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一代诗仙仅仅活了六十二岁。这个评价说明李白可称为诗仙、酒仙,而不是什么“酒鬼”。而他的“诗仙”之气和地位,从古至今,却是独有的。以下几个方面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李白的“诗仙”是如何修炼成的。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不幸病逝,一代诗仙就这样寂寞地陨落了。
李白为什么能成为诗仙?
盛唐时的中国以十足的恢宏气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俯视着天下四方。文化环境宽松自由,南北学风相互融合,儒释道思想不断碰撞,人们普遍呈现出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文化界自然也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后人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里,无数文人才子像雨后春笋一样星星点点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有一朵奇葩显得格外耀眼,乃至在整个诗歌史中都是最为璀璨亮丽的风景,那就是“谪仙”诗人李白。其仙踪之飘逸,境界之高邈,是绝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他天生自命不凡,常以太白金星自居,却也并非自吹自擂。司马承祯一睹器宇轩昂、资质不凡的李白后,是赞不绝口。尤其读罢《大鹏赋》后,连连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贺知章读了《蜀道难》之后,直道其为“谪仙人”。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这是他的行事风格和作品风格体现出的,尤其是他作品中体现出的飘逸雄奇,为人恃才放旷决定了李太白的“谪仙人”地位。以下几个方面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李白的“诗仙”是如何修炼成的。1.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出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一般认为其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四岁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他自幼饱读诗书,富有才气,其诗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又云:“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鲁迅说:“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李白说自己十五岁就比得上司马相如了,其少年狂傲的性格可见一斑。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李白曾隐居于大匡山读书,进一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游至渝州。
时任刺史的李邕素以养士著称,负有盛名,但胸襟不够大度,对李白的高谈阔论十分不悦。而李白也毫不客气,临别时回敬了这首《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诗题直接称呼李邕其名,可见李白并未因身份地位的悬殊而摧眉折腰,反而大气磅礴地高屋建瓴,据理力争。
前两联中,诗人直言不讳地将自己比作大鹏鸟,腾风而起便是九万里。假使没有风力的凭借,也足以力簸沧海。后两联说,凡夫俗子不知格调因而冷眼嘲笑,姑且作罢。但是你却像世人一般见识,当真是可取的吗?孔子都知道后生可畏,你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吗?真正的大丈夫岂能随意轻视后进?句句有力,层层推进,既表现出了诗人的气度和胆识,也将自己纵横自若的才气于诗中一泻无余,令对方无反驳之力。
李白未出名之时常常四处漫游,希望获得推荐和重用。看似意气用事的我行我素,但并不无理取闹,而是有情有据,显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他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说: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无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诗人自比孔明,希望崔叔封能像汉末的崔州平那样,把自己推荐到当今的明主那里。李白虽然恃才傲物,品格高傲,但不是妄自尊大,而是拥有常人所不及的才华和发自内心的理想抱负。
龚自珍说得好:“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李白在《流夜郎赠辛判官》诗中说道:“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这些因素的积累,形成了李白的高度自信和自我期许,即使在委身求人的诗作中,不管千求对象是谁,都表现出昂首天外的气概。
孟子曾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进一步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如果说孟子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是根植于仁义的内在修养,那么李白的自信之气就是得于以自由潇洒的性格和绝对高妙的文思为底蕴,而涵养孕育出来的才气。
在古代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是恪守礼训、循规蹈矩地生活,很少有人敢于大胆直露心迹,表达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李白却能以行云流水的思绪,天马行空的诗句,吐露着多少人敢想却不敢言、敢言却难以言传的情愫。正如当代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所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可以说,李白的横空出世,是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的天才的存在。杜甫于《寄李太白二十韵》诗中赞曰: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李白性格的形成与时代因素息息相关。盛唐之时,社会富裕,天下大安,李白也得以追求现世的享乐。早年的教育与经历、出川之后心胸的开阔、人情的历练、大好山河的浸润,各种条件和因素造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加上一份天赋,就多了一份仙气,于是人间便多了一位谪仙人。
2.我辈岂是蓬蒿人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李白毫无疑问是豪放的代言人。作为一位家境殷实的富贵公子,李白的豪放洒脱首先体现在他花钱的习惯上,关于他花钱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诗“千金散尽还复来”,甚至成为后来无数挥金如土之辈的理论武器。他在《将进酒》里将及时行乐、一掷千金的洒脱豪放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大多数人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相聚时所作。
无论多少忧愁烦恼,只要有美酒相伴,那么都能够一饮而尽。这种得意尽欢、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使李白和友人们在纵酒畅谈中,享受着生活带来的欢娱。诗人对得失的随性豁达,无疑是一种豪壮情怀的霸气体现。如果说此时的一掷千金显得有些自我享乐的话,尚不足以称得上是真豪杰。那么,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便可见李白实为乐善好施的仗义侠士。当初在扬州旅游的时候,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花去了三十余万钱。这是当时朝廷八品官员十年的俸禄,更是多少普通人辛苦几辈子也不敢想象的。但他绝不是单纯的挥霍,而是一种来去自如、不以金钱为累的性格使然。李白仗义疏财、不拘小节的个性尽显无遗。 李白的豪放还表现在他对酒的态度上,豪放之人饮酒必曰豪饮。
饮酒和作诗一样,都要酣畅淋漓,每饮必至大醉,每写必至尽情。他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俗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和好友在山中对酌,面对着无边美景,自然是诗酒俱下。“一杯一杯复一杯”,是对喝酒节奏最为直接生动的描写,料想李白应该是划拳又输掉了吧。
最后,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之时,诗人突然反客为主,以主人的身份吩咐起朋友来了。在友人面前毫不掩饰,而又惹人喜爱的率直豪爽的形象,也正是真性情的李白。太白常常凭酒为诗,因酒而仙,兴致正浓之际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也随之创作出来。比如《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白酒刚刚酿熟,黄鸡在秋天长得正肥。李白趁着被皇帝宣召的高兴劲,又是一通大醉。喝完了酒,仰天大笑,自信满满地对着曾经嘲笑他的人就是高呼一句:“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样的李白,不是“诗仙”又是什么?!李白的豪放还体现在对权贵的蔑视,虽然一生追求仕途,但从来不会因为这一点就降低品格而阿谀奉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发生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的“赐金放还”事件。当初在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下,李白被召入宫中,受赐供奉翰林。一日玄宗宴饮,命人将醉酒中的李白抬入宫殿,为贵妃作诗,紧接着玄宗七宝床赐食、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等故事传为美谈。但高力士对自己受辱怀恨在心,向贵妃进言李白的坏话,加之李白本身长期以来就不拘礼数等诸多行为,最终被玄宗认为实在不适宜留在宫中,便将其遣还离京。
后来,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虽然一度茫然不知所措,李白也毫不畏惧,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乘千里长风,破万里海浪!元好问有诗感叹很多人格与文格大相径庭的现象:“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但李白其诗风,便是其人;其人的气质,便是其诗的艺术。李白无论经历过多少挫败,依旧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是那个“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更是那个狂放洒脱、桀骜不羁的李白!3.杀人红尘中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和张旭的草书,人称“大唐三绝”。李白凭借自己飘逸雄奇的诗歌占得一绝。但不只如此,他还曾直接拜在将军门下学习剑术。
因为李白从小就习武尚义,渴望成为一个仗剑天涯、求仙得道的恣意狂人。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所以自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与韩荆州书》中也提到自己“十五好剑术”,可见李白十五岁就已经擅长舞刀弄剑了。年轻的李白裘马轻狂,豪爽用事,曾经写下《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描述自己侠义热肠、英雄气概: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诗中说的是李白在未历经世事的时候,就和江湖好汉们结交,大家都不为钱财而助人为乐。在红尘滚滚处,斩杀不义歹徒,替天行道,成了官方民间共同认证的大英雄。诗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性格和仙侠之气、纵横江湖的个性,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颇为相似。
李白崇尚剑道,想成为侠客绝不是为了喝酒闹事,影响治安,而是在他年轻的心中,大丈夫应当行侠仗义,扬名立万。被唐玄宗放还之后离开长安,就直奔大梁城而去。大梁就是现在的开封,是古代出侠士的地方。李白在此写下了著名的《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心目中完美的侠客形象。上半部分描写了一个鲜衣怒马的大侠,腰间的宝刀闪着寒光,银鞍白马,千里驰驱,如流星一般。
武艺高强,孤身杀入敌阵,风驰电掣,十步之内,挡者必死,横行千里,所向无敌。报仇之后,掸拂衣服上的尘土,扬长而去,从此隐姓埋名。后半部分讲了屠夫朱亥一锤子把名将晋鄙的脑袋砸得粉碎的故事,朱亥帮信陵君拿到兵权,解了邯郸之围,做了大丈夫应该做的事,诗人对此心向往之。当代小说家金庸先生创作出《侠客行》的灵感就是源于此。
饮酒舞剑是李白最喜欢的两件事,喝酒让他的才气和酒气一起喷发,写下了无数伟大的诗篇,而三尺长剑让他保持着一剑天涯的热血与梦想,还有那仙侠尚义的天真与正气。李白不仅是一个挎剑好酒、胆色过人的侠客,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更是一个义气纵横的大丈夫。李白除了有一个著名的剑客师父,还有一个杀手徒弟武谔。而他拜李白为师,是要学武艺,而不是学诗文。
可见李白的武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而李白本就是性情中人,不问出身,十分欣赏这个前来拜师学武的人,还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赠武十七谔》:马如一匹练,明日过吴门。乃是要离客,西来欲报恩。笑开燕匕首,拂拭竟无言。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林回弃白璧,千里阻同奔。君为我致之,轻赍涉淮源。精诚合天道,不愧远游魂。
李白描写自己的徒弟武谔不善言谈,沉稳凶悍,却十分义气,就像先秦有名的刺客要离,可以说世间少有。听说安史之乱爆发了,就来拜我为师,准备为国效力。不幸的是,我的爱子远在山东,却没有办法去看他。可是徒弟武谔说他有本事把我儿子救出来,实在是好兄弟!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徒弟对李白的忠心耿耿,好似《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上的赵子龙一样,忠心耿耿,为救幼主视死如归,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太白独有的个人魅力。
李白的侠客生涯是身体力行的。他武艺高强、热肠果敢,但又是个不同寻常的好汉,因为他终究还是一个流浪着的诗人。4.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的内心其实是孤独的,李白的孤独在于追求绝对的自我满足。但求索的终极真的是仕途显达吗?是扬名立万吗?是仗剑天涯吗?是金陵歌姬吗?对于李白而言,这些东西或多或少看似都得到了,但他的孤独在于,曾经追寻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填满自己的内心。
酒、剑、月,其实都是诗化的太白形象的具体象征。在他的笔下,酒、剑、月都是完美的,但是诗人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因为人生本就是阴晴圆缺的。太白应是天上客,奈何流浪在人间。明代著名诗词评论家徐增评价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真正的天才大部分都是孤独的,李白表现自己孤独的一首经典之作是《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诗充分表达了李白独与天地往来的胸襟和气度。诗首四句,写花、人、月,似乎是花好月圆,良辰美景。然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这一切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李白选择及时行乐,如果月亮于我也只是一时的陪伴,那我就尽情享受这一时。
可最终,“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就算心里明知道终将会失去,但是当结果终于发生的时候,还是难以释然。最终,诗人毅然选择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到那邈邈无垠的天上去寻找自己的逍遥,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力感和孤独感啊!尽管也许只是诗人茫然无力中快刀斩乱麻的无奈之举,但却唤醒了无数流浪的人。如果孤独仅仅是纯粹个人的怀抱,还是不足以成为一流的诗人。
虽然太白云“永结无情游”,但其实诗人绝不是无情之人。《寄东鲁二稚子》诗,流露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李白。在这里,没有什么高谈阔论的家国大道,也没有什么呼朋引伴的狂歌纵酒,只是一个爱护儿女的父亲道不尽的款款思念: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其实,李白很少直接写自己是多么孤独的诗句。一方面,他的浪漫情怀和赤子之心常使一个人的独处也显得颇有趣致,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可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另一方面,他也从来不乏朋友和崇拜者,他会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是,当周遭的一切都沉静下来的时候,当一个人的内心也不再起波澜的时候,这种猛然落寞的失意,诗人也只能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寻阳紫极宫感秋作》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其《拟古》云:“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一种天地同悲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结合李白一生的境遇细细品味这首诗,让人不禁落泪: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诗中,首句写李白“求仕”的失败,玉堂金马翰林放归,并不是李白追求的那种像谢安一样,为天下苍生建功立业,然后像鲁仲连一样飘然而去的理想,他的理想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其次,写李白求仙访道,排遣内心失落,失望于世而不能弃世,对神仙向往又明白求仙之虚妄,只能是徒劳的挣扎。
再次,写李白借沉醉来暂时遗忘人生理想落空的悲哀与痛苦,但这样的做法还是白白度日。最后一句,可谓是石破天惊之语。杜甫看出了李白狂傲的外表下不过是虚掩内心的孤独,进一步写出了天才的李白在这个世俗世界不被理解、无人相知的巨大失落。刘熙载《艺概·诗概》云:“太白与少陵同一志在经世,而太白诗中多出世语者,有为言之也。
屈子《远游》曰‘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使疑太白诚欲出世,亦将疑屈子诚欲轻举耶”?这个观点,打破了时人对于李白热衷于求仙访道的误解。虽然李白的诗中常有出世之语,但这不过是性格的浪漫使然。正如爱国诗人屈原一样,尽管充满了奇幻清丽的话语,实则是对有志于国家理想的虚拟化的艺术表达。李白喜欢以大鹏鸟自比,经过岁月的锤炼和打磨,这早已不仅是年轻时代天才的放纵与自信,更是寄托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以及事与愿违的痛苦和悲愤。
终于,李白在临终前写下了自己的绝命诗《临路歌》,诗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不幸病逝,一代诗仙就这样寂寞地陨落了。有人说他是因为喝酒过度造成的疾病而死,有人说是喝酒直接导致的猝死,也有人说是醉酒误入江中捉月而溺死。
太白理想的高处其实是寂寞的,后世对其出尘绝俗的逸致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同时,又不禁为他内心孤寂的一生喟然长叹。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比;七绝则和王昌龄被评为唐朝的典范。而他的“诗仙”之气和地位,从古至今,却是独有的。
李白为什么叫诗仙不叫酒鬼呢?
(原创)题主的这个提问真是脑洞大开,竟然提出了这个滑稽的问题。从往今来,无人不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所以人称“诗仙”,却沒有人说过他是“酒鬼”!李白出生于701年,卒于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即今甘肃天水人,隋末先人流徒西域,因此生于唐朝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坦境内,幼年时随着他的父亲迁居绵州青莲乡。
早年在蜀中就读,二十五岁后离开四川,长期漫游祖国各地。四十二岁应诏入京,供奉翰林,人们又称他为“李翰林”,因为遭到权贵的谗毁,在京三年后被“赐金放还”。李白离京后,政治上失意,便漫游名山大川,长达十年之久。安禄山判乱时,入永王李璞幕府,李璞失败后,以附随逆判而获罪,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朝廷大赦而还。后又依投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可惜一代诗仙仅仅活了六十二岁。李白平生击剑任侠,轻财重施,嗜酒不假。其性格傲岸不羁。在他的一生中,用他那惊世骇俗的神笔浓墨恣意挥洒。无论是抒写怀抱,还是蔑视权贵;无论是描写祖国山川河谷,还是企访仙道,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激情奔放,语言自然清新,色彩瑰丽伟绚,形成了特有的雄奇飘逸的风格,是继屈子以来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圣杜甫在巜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赞颂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作了这么高度的评价。他的诗在中国历代诗坛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为中华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诚然,李白对酒有着浓厚的性趣。杜甫在他的《醉中八仙歌》中也赞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唐时的当代,就作出了这么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个评价说明李白可称为诗仙、酒仙,而不是什么“酒鬼”。什么是酒鬼呢?“鬼”字的解释是沉迷于不良的嗜好,通常用于骂人的语言。比如酒鬼、色鬼、烟鬼、懒鬼。沉迷于不良酒精者才称为"酒鬼"。很显然,李白不是沉迷于不良的酒精,他嗜好喝酒,是因为酒激发了他的灵感,潜藏在他胸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就象决了湜的洪水喷涌而出,于是“斗酒诗百篇”。
李白与王维同年,又都是大文豪,为什么他们之间没有交集?
王维看不起李白,那是发自肺腑的。王维是什么人?21岁高中状元,可谓是少年得志。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而李白甭说是状元,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或者说因为他爸是经商的,所以他没有资格考科举。总之李白是野路子出身。这就好比一个从小辛苦努力,考大学、考硕士最后又考了博士,结果往旁边一看,跟自己齐名并排坐着的,居然是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学术大拿。
王维这心里的落差感当然就这么起来了,他每次想到李白,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一、王维出身高贵,李白出身不清不楚。老王家是名门望族,河东王氏在唐朝是排的上名号的大家族。王维家的祖辈们虽然官职不算高,但好歹都是当官的。这种氛围之下,王维的教育条件当然是相当好的。哪家的闺女,嫁给王家都不需要调查的,政审这一关妥妥可以通过。
可是李白就不同了,李白的出身一直是一个谜团,甚至有人认为李白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建成的后裔。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母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新唐书》李白家的祖先早早就跑到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李白也就在这里出身了,这里是唐朝最偏远的一个城市。可是李白自称自己的祖籍是甘肃天水,问及他的出身时,李白总是闪烁其词,他的家族背景始终是一个谜团。当初他想要参加科举,但是因为家族背景不清不楚,传言他的父亲为了生活,是个商人,所以李白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两人的出身如此悬殊,即使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也难免会有价值观上的差距。
所以说王维和李白不对付,这完全是有可能的。二、王维出名靠实力,李白出名靠炒作。两个人虽然都是大诗人,在诗坛上的称号都很霸气,李白被称之为诗仙,而王维则被称之为诗佛,总之两个人都不是凡人。但是王维成名的时间,却比李白早得多。因为王维是正经渠道走上台前的,而李白的操作性更高。王维21岁高中状元,一眨眼王维就成了京城里的大红人。
为什么?因为王维不光文采照人,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王维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这京城里的王公贵族们,全都把王维当成天皇巨星一般看待,火到什么程度呢?出个门都要请保镖的那种。而且王维在官场上虽然起起伏伏,但是好歹是正儿八经的实缺,手里是有权力的。所以他在官场上也算如意。可是李白就完全是另外一种人了,这哥们没有平台(没有科考资格),他就选择自己创造平台,为了进入名流圈子,他娶了前任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从此开始接触唐朝上流社会的名人们。
在王维看来,李白这个人偷奸耍滑,是个吃软饭的家伙。李白自己也没有否认这一点,他号称宰相孙女杀手,许氏去世以后,李白再婚,又娶了前任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气得王维直跺脚。三、王维是正经的朝廷命官,李白只是唐玄宗的弄臣。王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官员,这在当时是最合法的一个手段。他虽然官职不高,最高做到过尚书右丞,可是毕竟都是手握实权的官职。
王维这种人,常年出入官场。他们看待李白这样的人,就好像看到唱戏的一样,王维只觉得李白是个花架子。不管是在地方上,还是朝廷里,王维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唐王朝干活。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官员。而李白就不一样了,他通过层层关系,终于见到了唐玄宗以后,一口气给唐玄宗写了一堆诗词,这可把唐玄宗乐坏了。尤其是李白给杨贵妃写的那几首诗,更是让人钦佩。
为此唐玄宗始终将李白留在身边写诗,却一直不给他实缺。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新唐书》李白的理想是成为唐朝宰相,向他那两个老婆的爷爷们学习。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骨感,李白到底不是做官的料子,唐玄宗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始终把他当成梨园里的弟子一样看待。连唐玄宗都这么看了,王维这些正经仕途走出来的读书人,当然也会这么看李白。所以李白基本被仕途圈子给抛弃了。四、老大姐玉真公主,成了王维和李白的心结。
王维比李白先进入朝堂,所以他也是先见到玉真公主的。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同父同母的亲妹妹,那待遇和话语权在唐朝自然是难以想象的。王维给玉真公主弹了一首小曲儿,自此玉真公主就难以自拔了。这一年王维21岁,而玉真公主32岁。没多久王维高中状元,玉真公主对他更是青睐有加,两人出双入对,可玉真公主早年出家修道,所以很难跟王维有什么结果。
不过王维却在这个时候私自娶了个媳妇儿,这可把玉真公主给气坏了,于是王维就被贬谪到了外地。紧接着李白看准了这个好机会,认为王维这个缺他是补定了,于是就悄然走入了玉真公主的世界里。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喑。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甚,赋诗悼痛。
贼平,皆下狱。或以诗闻行在,时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久之,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新唐书》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下,唐玄宗这才见到了李白。所以说李白和王维,跟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那是相当微妙的。如果王维得知,自己昔日的红颜知己,居然又宠幸了另外一个很有才华的男人,他心里当然不爽。
总结:王维和李白,最终殊途同归。在长安的所有酒会、集会之中,只要有李白的地方,就没有王维,有王维的地方,李白就不可能出现。这两个人就好像约好了一样,既然大家都是流量大咖,何必在一个平台上唱对台戏呢?倒不如各自到不同平台去,发展也不一样。安史之乱这么一个重磅炸弹,彻底改变了这两位大才子的命运。王维迫于无奈,屈服于安禄山,而李白则跟着永王李璘瞎晃悠。
感觉李白名气比杜甫大,为什么李白是诗仙,而杜甫却是诗圣?
谢邀。我们先搞清楚什么是“仙”,什么是“圣”。在中国神话系统中,级别最高的就是“仙”,达到这种境界则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优哉游哉,长生难死。“仙”是真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没有任何约束的存在,也就是道家的“得道”状态,御风而行,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所以在道家修炼中称为“得道成仙”。而“圣”虽然也有偶尔理解成“神仙”的意思,但是表意就复杂得多,而用得最广泛的当是指在某个领域内达到极高成就的人,如“医圣”、“棋圣”、“妇科圣手”都是这类意思,同时由于儒家的影响广泛,孔子的地位空前崇高,成为集所有知识大成之儒,于国于民,功盖万世,所以“圣人”成为孔子在儒家内的专属名词。
称一个人为“圣”,等于是在这个专业领域内颁发了最高成就奖。而最高成就奖并不会单单是才华横溢一个方面,是各方面综合、积累才有资格得到的。李白的“仙”相当于“影帝”,他在台前纵横飘逸,无人能敌;而杜甫的“仙”相当于“成就奖”,他在幕后,集思广益,泽被万物。这和他们两个人的思想性格、文学成就有关。李白的诗,汪洋恣肆,浪漫激情,但他并不在乎格律,也不在乎诗歌发展理论,他的才情,宣泄出来,就惊艳了整个盛唐。
而杜甫,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将格律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用文学理论对盛唐诗坛乱象的风气走向一锤定音(《戏为六绝句》),同时开始追求拗律体的突破,形式上登峰造极,在内容上也不像李白只管自己情绪、朋友交情,老杜的诗堪称一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史。他的眼光,更多地投注到社会、人民、国家、战争,虽然无力改变,但忧国忧民之心处处可见。
这就是等同孔子忧天下的圣人情操。李白是个求仙的道士,精神上是,身份上也是,所以他走的是“求仙”的路子。他才华横溢,诗风奇特,有飘逸如仙之意境。同代诗人贺知章推崇李白,溢美其为“谪仙”。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李白在世已被称作“谪仙人”,而杜甫去世了好多年,才被元稹、白居易发现他的诗才,推到大众面前,并迅速崛起,成为和李白比肩的诗人,在中唐诗风走向沉雄之时,对杜甫的评价甚至高于李白。
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到了宋代,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