂皮以进,不够的就让士兵、商户赔补的事。

当然,我所关注不是这个事件的本身,而是熊廷弼因为这个事件列出的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参、貂皮的价格。(放出贴图,大家自看)。开原营原发银150两,想购买上好貂皮90张。但是这些银子根本不够购买这些貂皮,于是各家商户又赔银60两才凑齐90张貂皮,这么算下来一张上好貂皮那就是210➗90≈2.3两,貂皮平均每张价格是2.3两。

而人参的价格根据抚顺营、镇江营两地原发银和赔补银购买数据显示,普通人参(上好的就不止此数了)的价格平均一斤为5.6两~7两之间。而根据刘若愚所写的《酌中志》来看,明廷在天启年以前,不算民间,光是明朝宫廷每年就要购买上好貂皮10000多张。而在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国内的貂皮生意几乎为建州女真所垄断。

这就意味着明朝宫廷光貂皮这一项就已经给努尔哈赤送了23000多两银子,而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军一副铠甲工料银为4两8钱,大约可供后金军生产4791副盔甲。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人参、东珠、蜂蜜、马匹不知能获利几何。这些生意给努尔哈赤创收不匪,在发展军政实力之余,还能搞一下“脱贫攻坚战”,出钱给其地盘内的单身汉娶老婆。

所以,努尔哈赤提升军队实力的钱从哪边来,为啥能用精良的武器装备部队,看了这些,提问者心里应该大概有个数了吧!至于努尔哈赤的兵力从哪边来?对于他来说除了出钱出装备,还得不断吞并周边的部落来括取壮丁充实自己的部队,毕竟人多了才能成大军。努尔哈赤的兵员主要是对建州、海西、野人女真的兼并战争发展起来的。从万历十一年到万历二十一年之间,基本统一了建州女真内部。

这一时期,关于努尔哈赤兵力的资料不多,只能推个大概。据《李朝实录》记载,建州贡民马三非说,“奴儿哈赤部下原有马兵三四万,步兵四五万,皆精勇惯战”,这个显系夸大,不听也罢。但是在万历二十三年朝鲜通事河世国,大概目睹:“老乙可赤(努尔哈赤)麾下万余名,小乙可赤(舒尔哈齐)麾下五千余名”,此时的努尔哈赤手下兵力大概为15000人左右,这个数据相对真实一些。

在统一建州女真部后,努尔哈赤随即展开了对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兼并战争。而重点是放在打击海西女真上,即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万历二十七年,吞并哈达部。万历三十五年,吞并辉发部。与此同时,对野人女真瓦尔喀、窝集等部发动攻势。光是在万历二十六年,“获人畜万余而回”。其后不断发动战争掠夺人口、牲畜,充实自己的实力。

更让人惊叹的是,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居然通过外交手段,让明廷给朝鲜施压,朝鲜被迫将其境内的瓦尔喀部众1000多户交给努尔哈赤(我就怪了,当时建州女真之威胁早已被命廷诸多大臣所认知,怎么还有这种神操作)。关于这个时期的兵数虽然没有准确资料。但是据《满文老档》记载,到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已经可以调动3万名士兵对乌拉部发动进攻,考虑到他的赫图阿拉本部还得有人守卫,可能这一时期他的兵力已经上涨到了4万人左右。

在吞并乌拉部后,“分俘虏,编一万户”,实力又涨了一波。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持萨尔浒之战重创明廷之威,对叶赫部发动攻势并吞并该部,吃下壮丁9000多名,分隶八旗。在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麾下已经有231个牛录,理论上应该有兵69000多人,但是考虑到一些牛录不满员,实际人数应该更少一些。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建立了汉牛录和蒙古牛录。

根据《满文老档》和《天聪朝臣工奏议》来看,汉军规模并不大,应该在2000人到3500人之间。而自天命七年(1622),蒙古科尔沁兀鲁特部十七贝勒率3000余户来投,除此之外还有内喀尔喀、察哈尔等蒙古人户来投,他们被努尔哈赤直接编进了满洲牛录,根据《八旗通志》的《旗分志》部分载,在天命年间被直接编入满洲八旗的蒙古牛录至少有13个,如果按照300丁一牛录的标准看,大概只有4000人左右。

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就直言,自萨尔浒战役之后,后金的军力大有增长,“计兵已近十万”,这个数据可能有些高估。但在广宁之战后,努尔哈赤能拉出7~8万部队的实力应该是有的。所以,建州女真之地并非贫瘠,努尔哈赤的装备是经营自己领地花钱暴的,军队也是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逐步扩大的,我想我的回答足够解释提问同志的疑惑了。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镶黄(皇帝)、正黄(皇帝)、正白(皇帝)、正红(代善)、镶白(豪格)、镶红(代善)、正蓝(多尔衮)、镶蓝(舒尔哈齐)。八旗排名,看括号里的“含金量”就行了。如果细说“含金量”,则需要考察八旗的变迁。八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尤其在清朝前期,八旗存在着频繁的换旗现象。最初的八旗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下面,就把八旗的变迁,简单梳理一遍。

从而也就知道,哪个旗等级最低了。从二旗到四旗:努尔哈赤对外扩张的同时,也不断巩固自己在内部的权力最初是两个旗,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兄弟俩,各自统领黄旗、蓝旗。之后,迎来了一次很大的兼并。曾经强盛一时的哈达部被努尔哈赤征服。努尔哈赤特意新增了一个旗,将一部分哈达部部众编入。新增的这个白旗,则由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统领。

还有一部分哈达部部众,被编入蓝旗。蓝旗的旗主是舒尔哈齐,但这部分被新编入蓝旗的部众,则由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所以,看似是蓝旗得到了扩充,实则舒尔哈齐自己并没有得到多大实惠,由原来的二分之一,变成了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父子三人,一共掌握了两个半旗。舒尔哈齐只有半个旗。此时,是最初的三旗,即:黄旗(努尔哈赤)、白旗(褚英)、蓝旗(舒尔哈齐、代善)几年后,舒尔哈齐闹独立,被努尔哈赤幽禁。

舒尔哈齐所属的蓝旗,也被其次子阿敏继承。而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则从蓝旗中脱离出来,建立红旗。再后来,褚英也因罪被幽禁。他的白旗划给了皇太极、杜度(褚英长子)。如此,便是四个旗,即:黄旗(努尔哈赤)、白旗(皇太极、杜度)、红旗(代善)、蓝旗阿敏八旗正式出现褚英被幽禁的第二年,努尔哈赤将原有的四旗扩充,也就形成了最初的八旗。

红旗分为正红、镶红两旗,仍由代善统领。此时,代善的儿子们也成长起来了,所以其子岳托、硕托成为镶红旗旗主。此后,代善及其后代长期与两红旗绑定,稳得一批。而按照稳定程度来说,仅次于代善家族的是舒尔哈齐家族。舒尔哈齐获罪后,由其子阿敏接任蓝旗旗主。阿敏又被皇太极搞倒后,将蓝旗交给舒尔哈齐另一个儿子济尔哈朗。

蓝旗也在八旗整体扩充后,改为镶蓝旗。此后,舒尔哈齐——济尔哈朗家族与镶蓝旗长期绑定。两黄旗,则是由原黄旗扩充而来,仍由努尔哈赤统领。两白旗,由原白旗扩充而来。原白旗旗主皇太极继续统领正白旗。原白旗小旗主杜度成为镶白旗旗主。同时,阿巴泰(努尔哈赤第七子)被安插进镶白旗,成为镶白旗小旗主。以上是八旗中的七个旗,剩下的正蓝旗出现的有些突兀。

据不可靠来源,是由原来褚英的白旗分出的。这个新冒出来的正蓝旗的旗主,则由努尔哈赤的两个嫡子莽古尔泰、德格类担任。这兄弟俩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个正妃富察衮代。子凭母贵,才有资格成为旗主。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地位却不一样,主要看其母亲是否为正妃。努尔哈赤先后四任正妃及其所生子,分别是:佟佳哈哈纳扎青,生褚英(长子)、代善(次子);富察衮代,生莽古尔泰(五子)、德格类(十子);叶赫那拉孟古,生皇太极(八子);乌拉那拉阿巴亥,生阿济格(十二子)、多尔衮(十四子)、多铎(十五子)努尔哈赤的这八个儿子,都属于嫡子,后来的八旗旗主也主要从这些人中挑选,后来的多尔衮三兄弟在努尔哈赤晚年,也成为两黄旗小旗主。

但由于生的晚,所以没赶上这次扩充。所以,最初的八旗及其首任旗主,就是这样:两黄旗(太祖);两红旗(代善及其子孙);正白旗(皇太极);镶白旗(杜度、阿巴泰);正蓝旗(莽古尔泰、德格类);镶蓝旗(阿敏);谁有资格做八旗旗主?哪个旗地位最高?对照上面的两个表,可以看出:除了阿敏是作为最初的股东之一舒尔哈齐的儿子,享有一个镶蓝旗之外,其他新任的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代。

主要是努尔哈赤的嫡子,但这里有两个异类——阿巴泰、杜度,一个是庶子,一个是父亲(褚英)被废的嫡长孙。阿巴泰的母亲不是正妃,却也混了个小旗主。这也是由于他生得早(努尔哈赤第七子,比皇太极还年长),且早期的人手又不够,阿巴泰确实也有能力,就自然被顶上去了。阿巴泰之后的非正妃之子,则再没有机会获得这个待遇。

杜度是努尔哈赤嫡长孙,显然是继承了其父褚英。在努尔哈赤的其他嫡子中。代善统领两个旗。莽古尔、德格类兄弟由于生的晚,则两个兄弟共掌一旗。而皇太极则是因为不仅是嫡子,而且还正当红(后面的多尔衮兄弟还没出生,前面的莽古尔泰兄弟之母又被废掉),所以独掌一个正白旗。八个嫡子中五个已经做(过)旗主,剩下的三个是亲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努尔哈赤晚年,以嫡长子继位,嫡幼子继产的原则,让三个嫡幼子阿济格(18岁)、多尔衮(11岁)、多铎(9岁)成为两黄旗的旗主——正黄旗(阿济格、多尔衮);镶黄旗(努尔哈赤、多铎)。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晚年,其名下只有镶黄旗的半个旗。而且,他也交代:等自己死后,剩下的半个旗也交给多铎。多铎作为嫡幼子,地位尊贵,在当时远超多尔衮。

多尔衮的地位则是皇太极即位后,为了分化其他贝勒被刻意拉高的。可皇太极也没料到,这却成了给自己埋的雷。因为镶黄旗是努尔哈赤最后掌握的旗,列阵之时,镶黄旗列于左翼第一,正黄旗列于右翼第一,其余六旗依次排开。由此,镶黄旗成为头旗。努尔哈赤生前,还曾计划把杜度(镶白旗旗主)调到镶红旗,让多尔衮做镶白旗旗主。由于努尔哈赤突然去世,只完成了一半——杜度被调到了镶红旗,多尔衮却没来得及进入镶白旗。

镶白旗便落在了新即位的皇太极手中。皇太极与多尔衮皇太极做了大汗,自然要巩固权力。所以,在其即位前后,就安排长子豪格成为镶白旗旗主。而原镶红旗旗主杜度在被调到镶红旗后,继续遭到皇太极的排挤。去世前两年,太祖长子长孙杜度被皇太极削爵。至此,褚英家族彻底出局。皇太极、豪格父子,分掌正白旗、镶白旗。随后,又以黄色是国主之色为由,将两白旗(皇太极父子)与两黄旗(多尔衮兄弟)交换颜色——只是旗色调换,人员不动。

也就是,皇太极时期的两黄旗,实则是最初的两白旗。而最初的两黄旗,则被换成了两白旗。但镶黄旗是头旗的定制未变。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德格类兄弟先后去世,又被揭发有谋反的打算。所以,莽古尔泰之子的旗主之位被剥夺,正蓝旗也被拆分。一部分划入镶黄旗(豪格、阿巴泰),一部分皇太极自己统领。之后,皇太极将自己的正黄旗和正蓝旗混编,改组为新的正黄旗、正蓝旗。

又将新的正蓝旗改名为镶黄旗。这样,皇太极由原来的一个旗(正黄),变成了两个旗(两黄旗)。而原来由豪格统领的镶黄旗,则再次变换旗色为正蓝旗。阿巴泰也是稳得一批,他所在的旗,旗色从镶白变成镶黄,再变成正蓝,旗主由杜度换成了豪格,而他始终是小旗主。至此,调整后的八旗旗主如下:两黄旗(皇太极)正蓝旗(豪格、阿巴泰)镶蓝旗(济尔哈朗)两红旗(代善家族)两白旗(多尔衮三兄弟)别以为这样就完了。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权,又开始了新一拨的调整。多尔衮第一次调换,是对自己的亲弟弟多铎下手。原本,多尔衮与阿济格共同统领正白旗(最初的正黄旗),多铎独自统领整个镶白旗(最初的镶黄旗)。多尔衮趁着多铎犯了一个小错,将其一半的旗份夺去,收为自己所有。这样,多尔衮就掌握了一半的正白旗和一半的镶白旗。随后,又将多铎的镶白旗与自己的正白旗调换旗色,就组成了一个新的正白旗。

至此,多铎由独领一正白旗,变成与阿济格共领镶白旗。阿济格原地不动。多尔衮则由半个正白旗,变成独领一个正白旗。几年后,豪格、多铎相继去世。两人属下的正蓝旗、镶白旗佐领都被收归多尔衮手中。多尔衮先将正蓝旗与镶白旗对调。原属豪格的正蓝旗再次变色为镶白旗,与正白旗一起,由多尔衮独自统领。还记得阿巴泰吗?此时已死,其子博洛、岳乐继承了他的小旗主之位,被多尔衮分到换色后的正蓝旗。

这样,正蓝旗有了四个旗主:阿济格、多尼(多铎之子)、博洛、岳乐。豪格是多尔衮害死的,豪格的正蓝旗(此时是镶白旗)又被多尔衮统领。等于是多尔衮抢了豪格的旗。最终定型以及什么事抬旗多尔衮死后,其统领的正白旗被顺治帝收回,与两黄旗构成天子自将的上三旗。多尔衮的镶白旗(原属豪格的正蓝旗),则被顺治帝还给了豪格之子富绶。

而在多尔衮、顺治时期,两红旗(代善家族)、镶蓝旗(舒尔哈齐家族)也一直没有变动。两红旗在八旗中的排名一直稳定在中等,而镶蓝旗则从舒尔哈齐之后就开始垫底。最不稳定的则是正蓝旗。阿济格获罪被夺爵,其所属佐领被拆分到正白、镶白、正蓝。可最初的最初,阿济格所属的正蓝旗,正是努尔哈赤时期的镶黄旗。到此时,已经属于下五旗了。

康熙时期开始,皇子们被分到下五旗做小旗主,进一步分化宗室王公的旗权。以至于,反倒是下五旗出来的皇族血统更近。理论上,旗人不论在哪个旗,地位都是一样的。但除了旗人,还有大量旗奴。之所以分成上三旗和下五旗,也正是因为上三旗的旗奴,是皇家旗奴,地位不比旗人差。而下五旗的旗奴则分属于各家旗主,则没那么好的待遇了。

清朝12帝相聚于地府,开国皇帝皇太极会抽谁?

清朝12帝相聚于阴曹地府,开国皇帝应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而不是清太宗皇太极,当然是努尔哈赤主持抽耳光大会。努尔哈赤上来就给了自己的八儿子皇太极的一个大耳光,大骂道“你这个狼心狗肺的不肖子,杀了你的后母阿巴亥,还杀了你的哥哥莽古尔泰弟弟德格类,更狠的是把你的姐姐莽古济千刀万剐凌迟处死,让她成为历朝历代唯一被千刀万剐的公主!你这不肖子心太黑了!”努尔哈赤越说越气,还想痛打皇太极,皇太极急忙说“父汗,你不要忘了我为你报仇,用反间计让明朝的崇祯自毁长城杀了头号大将袁崇焕!”听了皇太极的话,努尔哈赤觉得皇太极功大于过,袁崇焕这南蛮子让老子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还把老子用火炮重伤,把老子活活气死,的确是儿子皇太极用反间计骗了崇祯杀了袁崇焕,如果袁崇焕不死,我大清不但得不了明朝天下,还很可能被袁崇焕灭亡。

想到这里,努尔哈赤气消了,毕竟皇太极对大清夺取明朝天下功劳最大,松锦大战活捉洪承畴,消灭明朝军队主力,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基础。何况大清的国号也是皇太极取的,没有皇太极就没有大清,还是老子的后金。努尔哈赤走到顺治面前,打了他一耳光,大骂道“福临你这没出息的东西,为了董鄂妃一个女人要死要活要出家做和尚,23岁就把自己折腾死了!”顺治不敢说话,努尔哈赤想起顺治毕竟是大清入关作为中央王朝的第一个皇帝,灭了大顺大西南明一统天下,功大于过,就不再打他。

努尔哈赤又走到康熙面前,康熙笑嘻嘻地洋洋得意,我是大清唯一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老祖宗总应该夸夸我吧!努尔哈赤对康熙说:后人认为你是“千古一帝”,小烨子你的确不错,你七岁登基,十四岁就亲政,十六岁就除掉了鳌拜掌握了国家大权。你平定吴三桂三藩叛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你在东北雅克萨两次击败沙俄,逼迫沙俄放弃侵略我国的企图,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你派清朝水师平定了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你多次亲征准噶尔部,多次打败了噶尔丹叛军,粉碎了准噶尔部和沙俄企图分裂西部的企图,维护了祖国统一。可是你迁界禁海饿死了几百万人,让繁华的沿海地区一片荒芜,闭关锁国为我大清埋下被西洋人欺负的隐患,大搞文字狱,小烨子你的千古一帝还是有些名不副实啊!康熙一脸惭愧,但老祖宗也没有打他。

努尔哈赤走到雍正面前,没头没脑打了他几个耳光,大骂道“你这小子是我大清暴君,毒死你老子康熙,逼你母亲自杀,还害死八贤王胤禩等几个兄弟,还杀功臣隆科多年羹尧,连儿子弘时都害死,你哪里像开悟的佛家弟子,你只做了十三年皇帝,最后连脑袋都被人砍去了,到底是谁砍了你脑袋?”雍正一肚子委屈,自己为父亲康熙收拾烂摊子,累死累活日理万机做皇帝,最后还不知道是谁砍去了自己的脑袋。

努尔哈赤看到雍正一脸委屈有些心疼说,毕竟这家伙是清朝历史上非常少见的勤政皇帝,朱批的折子达到了360卷,审批的字数达到了1000多万,最后又死得这么惨。努尔哈赤仰天长叹放过了雍正。努尔哈赤接着走到乾隆面前说:“乾隆啊,你前面干的很好,到了后期有些骄傲啊,你这六下江南,重用和珅等贪官污吏,浪费了多少银子啊,不该不该!你还自诩十全老人,脸皮真是厚啊!你倘若能睁开眼睛看看世界,重视一下西洋人送上门的洋枪洋炮,我大清也不至于如此啊!” 乾隆连连求饶:“我知错了!”自觉地啪啪扇了自己十个嘴巴子。

努尔哈赤又来到了嘉庆身边,对他说: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夸奖你,你确实没有值得我夸奖的地方。我虽然找不到夸你的地方,但是也确实找不到抽你的地方。你这个倒霉孩子,摊上白莲教起义,还被厨子刺杀,天理教还杀进紫禁城,大清就从你开始走下坡路,更惨的是你还被雷劈死,是唯一被雷劈死的皇帝,你够惨的了,我就不打你了。嘉庆一脸惭愧不敢说话。

努尔哈赤又来到了道光身边,对着道光的脸狠狠地抽了三四下。愤怒的对道光说:昏君啊!千年未有之变局啊。你在位期间,鸦片荼毒我国百姓,西方国家横行。鸦片战争中,你忠奸不分,迫害林则徐等忠臣,重用琦善等奸臣导致惨败。你同英国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奇耻大辱。你说我不该揍你吗。老祖宗念在你还算勤俭节约最抠门,所以只抽你三个耳光。

道光自知自己难辞其咎,挨了老祖宗几巴掌倒也不亏。努尔哈赤忍无可忍,于是抽出马鞭给了咸丰几鞭子。咸丰应声倒下,爬在地上抱着头。努尔哈赤一边抽,一边骂:你看看大清在你手上变成了什么样子,你自己又变成了什么样子。你做为一个皇帝迷恋慈安慈禧等女色,还抽起了大烟,你还真是出息啊。你在位期间差一点被洪秀全太平天国灭了。

你在位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对外作战不利,首都北京都被英法联军攻破,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光烧光。你同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丧失了大权主权、赔偿了大量赔款。你还导致东北“龙兴之地”大片土地被沙俄割占。你在临死之前没有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之事,直接导致慈禧这狐狸精掌握国家大权,导致后面的皇帝都没有实权。

我大清灭亡的种子,其实是你埋下了的。你这昏君,老子真想抽死你。努尔哈赤又给了旁边的同治几个耳光。同治带着哭腔说:老祖宗,我可是同治中兴啊。我从当上皇帝到去世,可一直没有掌握实权啊。要怪你也只怪我慈安慈禧两个妈妈。努尔哈赤于是又给了他一耳光,大骂道:你给我闭嘴。你确实没有真正掌握过实权,可是你干的都是什么事。

堂堂一个皇帝有事没事就往八大胡同跑,最后染了一身脏病。你自己因什么而死心里没有数吗?你还跟我顶嘴,你要是再多说一个字,我再多抽你几下。努尔哈赤来到光绪身边之时,光绪皇帝到没有害怕。他知道自己做的不好,于是主动对努尔哈赤说:老祖宗你抽我吧。他这话一说,努尔哈赤倒还真有几分不舍,没有抽光绪。努尔哈赤仰天长叹说光绪你是一个好孩子,虽然一直没有真正掌握实权,但是晚清的衰落你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你亲政之后,本来有希望掌握权力,但是你却斗不过慈禧。你搞戊戌变法,本来有希望力挽狂澜杀死慈禧救我大清,可是你没有识人之明,重用奸雄袁世凯,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最后还被慈禧毒死。你这孩子真是不争气啊!努尔哈赤又撸起袖子来到了宣统旁边。宣统便急忙说道:老祖宗,大清灭亡的时候还只是个三岁的宝宝,所以你不能打我。

努尔哈赤根本不管这一套,抡起鞭子还是一顿抽。你小子还净是理由,你以为大清灭亡跟你没有关系就完了。老子抽你是你竟然投靠日本人当起了伪满洲国皇帝。当了日本人的傀儡,成为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工具。你不光是家族的耻辱,还是民族耻辱。你说我不抽你抽谁。宣统被努尔哈赤打得哭爹喊娘说“老祖宗,我已经不是大清皇帝宣统了,我被改造成了新中国的公民溥仪”。

孝庄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多尔衮都是什么关系?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满清初期的各路风云人物,都与一位蒙古女子息息相关,此女便是孝庄。可以说,孝庄太后便是解锁清初历史的一把钥匙,一个关键人物,一个信息中转站。满清历史的第一页是由努尔哈赤写下的,没有努尔哈赤,便没有满清的崛起,便没有大清帝国,孝庄便是努尔哈赤的儿媳。公元 1234 年,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政权被蒙古铁骑席卷摧毁。

在元明两朝,东北女真一盘散沙,直至明朝中后期努尔哈赤的出现,这种局面才开始改变。努尔哈赤生于公元 1559 年明万历年间,25 岁时,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涯,历经 30 多年的南征北战,于 16 16 年统一辽东女真,建立后金政权,成为后金的第 1 位大汗。1626 年, 67 岁的努尔哈赤去世,皇八子皇太极即位,成为后金的第 2 位大汗,孝庄便是皇太极的妃子。

1636 年,皇太极即皇帝位,建立大清帝国,即清太宗,追封努尔哈赤为清太祖。也就是说,皇太极才是清朝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努尔哈赤在世时的真正名分是后金大汗,皇帝只是追封。清朝历史有两种说法,一种为 268 年,一种为 276 年。前者以 1644 年清军入关为起始点,后者便是以 1636 年皇太极即皇帝位为起始点,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皇太极同样文治武功,北征蒙古,南服朝鲜,将明朝在辽东的势力进一步压缩到山海关附近。只可惜 1643 年 51 岁的皇太极去世,大业未成。孝庄在清朝特别是清初的顺治康熙二朝具有重要地位,毕竟顺治 5 岁即位康熙 7 岁即位,两位小皇帝都是由孝庄太后亲手调教,并且深度参与国政大事。但在丈夫皇太极的后宫,孝庄的地位并不高,前有中宫大妃孟古哲哲,宠冠后宫的海兰珠,孝庄仅列第五。

而作为皇九子的福临, 时年 5 岁,资历战功,自然无法与其他皇子相提并论,很明显,这对母子离皇帝宝座相差太远,基本没有希望。皇太极去世并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当时有能力挑战皇位的只有两人,一是皇长子豪格,二是多尔衮。作为皇长子,豪格具有天然的名分优势,同时豪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且手握重兵,自然是皇位的不二人选。

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十四弟,兄终弟及在游牧民族中并不鲜见。多尔衮还有两个同样能征善战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三兄弟实力同样不凡。豪格与多尔衮势均力敌,相持不下,而正是这种势均力敌的政治局面,最终将时年 5 岁的皇九子福临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作为母亲的孝庄一跃成为皇太后,多尔衮转身成为摄政王。

孝庄虽为皇太极的妃子,但相较于生于 1592 年的皇太极,生于 16 13 年的孝庄与 16 12 年的多尔衮,更接近于同龄人。 1643 丈夫皇太极去世时,孝庄 30 岁,多尔衮 31 岁,二人年龄相仿,正值壮年。1643 年,顺治即位,成为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 1 位皇帝,时年 5 岁,正是上幼儿园中班的顺治,自然对朝政没有任何影响力。

多尔衮为摄政王,统管后宫的孝庄太后,同样深度参与朝政大事,二人可以说是紧密的政治盟友。顺治年少不更事,正值壮年的孝庄和多尔衮自然容易走到一起,这应也是多尔衮支持顺治的前提条件之一。后来多尔衮遭清算时,有一条罪状便是随意在后宫行走,虽然语焉不详,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超常规关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成为后金第 1 位大汗。

皇太极北征蒙古,南服朝鲜,基本摧毁了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建立大清帝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多尔衮大旗一挥,率领清军入主中原,而顺治则成为大清朝占领北京后的第 1 位皇帝。在这些风云人物中,孝庄扮演着儿媳、妻子、母亲、情人与政治盟友的各种身份,深度参与了满清初期的政治格局和历史演变,维持着大清初期的政治稳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