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明希电位治疗仪是做什么用的
一,高电位健明希高电位治疗极大的改善了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提高了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液供应,调节血管张力,扩张血管,平衡血压,调节血压.降低血脂、血粘、净化血液,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PH值保持弱碱性;使人体体表及周围大气产生离子化现象;激活新陈代谢,加速脂肪分解;且有镇痛,消炎,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二,负电位净化血液,预防动脉硬化,活化人体细胞的健康血液是弱碱性,可是压力会让身体酸性化,负电位治疗可以调整血液里的钠和钙离子,让酸性化的身体转为碱性,以调整体质,使您坐、卧就像在作森林浴,让身心都重新振作起来。负电场促使人体全身放松,消除人体紧张状态,减少肝脏向大脑射电,消除异常脑电波和脑磁的发生,增强大脑皮层扩散型抑制功能,促使脑电波进入轻松缓慢的α波和入睡时的θ波状态。三,高周波中频电位,每秒80000次的中频震动使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充分按摩,使全身气血畅通,循环功能增强,免疫力提高。同时还可燃烧脂肪,消除疲劳。对人体具有整体的全方位的保健治疗作用。
健明希治疗仪的功能挺不错!因为它的三大功能都对身体有益的功效。健明希治疗仪的三大功能 1、血液的净化 当人体血液出现酸性化时,会造成血液循环不畅,体内许多生化反应将无法正常顺利进行。长期使用电位治疗仪可使血液恢复到自然的弱碱性状态,促进血液畅通及维系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稳定进行。2、自律神经的调整 自律神经掌控生命的活动,自动调节内脏、血管的功能。如果自律神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出现紊乱,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电位治疗仪通过调节自律神经中枢,使之恢复到平衡正常的状态,消除不适症状,让人体感觉自然、快适。3、每秒40--60次的微细振动 健明希治疗仪利用交流电的特性,使全身的细胞在一秒钟受到40--60次的刺激,以提高细胞本身的生命力和通透性,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得到调节和改善。 根据健明希治疗仪的原理及功能可以看出,这种电位疗法并非针对具体单一的病症,而是作用于人体的基本功能,从根本上恢复人体健康的疗法,因此被称为根本疗法,也叫全身疗法。
2,试述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忍受性定律的内容及其生态学意义
应该发到生态学去,不是物理学啊。这三条定律都是描述物种在环境中生存时受到环境因子胁迫和制约的情况。1 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该定律是由19世纪德国农业化学家Liebig首次提出的,他是研究各种因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先驱。1840年,他首次提出了“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因此,后人便将这一定律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此外,该定律还有不少需要补充的内容:1) 当限制因子增加时,开始增产效果很大,继续下去则效果渐减。2) 如果土壤中的氮支持其最高产量的80%,磷支持90%,最后实际产量是72%,而非80%(可与第四条联系)3) 该定律只有在严格控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4) 应用该法则时,必须要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很多或容易吸收,他就会影响到数量短缺的那种营养物质的利用率。5) 生物也可利用生物代替元素,如果两种元素是近亲,常常可以由一种元素取代另一种元素来实现功能。(此规律也适用于其他的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定律(布莱克曼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Blackman注意到,因子处于最小量和过量时,都会成为限制因子。他于1905年发展了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并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指出,在外界光、温度、营养物等因子数量改变的状态下,探讨的生理现象(如同化过程、呼吸、生长等)的变化,通常可将其归纳为3个主要点:生态因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Blackman还阐明,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受5个因子的控制:水、二氧化碳、辐射能强度、叶绿素的含量及叶绿体的温度。当一个过程的进行收到许多独立因素支配时,其光合作用进行的速度将受最低量的因素的限制。人们把这一结论看作对最小因子定律的扩展。3 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一般不说忍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一般说来,如果一种生物对所有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都是广的,那么这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市也一定很广,反之亦然。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V.E.Shelford提出了耐受性法则。在Shelford以后,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律做了发展,概括如下:(1)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性很宽,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很窄,而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栖息地区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性限度一般比较低。(3)不同的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如鲑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0~12℃,最适温是4℃;而豹蛙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0~30℃,最适温是22℃;南极鳕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最窄,只有-2~2℃。(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例如,陆地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往往与它们的湿度耐受性密切相关。当生物所处的湿度很低或很高时,该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较窄;所处湿度适度时,生物耐受的温度范围比较宽。反之也一样,表明影响生物的各因子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根据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宽窄,可将生物区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广湿性和狭湿性,广盐性和狭盐性,广食性和狭食性,广光性和狭光性,广栖性和狭栖性等。
最小因子:即生态学的“木桶原理”。最小量的环境因子决定植物的生长,对其他生物也同样适用。限制因子:生物生长需要适当环境,即各因子都要在个体可接受的范围内, 低于或超过上限或下限都会抑制其生长,甚至导致个体的死亡。
最小因子:即生态学的“木桶原理”。最小量的环境因子决定植物的生长,对其他生物也同样适用。限制因子:生物生长需要适当环境,即各因子都要在个体可接受的范围内, 低于或超过上限或下限都会抑制其生长,甚至导致个体的死亡。耐受性:生物对某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即可进行基本生理活动的上限和下限,因不同物种, 不同因子而异。既定物种对不同因子的耐受性有联动作用,如水分不足时,对光的耐受 也会下降。某种情况下,也可以看作是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人的耐受范围就很 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